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二集 崇俨炫术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二集 崇俨炫术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以裙买梦,千古之奇。

宝姬以为妹子文姬发懵犯痴,当即同意,抢过锦裙便走,犹恐反悔。

过后数日,时为新罗王外孙之金春秋,在金庾信家门外与其蹴鞠玩耍;金春秋在奔跑之间,衣纽被墙角粗石刮破。

金庾信便请金春秋进府,入内室脱下外衣,命长妹宝姬为王孙缝补衣纽,自己声言有事,先自出府去了。借故抽身,只留胞妹与金春秋同处一室,欲施新罗版之美人计也。

镜头闪回,话说金庾信由来。

金氏家族,世代皆是新罗国大将重臣,更兼是金官伽倻(驾洛国)王室后裔,实为本国第一豪门。

金庾信曾祖父金官伽倻,就是驾洛国末代国王金仇衡,于一百五十年前被新罗征服。金官伽倻投降后,新罗将其王室纳入真骨王族,史称新金氏(今朝鲜国金海金氏)。

于是自金庾信祖父金武力始,就为新罗王室效力,并在公元554年管山城之战中大破百济,俘杀百济圣王。

金庾信父名金舒玄,与新罗立宗葛文王之女万明夫人野合,怀孕二十个月后方生出金庾信,可谓亦非凡俗之种。之所以取名庾信,是因金舒玄在庚辰之夜,梦见荧惑与镇星同时降于己身,庚字通庾;又仰慕当时中国大文豪庾信,故此命名其子。

金庾信十五岁即为花郎徒,掌握新罗国兵权。因其出色军事组织能力,便为其他花郎徒折服,皆号其为“龙华香徒”。

因新罗时被百济、高句丽交相入侵,金庾信独自进入山洞,向天发誓,要灭此二敌。据说还在洞中巧遇仙人,得其传授用兵秘法。

其实所遇者并非仙人,而是鬼谷掌门李靖,来授兵法,命其助大唐消灭百济及高丽。

金庾信学会鬼谷兵法,随父金舒玄攻打高句丽娘臂城,因在形势不利、士气不振之际冲入敌阵,就万马军中直取敌将首级,从而扭转战局,攻陷此城。

其后百济占领新罗西部门户大耶城,新罗善德女王在位,即命金庾信为押梁州军主,将百济大军阻于国门之外。

公元644年,金庾信升任苏判(第三等官阶),任期内屡破百济入侵。三年之后,发生毗昙之乱,善德女王死去,金庾信镇压叛乱,并与王子金春秋共同辅佐真德女王主理国政,并大破百济,因而晋升为伊湌(第二等官阶)。

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即位为武烈王,金庾信更以大角干身份,辅佐朝纲,兼掌军政大权于一身。公元660年,金春秋任命金庾信为上大等,便为新罗国最高官长。

同年唐军应新罗之请,渡海东征百济,金庾信率五万新罗军配合唐军平灭百济。

据说唐军主帅苏定方因新罗督军金文颖失期不至,欲将其问罪斩首之际,金庾信求情不允,由此大怒,便扬言要与唐朝决一死战。

当时唐军裨将董宝亮在侧,悄悄踩踢主帅苏定方一脚,低语道:金庾信已尽得尊师卫国公亲传,若真来决战,胜负未可知也。

苏定方闻此,这才放过金文颖一马。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当时金庾信与金春秋俱在少年,皆未曾娶妻成家。金庾信借补衣为由,施此美人之计,实是欲与王室攀亲,以待金春秋日后继位为王,自己便是理所当然之皇亲国戚。

凡事自有天定,此话一些不假。金庾信呼唤长妹来为王孙补衣,宝姬虽然口中答应,但因当时有些小事不得抽身,就使小妹文姬携带针线进入内室,代为春秋缝补衣纽。

文姬应命入室缝衣,因淡妆轻服,半遮半掩,愈发光艳照人。

金春秋一见钟情,便以言语撩拨,然后就于室中私合,成其好事。其后未久,金庾信发现文姬怀孕,便责问道: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通怀孕,不赦之罪也。

便要依照家规,烧死文姬。

正当行刑之日,恰逢新罗真平王游幸南山,众臣随驾。真平王乃是新罗第二十六代君主,亦即是善德女王之父,金春秋之外祖父。

众人正游玩之际,忽发现山下金官伽倻府宅中烟火大举,并夹杂呼喝之声。

真平王当时大奇,便问左右:不年不节,金官伽倻府中因何大张焰火?

左右有早得金庾信嘱咐者,便即答道:臣禀陛下,此非是施放焰火,是金庾信要烧死其妹文姬,执行家法。

真平王大吃一惊道:一个十几岁少女,能犯甚家法?

侍臣答道:原因无他,是其无夫怀孕。因无其夫,故犯大罪。

真平王闻罢,便将眼光向众臣一扫,问道:是谁所为者?我国中贵胄皆在此处,若要自首,还可商量;若是不然,也要烧死。

当时金春秋就侍奉在外公身侧,闻言脸色大变,低下头去。

真平王一眼看破,便即说道:小子!男儿汉敢作也为,亦敢担当。今你妻将被烧死,还不赶快去救?

金春秋闻言,如逢大赦,又惊又喜,急骑马下山,去救文姬。

山上国王众臣,无不哄然大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金春秋便与文姬举行婚礼,将天大丑事,只一床锦被遮盖。婚后孕满足月,文姬即产一子,便就是文武王金法敏也。

金春秋去世之后,金法敏即位为文武王,金庾信便为国舅之尊,真打实凿,如假包换。身为外甥,文武王果然继续倚重金庾信,加封其为大将军,执掌全国兵权。

金庾信此时既为保家护国,又不负恩师李靖当年教诲,兼为大唐出力报效。

因奉命深入高句丽境内,给苏定方部唐军送粮,回军时大破高句丽追兵。又与文武王一起围剿百济残余势力,联合唐军再灭高丽。

说其为新罗立下盖世奇功,绝不为过。

平灭高句丽之后,金庾信渐因年老,不能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但新罗后起之秀为主将者,金钦纯乃是金庾信之弟、金仁问亦是金庾信外甥,都受其亲自传授兵法,可谓亦皆都是鬼谷门海外传人,异国弟子。

其二人虽得倾心传授,但每在出征之前,亦必登门请教金庾信,请其面授机宜。

高句丽灭亡之后,文武王论功行赏,封金庾信为“太大角干”,食邑五百户,并赐以舆杖,上殿不趋,下殿不辞,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唐高宗闻此,亦下诏褒奖金庾信,并欲召其入朝封官,但未成行。

百济、高句丽相继灭亡之后,文武王问以应对唐朝之策。

金庾信道: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脚则咬之。

意谓唐朝虽是宗主之国,但若威胁到新罗利益,也要敢于反击。因此当唐罗战争爆发之际,金庾信命子金元述援助高句丽遗民反唐。

然而新罗军败,金元述逃跑,文武王复又问计。

金庾信答道:唐人之谋深不可测,宜使将卒各守要害,不可正面与其交锋。元述不惟有辱王命,亦负家训,斩之可也。

其虽建议大义灭亲,然文武王不从。

公元673年,七月一日,金庾信病笃,临终向文武王遗言:臣愚不肖,岂能有益于国家?所幸明上用之不疑,任之勿贰,故得攀附王明,成尺寸之功,并三韩为一家,百姓无二心。虽未至太平,亦可谓小康。臣观自古继体之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累世功绩,一朝隳废,甚可痛也。伏愿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难,疏远小人,亲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祸乱不作,基业无穷,则臣死且无憾。

言讫而死,寿止七十岁。文武王赠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给鼓吹百人,葬于金山原,立纪功碑,指定民户守墓。

八年之后,文武王薨。

传说文武王临死之前,曾对国师智义道:朕百年后,愿为护国大龙,非但崇奉佛法,亦且守护邦家。

法师提醒道:龙虽为神物,但无奈亦是入畜生报业也!

文武王毫不在意道:我厌世间荣华久矣,若粗报为畜,则雅合朕怀矣。

神文王即位后,在东海边为父亲修建愿堂感恩寺。

说也神奇,感恩寺建成不久,东海中便有一座小山浮至感恩寺,并绕寺随波往来。神文王大为惊异,即命日官金春质占卜休咎。

金春质排卦已成,便即奏道:恭喜陛下!圣考今为海龙,镇护三韩。抑又金公庾信,乃是三十三天之子,今降为我新罗大臣。二圣同德,欲出守城之宝。若陛下行幸过海,必得无价大宝。

神文王信之,乃泛海入山,果有神龙出于水中,献“万波息笛”。此笛若要吹动,则天下和平、兵退病愈,是为“二圣”赐给后世新罗国王护国之宝。

镜头转换,按下朝鲜半岛,复说大唐国事。

仪凤三年,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诸部蛮夷酋长朝参武天后于光顺门。

高宗诏曰:自今而后,《道德经》与儒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刘仁轨镇守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压抑,不得及时上达,由是深自怨愤。因知李敬玄非将帅之才,欲借吐蕃之手除之,于上具表上奏:西边镇守,非李敬玄莫可。

李敬玄闻说出京戍边,大为惊惧,一力固辞。

天子怒道:守边御敌,乃是当前最为紧要之事。休说是刘仁轨一力举荐贤卿,便是须朕前去,朕亦当自往,卿安得固辞!

便即下诏,以李敬玄代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又命宗室名将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发剑南、山南之兵以赴之。

字幕:李敬玄,亳州谯县人,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

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得马周推荐,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侍读。

李敬玄生性冷峻,研究学问勤勉,受到许敬宗等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增多,主持选官之人少有称职者。李敬玄记忆过人,主持选官,每年参选官员万余,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

若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也能当场口述其书判中错误,毫无差错。因此时谓:敬玄选官,天下皆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时有杭州官员张惠贪贿应死,参军徐太玄因张惠母老,便到府衙自首,称己与张惠一同贪赃,且为主犯。张惠得以免死,徐太玄也被免官,十数年不得升迁。

李敬玄得知此事,非常赞赏,擢其为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申王之师,并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李敬玄却并不居功。

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遂将司列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

李敬玄主掌吏部多年,又与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唐高宗对此大为不悦,但未公开批评其过。

仪凤元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因与刘仁轨同僚时有隙,故逢其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

此番刘仁轨便借吐蕃入寇,举李敬玄为帅,意欲借刀杀人,至少害其兵败罢职。

由是高宗便上刘仁轨之当,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

李敬玄只得奉命赴任,接替刘仁轨为帅,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

于是命刘审礼为先锋,听其率军与吐番交锋,自己率领大军后继,却故意逗挠不前。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中敌埋伏,终于兵败被俘。李敬玄闻说刘审礼兵败被擒,愈加不敢进前与敌对垒,即率大军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命挖壕沟防御。

幸有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导致吐蕃败退,李敬玄这敢返回鄯州,后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

及至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然其回京之后,并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

唐高宗知其并未生病,便将其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扬州长史。

此后又过两年,李敬玄郁闷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李敬玄被罢黜之后,刘审礼诸子自缚诣阙,请入吐蕃以赎其父。高宗李治恨李敬玄见死不救,遂敕听刘审礼次子刘易从前往吐蕃省父,谈判赎人条件。

比及刘易从到至吐蕃军营,闻说父亲刘审礼已经病卒,于是昼夜号哭不绝。吐蕃人哀其至孝,便还其尸,刘易从徒跣负之以归。

高宗对刘易从甚为褒慰,命将刘审礼以国公之礼厚葬;又嘉奖黑齿常之退敌解围之功,擢拜其为左武卫将军,并充河源军副指挥使。

监察御史娄师德应天子之诏,征募河南、河北及关中猛士从军;及李敬玄败逃,娄师德便在其后收集散亡将士,军威复振。又奉命出使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至赤岭。

娄师德宣导天子旨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数年不再犯边。娄师德因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

论赞婆虽然应允议和,不再与唐朝为敌,但唐高宗毕竟深以吐蕃为忧,于是悉召侍臣谋之,计议绥御之策。

天子先开言道: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兵,糜费中国,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边,事不得已,须善谋之。吐蕃骄狠,未识恩威,卿等有何善策高见,可尽情述之。

中书舍人郭正一奏道:宜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国用丰足,一举而灭之。

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皆言:郭公所言是也,守备为宜,征伐不妥。

中书侍郎薛元超道:纵敌则生患,防边则卒老。不如料拣士卒,一举灭之。

哗议终日,竟不能决。高宗只得就此罢议,赐食众臣,然后散朝。

时有宋城人魏元忠,正在长安太学之中就读,并无职事,只是一介书生,自负胸怀经纶,闻说朝廷计议针对吐蕃之策,乃上封事密奏。天子观其书曰: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乱哉!故陆机着《辨亡》之论,无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穿七札,不济鄢陵之师,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语云: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皆出贫贱而立殊功,未闻其家代为将也。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议者皆云: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苏定方征辽东,李积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谢勋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馀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臣恐叶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师之要,全资马力。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彼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更为中国之利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天子观览其书,深以为善,乃于轮台召见,即令听直于中书省,着食以内府供奉。

是年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贞王李元晓薨逝;十一月壬子,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辞世。

当年四月,大赦天下,诏命次年改元调露。

调露元年春正月,天子驾幸东都。司农卿韦弘机奉命督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十分壮丽。上阳宫前临洛水,为长廊横亘一里,请高宗移驾居之。

侍御史狄仁杰见此,上书劾奏道:韦弘机诱导皇上为奢泰,是与许敬宗擅改国史曲阿先帝同罪也。

韦弘机无可辩驳,因此坐罪免官。

当时又有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天子恩宠用事,朝廷上下皆都畏之。狄仁杰凛然无惧,又上书劾奏其奸,请付法司勘问。法司勘问属实,回奏罪状,高宗欲下特诏宽宥庇护。

狄仁杰遂于朝堂奏道: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王本立等奸佞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则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之臣将来之诫!

群臣闻罢皆惊。天子哑口无言,只得诏将王本立罢废本官,贬为胜州都督。

由是朝廷肃然,皆知狄仁杰虽然来头不大,但却胆略惊人,轻易得罪不得。

调露元年正月,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朝中又少一位耿直宰相。

二月壬戌,吐蕃赞普病卒,长子器弩悉弄即立,年仅八岁。当赞普临终之际,器弩悉弄正与其舅麴萨若前往羊同(今西藏革吉)发兵;其弟六岁,在论钦陵军中。

吐蕃国人畏惧钦陵之强,欲立弟为赞普,钦陵以为不可,便与麴萨若共立器弩悉弄为主,军政大事仍皆委付于论钦陵。

唐高宗闻报吐蕃赞普已死,即惊且喜,便诏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西域安抚使,乘间经略吐谷浑故地。

裴行俭谏道:吐蕃赞普虽死,其二子皆都年幼,但既以论钦陵为政,又大臣之间辑睦,未有间隙,此时切切不可图也。

高宗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废然长叹而止。

直至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前来长安告丧,并请再次和亲,高宗才遣郎将宋令文为使,前往吐蕃参加赞普葬礼。

夏四月辛酉,升郝处俊为侍中,后迁太子少保,以代张文瓘职位。便在此时,京师中发生明崇俨案,竟然牵连到太子李贤,从而引发朝廷动荡。

字幕:明崇俨本名明敬,字崇俨,洛州偃师人,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豫州刺史明恪之子。

明崇俨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时有县中小吏善会道法,能召鬼神,便将此术全部授予明崇俨,颇得其术妙境。

乾封初年,明崇俨应封泰山之举,由此入仕,初授黄安县丞。适逢州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疗之,一治而愈。

唐高宗因此听闻其名,想到自己苦于风疾,长年不愈,于是便将明崇俨召入京师。一席面谈,高宗大悦其道术,当场擢授为冀王府文学掾。

为试验其能,乃命宫人在窟室里面奏乐,召明崇俨问道:此地常闻管弦,是何祥邪?卿试为我止之。

明崇俨即画桃木为二符,挂在屋上,音乐即止。

高宗大奇,便命人将窟内宫人唤出,问其未得诏旨,何敢擅自停止奏乐。

宫女奏道:我等正奏乐间,忽见怪龙盘于窟顶,于是众人恐怖而止。

当盛夏之季,皇帝苦于酷热难耐,便将明崇俨唤至,问道:当此酷暑难耐,朕思饮冰水,未知可得之否?

明崇俨道:这事容易,请容臣往阴山北麓走上一遭。

于是拜辞出宫,未经三刻而回,献巨冰一块,帝命化水而饮,沁凉满腹。

逾数日,高宗忽然又思吃秋瓜,不可遏止,众内侍束手无策,便来向明崇俨讨教方略。明崇俨闻之,便向内侍索讨一百钱,怀揣而出,须臾转回,献瓜一枚,甘美异常。

高宗惊喜不置,召明崇俨问道:当此初夏时节,瓜果未实,卿自何处得来此物?

明崇俨奏道:得之于数百里外,缑氏县老人果园中。

唐高宗使人去问果农,老人答道:园中所埋一瓜,忽然失之,但自土中却得百钱。

时有蜀县令刘静之妻患疾,遍请名医,久治不愈。适闻正谏大夫明崇俨入蜀视察地方政务,因久闻其大名,遂请入内室为妻诊治。

明崇俨只略望其妻气色,便即说道:此症非凡间之疾,须得生龙肝,食之必愈。

刘静惊怪道:天上神物,不能见其首尾,如何可得?

明崇俨笑道:对凡人来说自不可得,但就有道之士而言,易如反掌之事耳。

乃索黄裱纸一张,画成符箓,乘风放之上天,飘向东南。须臾之间,只见天上阴云四合,果有小白龙自空中而下,钻入庭院水瓮之中。

明崇俨便命仆人就瓮中捞出,剔取骨肉烹熟,奉于夫人食之,其病遂瘥。公事已罢,明崇俨返回京师,又值盛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宗听其奏报蜀中之事,虽有四个内侍轮流挥扇,兀自汗下如雨。

明崇俨道:待臣以天山之雪,冰镇岭南枇杷、龙眼,奉与陛下解暑。

于是辞帝出宫,瞬息不见。天子坐未顷刻之间,明崇俨已回,果然取来天山冰雪,及取岭南诸果并至,冰镇食之,绝无差别。

类似神异之事,不可胜计。明崇俨由此便得高宗宠爱,任其自由出入宫禁。

至仪凤二年,明崇俨累迁为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与诸宰相同列。明崇俨每次通过谒见,俱都假以神道,评论时政得失,而唐高宗非常赞同,皆都采纳。

明崇俨自言润州栖霞寺,乃是其五代祖处士明山宾故宅,唐高宗便特为亲制碑文,勒书于石,知者皆以其为荣。

据说明崇俨因得自由出入宫禁内苑,故与天后武媚关系暧昧。有一日,天后将明崇俨唤至内宫,私下问道:你实告我,卿之法术不类中土道家,到底习自何人?

明崇俨答道:实是习自家父手下县中小吏。

天后又问:小吏何名何姓,家住哪里,今是生是死?

明崇俨结舌不能回答,逾良久方道:此乃天机,且师父向有严嘱,命我不可轻易透露。既天后追问,臣不敢不答。实是摩尼教主陈硕真所授,尚请师姊保密,休使外人知道。

这一声“师姊”出口,天后便即大悟,原来此人竟是自己同门师弟。又恐被其所骗,于是问道:我师传你何术?若有欺哄,定不相饶。

明崇俨答道:师父文佳皇帝当年到洛阳投其舅父,商议起义东南之事,一边在中州之地遍招徒众,延揽江湖豪杰。因到偃师之时见到小弟,彼时我只十六七岁,闻其有道术,便请入教,拜其为师。师尊见我颇有根基,甚是喜欢,以为天赐之缘,遂收我入摩尼教,并授小弟以白日见鬼诸方,兼各种役使鬼神之法,皆乃电光佛驱鬼之术。又遗天书两卷,书中皆是诸路鬼神职衔姓名。师父授我天书以毕,就此离去,再未相见。小弟因疑其术不灵,便常于夜半至野外独处,按其职名呼之,皆应声如响,得见当年姜子牙所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及其座下厮役。于是其后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

天后忽厉声道:当年在感业寺时,师父与我盘桓半载,将摩尼教经义倾囊相授,尝云电光佛可化身十二童女,未闻有识鬼驱神之术。你自何处学来此等邪术,以诬我教?

明崇俨笑道:师姊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摩尼经教义,是曰电光佛化身十二童女,转世投生人间,以驱黑暗雄魔,唤回光明者,并不能为此驱神使鬼末技也。彼十二佛所化女身,乃是战国时秦昭王母宣太后,汉高后吕雉,汉和帝皇后邓绥,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北魏文成帝冯皇后,宣武帝胡氏灵皇后,此乃前六代电光佛化身。至若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出在当代唐朝,弟却不敢妄言。

天后惊喜不置,温言道:你可直说,我不怪你。

明崇俨道:第七代电光佛,便是师姊,当今大唐天后。将来非但可以垂帘听政,且可身登九五,南面称帝;是除我师文佳皇帝之外,千古惟一女帝是也。

武后闻至此处,只觉天眩地转,脑中轰轰作响。半晌方才平静下来,佯作半信不信道:倒也好个杜撰。若依你适才所言,历代电光佛皆都职名垂于青史,历历可考。则师姊我之职名谓何,可叫武媚?

明崇俨答道:岂有此理!请师姊恕罪,陛下将来名讳,应是单字名曌,字则天,是谓武周则天大帝者。

武后问道:武曌,武曌。是光照千秋之‘照’乎?

明崇俨道:非也。是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世间本无此字,乃明尊预言赐之。

画外音:武后虽然早有夺权揽政野心,但从未想过要面南背北,称皇称帝,身为一代女皇。只因明崇俨此番密室对答,便即激发雄心万丈,自此立下冲天之志。(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