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张氏兄弟用事,满朝文武敛气。

洛州长史出缺,武后命魏元忠任之。此间洛阳令张昌仪恃其兄张昌宗之势,每次升堂,直上长史之位听事。魏元忠到任之后,将张昌仪叱下座位。

又有张易之家奴暴乱于都市,亦被魏元忠命人杖杀于府门之外。

及魏元忠入朝为相,太后召张易之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欲以其为雍州长史,因问朝中诸宰:谁堪为雍州长史者?

诸宰皆知太后属意张昌期,皆不敢言。

唯有魏元忠奏道:今之朝臣,无有比薛季昶更适合此位者。

太后道: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张昌期何如?

诸相见武皇直接点将,遂皆都附和道:陛下如此安排,可谓得其人矣。

魏元忠扫视诸相一眼,高声说道:何谓得人?张昌期不堪此重任!

太后不悦,便问其故。

魏元忠答道:张昌期乃是无行少年,从来不娴知吏事,向在岐州为刺史时,便是尸位素餐,滥竽充数,以致岐州户口逃亡将尽。雍州近于帝京之畿,事务繁剧,其焉能胜此重任?不若薛季昶强干习事,乃为上上之选。

太后闻言,默然而止其议。

魏元忠察言观色,知道武皇欲重用张氏兄弟之念未息,遂又奏道: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于帝侧不除,臣之罪也!

太后愈加不悦,诸张更深怨之。

当时有司礼丞高戬,乃太平公主之所爱,据说亦是其四大情夫面首之一。因在武皇面前与诸张争宠,亦为张氏兄弟所恨。

适逢武皇太后身体不豫,不能升朝理事,张昌宗趁侍疾之机,在病榻前献谮:臣闻魏元忠与高戬曾经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主,是为久长之计。”

太后闻此大怒,即刻便命将魏元忠秘高戬下狱,使与张昌宗廷辨对质其事。

张昌宗闻说需要对质,由此大慌,恐被反坐诬陷宰相之罪,遂秘密勾结凤阁舍人张说,赂以高官显爵,使其诬证魏元忠,张说许之。

次日,太后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诸宰相入于内宫,使魏元忠与张昌宗质对,则各说其理,往复不决。

张昌宗便道:张说亦曾闻魏元忠是言,请召问之可也。

太后信以为然,便命召张说入内作证。张说在朝房中拜接帝诏,将要入宫,被凤阁舍人宋璟一把扯住,问道:公欲何往?

张说笑道:公不见么?奉天子之命,入内为张昌宗作证。

宋璟正色言道:我有一言,公且静听!为大臣者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公此入若肯仗义执言,既得获罪流放边州,亦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殿中侍御史张廷珪亦接口劝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左史刘知几亦道: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字幕:张说,字道济,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乃西晋司空张华后裔。

张说早年曾应贤良方正科考,应诏策论被评为第一。因被授为太子校书郎,又升任左补阙,后在王孝杰军中担任节度管记,随征契丹。

圣历二年,武则天命张昌宗主持编修《三教珠英》,援引大批当世知名文学之士参与修撰,张说与李峤、徐坚、宋之问、崔湜等都在其中。

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修撰工作以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三教珠英》修成之后,张说便因修撰之功被张宗昌举荐,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

张昌宗自谓对张说有知遇之恩,故欲借诬陷魏元忠及高戬之机,就此引为自己同党。

张说闻听三公之劝,更不多言,将手一拱,便入内宫,参拜武皇,恭敬肃立。

太后遂问道:高戬与魏元忠议论欲保太子为主之时,卿可得其闻乎?

魏元忠心下恐惧,抢先斥问张说:公欲与张昌宗共罗织罪名,以陷害魏元忠邪!

张说喝道:魏元忠身为堂堂大周朝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私下里喋喋不休!

张昌宗见此大喜,便从旁说道:张公乃是耿直之士,朝野皆知。有无此事,可速言之。有陛下与我在此,何必俱其虚言恫吓哉!

张说不理张昌宗,对武皇施礼言道:陛下乃千古明君,不必人言,一看便透。张昌宗今在陛下面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魏元忠有是言,但张昌宗逼臣诬证,确实有耳!

此言出口,满堂皆惊。魏元忠满心感激,以眼神示之,张说却故意视而不见。

张易之与张昌宗脸上变色,同时遽呼:陛下,张说与魏元忠同谋造反,故此互相回护,其证言不可信也!

太后便问:其二人共谋造反,卿又何以知之,复以何人为证?

张昌宗道:张说尝与魏元忠私会于魏府,称说魏元忠是为伊尹、周公之流。未料旁有忠直之臣在侧,将此言报臣。陛下试思,昔伊尹流放太甲,周公摄取王位,此非欲反而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武则天又问张说:卿可实说,果有此事乎?

张说闻言冷笑,从容奏道:张易之兄弟皆乃奸佞小人,断章取义,令人齿冷。彼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此话确实有之,却非私下之语。实乃是昔日魏元忠衣紫入阁,臣以郎官往贺,朝中半数大臣皆在,可以为证。

武则天:你等当时是怎样说来?

张说:魏元忠语其宾客道,“在下无功受宠,不胜惭惧。”乃是谦逊之辞也。臣即据实接其言道,“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彼伊尹、周公,皆为臣至忠者,古今慕仰。陛下择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且臣知今日之事,若阿附张昌宗以陷忠臣,则立取台衡重职;若附魏元忠秉直而言,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

太后不悦,起身怒道:张说乃反覆小人,宜与魏元忠并系治之。

于是拂袖入内,众臣皆散。他日更问此事,张说对答如前,丝毫不肯更改其辞。太后转怒,命诸宰相与河内王武懿宗共同鞫审,张说犹不屈服,所执如初。

以武则天之聪智过人,岂有不知张昌宗引张说为证,欲诬魏元忠及高戬二人?但因要一力回护情郎,而张说又如此不体念上意,故而就此僵持,无法下台。

于是便将银牙一咬,便要就此定宪,拼却再造一场冤狱。便在此时,正谏大夫朱敬则奏道:魏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其二人抵罪,则恐失天下之望。

武皇太后无辞,朝议再次无果。冀州武邑人苏安恒得知,再次上疏:

臣窃见魏元忠廉直有闻,位居宰辅。履忠正之基者,用元忠为龟镜;践邪佞之路者,嫉元忠若仇雠。麟台监张易之兄弟,在身无德,于国无功,不逾数年,遂极隆贵。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欲指鹿而献马,先害忠而损善;将斯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虽有忠臣烈士,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亦徒虚死耳!臣今为陛下计,莫若收雷电之威,解元忠之网,复其爵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

武则天即览苏安恒奏疏,直是哭笑不得,左右为难。似此白衣名士,若怒而杀之,天下必谓皇帝不能容物;若欲从之,则天子颜面何在?于是便将奏章置于案上,佯作不见。

未料此疏却被张易之见到,复又示于兄弟张昌宗,说此人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张昌宗览疏大怒,欲遣人往武邑刺杀之。

幸被朱敬则提前得知其谋,急联手凤阁舍人桓彦范、着作郎魏知古,一面入宫面见皇帝力保,一面遣人通知苏安恒离家躲避,方才得免。

当时又有殿中侍御史王晙,乃景城人氏,复逆鳞上奏,申理魏元忠之冤。

宋璟劝道:因赖张说力保,朱敬则、苏安恒上疏,魏公幸已得全,性命必无虞矣。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画蛇添足,自寻狼狈不堪乎!

王晙答道:魏公以忠获罪,王晙为义所激,虽流配万里,颠沛至死无恨。

宋璟叹道:璟忝任凤阁,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

其后未久,虽未定魏元忠及高戬谋反重罪,终亦诏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使与高戬、张说皆流放岭南苦恶之地。

魏元忠辞帝之日,言于太后:为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时,则恐不能相见矣。

太后心实不舍,故作冷颜相对,因问道:卿作此言,却是何意?

魏元忠抬眼之间,见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侍立在侧,便以手指而言道:此二小儿,终为乱国之阶!事发之时,陛下则必思臣,而臣已当不在人世矣。

说罢大拜八拜,起身退出殿外,扬长而去。张易之兄弟大惧,一同下殿拜倒在地,以手叩膺,自掷称冤。太后不理二人,只望魏元忠背影道:元忠去矣!

魏元忠离京南下,太子仆崔贞慎等饯行于郊外,免不得依依离别,饮酒唱诗以和。

张易之诈以柴明为化名,投匦上疏告密,称崔贞慎等人与魏元忠因怀愤谋反。

太后为情郎泄愤,便使人拿八人执命,付左台监察御史马怀素鞫审,并私嘱道:兹事皆实,略问速报以闻即可。

字幕:马怀素,润州丹徒人氏,少时寓居江都,拜名士李善为师。

家贫无烛,采薪燃以读书,遂博览经史,极善属文。举进士后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四迁乃至左台监察御史。既受命升堂未久,武皇已遣使督催四次。

天使催问:反状皎然,何稽留如此?

马怀素不理天使频催,只按司法程序审理,并奏请原告柴明出堂对质。

太后使人回复:我不知柴明见在何处。卿但据其密状,鞫而刑审即可,安用原告?

马怀素由此便知必是冒名告密,借以罗织,于是就以查无实据、纯系捕风捉影上报。

太后览奏大怒道:卿此是欲与通谋,纵卖谋反者邪?

马怀素奏道:臣实不敢纵其谋反者。实是魏元忠以宰相谪官岭南,崔贞慎等以其亲故追送饯行而已,若因此便诬以为谋反,臣实不敢做此欺君之事。昔栾布奏事于彭越人头之下,汉祖不以为罪,况魏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真便欲诛其送行者乎!若果如此,陛下手操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于圣衷可矣。若命臣推鞫,臣敢不以实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太后问道:若依卿之意,欲皆保全其八人,皆都不罪邪?

马怀素道:臣智识愚浅,实不见其罪!

太后长叹一声:公道自在人心,此言之意,朕今知之矣。

崔贞慎等八人由是获免。除马怀素外,不惧张易之兄弟之大臣,又有凤阁舍人宋璟。

字幕: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人,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唐高宗调露年间,宋璟十七岁进士及第,初授义昌令,后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太后尝命朝贵宴集,张易之兄弟皆位在宋璟上。然而张易之素来敬服宋璟之才,且更加忌惮其一身正气,欲取悦其意,但虚己位以揖让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

宋璟故作不解问道:某才劣位卑,张卿却以为我为天下第一,却是何故?

张易之未料马屁拍在马脚之上,期艾不答。当时天官侍郎郑杲与宋璟对坐,开口问道:中丞奈何称五郎为张卿?

宋璟答道:以其官爵言之,正当为司仆卿。然足下又非张卿家奴,又何称其为郎!

此言即出,甚于当面斥骂,于是举坐悚惕。当时满朝文武,自武三思以下,皆谨事张易之兄弟,宋璟独不为礼如此。

是年冬十月,诏以左武卫大将军武攸宜充西京留守,车驾东出长安,再至神都洛阳。十一月己丑,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来至神都,参见武皇,并谢其许婚和亲。

北边狼烟暂息,南方烽火复燃,始安獠酋欧阳倩拥众数万,攻陷州县。

告急文书飞递神都。朝廷思得良吏,诏命宰相荐才,朱敬则奏称司封郎中裴怀古才兼文武,可担此重任。武皇太后从奏,制以裴怀古为桂州都督,充招慰讨击使。

裴怀古于是领命南征,才及岭南,便飞书传檄于獠酋,示以祸福,陈说利害。

欧阳倩接到檄文,随即遣使请降:我等非敢反叛朝廷,实为州吏侵逼,故举兵自救耳。

裴怀古许其归附,且欲轻骑往赴贼穴,亲去招抚。

左右皆都劝道:夷獠向来野蛮无信,大帅不可以尊贵之躯,轻入虎狼之穴也。

裴怀古道: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况人乎!

遂诣敌营。贼众大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皆来款附,于是岭外悉皆平定。

长安三年四月,吐蕃献马千匹,黄金二千两于周,请求赐婚和亲,武皇则天许之。然而吐蕃南境诸部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率大军征讨,不幸卒于军中,于是亲事不成。

自此吐蕃赞普诸子争立,国人立器弩悉弄之子弃隶蹜赞为主,年仅七岁而已。于是吐蕃就此势衰,不再敢与大周争锋为敌。

至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便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

长安四年春,正月丙申。

册拜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原授右武卫将军、兼蒙池都护不变,以制衡东后突厥可汗默啜。

自垂拱以后,西突厥十姓部落频被东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尽,跟随斛瑟罗徙居内地者不过六七万人。少数残部又多为突骑施部所并,故此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渐绝。

是月又拆毁三阳宫,以其木材重作兴泰宫于万安山。二宫皆是武三思建议为之,以请太后每岁临幸避暑之用,功费甚广,百姓深以为苦。

左拾遗卢藏用上疏:今朝廷近臣多以顺意为忠,具僚皆以犯忤为戒;致陛下不知百姓失业,大伤陛下之仁德。陛下诚能以劳人为辞,发制罢之,则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爱人也。

武后览奏赞其耿廉,但却不从。

壬子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李迥秀收受贿赂,被监察御史马怀素劾奏。女皇命人按察核实,遂将李迥秀贬为庐州刺史。

似武三思这般拆而复建,费资巨万反而有功,此谓只许皇亲浪费,不许百官贪污。

太后理政,尝与宰相议及诸州县刺史、县令优劣。

宰相李峤、唐休璟等人上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比来所遣外任,多是由朝中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自今而始,望于台、阁、寺、监诸官中妙简贤良,使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自请辍其近侍之职,率先具僚外任,以为朝廷分忧。

太后准奏,因命书名探查,得韦嗣立及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乃制命各以本官检校诸州刺史。其后发现二十人中,政迹可称者,唯常州刺史薛谦光、徐州刺史司马锽而已。

宰相苏味道谒请归葬其父,制命州县供给葬事费用。苏味道因仗势侵毁乡人墓田,又役使过度,被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苏味道遂被左迁坊州刺史。

夏四月,寿安县兴泰宫建成,武皇太后驾幸于此。因狄仁杰已死,以为无人劝阻,于是复税天下僧尼,作大佛像于白司马阪,令春官尚书武攸宁检校督造,糜费巨亿。

内史李峤上疏谏道:天下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余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顺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悦,功德无穷。臣以为方作过后因缘,岂如见在果报?佞佛不如济民多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监察御史张廷珪亦上疏谏道:臣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行佛之意,务以理为上,不以人废言。

太后乃罢是役,并召见张廷珪,深赏慰之。

同月,相王府长史姚元崇以母老为由,固请归乡致仕侍母;武皇不从,并使其兼知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反而升官,就此入阁拜相。

又以天官侍郎崔玄暐同平章事,召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检校汴州刺史韦嗣立赴兴泰宫侍驾。又以李峤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自请解内史之职,更以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名綝,字再思,郑州原武人,出身于弘农杨氏原武房,东汉太尉杨震之后。今既入阁为相,专以谄媚取容为务。

司礼少卿张同休乃张易之族兄,尝召公卿宴集,酒酣之际调戏杨再思道:我观杨内史面貌,不类华夏之种,倒酷似高丽夷族也。

杨再思非但不怒,反而欣然嘻笑,当即剪纸帖巾,反披紫袍,离席亲跳高丽舞蹈,举坐大笑。时座中有人称誉张昌宗之美貌曰:六郎面似莲花。

众人无不附和,惟杨再思独自说道:我谓不然。乃莲花似六郎耳。

甲午日,太后自兴泰宫还于东都。次日,便有御史上奏:今有张昌宗诸弟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皆都坐赃下狱。

武皇闻奏惊怒,诏命左右台共同鞫之;张易之、张昌宗放纵诸弟,亦命同被鞫审。

五日之后,司刑正贾敬言上奏:张昌宗强行低价购买人田,应征铜二十斤为惩。

武则天制曰:可。

逾数日,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联名上奏:自张同休兄弟获赃共四千余缗,张昌宗依法连坐,应予以免官。

张昌宗罚铜认之,闻说免官便即奏道:臣有功于国,所犯小过,不至免官。

太后问诸宰相道:昌宗有功于国乎?

杨再思奏道: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乃莫大之功。

太后闻奏大悦,因赦张昌宗之罪,并复其原官。左补阙戴令言闻此,便作《两脚贼狐赋》,以讥杨再思谄媚之状。

杨再思读之恼羞成怒,便将戴令言贬出京城,降为长社令。然而为息众怒,亦奏请将张同休贬为岐山丞,张昌仪贬为博望丞。

鸾台侍郎韦安石乃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见杨再思奏赦张昌宗之罪,遂复举奏张易之罪状,历历可查,不容置疑。

武则天此时已是疾病缠身,不能违拗众臣之意,遂敕命委付韦安石及唐休璟共同鞫审。但恐其二人认真鞠查,不久便以他故,使韦安石兼检校扬州长史,唐休璟兼幽营都督、安东都护,俱都派出京城,欲使此案不了了之。

唐休璟将行之际,密言于太子李显:二张恃宠不臣,今天子龙体不豫,必将为乱。臣走之后,殿下既掌东宫,相王兼握东西两卫,宜加小心,防备二贼。

太子应诺,复又以同语叮嘱相王李旦,然后离京。

李旦受命,遂与相王府长史兼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商议。

字幕: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后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得到武则天赏识,擢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由此名列宰相。

于是上言请奏:臣既事相王,不宜再典兵马。臣不敢爱死,恐不益于相王而已。

武皇准奏,改兵部尚书为春官尚书,余职如故。时逢张易之欲将长安大德寺中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其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

姚崇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

是年九月,姚崇奉旨离京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临行之时,向皇帝辞别,武皇太后令其举荐外司堪为宰相者。

姚崇趁机奏道: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当年狄阁老甚重其才,故向陛下屡荐其为相。今其人已老,来日无多,惟陛下急用之。

武皇准奏,张柬之由此才得入阁拜相,时年将近八十岁矣。

武则天因长久生病,居住迎仙宫,宰相都不能入内拜见,只有张昌宗等信宠面首在其身边侍候。张昌宗担心武皇一旦驾崩,灾祸立至己身,就与同伙日夜密谋,图为不轨。

但因张氏兄弟皆为浮躁小人,从不深谋远虑,连与此事无关者俱知其谋,便将其兄弟同党密语写成檄文,张贴于京城通衢。

有司狱吏获其檄文,皆来报于顶头上司左台御史中丞宋璟。

宋璟读其檄文,且惊且怒道:似此明目张胆以图谋反者,古来罕见!

遂持檄入内,请求审查拘捕,武后佯推病重推之。其后又有许州人杨元嗣投匦密告,说术士李弘泰声言张昌宗当为天子,并劝其于定州大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因张昌宗此前果在定州私造佛寺,事实俱在,武皇太后遮护不得,只得同意立案,并命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共同鞫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韦承庆及崔神庆本是二张一党,于是稍加询问,便即上奏:张昌宗供称,已将李弘泰之语奏闻陛下,故此当准予以自首之例予以原宥;李弘泰妄造妖言,请收行执并予正法。

武则天览奏大喜,即批“准行”,便即欲就此结案。

宋璟与大理丞封全祯出班奏道:此断有私!张昌宗宠荣如是,复召术士占相,志欲何求!李弘泰称筮得纯《乾》,乃天子之卦;张昌宗倘以李弘泰此语是为妖妄,何不执送有司!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是为谋逆,法当处斩破家。请收付制狱,穷理其罪!

太后闻此,装作耳背,许久不应。

宋璟又奏:陛下傥怀不舍之意,不即收系张宗昌,臣恐其摇动众臣之心,社稷不宁。

太后不得不答,含糊说道:卿且停推,俟更检详文状再议。

宋璟不能逼迫天子,于是施礼告退,下殿而去。左拾遗李邕进言道:臣向观宋璟所奏,志安社稷,非为身谋,愿陛下准许其奏。

案情至此,武皇太后见三个主审之官,只有宋璟一个较真,于是便思一个中庸之策,即派宋璟前往扬州,处理一桩陈年旧案。

宋璟违旨不去,并且奏道:依唐朝故事,若州县官有罪,最高则派侍御史、卑则监察御史前往按察即可。臣身为中丞,若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外藩。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进言:张昌宗荷蒙殊宠,本当尽忠报国。今却包藏祸心,招致皇天降怒。既云将占卜之事已经奏讫,则不当更与李弘泰往来,复使之求福禳灾。所以提前上奏者,拟留后步也。此乃奸臣诡计,若云可舍,谁为可刑!况事已再发,陛下皆释不问,养成其乱。苟逆臣不诛,社稷亡矣。请付鸾台凤阁三司,考竟其罪!

疏奏上呈,武皇不答。凤阁侍郎崔玄暐亦屡次进言上奏,陈说不可姑息张昌宗这般谋逆大罪。太后暗道:可恨张郎,因何得罪如此多朝廷重臣!(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