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三集 仁杰护唐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三集 仁杰护唐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将名成,枯骨成山。

李尽忠大获全胜,复又设计,将缴获周师军印诈为牒报,强迫被俘张玄遇、麻仁节等官军主将在牒上署名,复遣使持牒,告驰送官军殿后部队总管燕匪石、宗怀昌。

燕匪石展其牒报读道:官军已破贼,若迟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

因见军牒印符无伪,信以为实,遂率步卒昼夜兼行急进。李尽忠则率契丹军以逸待劳,再次选择有利地形,更于西硖石谷中设伏。

燕匪石率兵兼程而至,正在人困马乏之际进入山谷。只听金鼓大作,号角长鸣,便遭契丹伏击。只激战半日,周师后队亦告全军皆没,鲜有逃出者。

败报传回洛阳,已是当年暮秋九月。

武则天闻报怒发如狂,遂下令大发国内囚徒,更募庶士家奴骁勇者充军。以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兼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指挥讨击契丹,以报前仇。

当年十月,契丹无上可汗李尽忠不幸病死,营中举哀,以至群龙无首。

此时东突厥可汗默啜正在全力关注双方战局,见契丹军中举哀,知道必是其首领暴死,于是乘机出兵击之,大败契丹族众,并尽俘李尽忠及孙万荣妻子以归。

此真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又道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孙万荣时在澶州前线,闻说可汗归天,急引前部大军北还。无奈晚到一步,妻子已被突厥掠去,后军折损将尽。

孙万荣长吁呼天,咬紧牙关,继而收拾散部,率领契丹之众,重振军势。乃遣别将骆务整、何阿小等复攻冀州,自引大军在后,往南杀来。

骆务整等挟恨奋勇攻击,一举攻克冀州,擒斩刺史陆宝积及州中吏民数千人,继而转攻瀛州,河北震动。

武则天闻报,制命起用彭泽令狄仁杰,使为魏州刺史,以御契丹前锋之军。

魏州前刺史独孤思庄闻契丹猝至大惧,遂悉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备。

便在此时,狄仁杰至城,命将百姓悉遣出城还农,并对独孤思庄斥道: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

百姓闻此大悦,守城将士心中亦安。

东方战事正酣,西部狼烟又起。十月丁巳日,西突厥入寇凉州,数万精骑奄至城下。凉州都督许钦明出城拒战,因寡不敌众而败,为敌所虏。

与此同时,许钦明兄长许钦寂为龙山军讨击副使,率军与契丹军战于崇州,亦遭军败被擒。契丹军既克崇州,将围安东,便令许钦寂随军征进,往说其所辖属城未下者。

许钦寂在契丹胡军监押下,至安东城外,仰头望去,见安东都护裴玄珪正在城上援甲待敌。于是便高叫一声:裴贤兄,别来无恙!

裴玄珪听到叫唤,手扶城碟往下看时,见是好友许钦寂;复见其引敌而至,遂唾骂道:叛贼,哪个与你称兄论弟!

许钦寂闻此,心下凄惨,仰面答道:弟被契丹所获,使我来劝贤兄投降。但弟知贤兄忠烈,岂肯降贼耶!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弟先走一步,于泉下听我贤兄捷报可也!

契丹将领闻其此说,不由大怒,遂引弓发矢,一箭射透许钦寂后心,栽于马下。

裴玄珪在城上大哭三声,拭泪答道:贤弟放心。我若不杀尽贼虏,便同你一同前去,再做泉下兄弟可也。

随即下令,紧闭四门备敌,若胡虏攻城,矢石齐发。契丹攻城不克,引兵退去。

冬去春来,武周大军陆续开至幽冀边北,双方互有胜负,进入相持。孙万荣在柳城西北四百里屯军,依险更筑新城,然后率军以出,与武周大军交战。

然而便在此际,后突厥默啜可汗复引军来,再抄契丹后路,乘虚攻破新城,将契丹老弱妇女、器仗资财皆都劫掠而去。

此时孙万荣正与武周军交战,部军闻此消息,无不汹惧。所谓祸不单行,契丹盟军奚人见大势已去,于是临阵反叛。

彼时杨玄基率周军从前方攻打,奚人便从后方猛插一刀,袭击契丹后军。

孙万荣本来兵少,如何抵得腹背夹击,于是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仅率轻骑数千向东逃跑。周将前军总管张九节早派兵在路上设伏,等个正着,由是伏兵四起,将契丹残部四面包围,合力剿杀。契丹军见已陷入绝境,便即哗变,杀死孙万荣以降。

张九节遂灭契丹,将孙万荣传首洛阳。

武则天见到孙万荣之首,复闻说契丹被灭,大喜若狂。遂命将孙万荣首级传示四边,重赐张九节、裴玄珪、武攸宜等从征将帅,遣使犒赏三军。

于是下诏:追赠许钦寂为蕲州刺史,谥号为忠。以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万年李道广并同平章事。厚赏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以及奚人诸部首领。

默啜遣使入朝谢恩,趁机请为武皇太后义子,并为其女向朝廷宗室求婚;自动悉归河西降户,又自请率其部众,为朝廷讨伐契丹余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武皇太后大喜,遂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赍持册书前往突厥,授封阿史那默啜为左卫大将军、颉跌利施大单于、赐号为迁善可汗。

封赏出征将士已罢,由是天下稍安,张易之兄弟入宫,复为薛怀义故事。

字幕:张易之、张昌宗,河北义丰人,太子少傅张行成族孙。

张易之兄弟二人皆年少美姿,通晓音律。太平公主先荐张昌宗入侍武后于禁中,昌宗复荐其兄易之,于是兄弟皆得宠幸,并为入幕之宾。

张易之人称五郎,官拜司卫少卿;张昌宗人号六郎,累迁散骑常侍。

太后当时年已七十四岁,纳二张之宠,远过当初薛怀义。张易之除为司卫少卿,更赐给住宅一处,绢帛五百段,大量男仆女婢、骆驼、牛马。

未过数日,又提升张昌宗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防阁官员担任警卫,与朝臣待遇相等,每月望朔朝见。又追认二张之父张希臧为襄州刺史,生母韦氏、臧氏皆封为太夫人,赏赐不可胜纪;更命宫中女官尚宫,每天须去看望请安,如尊武皇自身。

武皇又亲自牵绳扯线,诏令尚书、凤阁侍郎武迥秀同臧氏秘密往来,为其面首。张昌宗进宫旬月,权势震惊天下。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兄弟,及宗楚客等亦须恭候二张门庭,抢着上门讨好巴结,甚至亲自替其牵马递鞭,称五郎、六郎不名。

万岁天通二年正月甲子朔,冬至,太后享通天宫;制赦天下,改元圣历,夏官侍郎宗楚客罢政事。春二月乙未,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豆卢钦望罢为太子宾客。

武承嗣、武三思皆欲营求为太子,屡次唆使宫中侍臣谏说太后道:自古以来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太后意犹未决,问于宰臣,众宰臣皆都不语。

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从容进言: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更以二子以托陛下。陛下今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武皇太后听其与李昭德异口同辞,不悦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奏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见太后不语,知其意动,趁机又劝:不如召还庐陵王李显。此前自徐敬业始,朝野每有谋反情事,无不以庐陵王为由者何?因趁母子之隙也。将庐陵召还京师,则母子和睦相处,天下虽有怀异志而欲为贼叛者,复又何从借力离间哉?

王方庆、王及善闻言称赏,亦接口附和,极力劝之。

逾数日,太后忽问狄仁杰:朕夜梦大鹦鹉,只是两翅皆折,卿谓是何兆也?

狄仁杰稍加揣摩,便即答道:鹦鹉通武,乃是陛下之姓也;背生两翼,亲生二子也。陛下若起二子,则两翼复振矣。

武皇太后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再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狄仁杰出,将此事悄悄告知右肃政台御史中丞吉顼,然后说道:我劝天子起复皇太嗣,召还庐陵王,太后意有所动,然犹豫未决。当今之计,只欠有陛下最为亲信者,再行进谏,促其意决。公其能为之乎?

吉顼慨然答道:此事关乎国家根本,下官当勉力为之。

狄仁杰嘱道:李唐江山,皆在明公身上,且宜秘之。

吉顼允诺,便请张易之兄弟过府饮宴,于席间劝道:公兄弟贵宠如此,然而高官厚禄,皆非以德业取之,天下侧目切齿者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而身处令人侧目切齿之位,何以自全?薛怀义便是前车之鉴,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亦不为远,在下窃为二公忧之!

二张出身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熟知历史兴衰典故,不似薛怀义粗陋无文,闻言自然知道此间关窍,乃谓肺腑之言,不由大惧,因而涕泣问计。

吉顼乘机献策:今主上春秋已高,天下士庶咸思庐陵王,武氏诸王非所属意。二公何不寻机劝说主上,复立庐陵王为嗣,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

二人深以为然,此后入侍武皇,便乘间屡为庐陵王美言。太后亦知此谋出于吉顼,乃召问之,吉顼复又具陈利害,帝意乃决。

三月己巳,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疾,在外医疗不周,诏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为使,召庐陵王李显及其王妃、诸子,俱诣行在疗疾。

其后未久回銮,则顺势将庐陵王全家带回神都,复又安置宫中。

狄仁杰等一班李唐旧臣闻之,无不暗自弹冠相庆,老泪横流;武承嗣与武三思见此,则灰心丧气,咬牙切齿。

夏四月庚寅朔,太后引李显祭祀太庙。

六月甲午日,命武承嗣之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汗庭,迎娶阿史那默啜之女为妃;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郎将杨齐庄任司宾卿,赍金帛巨亿,以为聘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凤阁舍人张柬之奏道:自古未有中国亲王,聘娶夷狄女者。

武皇不悦,将其贬出为合州刺史。

字幕: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

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谓其乃治国奇才,以辅臣待之。其后考中进士,初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以贤良科目应试,答策问者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时已六十四岁。因授官监察御史,累迁为凤阁舍人。

张柬之此番因触犯武则天旨意,被调任合州刺史,倒也无甚怨言,乃从容出京上任。

因至姚州,见无屯卫,便问本地官:我闻朝廷每年于此有五百兵轮戍,今因何不见?

丞尉答道:此地险恶,常有瘴气,汉人到此即死,并无例外。

张柬之闻言大惊,回到合州便即上疏,洋洋千言,陈其弊端。奏议即上,朝廷不纳,反将张柬之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从此一位宰相大才,便被长久闲置。

至长安年间,武则天有日问狄仁杰:今我朝中乏人,何处可得奇士,以进用之?

狄仁杰答道: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任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陛下若肯用之,则必为朝廷尽力。

武则天准奏,立即召回张柬之,使任洛州司马。

过后不久,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才,狄公奏道:臣曾举张柬之,陛下尚未用也。

武则天:我已提拔他矣。

狄仁杰:臣举其为宰相,陛下却任为司马,非用才之道也。

武则天于是便授张柬之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武则天诏举百官中可任宰相者。

姚崇奏道:张柬之沉稳有谋,能决大事,今已年老,当速用。

武后见姚崇也如此说,当即召见张柬之,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镜头转换,复说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到至黑沙南庭。

突厥可汗默啜闻说武氏子弟前来迎亲,大为恼怒,便谓迎亲使节阎知微:我只知有唐,不知有周。本欲以爱女求嫁李氏宗室,安用武氏儿孙!武延秀是乃外戚,岂天子之子乎?公等身为李唐旧臣,奉武氏为主,宁不自愧!我突厥世受李氏恩典,今闻李氏苗裔尽灭,唯余李显、李旦两儿尚在,我今将发兵洛阳,以辅立之。

于是不由分说,便命拘武延秀于别所,下令发兵南下。

阎知微面色如土,当即跪倒,以君礼参拜道:大汗既纳大周之聘,我女皇陛下又封贵部五品以上三十余人,其诚了然,还望大汗三思。

默啜笑道:公出身名门,才能出众,可为南面可汗,与我平起平坐,坐享权力富贵。

阎知微听到性命无忧,且又被封以重爵,遂恢复颜色,再拜谢恩而起。

副使裴怀古见此,勃然大怒道:公为上国天使,却屈膝于附国小君,复拜受其伪职,何膝骨之软耶?如此谄奴,我耻与同列!

阎知微听罢,面色通赤,惭愧无地。

默啜暴怒,喝道:何人敢在我大汗庭帐大呼小叫,如此无礼?与我推出帐外斩之!

裴怀古凛然不惧,破口大骂默啜不讲信用,出尔反尔。回身便出帐外待死。突厥副将阿波达干元珍急止道:可汗且请息怒,大国使者,不可杀也。

默啜从之,乃命将裴怀古、武延秀等人拘禁。随后下令,封阎知微为“南面可汗”,赐以三品之服。凡随其一起投降部将,分别被封为五品至三品官不等。

于是就此反周,征发诸部大兵二十万,分道南击武周朝袭静难、平狄、清夷等军。

武周静难军使慕容玄崱一矢不发,便以部兵五千投降。由是突厥威势大振,继而南下,进寇妫、檀等州。

武则天闻报怒极,一边安排御敌,一面将随阎知微入突厥而降敌,被默啜赐予官职者,悉夺其朝廷之爵,并命有司按察刑拘其家属。

默啜更发檄文,移书神都洛阳,历数突厥族对武周朝廷五大恨:蒸熟谷种与我,种之不生,一恨也。所赐金银器皆为滥伪,并非真物,二恨也。我与使者绯紫皆夺之,三恨也。送我缯帛皆疏恶劣质,四恨也。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婚,五恨也。我为此起兵,不夺你大周江山,直欲取河北,以为陪嫁耳。

监察御史裴怀古被囚于胡帐,闻听帐外大军呼啸,连日不绝,纷纷拔营。因北地并无高墙大狱,又无甚地牢,亦只在帐口设置数个胡兵看守。

忽一日,裴怀古正在帐中假寐,便听帐口胡兵道:众将都随可汗往中原劫掠,奴隶美女及金银财帛尽有。惟苦我等几个,在此看守这厮,好不命苦也!

另有一兵接口道:可汗及诸部头领皆往南去,我等不如真夜深杀之,抛于草原喂狼,只报说其发病而死,哪个晓得?然后随大军南下,亦无不可。

裴怀古听得一清二楚,不由大骇,于是暗自计较。

当夜定更,见四个哨兵皆在帐口拢火取暖,遂悄悄摸到案上解手刀,以之划开毡帐一角,以老虎偎窝之法倒钻而出;又趁黑摸到马厩,盗马逃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直到次日清晨,四名看守才发现囚犯已逃,急高呼同伴,已自追之不及。

裴怀古打马狂奔,躲开突厥大军,南抵晋阳,已是形容羸瘁,衣服破碎,形同叫花。至晋阳城外,忽遇大周哨骑迎面驰来。

哨骑突见裴怀古单骑而至,又躲躲闪闪,便以为是突厥胡人间谍,便欲斩其首级。奔至近前,有名果毅卫忽扬声叫道:诸位且慢动手,此乃裴御史也!

原来那果毅卫当年在神都之时,尝为人诬告入狱,等候斩决。正逢裴怀古按察此案,为其理冤息讼,无罪释放,并官复原职,甚有救命大恩。

裴怀古见其喊出自己姓氏官职,惊喜不置道:对面遮莫是果毅卫刘直将军?

刘直滚鞍落马,拜倒在地,大呼道:正是末将,天幸在此得遇恩公!

裴怀古被拥入晋阳城中,得以饱食一顿,更衣换马,还至神都,求见天子请罪。武则天升殿赐见,见裴怀古形容憔悴,抚慰道:卿孤守臣节,可谓不让苏武,羞煞李陵!

乃诏命迁升裴怀古为朝请大夫、更拜祠部员外郎。

时逢姚、巂二州酋长上京觐见,皆都称赞裴怀古德政,请求复使其担任州牧。武皇则天从之,乃授裴怀古为姚州都督,但因病未能就职,转任尚书主爵郎中。

裴怀古病体稍愈,时逢始安县贼寇欧阳倩聚众数万,剽陷州县。

宰相朱敬则推荐裴怀古前往平叛,女皇准奏,即任命裴怀古为检校桂、田等三十二州诸军事、桂州都督,持节招慰讨击。

裴怀古引军南下边关,军至桂林,发布告示招降叛匪,示以祸福利害。

叛军久闻当年裴招讨大名,见其亲笔檄文,遂纷纷前往大营归降,申诉被官吏逼迫,不得已起兵造反。

裴怀古信之,只带数骑亲至叛军营寨,代表朝廷进行慰谕。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岭南诸洞酋长也纷纷出降官军。

此后十余年间,裴怀古历任潭州都督、相州刺史,征拜右羽林将军,封闻喜县开国公。

镜头转换,按下裴怀古之事,复说武周与突厥之战。

突厥大军分路南下,诸州刺史守将,不顾正当秋收之季,争发民夫修城以守。卫州刺史敬晖独谓其部下僚属:吾闻固若金汤,非粟不守。奈何舍弃收获,而专事城郭乎?

乃悉罢修城之役,使民夫皆都归田收割秋稼,百姓由此大悦。

字幕:敬晖字仲晔,绛州太平县人,澄城县令敬山松之子。

默啜可汗挥师南下,先使阎知微前往赵州,招谕守将金吾将军、靖边军副大总管陈令英,劝其举城以降。阎知微引军到至城外,高声劝降,陈令英嗤之以鼻,恍若不闻。

阎知微便与突厥诸将连手,命鼓乐齐鸣,蹋舞《万岁乐》于城下。

陈令英忍耐不住,在城上怒斥: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胡虏蹋歌,独无惭乎!

阎知微一时语塞,老脸白而复赤,故作沉吟道:实不得已,只歌《万岁乐》也。

陈令英呵呵冷笑,遂又问道:公所言万岁,是我大周天子,亦或是胡虏叛首耶?又闻说公被突厥逆贼立为南面可汗,或是自称万岁,在此自娱自乐乎!

阎知微更无一言可答,遂卷旗息鼓而去。

突厥诸将见阎知微逃回,皆都叫道:如此无用之人,还是哈喇了罢,以免徒费粮食!

默啜止道:不可,留之且有大用。

乃挥兵而进,围攻赵州。陈令英请刺史高睿领本部军守城,自与参军陈子昂率靖边军出城迎敌,因以寡敌众,深入重围。

正激战间,忽听城上大喊,未明其故。

不一时有探马来报:赵州长史唐般若为敌内应,趁乱献城,赵州已陷矣!

靖边军将士闻此大惊,各无战心,于是四下溃散。陈令英独立难支,乃与陈子昂并肩杀出重围,引数百骑投往定州而去。

突厥军由此夺到赵州,大军入城。

武周刺史高睿乃隋朝开国名将高颎之孙,闻说胡兵入城,乃与妻秦氏仰药求死。未料却被胡虏突入州衙救醒,并以牛车舆之,来见默啜可汗。

阿史那默啜敬其忠义,乃以金狮鸾带、三品紫袍以示,说道:降则拜官,不降则死!

高睿不决,转顾其妻。高妻朗声答道:酬报国恩,正在今日,绝不降虏!

夫妻两个遂俱闭目不言。默啜知不可屈,乃命杀之。

突厥虽得赵州,然而诸路周军渐至,突厥便不能进。又兼诸城守将及各州刺史皆守秋粮据守,坚壁清野,叛军渐渐乏食,于是只得引退,并无太大战果。

两军息战,武皇便始清算功过。先将叛将唐般若族诛;追赠高睿为冬官尚书,谥曰节。金吾将军陈令英虽有兵败之过,然有斥贼拒降之节,诏命赦免其罪,将功补过。

陈令英心自不安,遂请陈子昂代笔,上《请免官表》,竟成千古美文。武皇览表,甚嘉其文,遂迁陈令英为岐州刺史。

是年秋,皇嗣李旦固请逊太子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遂立庐陵王李哲为皇太子,复其原名李显,大赦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后乃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会合诸路兵马,并募中原壮勇,以讨突厥。

众闻庐陵王复得任用,于是九州鼎沸。李显恢复太子之位,母子和好如初,又得挂帅北征,恰便是投胎轮回,更好似再获新生。于是渡河北上,召集众军。

当突厥南下之时,武皇先是早遣朝臣在冀豫二州招募壮勇,但月余所招不满千人;及闻太子李显为帅,登时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达五万之众。人心思唐,由此可见。

突厥默啜可汗闻说庐陵王挂帅来伐,自己本来便是以恢复李唐为号,此时如何对敌?由是便趁此机,命将全部人马退往朔北,以避太子之锐。

武皇太后闻之,复召太子还朝。

太子李显被贬黜为庐陵王期间,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及房州,长达十四年之久,只有王妃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人世艰难。

韦氏史书未记其名,出身京兆韦氏驸马房,乃豫州刺史韦玄贞之女,生母为崔氏。李显为皇太子时被选为太子妃,嗣圣元年李显即位中宗,韦氏册立为皇后。

中宗被废为庐陵王时,夫妻患难与共,韦氏并为李显生下一男四女,分别乃是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

李显时为废帝,时常心惊胆战。每闻母后派使臣前来,愈加惶恐异常,多次欲要自杀。幸有韦氏劝慰:祸福倚伏,并无常理。人不当死,何必自就?

李显故与韦氏同甘共苦,情义非常深厚。

圣历元年九月,李显还宫复为皇太子,便即韬光养晦,并将长女永泰公主嫁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梁王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武则天见此,心中大慰。

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见此,知道太子之位就此安稳,再无己份,于是怏怏成疾。圣历元年八月戊戌,就此因病薨逝。

武则天自然心中悲痛,但亦无法可想,乃擢春官尚书武三思为检校内史,同时提升狄仁杰职务,诏命以本官并兼纳言。(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