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集 懿宗佞佛

华夏真相集 第十集 懿宗佞佛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大中初年,柳公权转任少师。

十二年正月一日,举行元旦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居班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年迈疲惫,在称贺之后本欲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误称“光武和孝”,因此遭到御史弹劾,被罚一季俸禄。

议事官以此嘲笑,恨其尸位素餐,犹不退休。

大中十三年五月,宣宗李忱因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仙丹中毒,月余不能上朝。

八月七日,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

群臣拥太子李温即位,是为唐懿宗。追谥先帝,庙号宣宗,次年二月葬于贞陵。

唐懿宗咸通初年,柳公权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回府静养。此后以六年时光,将鬼谷门秘籍、太祖令牌尽行传于安南都护高骈,使为本门第四十八代掌门。

咸通六年,西元八六五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

懿宗在位,沉湎游乐,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席间并陈奇珍异宝,花样繁多。尤喜观看乐工演出,致于一日不能不听音乐,外出游幸亦必随从携带优伶。

宫中供养乐工有五百人之多,时而大加赏赐,动辄上千贯钱。

懿宗随时到长安郊外行宫别馆,来去不定,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乐工自然不能少。陪同出行亲王也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招呼,苦不堪言。

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国库不支。

左拾遗刘蜕劝谏,希望皇上能以国事为重,减少娱乐,懿宗不听。

咸通年间,朝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风气盛行。韦庄诗中有“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之说,描尽其世态之象。

唐懿宗即位之初,便即罢免令狐绹,改任白敏中为相。

白敏中是前朝老臣,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办公,三次上表请求辞职。

唐懿宗都不批准,因首相不朝,正好借故不理朝政,与其他宰相朝会也是敷衍了事。

右补阙王谱上书谏道:宰相白敏中卧病已有四月,陛下虽与群臣坐语,未尝有到三刻者。如此,陛下何有闲暇,治理天下大事哉!

懿宗览奏不悦,竟将王谱贬任县令。

唐懿宗在位期间,共任二十一位宰相,大多碌碌无为、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

长安百姓将其中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宰相编谣唱道: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

这些宰相毫无大臣风范,便使朝廷政务如同儿戏,以致朝野扰乱,中外危机四伏。

大中年时,唐安南都护李琢残剥百姓,致使交趾纷乱。咸通四年,南诏国三攻安南,并陷交趾。又徐州一带土风雄劲,甲士精强,常蓄造反之意。

唐廷遂诏命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数千豪士,赴援安南都护府平叛。留其中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后归还故乡。

咸通九年,这批戍卒在桂林已经戍守六年,却为朝廷遗忘,还是没能回到家乡。

戍卒屡次请求返回徐州,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听从亲吏都押牙尹戡谗言,以目下朝廷军带匾乏,难以发兵为由,命令戍卒再多留守一年。

戍卒闻说此令,皆大愤怒。许佶、赵可立等九人随即发动兵变,一怒之下杀了都头王仲甫,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请其带领众人返回家乡。

于是庞勋率领戍卒,夺取监军院所储兵器铠甲,一路打回老家徐州。

史说庞勋生年不明,出身不详,只因其勇武多智,被桂林戍卒推为领袖。于是率众一路北上,经湖南、浙西进入淮南,往徐州而来。

唐廷闻变,下诏切责。

崔彦曾大惧,急遣三千精兵前往阻拦,并命当场予以剿杀,一个不留。

庞勋大怒,遂攻克宿州,自称兵马留后,全歼三千彭城官军。

遂乘胜北渡濉水,一战攻取彭城,俘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队伍极速扩至万余,朝廷大震。庞勋便此据守彭城,固其外围,招兵买马。

咸通九年十月,庞勋率军攻下宿州,搜集城中大船三百艘,装满资粮,顺流而下。

河南道都虞侯元密闻报大惊,遂统领官兵三千人前来围攻宿州。

庞勋却早已闻报,乃趁唐军远来立足未稳冲出重围,佯作溃散逃跑,在汴河沿岸选择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元密轻敌,自后率官兵追来,遭到伏击,官兵大败,无一生还。

庞勋于是乘虚攻克徐州,队伍猛增至十余万人。由此志得意满,乃分兵攻城略地,先后攻取濠州、滁州、和州等地,复遣重兵围攻泗州。

唐懿宗闻报,即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率兵三万往攻都梁城,合力镇压徐泗叛军。

庞勋闻报朝廷三面来攻,便生奇计,指挥义军乘夜退出都梁,留给唐军一座空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戴可师率领兵马先至,以为叛军闻风逃逸,不疑是计,便引大军入城宿歇。

次日大雾迷城,庞勋命部将王弘立引兵数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杀回,趁雾攻入城内。官军四散逃窜,被淹死于淮河者无数,折损二万余人,余则溃散。

戴可师单骑越城逃走,途中也被追兵击杀,取了首级而还。

庞勋大获全胜,缴获器械、资粮、车马数以万计,由此声势大盛。庞勋就此日益骄傲自满,便将军政事务皆交于部将王弘立等,自己热衷于饮酒作乐,不复有远志。

时有彭城儒士周重,以才自负。庞勋闻之,便将其迎为上宾,奉为军师。周重告诫庞勋:自古骄满奢逸,得而复失,成而复败者多矣,况未得未成者乎?

庞勋闻之,虽然口中称谢,但是不听其劝。

既得数州之地,桂林戍卒尤其骄横霸道,经常抢夺他人资财,掠人妇女,无所不为。

庞勋因其共同举义之功,不作严厉惩治,反而愈加骄纵,以至于无法控制,一时间数州之内,民不聊生。

庞勋胸无大志,一面继续派兵遣将攻城掠地,一面却与周重商议,欲趁此投靠朝廷,并谋求节度使之职,幻想得任高官,便即罢兵。

周重奉命,乃起草奏表:臣举义军起于彭城,乃汉室兴亡之地也。因节度使刻削军府,刑赏失中,遂致迫逐。陛下夺其节制,剪灭义军,或死或流,冤横无数。今闻本道复欲诛夷,将士不胜痛愤,推臣权知兵马留后,弹压十万之师,抚有四州之地,臣闻见利乘时,帝王之资也。臣见利不失,遇时不疑,伏乞圣慈,复赐旌节。不然挥戈曳戟,诣阙非迟。

庞勋观罢大喜,遂遣部将张溶奉表进京。

徐州百姓皆知其遣使进京,谋求节度使旌节之事,以为战乱将终。城内孩童亦作歌谣唱道:得节不得节,不过十二月。

周重闻之,却谓败亡之音,隐而不言。

镜头转换,淮南节度府。

淮南节度使令狐绹问其幕僚:庞勋占有数州之地,此时军威大盛,若是乘胜挥师西征南下,形势极为有利。且有周重为其谋主,若果南下,我将若何?

幕僚答道:可奏报朝奏,速派大将来剿。

令狐绹老奸巨猾,摇头笑道:非也。今天子耽于游乐,大将皆不能用。况若庞勋发兵南来,旦夕即至,甚是近便。长安距我千里之遥,远水岂能救近火!

幕僚便问:若依使君,该当若何?

令狐绹:我闻庞勋并无大志,只求为朝廷一路刺史而已。我便依其心意,施缓兵之计,如此如彼,淮南便可高枕无忧矣。

幕僚及众将闻此,皆都拜服。

令狐绹于是派人前往徐州,游说庞勋:令狐大人愿代将军向朝廷奏请,求为徐泗节度使,并假节钺。只是信使往来,需要月余,此间只求庞公不可发兵攻城掠地,以增罪状。

庞勋不知是计,于是按兵不动,原地待命,错失进取淮南大好战机。

令狐绹一面寄书稳住庞勋,一面上表天子,要求急派精兵,前来征剿。朝廷乃重作部署,再派十万重兵,以义成节度使康承训为帅,来攻徐州。

康承训领命而至,派出先锋前往徐州搦战,自率七万官兵驻军柳子寨。当时从新兴到鹿塘一带,官军壁垒相连三十余里。

庞勋闻报大惊,只得命降将张玄稔拒守徐州,自分兵把守濠州。

康承训闻说庞勋分兵,遂升帐遣将,下令兵分三路进攻,对徐州合围。唐军先锋到城外搦战,张玄稔遂遣大将王弘立率主力三万,出城迎战。

唐军先锋一触即溃,将王弘立引入伏击圈。官军三路夹击,叛军几乎全军覆没。

康承训大败徐州叛军,遂自率中军,兵出柳子寨。庞勋别将姚周不敌败走,官军骑兵乘胜追击,复将姚周队伍屠杀殆尽。

张玄稔闻说王弘立及姚周兵败,立即临敌叛变,举宿、徐二州降唐。

庞勋急率兵自濠州来救,却已回天无力。庞勋由此猛然醒悟,方知朝廷宁可容许各地藩镇拥兵自立,绝难忍受起于草莽之乱世英雄,实乃你死我活,不共戴天共日。

遂向周重告罪认错,接受其意见谋划。

咸通十年四月,庞勋诛杀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以及监军张道瑾,宣布与唐朝彻底决裂。复自称天册将军、大会明王,将欲南下,经营江淮。

但此时义军已受重创,军心尽丧,虽亡羊补牢,其实晚矣。

画外音:庞勋起兵以来,并未发布战斗檄文,亦无宗旨口号,更无推翻唐朝之志,实属被逼而起,更无远图。如此乌合之众,较之汉末黄巾军差之远矣,更绝无成功可能。

咸通十年九月,庞勋在蕲州战死。近万名义军于阵中捐躯,其余几乎全部投水溺死。

濠州义军吴迥孤军奋战,直到十月城中粮尽,吴迥突围战死,部众也被追兵斩杀。

至此,一场由兵变演成大乱,坚持一年有余,终至宣告失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庞勋起义虽然终至烟消云散,但对唐室打击沉重。自此藩镇割据愈固,朝中宦官愈加把揽朝政,皇帝愈加昏庸,百姓愈加思变,四海人心离散,再也难为收拾。

濠泗之乱既平,朝廷赏军叙功,大封随征诸将。

沙陀朱邪赤心派兵随征,立下大功,诏拜其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预备属籍,并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

此后李国昌恃功,益为横恣暴虐,不服王化。

咸通十年六月,陕州大旱,百姓向州府报告旱情。

观察使崔荛反命杖责诉旱百姓,并手指院中之树道:此树尚有枝叶,何旱之有!

陕民闻讯愤怒,众起哗乱,遂驱逐崔荛出境。崔荛逃于民舍,渴而求水,那民舍人家便以尿给之,说道:老爷既是说何旱之有,我家无水,便请老爷喝尿便了。

崔荛又羞又恼,率从人狼狈逃离,只得回到长安京中待罪,一边将在任上所刮民财贿赂宦官,以求免罪。

宦官既然得了他的重贿,遂赦其罪,只贬官为昭州司马,复收拾上任害民去了。

咸通十年冬,西川定边军节度使李师望擅杀南诏使者杨酋庆,欲激怒南诏以邀边功。李师望贪残,聚私货百万,导致士卒愤怒,欲为叛乱。

唐廷听闻监军奏报其事,乃以太府少卿窦滂为定边节度使,代替李师望之职。

不料窦滂贪残更甚于师望,上任未至期月,复致定边民困卒怨。

由此西川诸将皆恨李师望当年奏置定边军,分裂西川属州,乃合谋驱逐窦滂,阴遣人致意南诏王,使其发兵入侵。

南诏国王世隆见有机可乘,遂倾国入犯成都。

十一月,南诏兵攻陷嶲州,唐朝定边都头安再荣放弃清溪关,退守大渡河北。

南诏王密令分军开道,驰至犍为南沐源川,窦滂遣兖海戍卒五百人拒战,全军复没。

十二月十四日,南诏王命令士兵换上兖海士卒之衣,一路诈称官兵,渡江攻陷犍为,纵兵焚掠陵、荣二州,廿九日进陷嘉州。

窦滂此时无将可派,只得亲率军结阵于大渡河北,抗击南诏。

南诏国王善用兵法计策,诈称与窦滂议和,遣清平官数人至唐军大营谈判;却趁其麻痹不防,派蛮兵乘筏渡江。

唐军毫无防备,忽被蛮兵杀入营中,不由大乱,人不及兵,马不及鞍。

幸有忠武军、徐宿军及安再荣士卒枕戈以待,当时紧急反应,与南诏蛮兵激战,窦滂方才得以乘机逃走。

唐军于当夜袭击南诏营寨,蛮兵大为惊忧,唐军得以安然退归成都。

南诏军遂攻取黎、雅、邛三州,定边驻地皆陷。

咸通十一年正月,唐懿宗以邛崃三州失陷于南诏,诏废定边军节度使,仍以其所辖七州归西川节度使。因定边节度使窦滂屡败于南诏,贬为康州司户,调离西川。

西川百姓闻南诏大兵将至,纷入成都躲避,城内人满为患。

西川久无战事,军备废弛。节度使卢耽召彭州刺史吴行鲁为代理参谋,命其与前泸州刺史杨庆复防备。二人修造防守器具,招募士卒,选勇士三千人号为突将。

正月五日,南诏兵进至眉州,抵达新津,逼近成都。

卢耽闻报大惊,遂遣副使谭奉祀致书南诏酋首杜元忠天,向其求和,却被其拘留不放。卢耽只得派人赴京告急,奏请朝廷遣使与南诏约和,以纾成都之患。

唐廷闻报,即命知四方馆事、太仆卿支详为宣谕通和使,前往南诏军大营议和。

天使未至,南诏军已攻陷双流,进抵成都城下。

当时唐廷征发援兵万人已至汉州,定边节度使窦滂尚未解职启行康州,亦率败兵退奔汉州,与朝廷援军汇合。

卢耽为保成都,急遣部将王昼赴汉州催促援兵。

窦滂欲坐观成都陷没以分其责,因言于朝廷援军,称南诏兵多于官军数十倍,此去亦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援军诸将闻说惊惧非常,于是疑惑不进。

二月一日,南诏猛攻成都。卢耽见朝廷援军不至,只得率阖城军民奋力坚守。

此时太仆卿支详已至西川,遣副使至南诏大营约和,南诏王不听,仍命攻城不已。唐廷复以左神武将军颜庆为东川节度使,统辖援蜀诸军。

二月十二日,颜庆率军至新都,一战大破蛮军,杀敌二千余人。次日乘胜再与数万蛮军大战,杀五千余人。蛮兵大败,退保星宿山。

南诏王见战事不利,再次拿出当日诱哄窦滂手段,一面派遣使臣杨定保,与唐朝钦使支详议和,同时却增派兵马,围攻成都愈急。

哪知颜庆复却不上南诏王之当,自率唐军进抵成都城下,杀败蛮军。

南诏军折损近半,支吾不住,南诏王只得命令烧其攻城之具,率全军向南遁逃。

颜庆复解成都之围,始教蜀人修筑雍门城以卫成都,穿堑引水,植插鹿角,分置营铺。经此一战,南诏不敢再犯成都。

当年四月,都城长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懿宗诏命徐州观察使夏侯瞳,招喻庞勋义军残部,召集百官商议,处置徐州事宜。

太子少傅李胶上奏:徐州屡为祸乱,皆由节度使统御失当。今其使额虽降,兵额仍存,作为支郡则粮饷不足,分隶它镇则人心不服。泗州前因庞勋进攻时坚守不克,与徐州结仇已深,宜有更张,归属别镇,使其便于治理。

懿宗听从其言,乃诏命徐州仍为观察使,辖徐、濠、宿三州;泗州为团练使,割属淮南。半年之后,又命徐州观察使为感化军节度使,徐泗之乱后事方告停定。

不料此时天下纷扰之势已成,益州及徐州事定,光州变乱复起。

咸通十一年五月,光州军民驱逐州官,刺史李弱翁逃奔新息。

朝廷闻报,召集朝臣计议。左补阙杨堪上言:刺史不道,百姓负冤,应诉于朝廷,置诸典刑。但若擅自驱逐,便乱上下之分,此风绝不可长,宜诛乱民,以惩来者。

朝议虽皆称是,但不得执行。

八月,魏博节度使何全皡年少袭位,骄暴嗜杀,又擅减将士衣粮。将士因此作乱,何全皡单骑逃走,被将士追杀,公推军中大将韩君雄为留后。

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上奏朝廷,请授韩君雄为节度使,以慰众军。朝廷准奏,下诏以韩君雄为魏博留后,其后授任魏博节度使。

叛乱将士未得惩处,反受显爵之封,自此各镇兵将擅杀节度使以代之事,便成常态。

八月十五日,懿宗爱女同昌公主病卒。懿宗痛惜不已,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又令收捕众医官亲族,拘于京兆狱中。

宰相刘瞻上疏谏阻,懿宗不悦。京兆尹温璋亦面见懿宗力谏,懿宗大怒,诏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温璋为振州司马。

温璋含愤不过,当日饮药而卒,时人皆为惜之。

宰相路严素与刘瞻不合,借机落井下石,奏称刘瞻与医官通谋误投毒药,致公主于死,为掩其罪过,才为医官求情。

懿宗偏听偏信,因再贬刘瞻为欢州司户,其所引用朝官数人,亦皆因此事牵连被贬。

自此朝中大臣人人心寒,此后但有冤屈不平之事,亦各自明哲保身,再不进谏上言。

十一年十二月,懿宗复议平定徐泗叛乱之功,封沙陀酋长左金吾上将军李国昌为振武节度使。李国昌由此恣横,随意擅杀朝廷所置长吏。

期年之后,皇帝诏徙其为大同军防御使,李国昌称病而不奉诏。

西元八七三年,咸通十四年三月,唐懿宗安排迎奉佛骨。

不料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纷纷劝谏。大臣一谓此举劳民伤财,二谓有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前车之鉴,均谓此举不祥。

懿宗充耳不闻,迎奉佛骨规模且比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禁军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壮观,远远超出祭天大典。

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懿宗命送京城寺院,使士民百姓瞻仰。信众不惜点燃手臂,或在头顶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

甚至以水银为池,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子载歌载舞,以示庆贺。

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更甚于犒赏出征三军。

佛骨迎入京师之后,唐懿宗旋即病重不起。七月十九日,终致无力回天,就此驾崩。终其骄奢淫逸一生,时年四十一岁,葬于简陵。

懿宗既死,宦官拥其第五子李俨即位,改名李儇,年仅十二岁,是为僖宗。

李儇曾封晋王,在懿宗诸子中并无突出才能。只因懿宗正当病重,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为便于控制朝政,故此借执掌玉玺之伪造遗诏,立年仅十二岁李儇为太子。

与前面数任皇帝相似,李儇在宦官拥立下继位,改年号为乾符。

僖宗与其父皇并无二致,专事游戏,并朝廷政务,一概委任宦官田令孜处理,自此朝中任免官员,都由田令孜决定,而不必奏报皇帝。

字幕:田令孜,字仲则,本姓陈,四川人氏,随义父入内侍省做宦官,遂改姓田。

懿宗时任小马坊使,李儇自幼便由其伴为玩耍,颇为依赖。此时李儇当即帝位,呼为阿父,便屡次提升田令孜职务,直至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

田令孜于是恃宠横暴,把持大权,无所不为。

唐僖宗虽然年少,但极有骄奢淫侈天赋,初为天子便利用长安左藏、齐天诸库金币赏赐乐工、伎儿,所费动以万计,致使国用耗尽。

田令孜便给唐僖宗出谋划策,将长安两市中外客商宝货登记入册,全都送入内库,供皇帝挥霍。如有商人向官府陈诉,则被送到京兆尹,用棍摔打死。

僖宗喜而从之,公开大掠客商。

田令孜之兄名唤陈敬瑄,出身地位极其卑贱,曾于街市上以卖烧饼为生。

田令孜为培植党羽,安排心腹,便向僖宗进奏:请以家兄陈敬瑄为首,及左神策军大将军杨师立、牛勖、罗元杲等,出镇西蜀三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僖宗准奏,但难以决断职务主次,便让四人击球以赌,视其胜负任命封疆大臣。

最后赌赛结果,陈敬瑄击球得胜。僖宗即命其为西川节度使,杨师立为东川节度使,牛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罗元杲击球落败,因不授职。

任命下达成都,当地吏民皆为吃惊,竟不知道陈敬瑄究竟是为何人。

原西川节度使崔安潜更是云苫雾罩,丈二和尚摸不看头脑。

字幕:崔安潜,字进之,宰相崔慎由之弟,出身名门。

崔安潜早年进士及第,一直官运亨通,历任观察使、忠武军节度使,镇守许州。

懿宗咸通末年之时,忠武军都将李可封从戍边之地路过许州,为胁迫驻守军队主帅,竟无礼索取先前本州所欠粮盐,并命大军在许州滞留四天,使全境惊恐不安。

李可封离去之后,守将告知节度使大人,崔安潜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安排已定。

秋七月,李可封复还许州,崔安潜便将其及部将逮捕诛杀,致使朝野大震。

似崔安潜如此边镇大将,何等跋扈,何等威风?但时值田令孜用事,使其卖烧饼出身之兄一逼避于益州,再逼竟以西川节度使让之。亦实为可悲可叹,复可气可笑。

崔安潜探明陈敬瑄来历,无可奈何,只得再通兄长关节,复求许州节度使之职。

田令孜见安排其兄目的已达,自然也就不再为难崔安潜,诏准其请。

画外音:只因僖宗不问政事,纵使田令孜胡作非为,又逢唐朝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农民因无田而四处流亡者,竟达于一半以上。大中之治以后,朝廷每况愈下,至乾符二年,最终逼得天下百姓揭竿而起,黄巢起义于此张本。

乾符元年,关东大旱,百日无雨,庄稼颗粒无收。

饥民告到州府县衙,要求官家给予赈济。州府县官不听,反将求告饥民暴打枷号,趁机逼税。便有个别清官,将本州旱情上报,要求减免税赋,开仓济民,朝廷亦不批准,反派各州道民风观察使下到郡县,逼勒催缴。

那些民风观察使皆系当朝权宦所派,一个个如狼似虎,离得长安四出,便如过境蝗虫,所到之处,蚕食净尽。百姓轻者卖儿鬻女,重者易子而食,苦不堪言。

便有山东道民风观察使何浑,率领部从来至濮州郡长垣县,催缴本县租税、差役。

县令王从闻是朝廷钦差到来,远迎亲接,请入衙内大礼参拜,告民疾苦。

何浑见那县令并无金银珠宝之礼呈献,复听说甚百姓走投无路,怒不可遏,大喝一声,命从人将其冠带剥去,就地免职,并令枷号衙外示众。

使权行威,自也不用上奏朝廷,出口便是敕旨,令出即行。

王从被枷,刹时衙外行人驻足,皆来围观,议论纷纷。

围观人群之中,惹恼一位好汉,当即呐喊一声,就从肩上空竹筒中抽出一柄陌刀来,斫开王从颈上木枷,令百姓扶起,自率十数个闲汉闯入县衙,逢人便杀。

顷刻之间,便将观风使何浑及其随从杀个净尽。

县令王从推开人群,抢入衙署,见数十具尸体倒于血泊之中,不由叫一声苦。便仗胆作揖问道:借问这位好汉,高姓大名,作何生理?

大汉笑道:俺乃本州百姓,贩卖些私盐过活,亦常与贵衙捕快交手。承蒙县台大人见问,也不必隐晦,俺乃是濮州英雄,鄄城好汉,姓王名仙芝的便是!

王从点头叹道:怪不得,果然是个英雄。阁下今既仗义杀官,便是造反,须小心朝廷派兵来剿,休要祸及百姓。咱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便就此别过罢。

说罢入内捡束行囊,带个小厮,骑了一头瘦驴,施施然出了北门,扬长而去。

王仙芝也不在意,即率三五十个闲汉复至门首,对围观百姓说道:如今关东大旱,家家无食。朝廷无道,又派钦差前来逼勒租税,某故仗义出手,救了县令。但既杀朝廷钦差,州府必遣兵来杀良冒功。若使你等遭受池鱼之累,我心实在不忍,你等趁着官兵未至,这便回家领了老小,到别处自寻生路罢。

百姓听了,一齐叫道:天下各州各县,不比我家县令慈悲心怀,更加如狼似虎,何有净土?英雄既是王仙芝,我等皆闻大名,便带领我一县之民,反了他娘罢!

群情激奋,皆同一心。王仙芝见状大喜,即命占了县衙,又于衙中找出一个主薄师爷,令其捉刀代笔,撰写造反文告。

那师爷文笔甚是了得,当下文不加点,顷刻便写成一道檄文,以王仙芝口气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等语。

王仙芝令那师爷念了一遍,大喜赞道:均平天补大将军,绝好称谓,先生真乃大才!

遂请复抄十数份,令人至濮州下属各县皆发,宣布起义反唐。

不到旬日之间,县内及州中饥民大集,便聚起三五千兵众,皆乃亡命之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仙芝既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便率领义军出离长垣县城,数日内接连攻克曹、濮二州,威震山东。

便在此时,檄文传至曹州冤句县城,复惊动另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也是盐商出身,姓黄名巢,亦扯旗造反,前来与王仙芝合兵。

镜头闪回,叙述黄巢来历。

字幕:黄巢,曹州冤句人,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

黄巢不同王仙芝,世代皆为江北盐帮把头,家境十分富足,可比县侯郡守。因此自幼便与盐帮兄弟一处厮混,学得一身绝高剑术,马术与箭法俱佳。

与盐帮中那些粗鲁汉子大异其趣者,黄巢却又拜过宿儒为师,粗通笔墨,三五岁时便能作诗,颇有诗才。

黄巢五岁时,曾跟随父亲侍奉祖父,祖孙三代一起欢度重阳佳节。父亲酒兴颇豪,便以菊花为题,与祖父连句。

见祖父左思右想不得,小儿黄巢却随口答说: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因为赭黄衣乃为皇帝专门御用之物,父亲闻其语句虽佳,亦忍不住便加喝斥,责其孟浪,并且举手欲打。

祖父老翁偏爱其孙,便打个圆场说道:闻说我孙能诗,今联句不知轻重,可令他再写一篇全诗罢了。作得不好时,一并责罚。

黄巢思想了片刻,也不用纸笔,便开口吟出一首诗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父又怒,责其口气太大,不当人子。

祖父叹道:此儿终非为人下者,若非大兴门户,则必亡我九族。

其父听了,只是摇头。黄巢却只是嘻笑,浑不在意。

黄巢成年之后,不屑贩卖私盐之业,欲凭借胸中才学参加科举,以进士进第光耀门楣,乃至出将入相,以官至节度使为平生志向。

亦曾几次入京,应试进士科考,但皆名落孙山。待到第五次落榜之后,黄巢胸中不平,以为考官与权贵子弟通同作弊,故意不录寒门之士。

于是满怀愤恨,回到馆驿饮得大醉,就囊中取出笔墨,就粉白墙上写下一首七律诗,题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罢复又大笑,颓然睡倒。随后便离开长安回乡,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此后再也不提科考之事,专门与官府作对,杀捕拒役,无所不为。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黄巢在曹州本县乡中,闻说长垣盐贩杀官造反,复又收到王仙芝檄文,不由霍然而起,对众位兄弟说道:想俺满腹经纶才学,却连个举人进士亦不能讨得。王仙芝只便是个小小盐贩,亦能称王称霸,叫作甚么均平天补大将军!我等兄弟既全身武艺,也反了他娘罢。好便好,也混一个衣锦腰紫,不好时,不过脑袋上添一个碗大疤瘌!

一众兄弟听了,齐声道好。

黄巢遂在冤句与子侄黄揆、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当时只因县中官吏强迫缴租服役,百姓走投无路,本就聚集在黄巢周围,托其庇护,已与官吏衙役进行过多次冲突。此时闻听起兵,无不踊跃相随。

于是当即扯起反旗,便得帮众数千,赶往曹州与王仙芝会师,声势浩大。

王仙芝闻说是黄巢来投,大家都是濮州盐贩出身,岂有不知之理?于是惊喜若狂,即封黄巢为天补将军,以兄弟相称。

王、黄合兵,声势大壮,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百姓纷纷来归,散居民间之庞勋旧部亦争先投奔,不数月间,便发展到数万人众。

王仙芝得到黄巢之助,又有票帅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蔡温球、楚彦威、王重隐等十余人为将,遂依曹州为本,四出大肆劫掠。

在此之前,京师长安便有童谣传唱:“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此时待到王仙芝造反,世人谓此童谣已应,于是天下皆惧。(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