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一集 渔阳鼙鼓

华夏真相集 第一集 渔阳鼙鼓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字幕:玄宗奠定开元世,鬼谷再传贾敦诗。丧乱太祖令牌出,卫公李靖已先知!

画外音:大唐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秋八月戊寅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李隆基出生之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当时豫王李旦虽被立为睿宗皇帝,名为大唐国主,又年富力强,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武则天年逾花甲,仍临朝称制,军国政事皆由她专断。武则天在镇压徐敬业扬州叛乱之后,兴告密之风,冤狱迭起,唐宗室诸王及朝臣中拥李派皆受迫害。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镜头推出,垂拱三年。

李隆基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其后武则天命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

又过两年,李隆基五岁。生父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天授二年,楚王李隆基年仅七岁开始出阁,建置官属。

左羽林大将军薛讷入阁署辅佐楚王,受其先父薛仁贵遗命,将鬼谷门文治武功绝技及兵法秘籍传授给李隆基,并授以创派太祖王诩亲传“太祖令”,使为鬼谷掌门。

武则天因担心李旦复辟,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家人及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便在这十余年间,李隆基悬梁刺骨、废寝忘食,将鬼谷门各项绝艺皆学得精透,且文彩飞扬,才艺双绝。

西元六九二年,武则天称帝,改元长寿元年,李氏国祚中断。

二年腊月丁卯,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王。其母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厌蛊咒诅,次年正月与刘妃一起被秘密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

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这场灾难。

十二年后,李隆基任尚辇奉御。

张柬之等朝臣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中宗。

李隆基目睹政变,其后出镇潞州。

景龙四年,西元七一零年。李隆基从潞州回到京师长安,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使尽为自己所用。

武则天去世,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复唐功臣宰相张柬之被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中宗亦终被二人合谋毒杀。

李隆基于是趁机而起,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子薛崇简,与苑总监钟绍京,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七月二十一日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

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内宫卫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

太平公主命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将成年男子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

大事底定,李隆基将政变经过报告其父相王李旦。当日,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嫡长子宋王李成器坚辞太子之位,李隆基因消灭韦党有功,终被立为太子。

字幕: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矛盾日益加剧。

睿宗感到不安,遂颁诏命太子监国。

景云三年,西元七一二年。李旦不顾太平公主反对,毅然将帝位让给李隆基,改元先天。

太平公主大怒,遂与心腹重臣合谋,勾结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薛稷、李晋、李猷、贾膺福、唐晙、常元楷、李慈、李钦、胡僧惠范等,准备以御林军、南衙兵合力起兵夺权,并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中下毒。

李隆基闻之,与王琚、张说、崔日用商议,召集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内兄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将军李守德等,商定率先行动。

次年春,太子与公主武力相向。

李隆基命王毛仲率家兵三百余骑,自己亲率李令问、王守一、高力士、李守德等亲信十余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太平公主亲信贾膺福及李猷,杀宰相岑羲、萧至忠,逼令尚书右仆射窦怀贞自裁。

太平公主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终被赐死家中。

李隆基终掌大权,得以亲政。父亲睿宗遂以帝位让与太子,自己退为太上皇。李隆基于是正式即位,是为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表明励精图治,再创伟业决心。

唐玄宗天纵聪颖,且具宏图大志,又掌鬼谷门安邦治国奇策,于是选贤任能,终缔造千年难遇之“开元盛世”。

李隆基所选任贤能之士甚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者,便有贤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其余文武济济,更不足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字幕:张说,字道济,洛阳人,科举时策论天下第一。

张说就任宰相重职,裁减二十万边防军,将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又改革宰相机构,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中书省权力。在张说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极致。

开元十三年,西元七二五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普天同庆。其后又换了几任宰相,到岭南张九龄为相时,皆以品德才干任官,公正选才,量才使用。

只因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至此天下大才,皆入朝班。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盛世之后,免不得渐渐暴露本性,开始自我满足,沉溺于享乐。先是放弃励精图治,继而抛却节俭之风。

贤相张九龄等人先后罢官,佞臣李林甫爬上相位。

至开元二十五年,西元七三七年。李隆基听信宠妃武惠妃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亲生之子先后废杀,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

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不顾人伦及朝臣物议,又强夺武惠妃子寿王李瑁妻杨玉环为妃,从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君王再不早朝。

自从有了杨贵妃,李隆基奢侈之风大盛,满朝大臣勋贵及宗室争投杨贵妃所好,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更是平步青云,以不学无术之身做上宰相高位。

杨贵妃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余兄长也各有封赏,皆做了朝中高官。

杨国忠与李林甫朋比为奸,权势熏天,无人能比,自此大唐王朝小人日进,贤人渐远。李隆基因耽于后宫享乐,将朝中大事皆付于杨、李二奸,故此导致朝政混乱。

便在江河日下,繁华未退之时,有位奇人通过科举,进入盛唐朝堂,拉开本书序幕。

镜头转换,沧州南皮,冀州故地。

大唐开元十八年,此地生出一个奇童,乃是曹魏太尉贾诩嫡传二十一世孙。此人名唤贾耽,字敦诗,父名贾琰之,燕居不仕。

贾耽生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况且聪悟过人,具一目十行之才,有过目不忘之能。从小就喜读地理书籍,又爱骑马射猎,按察各处地形,虚拟何处可以野战,何处可以伏兵。

天宝十年,贾耽二十二岁,免不得到长安京师逢科应试。

三场经论策考罢,贾耽果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拿出三五分才能,便以两经登第,自此走上仕途。

此时大唐朝中,正是杨、李二奸用事。

贾耽因朝中无人,又不肯委屈求全,攀龙附凤,免不得仕途蹭蹬,直在不紧要的清水衙门胡混了七年之久,直到乾元元年,方才出任贝州临清县尉。

却因上疏议论时政,为杨国忠不喜,又被左迁为绛州正平县尉。

贾耽器重识高,涵泳万顷,颇得太原尹王思礼赏识,除授度支判官,后转试大理司直、监察殿中侍御史。

便在此期间,胡儿安禄山出场,将欲播乱乾坤,颠覆大唐李氏江山。

镜头闪回,唐睿宗景云二年,西元七一一年。

贺拔延嗣因其战功,被擢升为凉州都督,兼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称。

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乃于中原各州郡之外,复在周边四境设立十镇,分属九个节度使,及一个经略史管辖。

哪十镇,哪十使,各管何方?开列如下,看过便知:其一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城,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兵二万四千;其二北庭节度使,治所北庭都护府,屯伊州、西州二州境上,统兵二万。

以上两镇相连,专对西域天山南北两路诸国。

其三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统兵七万三千,防御吐蕃、突厥。其四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统兵六万四千七百;其五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府,统兵五万五千。

以上两镇互相应援,专对突厥。

其六范阳节度使,治所幽州,统兵九万一千四百;其七平卢节度使,治所营州,统兵三万七千五百。以上两镇专对东北奚族、契丹。

其八陇右节度使,治所鄯州,兵七万五千;其九剑南节度使,治所益州,兵三万九百。

以上两镇专对吐蕃,并兼顾南抚国内各少数部族。

其十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广州,统兵一万五千四百,绥靖境内各少数部族。

如此便是所谓“十镇九节度”,分管天下兵马,镇守八方。

九大节度使及岭南五府经略使受命之时,皆是由朝廷恩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兼达四镇。

天宝五年之时,王忠嗣一身兼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掌握天下劲兵,威权之重,朝廷莫敌。

画外音:唐朝初立之时实行府兵制,屯兵之所唤作折冲府。天下共置折冲府六百三十四个,其中有二百六十一个位于关中,以保卫京师长安,故此彼时全**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朝廷有足够兵力保卫京师。至如今唐玄宗设置十镇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则各镇军力日渐强大,共计大军近五十万,便为内轻外重之局。朝廷中央能够直接调派兵力,此后则不满八万人。十镇节度使之立,终至外重内轻尾大不掉,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闪回结束。当此天宝年间,李林甫拜相揽政。

李林甫熟悉十镇历史,恐再有大臣由节度使任上因战功取得高位,入朝中与自己分庭抗礼,于是上奏唐玄宗道:以陛下雄才大略,而四方夷狄未被剿灭者,皆因文官为将,不敢亲冒矢石身先士卒之故也。陛下不如任用蕃将,其雄健骁勇,且能效死,此所谓以蕃制蕃,则夷狄何愁不灭,朝廷何愁不安!

玄宗因偏信于他,故而准奏,因令安思顺代为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胡人为各镇节度使,使掌兵权。

李林甫奏请胡人为大将者,无非是因胡人没有入朝为相资格,不能与其争位夺权。其小人自私之心,竟至于斯!

字幕:安禄山本名扎荦山,生于辽东营州,父乃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巫婆。

安?山父亲早死,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

开元初年,突厥族破落离散。扎荦山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安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长大成人,通晓六国语言,故为牙郎。

开元二十年,安禄山偷羊被抓,幽州节度张守珪欲乱棍打死。

安禄山高叫道:大人不欲消灭二蕃族耶?为何要杀斗士!

张守珪见其形体魁梧,语言豪壮,遂命释之,使与同乡史思明为哨兵,并收为义子。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三十八岁,始任平卢兵马使。

天宝元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可到朝廷上奏议事。此时安?山已经四十岁,方才得入朝堂。

天宝三载,安禄山四十二岁,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

采访使张利贞、黜陟使席建侯常受其贿赂,屡在玄宗驾前为其美言,说其公正无私;裴宽离职,李林甫又极力推荐安禄山之能,玄宗愈加宠信。

安禄山乃投玄宗所好,请为杨贵妃养子,玄宗大喜准奏。此后安禄山每次进宫朝见玄宗,都必先拜望杨贵妃。

唐玄宗奇而问之,安禄山则答:臣乃胡人,便依胡人规矩,向来母前而父后也。

玄宗闻奏愈加高兴,乃命杨铦以下杨家兄妹,皆同安禄山结为兄弟。天宝六年,安禄山提拔为大夫,呼李林甫为十郎,奉之如神。

安禄山肥胖,体重三百三十斤,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动若旋风。玄宗到勤政楼理事,每于座旁竖金鸡羽屏,左置木榻令安禄山宽坐,类若二圣同朝。

天宝十载,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请任河东节度,唐玄宗准奏,又以皇太子之女嫁与其长子安庆宗为妻。

于是安禄山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借助杨贵妃之宠,所有奏请无有不应。

右相杨国忠妒忌安禄山夺宠,以为不能共存,于是多次进言,说安禄山定会叛乱。

天宝十二年,玄宗派中官辅趚琳去范阳,侦察安禄山反状。趚琳受了安禄山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

杨国忠不肯甘心,又对唐玄宗奏说:陛下若召禄山进京,定不会来。

玄宗下令召见,安禄册却早已得到信息,昂然进宫面圣。屡次三番下来,玄宗遂对杨国忠起了疑心,不信其奏。

次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见驾,乘机哭道:臣本外族,蒙皇上越级提拔,以致为国相所忌,欲要杀我。

此一着以退为进,果使玄宗上当,遂封安禄山左仆射,纵其回到范阳。

安禄山又自请为闲厩使、陇右群牧,命心腹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夺取张文俨马牧之职,暗选好马良骥,以充精骑,只待起兵反唐。

此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定会将进谏者捆绑起来,送交范阳。

安禄山本有反心,又被宰相杨国忠所逼,为求自保,且受部下蛊惑,遂于天宝十四年起兵范阳,扯旗反唐。

字幕:天宝十四年,仲冬十一月,初六日。

安?山借口奉玄宗密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征发大军十五万,祭旗出征。

三声炮响,一通鼓罢,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出于范阳城外扎住大营。次日击鼓升帐,分兵遣将,决定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分拨职责已毕,向南逶迤而行。

当时大唐建国近一百四十年,天下承平日久,满朝文武不习战事,百姓不闻征鼓之声,徒闻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

玄宗李隆基初闻边报,以为又似杨国忠前番蓄意诬谄好人,犹自不信。

这一日黄门监忽报,有河北使者司兵参军李平自平原郡而来,奏报军情重事。

玄宗急命宣进,李平跪倒丹墀,山呼万岁:末将奉平原太守颜真卿大人之命,特来密报陛下,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反。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被颜真卿大人严防固守,尚且未失。请陛下急发各镇兵马,前往平叛为要,勿使叛军渡过黄河,危及两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玄宗闻说河北诸郡俱失,不由吓了一大跳,复又细览奏表,大怒道:河北二十四个郡,便是十日陷一镇,也需要八个月方能俱下。除此颜太守外,难道就再无一个忠臣乎?

李平闻此,无言可答。

玄宗又问众臣:孤不知颜真卿竟如此忠贞体国,胆色过人。其乃何等人耶?

便有吏部郎官奏道:颜真卿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郡临沂县。乃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不能胜任,被贬为平原太守,以至于今。

一边说着,却偷偷看了宰相杨国忠一眼,便此打住。

玄宗由此猛悟:何谓不能胜任?必是颜真卿得罪了国舅权相杨国忠,方被贬黜外任。

于是又问李平:卿且详细奏来,那颜太守既在安禄山辖区为官,又怎生筹备城防以抵御叛军,而被逆贼不觉耶?

李平奏道:平原郡本属范阳节度史辖区,颜太守固然不敢公然修整战备,以抗反贼。当时安禄山谋反迹象已显,颜太守不欲从贼,便假托境内阴雨不断,多处城垣坍塌,报与节度使司;一边以此为借口,乃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却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贼信以为真,认为颜太守乃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时,平原郡本有三千静塞兵,太守又增招士兵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分别领军。安贼叛军南来,太守在城西门犒劳士兵,慷慨流涕陈词,全军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韦、邺郡太守王焘亦各领军前来归附相助,故保城池不失。

玄宗点头慨叹,即命李平速回平原。同时下诏,遣使赍往渤海郡,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平原郡。

李平叩拜谢恩,与信使同出殿外,各自上马分头而去。

玄宗遣使出京,余怒不息,复下诏令,诛杀安禄山在京长子安庆宗。并命打开府库,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将,一路招募商贩为军,出京东出洛阳,抵抗叛军。

那些商贩走夫及无赖少年,眼里只有金银绸缎罢咧,济得甚事?一路摇摇摆摆出城,一个个盔歪甲斜,便是长安百姓沿街看了,也忍俊不止,摇头叹息。

挨到这年十二月,告急文书雪片般报到朝廷。

先说安禄山叛军已渡过黄河,整备攻城器械,三面攻打陈留郡。又说范阳叛军个个骁勇善战,官兵难以抵敌,不则一日,州城失守,河南节度张介然殉难,守城将士皆降。

朝廷上下及京城内外一时人心悚惧,个个惊慌,处处皆闻念佛祷告之声。

洛阳城内时有安禄山幼子安庆绪,看到长兄安庆宗被杀布告,急逃至河北,哭告其父安禄山。安禄山时在战车之上,闻报不由号啕大哭:我儿有何罪过,要被皇帝杀死!

陈留城前来迎降守军不禁婉尔,暗自忖道:兴兵造反乃是诛九族大罪,还说你儿并无罪过?这可真是奇谈怪论,莫名其妙至极。

安禄山因痛彻肺腹,以至狂乱愤怒,见迎降唐朝官军挤满大路两边,以为是在看自己笑话,便即下令,命其自相砍杀,否则一律活埋。

因见胡人个个张弓搭箭以待,唐军不敢不从,为了自保性命只得相互斫斩,直杀死六七千人,安禄山才率大军进入陈留城。

陈留太守郭纳无力抵抗,只得赤膊悬印,出府投降。

叛军既下陈留,乘胜追击,大军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虽率城中军民奋力抵抗,但因寡不敌众,终至州城失守,崔太守与数千将士殉难。

叛军得了荥阳,继续向洛阳进发,当日驻扎在泥水罂子谷。

唐军大将荔非守瑜领军设伏,射死叛军数百人,并亲自射中安禄山战车。安禄山绕道泥水罂子谷南而过,对唐军形成合围,荔非守瑜箭尽,投河自尽。

安禄山怒气冲冲,气势昂昂,率领部队一路向西,浩浩荡荡向洛阳挺进。

镜头转换,早有伏路细作将叛军行程探明,飞速报到唐营。

新任范阳节度使封常清急令整备迎敌,率六万募兵东讨。

封常清虽然是个能征惯战的名将,但靠着以金银绸缎招募来的六万乌合之众,如何与边镇铁骑交锋?真是大军未交,胜负已定。

封常清兵至洛阳,先命斩断北部河阳桥,然后布置军力,在洛阳坚守。

安禄山早已搭浮桥渡河,攻陷陈留西来,先锋已到葵园,兵锋更锐。封常清派遣骑兵与叛军交战,杀死叛军前锋数十百人,小胜一场。

次日叛军主力大至,封常清战之不利,只得引众退入上东门。叛军鼓噪而至,如蚁附城,只用半日之工,便从四个城门拥入,疯狂杀掠城中人吏。

封常清与叛军展开巷战,先败于都亭驿,再退守宣仁门,连连失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眼见得叛军如潮水般涌入,无力遏止,只得从提象门而出,令后军砍倒树木,以阻叛军。封常清便借着叛军兵锋稍滞之机退至谷水,一路向西奔至陕郡,向高仙芝告以失败之由。

高仙芝明知不敌,遂与封常清合兵退守潼关,一边遣人进京,向朝廷告急。

镜头闪回,叙述高仙芝来历。

字幕:高仙芝,高句丽人。

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二十岁时被授予将军。后任都知兵马使,受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节度,出军时身边仅带数十随从,皆都衣甲鲜明。

封常清时在夫蒙灵詧门下为小军,因羡慕高仙芝才华风度,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愿为鲜衣随从骁骑。

但封常清形貌差强人意,不但身材细瘦,而且斜眼短脚跛足。

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胜其烦说道:我侍从已足,卿其休矣。

封常清发怒道:末将仰慕将军高义,诚愿甘心侍奉,将军何拒人于千里之外!将军以容貌取人,必错失子羽,望将军思之。

高仙芝勉强录为侍从,此后便随军征战,倏忽多年。

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自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长安震动。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去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二千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

高仙芝派细作将叛军动向探听明白,乃命军将兼道而进,先于途中埋伏,以逸待劳。

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果然进入高仙芝埋伏圈内,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因亲自参与此战,故不待高仙芝吩咐,大战过后已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呈递高仙芝。

高仙芝见书中所云尽是自己心中所想,毫无遗漏,不由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一字不易,呈送节度使大营。

夫蒙灵詧亲出大帐迎接慰劳,厚赏其功。

节度府中判官刘眺、独孤峻争问高仙芝:此前捷报是何人主笔所书?将军帐下怎有此般人才,我等竟不知者!

高仙芝洋洋得意答道:是我侍从封常清信笔为之。

刘眺等人大为吃惊,叹道:胸藏锦绣,真乃奇才!

于是节度府中群僚,此后再也不敢以相貌取人,皆谓高仙芝军中藏龙卧虎。由是封常清便被高仙芝重用,累迁镇将、果毅、折冲将军,一路高升。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几番对外用兵。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唐朝遂与吐蕃开始争夺葱岭以南。

葱岭上有两个番国,分别唤作小勃律、大勃律;小勃律都城孽多城,大勃律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位居吐蕃通往安西四镇交通要道。

吐蕃赞普图谋安西四镇,便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

小勃律国于是归附吐蕃,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断绝对唐朝朝贡。

唐玄宗自然愤怒,遂先后命数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屡次派兵讨伐,皆因小勃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吐蕃发兵援助,唐兵皆无功而返。

字幕: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三月。

唐玄宗下诏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吐蕃。

高仙芝领命,准备军需粮秣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再经十余日至疏勒,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

葱岭高达两千余丈,青岭几入云端,行军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保障辎重,尽拣平阔山间谷地行军。

经葱岭守捉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到播密水,再达特勒满川,凡行军百余日。

高仙芝乃升帐聚将,兵分三路,会攻吐蕃连云堡。左路军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三千骑兵从北谷而进,右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领主力,从护密国南下。

三路兵马行前,约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军令如山,三路兵按时出发,果然都如期抵达连云堡,在城北聚齐。

那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军,又在城南十五里处因山为栅,立有营寨,屯有吐蕃兵**千人,与连云堡互为犄角之势,遥相声援。

三路唐军到达城外,见婆勒川蜿蜒流过,河水暴涨,并无舟桥。三军无法渡河,诸将无不大忧。高仙芝仔细看了地势,又抬头看天,已有计较。

乃下令沿河扎营,命三军偃旗息鼓,不许升火,以免被堡中番兵发现预为防范。

当时安营已毕,朔风突起,虽是初秋时节,已似寒冬,又不许升火,一万唐军说不尽一夜苦处。诸将怨叹,咒骂老天,高仙芝却是顿展愁眉,大喜不已。

于是连夜以三牲祭祀河神,令诸将选好兵马,命兵士自备三天干粮,次日清晨渡河。

将士闻命,皆都奇道:在此河水暴涨之时,又无舟楫,却令我等如何渡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仙芝喝令道:我已祝告苍天,明日河水必涸,渡河易如反掌。众将何敢疑我,在背后喋喋不休?若有怠我军令者,定斩不饶!

诸将无奈,只得依照军令,各自回营准备。

次日清晨,众军披甲援戈出营,果见婆勒川河水低缓,清可见底,其水最深处亦刚没马膝而已。诸将无不惊异道:将军竟能号令异域河神,真乃天人也!

高仙芝也不答言,微微一笑,号令唐军迅速渡过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片刻间已在连云堡城下济而成列。

高仙芝兴奋不已,对宦官监军边令诚说道:若番兵待我半渡而击,我匹马难回长安矣。如今既已渡河并且列阵城下,此乃上天赐破贼良机,且是大唐天子洪福所致也。

诸将听了,齐呼万岁,斗志高涨。

高仙芝马上遣将,命两千军佯攻连云堡,亲率八千唐军登山,攻打其城外半山营栅。

吐蕃守军做梦也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忽然遭到攻击,无不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分别依山拒城而战,以滚木擂石阻挡唐军攀山登城。

高仙芝见山徒路险,三军攻之不上,乃传令军中,有愿充任先锋敢死队者,战后皆封百户,赏奴隶二十名。

当即选出一千名陌刀手为敢死队,任命郎将李嗣业为将,并向其下令:我等行军半载,离中原万里之遥,已为孤军。今此一战,胜则功成千古,败则尸骨无归。我一万兵马性命,尽在将军身上。午前定要打败敌人,攻进城去,否则将军先死,某将继之!

李嗣业热血沸腾,手持令旗先行,领陌刀手离开山路,绕行险处先登,奋力破开鹿角寨栅,放起火来,向营内杀去。

自辰时战至巳时,大败吐蕃守军,斩首五千级,俘虏千余人,余众皆逃入山谷。正当午时,唐军悉数入营,正赶上午饭辰光。

高仙芝命令检点战果,报说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高仙芝大喜,率得胜之军回身再来强攻连云堡,亦一鼓而下,全歼堡内千名守军。

唐军首战大胜,一万将士无不斗志高昂,热情万丈。

高仙芝冒险成功,这时才松下一口气来,便在堡中大排筵宴,与诸将贺功。

诸将在席间问道:我军被阻婆勒川之时,河水暴涨,我等皆谓兵不得渡,惟将军下令准备三日干粮,来日清晨必要渡河。次日渡河之时,果然大水皆退,莫非将军身有异术,能似蜀汉丞相诸葛武侯一般,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乎?

高仙芝哈哈大笑道:岂有此理。凡为将者,当识天时地利,尤其天时。此时虽刚入秋,暑气未退,若在我神州之地,断然没有河流干涸之理。但在这高插云端的葱岭高原,只要一阵朔风刮起,河水之源冰雪冻结,则河水必涸。我见前日夜间刮起西风,便知来日必定河干水枯,军马得渡也。

众将听了,无不心服。当夜酒宴既罢,尽欢而散。

次日升帐,高仙芝便欲乘胜追击。边令诚却因连日艰苦行军,被吓破了肝胆,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不敢进。

高仙芝冷笑不已,遂命边令诚率不服高原气候之老弱士卒三千,留守连云堡。自己亲率七千大军,继续前进。临行之前,却叫过二十名亲军,暗加嘱咐,使其依照密计先行。

亲军领了计策,悄悄离营而去,人皆不知。

当日准备马匹军需,次晨大军出发。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上。高仙芝与诸将立马高山,见那坦驹岭长达四十余里,山口险峻无比,岭下平坦之处便是阿弩越城。

不一时,前军探马来报:若从此下去攻打阿弩越城,须先沿冰川而上,登临坦驹岭山口,别无其它蹊径。自此向前有两条冰川,皆二十里远近,其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人马极难行进。若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掉进冰川裂缝丧生。

众军听罢,无不大骇,心生退意。(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