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五集 免胄吓敌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五集 免胄吓敌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镜头闪回,叙述王方翼身世由来。

字幕: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县人。

画外音:自大唐建立以来,除旧日瓦岗寨群雄皆为勋臣,历代鬼谷门人其后便为国之栋梁,为扶保江山社稷立下不朽战功。首代鬼谷门传人乃是卫国公李靖,第二代是为英国公徐懋功、邢国公苏定方,第三代是为太史令李淳风,平阳郡公薛仁贵,太尉裴行俭。王方翼因师从裴行俭学习用兵之法,故为唐朝第四代鬼谷门弟子,与程务挺、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是为同门兄弟,皆为当世名将。

王翼方祖父王裕,曾任随州刺史,尚娶唐高祖李渊之女同安大长公主,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谥号曰文。王方翼早年丧父,悲伤如同成人,当时被称赞为孝童。

生母李氏,被婆姑同安大长公主排斥,便带幼子迁居到凤泉墅。王方翼虽为皇亲贵胄,因家道中落,故在幼时就与杂役一起开垦农田,种植树木,修缮房屋,后渐为富裕人家。

祖母同安大长公主去世之后,王方翼得以回到京城。

有次夜行于市,见前有一人身长丈余,以为鬼怪,遂引弓射之,其人应弦而倒。上前视之,原来竟是立在墙边木头而已。

唐太宗听闻此事大笑,对近侍道:我此外孙带弓夜行,见怪射之,真勇士也。

唐高宗即位,立王氏为皇后,王方翼是为皇后堂兄,于是更为亲贵。王方翼被调任为安定令,在任上诛灭不法豪族,权贵豪族都恐惧之至,不敢稍有异动,又都切齿恨之。

王方翼又任瀚海都护司马,因事获罪,降职为朔州尚德府果毅,一年后调回朝廷。母亲李氏去世,王方翼悲伤逾恒,唐高宗派御医看视,朝野皆称其孝。

时有凉州长史赵持满,工书法,善骑射,力搏虎,走逐马,且又仁厚下士。京师无论贵贱,咸爱慕之,王方翼与其结为挚友。

及至赵持满被人诬以谋反之罪被杀,尸体被抛于路示众,无人敢替其安葬。

王方翼说道:栾布哭祭彭越,是称义士;周文王埋葬尸骨,是为仁者。为人若不讲义气仁德,何以侍奉君主?

于是前往哭祭赵持满,将其尸体安葬。

执金吾因此劾奏王方翼私通反叛,唐高宗反而赞其义气,并未加罪王翼方。

王方翼后任肃州刺史,因其地没有城壕,敌人容易攻击,遂发动士兵修建城墙,引多乐水环绕城墙,并建烽火台,加强巡逻守卫。

仪凤年间,河西遭遇蝗灾,唯独肃州无蝗,周围居民很多饿死,俱都投奔肃州。

王方翼出私产制作水碾盈利,复用于救济饥民,修建数十百楹房屋,使逃奔者都存活了下来,肃州由此物阜民丰,皆将王方翼奉若神灵。

裴行俭讨伐李遮匐时,奏请以王方翼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原安西都护杜怀宝调任庭州刺史。王方翼修建碎叶城,五个月完工,西域胡人倚为中转,都进献珍奇百货。

不久王方翼调任庭州刺史,杜怀宝复调回安西,于是胡人俱反。王翼方平灭车薄及咽面二部叛乱之后,因耕牛多被充作军粮,由此荒废农作。

王方翼因习匠门奇术,深研孔明先师三弟诸葛均遗着,从中研究出耦耕之法,制备农械,省力高效,百姓皆都大赖其利。

平定西突厥叛乱不久,有妖贼白铁余在绥州反叛,朝廷命王方翼与程务挺率部讨伐。

白铁余其名失考,据说出身白铁匠,故称。绥州城平人,延川稽胡族人。

因不堪唐人役使征赋,乃借传播摩尼教之机召聚信徒,声称自己乃是光明右使转世,更是当年文佳皇帝陈硕真师弟。

白铁余先将铜佛埋在地下,时久草生其上,遂对其乡邻言称:吾曾于此地数见佛光。

见众人不信,便选择良辰吉日,当众挖掘,果得铜佛,观者大惊。

白铁余道: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

其事迅速传开,自此来其家瞻仰铜佛者络绎不绝,并受其教。

此后为组织信众,筹集资财,白铁余遂用各色绸缎,将其铜佛包裹数十层,信徒每有厚施,便剥去一层,以赐施财者,说佛衣能袪邪避祸。

数年之后,信徒不计其数,约有数万之众。

显庆五年,白铁余以为时机成熟,便即聚众起事,设置百官,自称光明圣皇帝。因纵横延绥二十余载,熄而复炽,屡败官军,不能扑灭。

至弘道元年四月,白铁余率部占据城平,旋即进攻绥德、大斌二县,杀官吏,焚豪宅,所向无敌。

朝廷惊震,由此便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夏州都督王方翼出兵镇压。

闪回结束。两员鬼谷门名将齐出,摩尼教主及其徒众顿时不敌,唐军只一战便即攻克城平,白铁余被捕,送往长安,斩首于市。

因讨平摩尼教贼军之功,王方翼被封为太原郡公。

镜头转换,按下王方翼其事,转说武则天夺权。

公元682年,乃是大唐高宗永淳元年,李治在位三十三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夏四月丁亥,高宗自东都还至长安,再次调整内阁,同时提拔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等四人,并为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因谓宰相崔知温道:我虽欲重用郭待举等,但其四人资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与卿等同名。

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始以平章事为名。

夏五月丙午,东都霖雨不断。十日之后洛水满溢,淹溺民居千余家。关中先水后旱,复又蝗灾大兴,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民相食。

此时高宗却视而不见,因既封泰山,又欲遍封五岳,先命修建奉天宫于嵩山之南。

监察御史李善感上疏谏道: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与三皇五帝比隆矣。数年已来,菽粟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驾;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灾谴,乃更广营宫室,劳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备国家耳目,窃以此为忧!

上虽不纳,亦优容之。自褚遂良、韩瑗之死,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几达二十年;及李善感直谏,天下皆喜,谓之“凤鸣朝阳”。

高宗自感去日无多,便将政务皆托天后武则天,自己则思及时行乐,安度晚年。

又派宦者前往江南,征民工砍伐山中异竹,缘江徙下,再运至东都,植于内苑之中。宦者既奉天子圣旨,由是科舟载竹,所到之处纵横暴虐,民怨沸腾。

当运竹之船经过荆州之时,却被荆州长史苏良嗣拦住,将宦官囚之,上疏谏道:致远方异物,烦扰道路,恐非圣人爱人之意。又小人窃弄威福,亏损皇明。

天子览奏深感惭愧,乃谓天后道:皆是我约束不严,今为苏良嗣所怪。

于是亲手复诏慰谕,令尽弃异竹于江中。

字幕:苏良嗣,以表字行世,乃雍州武功人,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

苏良嗣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荆雍三州长史、冀州刺史,累迁工部尚书。常对周王李哲不法行为进行诤谏,深受李哲敬畏。

当时王府属官多不称职,苏良嗣则遵循法度,对僚属加以约束,受到唐高宗赞赏,后历任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

永淳元年,苏良嗣调任雍州长史,因当时关中饥荒,百姓相食,盗贼横行。苏良嗣为政严明,凡有盗贼作案,必能在三日之内将其擒获。

武则天临朝称制,擢升其为工部尚书。

此后到至垂拱元年,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并出任西京留守。

当时尚方监裴匪躬管理京苑,建议贩卖禁苑中蔬果谋利,苏良嗣拒绝,并引用春秋时鲁相公仪休典故,指出朝廷不宜与民争利。

苏良嗣任周王府司马时遵循法度,约束王府属官,匡谏周王李哲;担任雍州长史时又严肃法纪,治下发生案件三日能破,因被号为神明。

又屡谏皇帝劳逸扰民,又抑制宦官滥权,故被高宗李治敬畏。

时有黔州都督谢佑,仰承天后武则天旨意,逼令零陵王李明自杀。

零陵王李明乃是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生母原本是太宗弟巢王李元吉之妃。李元吉与太子建成被诛之后,巢王妃便被太宗所纳,甚至欲立为皇后,被魏徵谏止。

贞观二十一年,李明始封曹王,显庆中授梁州都督,后历虢、蔡、苏三州刺史。永隆元年,以太子贤之党遭贬,降封为零陵郡王,徙于黔州。

高宗闻说十四弟被逼自杀,深为痛惜悲愤,命将黔府官属皆都坐罪免官,只看在天后面上,不深责谢佑而已。

其后未久,谢佑有日寝于平阁,与婢妾十余人共处,夜间忽失其首级。都督府不能破案,始终不知是何人所为。

直至垂拱年中,李明之子零陵王李俊、黎国公李杰为天后武则天所杀,有司籍没其家之时,搜得谢佑首级,已被漆为尿壶秽器。

因见上面题云“谢佑”二字,方知是被李俊遣刺客杀之。

永淳元年秋,吐蕃大将论钦陵再起大兵,入寇柘、松、翼等州。高宗诏令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发秦、渭等州兵马分道御之。两军纠战,互有胜败。

便在此际,西北突厥余党再起,攻州夺城,告急文书如同雪片飞报京师。

高宗惊问:贼势详情如何?

驿使奏道: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亦称骨咄禄、不卒禄。自阿史那伏念败亡,趁十姓部落无主,逐渐聚其散众,至七百余人,占领黑沙城(今呼和浩特),自称颉跌利施可汗。十姓遗民纷纷前来归附,部众增至五千余人。随后率部抄掠九姓铁勒,势力渐盛。阿史那骨笃禄复占领漠北乌德鞯山(今杭爱山),设牙帐,重建突厥汗国。遂以黑沙城为南牙,以其弟阿史那默啜为设,咄悉匐为叶护。当时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军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因自请去劝谕骨笃禄降唐以赎己罪,却乘机投奔颉跌利施可汗,助其反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高宗闻奏大惊,对群臣道:阿史德元珍降叛,则安西殆哉!

原来此位阿史那元珍乃为西域有名悍将,为人精明,又多智谋;更长期身为唐将,熟知唐朝边疆虚实。阿史德元珍既降突厥,教高宗如何不惊!

驿使复奏:陛下圣明,所虑甚是。元珍既投叛贼,阿史那骨笃禄当即任命其为阿波达干,统帅突厥全部兵马,拥控弦甲士数十万之众,分兵入寇我并州,及单于都护府北境。岚州刺史王德茂领军出敌,寡不敌众,一战而败,力尽伤重,最终被斩。北边危急,臣故星夜兼程,来请救兵,请陛下速派精兵强将,前往御敌平寇!

此言说罢,君臣皆惊。高宗乃问众臣:今吐蕃战事未休,朝中更无大将;突厥复又猖獗,王德茂战死,如其奈何?

众臣闻罢,面面相觑。

刘仁轨出班上前,施礼奏道:突厥诸部,只惧五人。其一乃是卫国公李靖,其二英国公李世积,其三邢国公苏定方,其四河东男薛仁贵,其五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今四人已亡,只有薛仁贵尚存,现被流放象州,已六年矣。薛仁贵本无大罪,何不释其还朝,便令挂帅,再征突厥?

高宗李治闻奏,恍然大悟,念及薛仁贵旧功,不由心潮起伏,叹道:若我所记不差,白袍将今年已有六十九岁高龄。廉颇老矣,未知尚能饭否?

刘仁轨奏道:以臣所知,薛仁贵乃鬼谷掌门,深谙吐纳养息之术,必是老当益壮。既非如此,陛下亦应赦其还朝,以慰功臣之心。

高宗准奏,乃命快马传驿,征调薛仁贵还朝,官复原职。

薛仁贵当时正在海边与渔民晒网,见忽起一阵怪风,将渔网全部卷入海中。

众渔民皆都慌乱,齐都跳到海中,七手八脚捞网。薛仁贵却将那怪风一嗅,忽仰天大笑道:此是天子想我,欲使某再披白袍,去征突厥去也!

渔民听罢,不去理他,以为其是突然发颠。话犹未了,府中侍卫飞马来至,叫道:主公,天使来到,赍来圣旨,正在衙中堂上相候!

薛仁贵遂还长安,来见天子,跪拜丹墀玉阙。

高宗急命平身,然后赐座,执其手而感喟道:昔在万年宫时,夜间山洪突发,若无卿登高长啸,朕与天后皆为鱼鳖矣。又灭九姓突厥、平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皆卿之大功,朕岂能忘耶?但有人向朕进献谄言,说卿在乌海城下故意纵敌,以致大非川失利,朕未听信;又因新罗之败,有司论罪将卿流放,朕虽不舍,奈何军法难饶。

薛仁贵闻此,倒身再拜:臣蒙陛下如此眷顾,虽粉身碎骨,难报天恩于万一。

满朝文武眼见此状,无不感动,泪水盈眶。

高宗急下阶亲手扶起,复令归座,然后问道:卿乃大唐战神,天下闻名,四边皆畏。今届古稀,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朕实不舍再使卿跨马挺戟,再赴沙场。然突厥十姓复叛,西边不宁,西凉道路断绝,朝中再无能臣猛将,奈何?

薛仁贵受天子一激,霍然而起,昂然说道:臣虽年老,尚能开十石硬弓,挥百斤大戟。且臣受两代皇恩,岂忍见胡虏犯边,而安睡于卧榻上耶!如陛下不弃,则请授臣将印,这便出征。若不平定反叛,生擒敌酋以归,则必使部将提臣首级,来见陛下!

高宗闻罢大喜,当时宣诏,拜薛仁贵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领军十万出征。薛仁贵领命谢恩,来日点将祭旗,辞别天子,旗风猎猎,再踏征途。

一路黄沙漫漫,寒鸦唳鸣,众军见主帅白马长戟,身穿白袍,虽是苍髯白发,威风不减当年,无不激奋,斗志满怀。

于是西至云州,与突厥叛军两相对垒。

阿史德元珍越马出阵,向对阵高声叫道:你岚州刺史王德茂号称无敌大将,已于某之枪下作鬼。尔等尚不知死,敢来犯我兵锋!对面领军之将为谁,可敢报上姓名否?

言犹未了,一骑白马冲出,马上老将喝道:对面小儿坐稳鞍桥听着。若问某家姓名,更非别个,乃白袍薛仁贵是也!

阿史德元珍一怔,继而哈哈大笑:休来诈我。我闻薛仁贵流放象州,早死久矣;你是何人,敢来诈我!

薛仁贵冷笑一声,将大戟挂在得胜钩上,左手揽辔,右手缓缓将帅盔摘下,托在掌中,露出本来面目,向对阵叫道:尔突厥诸将,可有不识薛白袍者乎?

突厥军中凡百夫长以上,或三十岁以上老兵,哪个不识薛仁贵?当听到薛白袍三字,已自如雷贯耳,惶恐万分;此时见到此位老将显其庐山面目,当真是如闪电击目,相顾失色,就连阿史德元珍,也惊得呆了。

薛仁贵复戴帅盔,横戟上前,喝道:哪个不服,便上前来战!

突厥众将一阵骚乱,忽齐都下马,列拜于地,然后上马,回送便走,更不回顾。

阿史德元珍尚在犹豫,薛仁贵忽举大戟过顶,厉声喝道:众将何不上前击贼!

后面诸将闻令,因率十万唐军纵马奋击,直入战阵,箭射刀劈,尽力拼杀。由是迭经七战,大破突厥叛军,斩首万余级,捕虏二万余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阿史德元珍最终率其残部,远遁沙漠。

薛仁贵取得完胜,只恨不曾生擒阿史德元珍。于是奏凯还朝,天子率众臣亲迎出城外犒师,对老将薛仁贵大加夸赞,厚加抚慰赏赐。

随征将士,亦各封赏有差。

薛仁贵至此功德圆满,光照千秋,便于次年在家中安然去世,终年七十岁整。

高宗大为悲悯哀悼,册赠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护灵柩返乡安葬。

历史真相:据《新唐书》记载,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是为蜀汉蜀郡太守薛永之后。薛永之子名为薛齐,因蜀亡于晋,随后主刘禅入关中投降,因而迁至河东汾阴,就此定居。薛齐长子名曰薛懿,生有三子,便将河东薛氏分为三房;次子薛雕,号为“南祖”。薛雕四世孙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亦是当世有名战神。薛安都六世孙即为薛仁贵,历历可考,不容置疑。薛仁贵有子五人,长子薛讷,次子薛慎惑,三子薛楚卿,四子薛楚珍,五子薛楚玉。至若《说唐》所云,子名薛丁山,女名薛金莲之谓,纯属子虚乌有。

薛仁贵既死,吐蕃军与唐师又激战经年,唐军受挫,吐蕃乘势入寇河源军。

当时河源守将乃是司马娄师德,字宗仁,乃是郑州原武县人氏。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初任江都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

唐高宗仪凤三年,李敬玄征讨吐蕃,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赤红抹额前往应募。唐高宗大喜,拜为朝散大夫,命其随军出征。

李敬玄战败返回鄯州,娄师德奉命在后收集逃散将士,军队重又振作,因此立功。高宗又命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敬畏诚服,从此之后数年不敢犯边。娄师德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兼管屯田事务。

因见吐蕃入侵河源军,娄师德奋师出迎,激战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吐蕃败退,西部遂告平定。

天子闻报大悦,以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数师德再三辞谢,高宗亲加抚慰:卿有文武材干,颇称其职,幸勿辞也!

永淳元年,有两位名人去世,一为窥基法师,一为药王门掌门孙思邈。

字幕:窥基法师俗姓尉迟,字洪道,乃京兆长安人。

窥基父名尉迟宗,官拜左金吾卫将军、松州都督、江油县公。洪道因在其着述中常署名窥基或大乘基,故后人遂称之为窥基法师。少习儒经,善写文章,容止不俗。

玄奘见而意中,亲度其为弟子,又奉敕选入大慈恩寺常驻僧。应诏参预译经,从玄奘于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受业注疏九年。

玄奘圆寂之后,窥基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后云游各地讲经,弘化师尊玄奘所创唯识宗学说。译经有《成唯识论》、《辨中边论颂》、《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着作四十三种,现存三十一种,号称百部疏主。永淳元年十一月病卒,年五十一岁。

字幕: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出家学道,世号孙真人。

孙真人博涉经史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尤善医药。身历北周、隋及唐三朝,世人皆不知其年岁。北周末天下大乱,隐居太白山;隋朝建立之后,文帝杨坚征其为国子博士,托疾不就。唐朝代隋,太宗、高宗屡次征召入朝授以官爵,亦皆固辞不受,九十岁下山,始讲养生之道。

当时名士孟诜、卢照邻等,皆拜孙真人为师,执弟子之礼。

孙思邈另有一个身份,乃是药王门掌门,其门下俗家弟子皆都不知。药王门创于春秋末期秦越人之手,后世称其为扁鹊而不名。

传至东汉末张仲景,又推让掌门之位于神医华佗,曾与汉寿亭侯关羽交厚,遂为魏王曹操所忌,投于监狱,故诈死掩埋,破坟而走,隐姓埋名不出。

到至孙思邈手中,已是药王门第四十一代掌门,与鬼谷门、匠门及骊山派世代交好,是谓四派联盟。

至唐太宗即位之时,孙思邈已近百岁,能言周齐间事。逢魏徵等人撰修齐、梁、陈、周、隋五代之史,恐有遗漏,便屡访孙思邈,听其口述而记录之。

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又着《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以所着医药之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有名。

《千金要方》记有本草、制药、妇、儿、内、外各科病症,及解毒、备急、食治、养性、平脉、针灸、孔穴等技,又载方剂五千三百例,集医学大成。《千金翼方》为补《千金要方》之作,记载方、论、法二千九百余例,分药录纂要、本草等一百八十九门。

二书对后世医学界影响极大,后人故皆尊为“药王”而不名。

其在所着《孙真人丹经》中,首次记载火药制法。

字幕: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高宗及天后行幸奉天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月庚午,东突厥骨咄禄重建汗国,元气渐复,率兵袭扰定州,再被刺史霍王李元轨击退。又侵扰妫州(今河北涿鹿),围单于都护府,唐都护府司马张行师阵亡。

唐高宗闻报,遣胜州都督王立本、夏州都督李崇义为将,率兵分道救之。

阿史那骨咄禄又攻蔚州,阵斩刺史李思俭,俘获丰州都督崔智辩。唐廷闻报,群臣议废丰州,徙其民于灵、夏二州。

丰州都督司马唐休璟上言:丰州居地冲要,以黄河天险为固,秦汉以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今若弃之,则使东突厥占有河滨之地,灵、夏等州成为边境,人将不安其业,于国不利。又隋末之时,曾徙丰州民于宁、庆二州,致使突厥得以深入侵扰,前车之鉴不远,诸公思之,陛下慎之。

高宗准其所奏,于是朝议乃止。

永淳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守中书令崔知温薨逝,寿止五十七岁。

崔知温字礼仁,许州鄢陵人。初为左千牛,麟德中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因灵州界内有浑族及斛薛部落万余帐,数次入侵境内汉族居民。于是百姓皆废农业,习练骑射备敌。

崔知温表请徙浑族及斛薛于河北,凡十五报乃准,灵州百姓始得农耕。

浑族及斛薛部民起初不愿迁徙,及被迫徙至河北,见其地水草丰盛,皆都感谢崔知温大恩。崔知温迁升兰州刺史,党项羌族三万人来扰。州兵只有数千,众臣僚无不大惧。

崔知温下令大开城门,施空城计待敌。

羌人以为城内有备,遂不敢进兵,逡巡于城外不去。后逢大将军权善才率兵来救,遂大破党项羌。善才欲坑杀降俘,崔知温力阻,由是降者益众。

权善才欲分降俘人口与崔知温,崔知温固辞不受,并说道:守城拒敌乃为公事,非图私利,岂可私纳战利?

后迁黄门侍郎,特诏同门下三品。再迁中书令,至此病逝,诏命厚葬。

秋七月己丑,立皇孙李重福为唐昌王;甲辰,徙相王李轮为豫王,更名为李旦。

八月将封嵩山,召太子李显赴东都,留唐昌王李重福守京师,以刘仁轨辅之。

冬十一月,高宗于奉天宫病笃,诏罢来年封禅嵩山之事。因召侍医秦鸣鹤入内诊治,秦鸣鹤知其病根,思索再三,跪地奏道:请陛下赦臣万死。陛下头痛目盲,非为不治之症,但须刺头出血,方可痊愈。

话犹未了,武则天在帘后怒道:庸医,敢于天子头上刺血耶!

秦鸣鹤闻言大惧,只是叩头请命。

天子看了武则天一眼,缓缓道:又不是华佗欲用利斧砍开曹操头颅,有何可惧?但请刺之,未必不佳。

武则天本来企盼高宗早死,不欲有名医为其医治。见天子如此说法,又见其眼光中大有深意,遂不敢言,心中暗道:莫非他已经看破我心思?

秦鸣鹤这才长吁一口气,稳定心神,为天子施针。乃浅刺头皮出血,并深扎百会、脑户二穴,以中指轻弹针尾。

片刻只后,高宗惊喜道:先生真乃神医,吾目似明矣。

武则天在帘后闻此,举手加额道:天赐鸿福,逢此神医!

即起身到至后宫库中,自负彩绢百匹,以赐秦鸣鹤。天子微笑,又深看武则天一眼。

便在此时,西部战局出现困窘之势。

阿史那骨咄禄屡战得胜,又转掠岚州(山西岚县),被州将杨玄基击退。但王立本及李崇义却穷于奔突,屡战不利。

唐高宗眼疾稍复,闻听前方战报不悦,遂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带兵讨伐突厥。

程务挺奉诏,点将誓师,引三万大军直奔山西,与王立本及李崇义合兵一处。

唐高宗心忧突厥边患,经此一怒,目疾复发,转为沉重。

武则天奏道:何不再召秦鹤鸣为陛下针炙?

李治答道:得意不可再往,天数有定,非人力可为之也。

遂拒绝再医,诏命太子李显监国,以裴炎、刘景先、郭正一兼东宫平章事。武则天见皇帝不将政事交由自己,反而加重东宫威权,不由暗恨亲生之子李显。(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