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甘凉古道,有国高昌。

字幕:高昌王麹文泰,金城郡金城县人,汉尚书令鞠谭后代,高昌国主麴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国王,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自请归附。

太宗见高昌王自请归附,心中甚喜,遂赐麹文泰之妻李姓,预属宗亲,封常乐公主。

贞观十三年,乙毗咄陆可汗统一西突厥,并遣吐屯阿史那矩领高昌冠军大将军,以监督其国。麹文泰由是归附突厥,不复朝唐。又与西突厥联兵侵犯伊吾,劫掠焉耆,阻绝西域商道,多次遏绝西域诸国向大唐朝贡。

唐太宗下书责之,并征阿史那矩入朝,麹文泰不应,只遣其长史雍前来长安谢罪。

颉利可汗败亡之后,中国人在突厥者走投无路,或奔高昌。唐太宗诏命高昌归还,麹文泰又蔽匿不遣。

太宗怒责其使者雍前: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筑城掘沟,预备攻讨。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明年当发兵击汝。

是年三月,乃遣民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使,赍持缯帛重礼以赐薛延陀可汗,商议使其率本部为向导,同伐高昌之事。

自突利可汗弟结社率造反不成,朝中言事者多云使突厥人留居河南不便。

李世民信以为然,遂诏拜右怀化郡王李思摩为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称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之鼓吹;突厥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归旧地,俾使世作藩屏,长保边塞。

然而突厥人皆都忌惮薛延陀,不肯奉命出塞。

太宗闻此,遂遣司农卿郭嗣本为使,颁赐薛延陀可汗玺书:颉利既败,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

薛延陀可汗闻说自己为大,再拜奉诏。

太宗甚慰,便遣李思摩帅其所部,建牙帐于河套之北,以抚还归突厥及诸胡族人。天子驾御齐政殿,亲为怀化郡王饯行。李思摩涕泣感戴,奉觞为唐天子上寿,说道: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

李世民深为嘉许,又遣礼部尚书李孝恭赍持册书,同至其落,筑坛河上,立为可汗。

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阿史那忠乃是苏尼失之子,涕请入侍长安,太宗诏许之。

既复突厥汗帐,唐太宗乃谓众臣: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若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悔不用魏徵当初之言,几致狼狈。

太宗虽命唐俭与薛延佗可汗商议谋攻高昌,但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其后又下玺书,晓示祸福利害,征召入朝。

麹文泰主意拿定,竟又称病不至。

唐太宗终至大怒,便于贞观十三年十二月,派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帅,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副之,率诸将引十万大军,渡河往西进攻高昌。

十四年春,唐军兵临碛口,排列进攻阵势。

麹文泰安坐高昌,对众臣道: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虽然壮志凌云,当闻唐军兵至碛口,麹文泰吃了一吓,便即发病而死。

画外音:高昌之名,始于西汉。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壁垒,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

镜头闪回,叙述高昌国历史沿革。

东汉初年,河西窦融及凉州马家举高昌之地,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鄯善郡、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东晋前凉建兴十五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凉王张骏遣西域长史李柏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辖高昌、田地等县。又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作沙州,以杨宣为沙洲刺史,治所设在敦煌。

西凉被北凉所灭,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及娘舅唐契西渡流沙,占据伊吾,建龙兴年号,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凉。臣服于丁零,凡内地来人,李宝皆倾身礼接。

其后北凉被北魏所灭,将欲西迁,李宝兵分两路,亲自南往敦煌,使二舅唐契、唐和往占高昌,以断北凉西进之路。

二唐却中高昌郡守阚爽缓兵之计,被北凉所败;唐契殿后战死,唐和率众远奔。由是北凉沮渠无讳占据高昌,北魏以李宝为西戎校尉府主,唐和镇守焉耆,韩拔镇守鄯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郡守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

柔然处罗可汗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便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

阚伯周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关系,而以柔然为保护国。阚伯周死后,子阚义成继位;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自己复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阚氏高昌国共传三世,国祚计三十一年。

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是为张氏高昌。但仅八年之后,高昌国人复将张孟明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是谓马氏高昌。

马儒以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举国迁住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其请,割伊吾五百里地,以供马儒居住。

而高昌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由是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是为麹氏高昌。

从南朝中期到唐初,麴氏高昌雄踞吐鲁番盆地长达一百四十年之久,疆域最广时南接河南,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六镇,是谓西域大国。

大业四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以宗室女嫁于高昌王,使统管西域事务。

传至麴文泰时,已是高昌国第十任国王,并占有大凉之地,史家称为大凉高昌。贞观初年,麹文泰举国归附唐朝;至贞观十四年,却又归附西突厥。

唐太宗多次征召不至,故此派侯君集发兵征伐。未料麹文泰甚是胆小,竟被吓死。

闪回结束,镜头转换,东都洛阳。

麹文泰既死,其有一个结义兄弟不能不提,便是大唐名僧玄奘,别号唐三藏。

字幕:玄奘本名陈祎、洛阳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出身于世宦之家,远祖陈仲弓曾任汉朝太丘县长,高曾祖父亦皆曾任显官,只是到父亲陈慧一辈,家道中落。

陈慧生有四子,陈祎最幼,却也是最为聪明,自八岁时便随父亲学习《孝经》,有过目不忘之能。其后家遭不幸,父母双亡,家无生计。

陈祎十三岁时,便与二哥陈捷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自取法号为玄奘。因刻苦诵读佛经八年,二十一岁时即受具足戒,已是洛阳名僧。

受具足戒后,玄奘便即游历各地,到处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于是陈表朝廷,奏请官府拨给资费,组织僧团前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太宗李世民允准。

贞观三年,中原遭遇大水灾,朝廷因东都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

玄奘西至京师,改装混入西域胡人商队,随其偷出长安,一路往西。由是向西走上万里求经之路,并向天指佛立誓,若不取得真经,终生不再向东行半步。

玄奘艰苦跋涉半年有余,一路躲避边关抓捕,历经强盗骚扰,克服大漠阻挡之后,终于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当时西域多数国家皆都信奉佛教,玄奘名气早就在西域传开,而其西行求法之事,西域各国也都尽知。各国虔诚王公大臣都在等待玄奘到来,其中便包括高昌国王麴文泰。

玄奘西出阳关不久,麴文泰便即听说,立即便派使者去伊吾国等候。玄奘刚到伊吾,便被麴文泰所派使者不由分说,绑架一般接到高昌,玄奘只得顺其所求。

麴文泰见到玄奘,如遇活佛,立即与其结为兄弟,便以“御弟”呼之。因请其必要在高昌国弘法一个月,取经回来后再弘法三个月。

玄奘见其如此虔诚,欣然答应其请。高昌王于是大开道场,请玄奘升帐弘法,帐下列坐三百余人;王公贵族、大臣妃嫔全部参加。

每次开讲之前,高昌王都亲捧香炉,在前迎接引路。玄奘升坐之时,高昌王又亲自伏在地上,以脊背作为脚蹬,请玄奘踩之升座,每天皆是如此。

玄奘弘法结束,准备西行。

麴文泰乃派四个沙弥为其随行,更赠衣服三十套,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绢缎五百匹,马匹三十、挑夫二十五人。又派向导外交官一名,使携带高昌国书,以给突厥汗国叶护可汗,请其命沿途诸部给予方便放行。又给可汗赠送绫罗五百匹,果味两车。又给西边西域二十四国分别写书,是谓通关文牒。玄奘此后西行一路顺利,全靠高昌国王打点。

玄奘很过意不去,亲给麴文泰写书感谢。

麴文泰览书哽咽道:你我是结拜兄弟,我高昌举国之半皆为贤弟所有,有何感谢?

出发之日,天上细雨蒙蒙。唐三藏冒雨启程,麴文泰带举国文武及妃嫔送行。麴文泰抱持玄奘痛哭,玄奘亦哭,王公大臣无不流涕。

高昌王率群臣直送出三十里,临别时泣道:御弟此去,一路保重;前途间关数万里,不知此生能否再得相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僧慰道:陛下放心,弟三五年后就回。陛下命我在高昌国弘法三年,弟岂敢违约!

然后执手相别,一行人马向西而去,消失在茫茫戈壁。

然而二人皆未想到,此一别兄弟二人便成永诀。当玄奘取得真经,踏上归途之时,高昌国已灭亡三年,世间亦再无皇兄麴文泰。

画外音:唐僧西行取经,实乃前无古人之盛事。因始自长安,终于王舍新城,跋涉五万余里。自离高昌,经屈支(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塔什干)、飒秣建国(撒马尔罕城)、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复由此南下,经缚喝国(阿富汗巴尔赫)、揭职国(阿富汗加兹)、大雪山、梵衍那国(巴米扬)、犍双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乌伏那国(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镜头转换,迦湿弥罗国内。

玄奘西行至此,便先师从僧胜,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复与毗戌陀僧诃、僧苏伽蜜多罗、婆苏蜜多罗、苏利耶提婆、辰那罗多等讨论佛学。

二年之后,玄奘又到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师从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又到至那仆底国(印度北部,下同),师从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又到阇烂达罗国,师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又到窣禄勤那国,师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又到秣底补罗国,师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又到曲女城,师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贞观五年,抵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钵伐多国,访师参学,前后十年之久。

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经论,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

两年之后,玄奘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

在那烂陀寺,唐僧同时参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

又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其优渥礼遇。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外道二千人参加。

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者。

于是玄奘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之无遮大会,历时七十五天。

无遮大会之后,玄奘动身回归祖国,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

唐僧回至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接见,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完备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且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因明论在中国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亲作经序。十月,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法师,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不肯,终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终于译完这部巨着,多达六百卷。

此后玄奘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译出《咒五首》一卷,遂成绝笔。

同年二月,一代高僧溘然长逝,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据史册所载,玄奘法师自归东土,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慧立等所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重要着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画外音:由玄奘及其弟子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元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有《西游记》小说,均由其事迹衍生。玄奘先葬白鹿原,后迁樊川,墓地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三百余年后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今被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县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九处寺院,分藏供奉。

历史真相: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归国后收有弟子数千人,着名者便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更有爱徒辩机,以其高才博识,又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而名噪一时。此后却因与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事发死于非命,而被讥为淫僧。故而辩机便成为一位讳莫如深、功罪难评、聚讼纷纭人物。

镜头闪回,便说唐三藏座下高徒辩机禅师。

字幕,辩机是为法号,俗家姓字不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辩机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当其十五岁时,出家于长安西南隅永阳坊大总持寺,师从着名萨婆多部学者道岳。

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主,辩机则改住长安城西北金城坊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时同辈所推崇。

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辩机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是时年约二十六岁。

与辩机同时入选为缀文大德者另有八人,分别乃是西京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濬、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九人皆一时上选,而辩机、道宣、靖迈、慧立四人名声特着,除参与译经之外,都另有史传着作行世。

辩机编撰《大唐西域记》,道宣着有《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靖迈着有《古今译经图记》,慧立则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四人之中,又属辩机最年轻,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朗。在玄奘译场中译出经典计有《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天请问经》一卷。又参加译出《瑜伽师地论》要典,受旨证文者三十卷。

《大唐西域记》记述玄奘游历西域途中见闻,范围广泛,材料丰富。除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外,还有许多关于各地政治、历史、地理、物产、民族、风尚资料。

当时唐太宗怀开拓疆域大志,急切需要了解西域上述情况,故初与玄奘见面,便嘱其将亲睹亲闻修成一传,以示上闻。

玄奘见太宗如此重视,不敢怠慢,特选自己最倚重弟子辩机作撰书助手,将自己游历时记下资料交给其整理,成此巨着。此书问世后影响极大,致使同类着作相形见绌。

隋代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唐初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国行记》,唐高宗时史官奉诏撰成《西域图志》,今皆不传,唯独《大唐西域记》流传下来,备受中外学者珍重。

与高阳公主通奸案,成为辩机遭受世人诟病最大罪名,但其真实性却颇值辩疑。

此事最早见于宋朝编纂国史《新唐书》,因是欧阳修等史学家权威所写正史,故此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辩机也成为佛门败类,就此亦即似乎成为铁案。

但在较早成书《旧唐书》中,却根本没有提及此事。

因为没有更为详实史料佐证,所以尽管后来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但仍不足推翻《新唐书》为辩机及高阳公主所作形象定位。

据《新唐书》记载推论,先是房遗爱与兄房遗直争嗣,导致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宠。偏在此时御史审问盗贼,发现赃物中竟有高阳公主向辩机所赠定情物宝枕。于是二人**丑闻上达天听,太宗震怒,下旨处死辩机,并杀知情奴婢十余人。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此事后续记载更为详细: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公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高宗即位,公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公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