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七集 镇州大战

华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镇州大战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2 07:36: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梁、晋两军对垒,各自阵圆。王彦章眼见晋军势大,知道寡不敌众,遂吩咐部将,如此如此,不可正面拼死硬战。

安排已毕,晋王李存勖率所部银枪效节都直冲入阵来,势如猛虎。

王彦章佯作败退,直插入晋军背后,与其辎重部队相遇。晋军辎重部队见到梁军旗帜,惊慌溃散,遂又闯入周德威幽州军中,引起阵势混乱。

由是晋军自相践踏,周德威控制不住乱势。只得努力约束部众,再整战阵。

便在手忙脚乱之时,王彦章引五百铁骑忽至,叫道:周红袍,今见王铁枪否!

周德威急率部将前来迎战,对面乱箭纷射,并不容情。可叹一代常胜将军红袍周德威,竟与儿子一同死于混战之中。

激战半日,晋兵大败,李存勖兵退五十里,方才止住。闻报周德威父子殉难,不由跌足痛哭道:丧失良将,皆乃孤之罪责。

因见情势不利,只得收兵北还。于是回京调集重兵,准备来春再战。

天佑十六年,李存勖卷土重来,派大将符存审进据德胜城,夹河修筑南北两城。

梁末帝闻知,亦派大将贺瑰引大军前往,来夺黄河隘口。

贺瑰兵至黄河,便令三面围攻德胜南城,并以竹索连结战船横列河面,将李存勖所率援军阻于黄河北岸,不使晋军南渡。

晋王遂命悍将李建及率三百勇士,乘船驶至河中,斧劈火烧,冲破梁军船阵。乘势挥军渡河,大败梁军。

此时算将周德威父子败亡之仇报了一半,只恨未得仇人王彦章。

其后梁将王瓒从黎阳渡河,屯据杨村渡,修造浮桥,储存军资,以为持久之计。李存勖决意抢占河南之地,于是便也征发数万民丁,扩建德胜北城。

当时梁、晋两军,每日大小百余战,互有胜负。

朱梁贞明七年二月,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事佛求仙,不理政事,被养子王德明唆使亲军所杀,乱军推王德明为留后。

王德明本名张文礼,原系刘守文叛将,因逃奔镇州,被王镕收为养子,悉以军事委之。既杀义父王镕,乃复本名张文礼,又尽灭王氏之族。

王氏军阀自唐穆宗长庆元年王庭凑割据成德军,至王镕被弑而止,共历四世五帅,恰好一百年而亡。

三月,张文礼告乱于晋王,请求节钺。

晋王方置酒作乐,陡闻王镕已死,投杯于地,悲泣不止,当即便欲发兵征讨张文礼。

部将僚佐皆进言阻谏:张文礼之罪,诚然罪不容诛。然我军正与梁国相争,宜从其请以安之,待退了梁军,再伐之不迟。

晋王不得巳,乃授张文礼为成德留后。

是年三月,太祖朱温养子惠王朱友能任陈州刺史,举兵造反,进逼大梁。

梁末帝朱友贞大为震怒,即遣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等三员上将,兴兵前往讨之。

朱友能兵至陈留,一战而败,复逃回陈州。粱军围陈州百日,朱友能粮尽归降。

梁末帝诏赦其死,降朱友能为房陵侯。五月初一,改元为龙德。

张文礼虽受晋王之封,亦知罪大而不自安,乃北邀契丹,南结朱梁,欲谋反晋。其潜通南、北之蜡书屡为晋军查获,只作不知,引而不发。

八月,晋王李存勖以王镕旧将符司为成德留后,命阎宝、史建瑭助之,以讨张文礼弑君杀父之罪。张文礼却是个敢做而不敢当的鼠胆之辈,竟闻讯惊惧而卒。

其子张处瑾承即父职,秘不发丧,与同党共谋,全力拒御晋师。

晋军包围镇州,决清渠灌城。史建瑭跃马城下指挥攻城,不幸身中流矢而死。

晋军由此攻势顿阻,只得退军还报,晋王深为痛悼,涕泣终日,愈恨张文礼父子。

十一月,晋王李存勖亲自领兵来攻镇州,张处瑾大惧请降。晋王怒而不许,但亦相拒百余日,攻城不克。

龙德二年三月,晋王返回魏州,留阎宝继续攻击镇州,严令非杀张处瑾不可。

阎宝领命,乃一面构筑营垒围城,一面复决滹沱河水淹之。

镇州城中食尽,张处瑾穷急智生,一面派五百人出东城门招摇觅食,一面复遣部将率五百精兵暗出南门,吩咐如此如此,依计行事,部将受计领兵而去。

阎宝因围城日久,心下急躁,欲亲带兵攻城,又恐复落史建瑭下场。

正在此时,探马来报:城中数百人出于东门,皆携器物容具,似是远出寻粮。

阎宝大喜,便不复详思细审,急出大帐上马,引三千精兵,前来东城截击。

那五百老弱军民见晋军杀来,扔下器具便逃,爬山越龄而去。阎宝率军散开追击,便是拿得数十名民众,也是老而无用,更不知城内守军详情。

阎宝气馁,正在暴躁不已,忽见大营火起,喊杀声连天。

不久败军奔至报说:张处瑾遣五百精骑毁坏长围高垒、火烧我大营,夺去粮草无数。

阎宝暴跳如雷,只得下令收军,被迫退保赵州。晋王闻报阎宝中敌诡计兵败,于是下令立撤其职,以御弟殿下陇西郡王李嗣昭代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陇西郡王领命出征,来至军中上任,替下阎宝,便即领兵前来攻打镇州。

那镇州城刚得了无数军粮,士气复盛。张处瑾闻听晋军复至,便命扯起吊桥,整备强弓硬弩,滚木擂石,亲引兵上城坚守。

字幕:李嗣昭原名韩进通,字益光,汾州太谷人。晋王李克用弟代州刺史李克柔养子,名列唐末五代名将之录。

李嗣昭为人瘦小精悍,极有胆略,沉毅不群,平素里不善言辞,自从义父征战以来,历经战阵,但从不争功。

此间镇、定二州皆叛晋而归梁,晋国外无大援,内失数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终得以渡过危机者,李嗣昭拼力战敌,功劳最多。

李嗣昭既奉晋王之命,来至镇州军营,替下阎宝为帅,便发大兵,欲拔镇州。

阎宝红着脸交割了帅印,心中犹自不服,临去时对李嗣昭言道:殿下休怪末将多言,亦非为自己脱罪之辞,且听某一劝,可乎?

李嗣昭:将军有何话讲?

阎宝:王氏在镇州四世五帅,已历百年,其得祖宗阴灵之佑。陛下亲征许久不下,史建塘何等英雄,亦莫名其妙死于城下。殿下幼随老王从军,收复潞州、援兵沧州、平叛李瑭、太原解围、再攻潞州、胡柳之战、抗击契丹,大小战役百计,立下战功无数,实为晋国难得大将。亦曾节制泽、潞两州,晋封太师、陇西郡王,更是国之栋梁,朝廷元勋。不若保此功名,弃此小城,是为上计。休待步其史建塘后尘,尚不如末将今日下场也。

李嗣昭闻此不吉之言,不由大怒,当即便欲拔剑斩之。众将告免,阎宝悲叹而去。

李嗣昭见阎宝上马走了,犹自怒气不息,心中不快,良久不能释怀。当日分兵派将,定下计策,与诸将商定来日亲自正面佯攻,使副将等绕至镇州城后,复以奇兵袭击。

次日平明五鼓,晋军用罢战饭,盔明甲亮,依计行事,分兵两路攻城。

李嗣昭引兵擂鼓呐喊,佯攻正门。战至午时,城内已将滚木擂石用光,箭矢将近。

便在此时,忽闻城后号炮连天,鼓角声鸣。李嗣昭便知副将已经得手,于是大喜,遂纵马上前,来至壕边,指挥三军由佯攻改为实战,催军攀城。

三军得令,立刻架起云梯,援引而上。城上守军见守不住,呐一声喊,纷纷逃跑下城。

李嗣昭立马桥边,向三军叫道:众军努力攀登,为史将军报仇,便在今日!

言犹未毕,忽听城头弓弦作响。李嗣昭扭头看时,却被午时烈日照住双眼,观之不明。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箭飞来,正中额头,入骨三寸。

李嗣昭大叫一声,侧目而视,见尚有三人隐藏在破墙之后,发此冷箭。李嗣昭强忍剧痛,回身一看自己箭袋,已无箭簇。

于是厉喝一声,从额头上拔下那枚利箭,搭在弓弦之上,仰射一箭。当真是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只一箭,已射穿本箭原主咽喉,俯身倒在城上。

李嗣昭拼力发完此箭,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于马下。

众亲军见殿下已死,无不惊骇欲狂,不由放声痛哭。

叛首张处瑾闻报李嗣昭已亡,似被打了鸡血一般,精神大振。遂一面派兵力拒后城奇袭之兵,一边亲率禁军打开城门,来杀晋军。前门晋军见元帅已死,更无丝毫战心,急抢了殿下尸首,往后便败。

此时李嗣昭所派副将在后城本来已经得手,攀上城墙,放起火来,但既失前城呼应,见叛军反击回来,只得越墙而走,奇袭归于失败。

败兵之讯报入晋阳,晋王李存勖放声大哭,切齿恨道:未料小小镇州,竟损我两员勋公良将。不杀张处瑾,鞭张文礼之尸,誓不罢休!

便令以殿下李存进为帅,代领李嗣昭部军,再攻镇州城。

李存进率亲军离了晋阳,直到镇州大营,在李嗣昭灵前拜祭痛哭,接了帅印,命将兄长灵柩发往京师。次日升帐,激励三军。

因对诸将说道:身为三军主帅者,不应徒侍己勇,置己身于危险之地,以使三军分神保护,不得尽力攻城。今日攻城,尔等诸将可倾营而出前往攻打,本帅留守大营居中调度。尔众将休以本帅为念,但思拼力夺城杀敌,擒其敌首,为史将军及我兄报仇,则必获全胜。

诸将领令,即引全军出营,来至镇州城下,重重围定,架梯攻打。

李存进只留五百亲军,留守大营,并派出十路探马,不停报说前方战事进程。

金秋九月,朔风突起,满营肃杀,落叶满地。时过半日,李存进不见前方探马来报,心下纳闷,遂带亲兵信步走至营门,亲来探看。

正在此时,忽听远处马蹄声响。李存进不以为意,尚以为是朔风吹动。

不一刻响声大起,地皮震动,千军万马已至眼前,马上众军挥动陌刀,映日夺目。

李存进叫道:不好!敌兵至矣。

遂急跑回中军,翻身上马,喝令五百军校列阵,亲自手提长矛迎敌。晋军立足未稳,镇州精骑已闯入营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首一员大将,身似铁塔,满脸虬髯,手搦铁槊,迎头大叫:李存进,你中了我兄之计也!我乃镇州节度使张处瑾之弟张处球,还不前来授首就死!

说着舞槊上前,李存进急架相还,二将战在一处。真个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战够三十回合,不分上下。

再战十数个回合,李存进听得杀声已息,再无动静。偷目四顾,见五百亲兵已被屠戮皆净,只剩自己光杆一个,兀自拼杀。

李存进大喝一声,用手中长矛逼住铁槊,问张处球道:且住!事已至此,某非贪生怕死,但亦不愿再战。你可实话告我,我晋军数万,今在何处?

张处球停住铁槊,哈哈大笑道:你为三军主帅,有勇无谋,便有十万精兵,又有何用?我兄在你出晋阳之时,便已料着今日之战,说你必以李嗣昭为鉴,不敢亲临城下督战,只龟缩中军,居中调度三军。便命咱家在你大军围城之前,领七千骑兵偷出城外,埋伏于此。待你晋军全力攻城之时,某观城上烽火为号,便来袭你中军大营,必获全胜。今日观之,果然是也。我兄用兵,胜过诸葛之亮;某仗手中铁槊,赛过关云之长。你枉称晋国名将,今日还有何说?下马投降,饶你不死!

李存进这才听得明白,自己三军尚在城下苦战,并未折损,反是自己留守中军,中了敌人奸计。当下将手中长矛往地下一掷,仰天长叹道:有心杀贼,天不助我,奈何奈何!

遂抽出肋下佩剑,刎颈而亡。

张处球爱其忠烈,亦自叹息了一回,乃下马割下首级,命部下将李存进尸体掩埋,然后勒军回城,命将李存进首级挑于旗杆顶上,绕城宣示。

晋兵攻城正急,看看城中守军已经不支,忽见主帅首级,如何不惊?于是军心唤散,刹时败退如潮,直奔回晋阳去了。

张处球人少不敢追击,自行入城,向兄长张处瑾报功。

败军回至晋阳,面见晋王,诉说三军统帅李存进殿下,不知如何被人割了首级。

晋王李存勖再次大哭,愈加切齿愤怒,遂以义兄殿下李存审代之为帅,再攻镇州。此番再来征讨之时,镇州城内已然粮尽,再无抵御之能。

张处瑾眼见山穷水尽,只得再次修下降书顺表,搜尽库中金珠珍玩,遣人往晋王行营请降。使者发出未及还报,晋军已至城下,再次围定攻打。

镇州部将李再丰一见大势已去,趁夜修书射入晋营,求为内应,献城投降。

九月二十九日夜,晋军进入镇州,生擒张氏兄弟、家人及其同党,皆被押送往晋阳。并掘张文礼墓得尸,碎磔于市,挫骨扬灰。

晋王李存勖乃命将张氏兄北亲属尽皆斩首,设史建塘与李嗣昭灵堂献祭。

至此晋国耗时一年余,折损数员大将,最终兼并镇、冀、深、赵四州。

晋王李存勖并吞河北四州,兼领成德军,由此天下大震。前蜀主王衍、吴主杨溥等多次上表,劝晋王称帝,自己愿为藩属。

晋王说道:此前亦曾有人上书劝说先王,说唐室已亡,宜晋位称帝。但先王对我曾说:“我死之后,你应致力恢复唐朝社稷,休为篡逆之行。”言犹在耳,我岂敢悖之耶?

言罢大哭,其实暗谓国无祥瑞,不欲落篡逆之名。

恰当此时,门军入报:今有高僧传真,说来献传国玉玺,见在殿外。

晋王大喜,急命宣入,并令赐座,问道:大师何来玉玺?

传真奏道:在黄巢攻破长安之时,城中大乱。家师偶尔游方至此,适逢宫中内侍逃入寺中躲藏,因伤重不治而死。家师自其身上找到传国玉玺,因而深藏,临寂灭时留赠小僧。某不识此宝,以为平常之玉,因庙贫拿到市上鬻之,被行家识破,告我此乃传国之宝,不可轻卖。小僧无福消受国宝,因知大王实为百姓社稷,欲复唐室,故此来献。

说罢起身,解下背上包袱,恭呈晋王。

晋王欣喜不已,亲自解开包袱,见里面果是金镶玉玺,瑞彩缤纷,霞光万道。

部下群臣将佐见此,皆都大喜,无不下拜,一齐称贺:陛下当为皇帝,天意难违。

晋王见此,且惊且喜,犹豫不定。班中时有晋阳宫中尉宦官张承业,急跪倒在地,进谏道:大王世代效忠唐室,誓死消灭叛逆,恢复唐朝宗庙社稷。今河北初定,朱氏尚存,大王若登帝位,则人心散矣。大王何不先灭朱氏,拥立唐室后人,取吴平蜀,横扫**!彼时即使高祖、太宗起死回生,又有谁敢位于大王之上哉?

晋王听罢不悦,沉吟道:此并非我本意,只是左右大臣诸将皆劝,孤实无可奈何。

张承业知道无力阻止,遂痛哭道:诸侯浴血奋战,本是为恢复唐朝大业,今大王自取帝位,是欺骗老奴也。老奴请将封地还给大王,乞此骸骨,就回晋阳,为老王守陵。

晋王准奏,许其还乡。

张承业回至晋阳,便即得病,再不能起。

晋王同意藩镇百官之请,欲登基为帝,就命人访求唐朝旧臣,准备朝廷百官僚属。唐朝前礼部尚书苏循闻说此事,便自行赶到行台魏州,欲为晋王效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进入牙城之后,看到官府就拱手弯腰行礼,称此叫做拜殿。

然后上殿拜见晋王,高呼万岁,手舞足蹈,一边流涕,自称臣下。又献给晋王三十支大笔,说是唤作“画日笔”,旧日为唐王天子所御用者。

晋王大喜,立命恢复苏循礼部尚书原职,命为河东节度副使。

苏循闻说老公公张承业在晋阳病重,遂亲往拜谒视疾,张承业却对苏循反感至极。

晋王称帝之事,早有梁国细作报至汴京。梁末帝闻报,且知是因吴、蜀等国皆与晋国勾结,上书劝晋王称帝,不由心生忌恨。

又闻晋军主力皆在镇州,黄河守卫空虚,遂诏命北面招讨使戴思远去伐。

戴思远领命,与部下诸将商议,谋用杨村人马为前部先锋,渡河前去袭击德胜北城。有后梁降卒得知此讯,为求赏赐,急至魏州,报予晋王。

李存勖大惊,急派李嗣源为帅,领兵前去迎击梁军。

李嗣源奉诏,领兵三万即行。

字幕:李嗣源,沙陀族部民,名邈佶烈,善于骑射,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

邈佶烈十三岁时,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后被少主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朱温在汴州火烧上源驿时,李嗣源时年十七,在乱兵流矢之中将李克用救出,因而备受重用。其后李嗣源被任命为李存信副将,与其协同作战,所向克捷,屡获大胜。

西元九二一年,唐晋天佑十八年,冬十月,已未日。

李嗣源领兵来御朱梁大军,详审地理,分兵派将。先在戚城埋伏一彪人马,其后命令李存审驻扎德胜,用骑兵去引诱后梁军,假装害怕,示弱于敌。

两军相遇,后梁兵见晋军不堪一击,于是争先恐后向前推进。不料进入埋伏,见晋王李存勖率领主力部队已经严阵以待。

晋王见李嗣源已将后梁兵引至,遂命擂鼓,令三千名铁骑奋力出击。

后梁兵大败,被晋军杀死杀伤无数,在逃跑时复又自相践踏,落入河中冰窟,损失两万余人。戴思远仅以身免,逃往杨村。

晋军由此大胜,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李存勖喜之不胜,战后叙功,任命李嗣源为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同平章事。

便在晋军庆贺德胜大捷之际,北边新州忽发来战报:定州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与其子新州团练使王都密谋,勾结契丹大兵入寇,掠夺新州诸边,大杀晋国之民。

晋王大为惊怒,急遣李嗣源起兵前往抵御,一面欲自起大军,来伐定州。

正在此时,定州义武军节度节副使、王处直义子王郁遣使来报:不劳陛下亲征,属下已经大义灭亲,将义父阖家擒拿,囚于府中,请令定夺。

晋王李存勖这才松一口气,即命王郁代袭王处直之位,正式命为定州义武军节度使。

旬日之后,边报传来:契丹军闻说李嗣源带兵来伐,兵锋未交,已逃回辽东。

镜头闪回,被叙王处直之事。

字幕: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

王氏祖辈世代都是长安富豪,其父名为王寮,伯父王宗,皆因经商致富。伯父王宗且曾出任唐朝神策军吏、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使。

唐僖宗乾符六年,王处直从兄王处存因平定黄巢立功,被任为义武军节度使。从此王氏开始世袭统治定州,而王处直亦出任王处存辖下易州、祁州刺史。

乾宁二年,王处存去世,子王郜继任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光化三年,朱温派大将张存敬进攻定州,王郜听从孔目官梁汶拙计,派叔父王处直在沙河抵抗张存敬,结果大败,死者过半。

随即部队哗变,众将推举王处直为留后,率兵回定州,驱逐节度使王郜。王郜逃归晋王李克用处,王处直自为义武节度使。

王处直虽然归附于晋王李存勖,但却保持割据,自主于北平国,**义武镇,统有易、定、祁三州,治于定州。

北平国东北与桀燕比邻,南与赵国、后梁相接,西部晋国,处四战之地,能称雄二十二年之久,王处直亦非凡夫欲子,由此可知。

王处直极好巫术,适值患病,有道士李应之用旁门左道医治得愈,王处直便以李应之为神人,极为宠信,令着道装为行营司马,军政大小事情皆委以决断。

李应之原在陉邑收养一义儿,名叫刘云郎。时因王处直无子,遂以刘云郎让之,说此子生有异样,后必大贵。王处直便收其为养子,改名王都,因而更加宠信李应之。

李应之愈加骄横,征集壮丁另立新军,治于博陵坊,四面开门,皆用左道之术治军。王处直部下诸将皆以为患,但无人敢言。

幽州节度使李匡俦借道中山,前往京师,王处直派甲士埋伏城外,以防不测。

李匡俦军走后,甲士进城,发动兵变。先包围李应之府第,擒而杀之;随后进见王处直,请杀王都。王处直当时不从,答应众军,来日给予答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次日对甲士论功行赏,王处直暗地记下兵变将士姓名。

于是自队长以上将领,在其后二十多年里,都被以各种罪名杀死,并无一人幸免。

至赵王王镕被其养子张文礼弑杀,李存勖派兵讨伐,王处直便与部下将领商议道:镇州乃是定州屏蔽,张文礼虽然有罪,但镇州若被晋王吞并,定州必不能独自生存。

于是派人寄书,请求李存勖不要发兵。

李存勖便将张文礼写给后梁末帝蜡书拿出,寄给王处直看,并附书说道:张文礼弑君杀父,复又背叛我大晋,与仇敌结盟,岂可不伐?

王处直便知无力谏阻,又不敢与晋王以刀兵相见,这才想出奇招,欲借代北辽东契丹国势力入侵北边,使晋王无力征伐镇州,籍此以保定州屏藩。

当时王处直子名王郁,在从兄王郜逃亡晋国时,亦随其逃到晋阳。晋王李克用喜其雄伟有才,便把女儿嫁之,且封为新州防御使,使镇守北部边境。

王处直由是使人寄书王郁,命其勾引契丹进军入塞,来牵制晋兵止伐镇州。并在书中许诺,可废王都,使王郁成为定州节度使继承者。

不料此事被王都得知,乃起杀心。

王郁果然引来契丹军入境,但引狼入室便不可控,在新州之地大杀平民,抢掠府库钱粮,并不寻找晋军交战。

定州民众知是王从直勾引契丹军入境,无不切齿怨恨。

时有王都手下小吏和昭训,劝王都趁机举事。

于是王都发动兵变,将王处直软禁在西宅。事后上书晋王,供出义父王从直与弟王郁里通外寇卖国之事,并自称义武军留后,大肆杀戮王氏子孙,以及王处直手下将领。

因北平国乃独立之国,并非自己直系藩属,晋王李存勖亦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水推舟回书允准其请,敕封王都代替王从直本兼各职,为北平国之主。

闪回结束。梁龙德三年正月十八日,王处直于幽闭中忧愤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再说江东。

字幕: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青年时以贩盐而为强盗。

杨行密在合肥起兵时,徐温隶属其帐下,共同起事者另有刘威、陶雅等人,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皆随杨行密征战立国,唯独徐温未有战功。

天复二年六月,杨行密发兵讨伐朱温,以副使李承嗣主持淮南节度使府中事务。

军吏欲以大船运送军粮,徐温时任都知兵马使,于是说道:淮泗运路多年不曾通行,芦苇堵塞,淤积甚重。请用小艇,也许容易通行。

吴军到达宿州,适逢久雨不停,大船载重不能前进;然而小艇先到,故此解困。

杨行密因此认为徐温才能出众,始令其参与军事。

天复三年,杨行密派王茂章攻打安仁义,徐温率兵会同攻击。安仁义不知对方增加军队,徐温奋力攻击,安仁义因而败亡。

同年九月,杨行密欲诛杀朱延寿,徐温让杨行密假装眼疾召而杀之,兵不血刃。

徐温因功升任右衙指挥使,始谋朝政大事。

天佑元年八月,宣州观察使台蒙去世,杨行密又卧病在床,便命其子牙内诸军使杨渥为继任,欲使其历练理政管军。

徐温对杨渥说道:今大王卧病,而令嫡子出藩,定是奸臣阴谋。他日若召殿下回京,若不是微臣我所派遣使者,或者不见吴王亲笔画押用宝令书,殿下休回!

杨渥哭谢,离京上路。

天佑二年,杨行密病重,旧将都在外作战守边,只有徐温一人在内,参与拥立杨渥。杨行密去世,杨渥继位,徐温便得执掌朝政大权。

天佑四年,徐温见杨渥耽于享乐,便与左衙指挥使张颢发动政变,共掌军政。次年,徐温复与张颢弑杀杨渥,又派禁军统领钟泰章袭杀张颢。

钟泰章挑选三十名壮士,宰牛烹羊,刺血立誓,次日刺杀张颢。

徐温趁机将当初参与弑君之人全部杀掉,并嫁祸张颢,禀告杨渥母亲史氏太后。

史后惊哭道:我儿年龄尚小,居然遭此祸乱。大人若念及与我夫君当日旧情,能保我全家归还合肥,即不忘公之大恩大德。

徐温安慰太后一番,复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继位。从此徐温独揽大权,并在金陵训练水师,逐步翦除杨氏旧将势力。

大将李遇对徐温专权怀愤,偶说不敬之语,徐温便派柴再用诛杀李遇于宣州。杨行密旧将人人自危,徐温却假装谦恭卑下,恭谨备至,诸将方才放心。

徐温派遣招讨使李涛进攻吴越,会战临安,结果吴军大败,副将曹筠投降吴越军,李涛战败被俘。徐温赦免曹筠妻子,并予以厚待。

吴越王恼恨吴国无事相侵,发兵进攻毗陵。曹筠临战奔归徐温,于是大败吴越军。

天佑十二年,徐温受封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镇领润州,在升州设大都督府。天佑十四年,徐温迁治金陵,以其子徐知训在广陵辅佐杨隆演,大事都是徐温遥为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徐知训既掌政权,担心同平章事、亲军督察使朱瑾不亲附自己,便欲将其排挤出京,派朱瑾出任淮宁军节度使。

朱瑾到徐知训家告辞,在门前恭候许久,乃不得见。

徐知训家僮私谓朱瑾:大人不必相候。我家相公未在府中,今晚在白牡丹妓院歇宿,便是身边侍者,亦不准前往。

朱瑾勃然大怒,当下不露声色,便对门房说道:我自早晨至此,饥饿难挨,先暂且回去。徐相公回来之时,请代某告罪。

徐知训回府,得知朱瑾在府外等了大半日,故作愕然道:朱大人乃先王旧臣故交,尔等焉敢如此失礼!某今夜必当回拜。

家人闻命,急至朱府通知。朱瑾于是全家皆忙,倾其所有,大肆具办酒席以待。

朱瑾有自乘名马,爱如珍宝,冬罩锦帐取暖,夏遮罗帷避蚊;又有爱妓桃氏,天姿绝色,长于歌舞。当徐知训至府,朱瑾先说愿将名马奉送,复请至中堂,命桃氏陪酒。

徐知训喜不自胜,以至大醉。朱瑾拔剑砍下徐知训脑袋,带部众赶赴衙城。徐知训随从逃回,关闭城门。

朱瑾马快,只一人得以入城,部众皆被关在城外。朱瑾独力与衙兵交战,眼见不敌,便翻越城墙而出。因摔伤左脚,又失坐骑,恐落于敌手受辱,于是拔剑自杀。

朱瑾死后,尸体被抛街市,盛夏之时竟而不生苍蝇蛆虫,亦不腐烂。

徐温痛哭爱子,令将朱瑾尸体丢到江里,被其部下暗中捞起埋葬。后来徐温病重,常梦见朱瑾披发引弓,将射自己。于是大为惊恐,乃为朱瑾举行葬礼,立庙祭祀。

徐温奸诈多疑,虽门客众多,最受信任者却只有骆知祥、严可求二人。军旅之事常询严可求,国家财用则常请教骆知祥,吴国人称为“严骆”。

武义二年,杨隆演死。徐温越位,拥立杨隆演弟杨溥继位。

次年,徐温劝吴王祀南郊。有大臣谏止道:我主因非天子,礼乐未备。且唐祀南郊,其费巨万,今未能办也。

徐温驳斥道:安有王者而不事天乎!我闻事天贵诚,多花费用何为?唐每郊祀,启同门,灌其枢用脂百斛。此乃季世奢泰之弊,又安足法乎!

吴王遂祭祀南郊,配享太祖。

徐温有养子名徐知诰,精于谋略,当年闻说兄长徐知训死于朱瑾之手,未待禀明义父知晓,便从润州领兵先入广陵,以保护吴王为名,就此得专吴国政事。

徐温闻说寿州团练使崔太初因苛察而失民心,欲征罚之。

徐知诰谏阻:寿州乃是边隅大镇,征之恐为变乱,不若使之入朝留用。

徐温怒道:若一崔太初尚不能制,则如其他边将何!

遂罢崔太初团练使之职,征为右雄武大将军,夺其封地。

顺义七年,徐温请杨溥即皇帝位,杨溥尚未同意,徐温便即病死,时年六十六岁。

镜头转换,按下江东,复说北晋。

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率军,在王郁勾引下进入幽州之境,纵兵掳掠多日不休。

王郁恐误父亲所托,便诱说契丹国主:大王顿兵于此,无甚好处。那镇州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大王倘若再迟几日,镇州被晋军攻破,则城中珠宝美女,皆为晋王所有矣。

契丹主深以为然,乃悉发部众南下。

述律皇后谏阻道:我国今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究,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我闻晋王极善用兵,天下莫敌,陛下深入彼国,倘有危败,悔之何及!

契丹主被王郁美女之诱所惑,于是不听。

天佑十六年,十二月,辛未日。契丹兵先来围攻幽州,刺史李绍宏婴城自守。契丹骑兵因无攻城器械,于是舍却幽州,攻克涿州,擒刺史李嗣弼,又乘胜进攻定州。(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