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七集 天何言哉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七集 天何言哉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5 08:52: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东阳城外,兵围十重。

崔祖螭聚青州七郡之众反魏,兵围东阳,山东民变大作。

时有幽、安、营、并四州行台留守刘灵助,声称极善方术,推算预知尔朱氏将败,于是起兵叛乱,自封燕王,扬言为孝庄帝报仇,且编图谶说“刘氏当王”。

四州百姓多来投奔,众至十万,声势大壮。刘灵助率军南下,至博陵郡安国城。

尔朱兆闻报高乾早奉孝庄帝密旨,回冀州募兵买马,遂派监军孙白鹞到冀州,假托征调百姓马匹,欲等高乾兄弟送马来时收捕。

高乾已知孙白鹞用意,便与前河内太守封隆之合谋,暗中率部袭据信都,诛杀孙白鹞,并生擒冀州刺史元嶷。既得冀州大郡,高乾便欲举父亲高翼主持冀州事务。

高翼推辞道:若论耕田理家,我可勉力为之;若论集聚乡里之众,我则不如封隆之。

高乾从之,乃举封隆之代行州政。遂为孝庄帝举哀,将士穿孝,升坛誓师,向各州郡发檄同伐尔朱氏;并遣使往见刘灵助,愿举众听其指挥。

殷州刺史尔朱羽生闻说高氏兄弟杀官谋反,不由大惊,遂率五千人马出离州府,连夜兼程奔袭信都。早有探马得知,飞报高乾。

高乾闻报,自忖众寡难敌,不由沉吟。

同族高敖曹脾气暴烈,闻官府来伐,于是不及披挂铠甲,当下手绰铁槊,便率十余骑出城迎击,直杀入敌阵去了。

高乾大惊,急命从城中悬绳吊放五百步卒,自后追救不及。

高敖曹等十余骑冲入尔朱羽生军阵,竟然个个以一当百,势不可挡。自辰至午,直杀得尔朱羽生大败而逃,追出三十余里方回。

此战过后,时人皆称高敖曹是项羽再生。

正当信都城内庆祝胜利之时,探马来报:高欢今奉大将军尔朱兆之命,驻军于壶关大王山,扬言将于六十天后率兵东进,说要讨灭信都。

信都诸将闻此,皆都惊惶恐惧。高乾却对部将说道:我闻高欢雄才武略,盖世无双,岂肯久居人下?况尔朱兆无道,上弑君主,下虐百姓,此英雄立功之机,高欢佯称奉其命来伐信都,定有深谋。我应当轻骑前往迎接,暗中察其意图,诸位勿忧。

遂与封隆之子封子绘只率十余骑,密至滏口,求见高欢。

高欢早知高乾大名,闻报其只带十余骑前来,不由大喜,对部将说道:此公敢于单身来此,必能助我占据冀州,则我大事必然成就矣。

于是率众出营,亲迎入内,叙礼已毕,分宾主落座,便问:高公来此何意?

高乾见他问得直截,也不转弯抹角,开门见山说道:闻明公奉尔朱兆之命,来伐河北,故不避刀斧,欲为明公指点明路。彼尔朱氏残暴叛逆,人神共怨,凡明智者谁不欲奋起讨之?明公威德素着,天下倾心,若能据义兴兵,则天下均不足与公抗衡也。冀州虽小,户数不下十万,赋税足济军资,将军岂无意乎?望明公深思熟虑之。

高欢闻而大悦,叙其族谱,以叔呼之,当夜与高乾同帐而卧。二人连叙三日,高乾乃于第四日辞别而去,密去安排迎接高欢大军,进入冀州之事。

便在此时,门军报入高欢大帐:营外有个奇人,前来求见将军,说欲以冀州进献。

字幕:李元忠,河北赵郡人,河北郡守李显甫之子。

李显甫出自赵郡李氏东祖,豪迈好义行侠,集聚宗族数千户居于殷州西山,开辟良田方圆五六十里,成为坞堡宗主。后受北魏朝廷宣抚,起家冀州别驾,迁步兵校尉。参与南征,颇有军功,受封平棘县子,累迁河北郡守。

李显甫死后,其子李元忠承继家业,因见世道不靖,乃当众尽将契约焚毁,免除所有债务,深为乡亲敬重。

清河县五百人西戍边关,回来时经过赵郡,因道路不通,便一同来投李元忠。

李元忠使家仆为其向导,并告谓道:若途中遇上贼寇,只说是赵郡李元忠部下可也。

五百戍卒照此行之,沿途贼寇果然皆都回避放行。

葛荣起兵后,李元忠率宗族亲党修筑堡垒御敌自卫,亲斩违抗命令者达三百人,葛荣数次军至,遂皆被李元忠击退。

葛荣大怒道:我自中山到此,竟连被李氏所败,如此焉能成就大事!

于是率全军围攻李元忠,将其抓获,随军羁押。

葛荣乱平,李元忠逃出军营,还至家乡,复为堡主。朝廷命李元忠为南赵郡太守,在任惟好饮酒,不理政事。后闻尔朱兆弑帝,李元忠便弃官回乡,策划兴兵讨伐尔朱兆。

适逢高欢东进,李元忠便乘敞篷车,载素筝浊酒前来求见。

门军问其名讳,李元忠答:你便说赵郡李元忠来找高将军喝酒,纵论天下!

闪回结束,门军入报。高欢闻说一位酒徒来见,遂不予理会。

李元忠闻说高欢不予接见,便在营门下车,独自席坐于地,倒酒撕肉,边饮边吃。吃喝已毕,对营门侍卫说道:某本以为高公胸怀天下之志,能招揽英雄豪杰,今国士到门,却不似周公吐哺,握发以迎,其人可想而知。请退还我名片,不必通报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门卫大为惊奇,便将此事急报高欢。

高欢听后,知是异人,急命请入帐中,置酒相待。三巡酒罢,高欢问道:请问阁下究系何人,是何出身?

李元忠不答其问,却自囊中取筝置案,一边弹奏,一边长歌,慷慨激昂,响遏行云。歌罢扶案而起,昂然说道:而今天下形势昭然可见,明公尚欲为尔朱氏效力耶?

高欢不明其来历,随口答道:我之功名富贵得之于尔朱氏,怎敢不为其尽节!

李元忠哈哈笑道:公若如此,怎称英雄!高乾兄弟来过没有?

高欢见他提出高乾名字,不由暗自吃惊,故意说道:公所说者,乃我从叔也。我叔性格粗犷,怎肯前来见我?其实未曾。

李元忠说道:高乾兄弟二人虽性情粗犷,却都明晓事理,不似将军糊涂。

高欢说道:公真醉矣。来人,速将李元忠扶出。

李元忠却不肯起身,只是击筝而笑。孙滕当时列席陪坐,察知来者必是异能之士,遂趁高欢更衣时进言道:此人乃上天派来相助明公,将军岂能违背天意哉!

高欢大悟,于是复回帐中,屏退左右,诚心向李元忠请教河北之事。

李元忠此时方信高欢乃命世之主,遂陈述时事,言辞慷慨,泪流满面。高欢也不禁悲从中来,遂引为知己。李元忠趁机献计:殷州太小,不能成就大事。如将军入据冀州,高乾兄弟必定倾心事公,殷州便可赐委我李某理之。如此冀、殷二州联为一体,则沧、瀛、幽、定四州自然顺服。惟狡胡刘诞或许抗拒,但远非明公敌手也。

高欢大悦,乃握李元忠双手,逊谢先前无礼之罪。李元忠目的达到,亦即告辞。

高欢心下大定,率部向冀州进发。此时既未与尔朱兆反目,便仍以朝廷官军名义进兵。沿途对士兵严加约束,不许侵犯民间丝毫之物,所过麦田皆令下马步行。

河北之民百余年来倍受鲜卑族欺负,从未见过如此爱民之兵,于是争相议论,无论远近,无不倾心归附,前来投军者更是如同过江之鲫。

高欢进至信都。封隆之、高乾等打开城门,迎接高欢入城。

高敖曹当时正在外面率军攻城,听说此事,认为高乾不战而降,迎接高欢入城,乃是妇人之见,于是使人回至信都,送其妇人衣裙。

高欢知其误会,遂派长子高澄往见高敖曹,嘱其须执子孙之礼。高澄遂至高敖曹军营,说明父亲率兵此来河北,明为替朝廷征讨六镇降民,实为吊民伐罪,欲除尔朱氏之意。

高敖曹大悟,才与高澄一起回到信都,并向高乾谢罪,再与高欢相见。

高乾大笑,并不责怪。于是高欢占据冀州,复对州境之内六镇降户极意笼络,每亲自接见前来归附诸胡部族,又自称乃鲜卑族人,同其讲话皆用鲜卑语,以坚其信。

高欢故伎重施,复使孙滕等人故意散布消息,说尔朱兆欲征河北六镇降户到并州为奴,去与稽胡作战,以加深六镇降户对尔朱兆仇恨。

六镇降户一时间人心惶惶,无不切齿痛恨尔朱兆,表示拥戴高欢为首,一起造反。

尔朱兆闻报河北皆归高欢,大惊且悔,复纳长史慕容绍宗之策,矫发天子之诏,进封高欢为渤海王、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以为羁糜之计。

高欢此时羽翼丰满,正欲逐鹿中原,乃对来使说道:可回报汝主,他若肯降我时,某必封他晋阳王,西道大行台,总督并、汾二州诸军事。空头封赏,也恁般小气!

由此遣回来使,在河北招贤纳士,每日结交胡汉勇士,召揽人才。又常叮嘱部将:尔等欲得河北冀州全民支持,须汉胡皆重,不得强分彼此。

高氏兄弟在场之时,高欢便用汉语交谈,对汉族人谓:鲜卑人接受你等粮食布匹,是受你等雇佣,替你征战,何恨之有?

面对胡人之时,便以鲜卑语说:汉人是尔等奴婢,使尔等得其温饱,则何必欺之?

如此反复解说,胡汉各族皆大喜悦,河北众心尽归附高欢。经过数月努力,高欢在河北立足已稳,遂决意与尔朱氏彻底决裂,便欲刀兵相见。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再说洛阳。

尔朱世隆受侄儿尔朱兆委托,留守洛阳把控朝政,牵制傀儡皇帝元晔。尔朱世隆心肠毒辣,留守洛阳不久,就趁元晔母亲卫氏出行之际,遣人扮成劫盗,在街巷中将其杀死。

建明二年春二月,尔朱世隆不满尔朱兆遥控朝政,欲行废立天子,以握朝廷大权。遂以元晔与孝庄帝血脉疏远、且无威望为由,欲行废黜。

便问群臣:公等以为,宗室中何人宜继大统?

关西大行台郎中薛孝通进言:今有广陵王元恭,乃高祖亲侄,早有声望在朝,沉默不言多年,若奉其为帝,必定天人和谐。

尔朱世隆乃与尔朱天光商议,欲立元恭为帝,使人前去探听,其人是否当真聋哑。

镜头闪回,补叙元恭来历。

字幕:元恭,字修业,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生母王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元恭年幼时端庄谨慎,有志向气度。长大后喜学习,侍奉祖母、嫡母,以孝顺闻名。正始年间袭封其父广陵王爵位,历任散骑常侍、正常侍,兼领给事黄门侍郎。

京兆王元乂专擅朝政,元恭称病不朝。因恐为政变所累,复借称病之机装哑,不论朝廷加封何职,皆不发一言。

元恭禁语八年,住在龙华寺中,从不与入交往。

永安末年,有人密报孝庄帝元子攸,说元恭不语是有反叛图谋,复说民间传言其有天子气象。元恭惧祸逃至上洛,不久被擒回京城,拘禁多日,因不发一语,且无罪状得免。

闪回结束。至此尔朱世隆欲立元恭,又虑其真不能言,遂派亲信前往寺中探查。

元恭见来人说欲立己为帝,终于开口,答说四字道:天何言哉!

尔朱世隆闻报大喜,于是决意废黜元晔,复立元恭为帝。

时逢元晔出行郊祭,来到邙山南侧。尔朱世隆、尔朱度律等擅作禅让文诰,派泰山太守辽西人窦瑗手持钢鞭,独入帐中见帝。

元晔惊问:卿持兵入见,却是何意?

窦瑗奏道:天意人心,尽归广陵王。望陛下且行尧、舜禅代之事,以孚天下之望。

元晔长叹一声,并不费言,乃索笔墨签署禅文,复用玺印,掷于地上。

窦瑗急俯身拾起,双手捧了,来报尔朱世隆与尔朱天光。

广陵王元恭奉表,辞让再三,后即皇帝大位,改年号为普泰,史称节闵帝是也。

黄门侍郎邢子才起草天子赦文,文中因述及孝庄帝枉杀太原王尔朱荣之事。

节闵帝看罢,摇头说道:孝庄帝亲手剪灭强臣,非为失德之举,只是天意不厌祸乱,故致重蹈当年成济弑杀高贵乡公之灾耳。百载之后史官自有定论,此处又何必再言其事耶。

邢子才:为臣愚鲁,陛下恕罪。

节闵帝不语,因命左右取来笔砚,亲自起草赦文:朕以寡德之身,幸受众卿推举为帝,愿与天下万民共贺。大赦罪人,一依以往定式。

元恭闭口不言八年之久,至此当众开言,并亲书赦文,果然用辞精到,不同凡响。朝廷内外无不欣然,以为终得贤明之君,希望其能使天下太平。

节闵帝为赏拥立之功,遂加封颍川王尔朱兆,彭城王尔朱仲远,陇西王尔朱天光,乐平王尔朱世隆,常山王尔朱度律,时称“五胡王”。

又降封元晔为东海王,赦封高欢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斛斯椿为大都督。复授尔朱兆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领军将军、领左右卫、并州刺史、兼录尚书事、大行台。尚觉不足酬其大功,又欲加封为天柱大将军。

尔朱兆终觉不好意思,于是推辞道:此乃叔父临终官职,我何敢受之!

节闵帝信以为然,于是复加尔朱兆都督十州诸军事,世袭并州刺史。加封尔朱世隆仪同三司,追赠尔朱荣相国、晋王,加九锡。尔朱世隆请使尔朱荣配飨皇室宗庙,帝欲从之。

司直刘季明上书道:故相国若配飨宣武帝,彼朝并无功勋;配飨孝明帝,则又亲手杀明帝及国母胡太后;配孝庄帝,又为臣不终。由此看来,是无可配飨者。

尔朱世隆怒道:你敢诽谤朝廷重臣,实乃罪该万死!

刘季明答道:臣既为谏议之首,则应依礼直陈意见,如有不合尊意,杀剐任听裁处。

尔朱世隆为其耿直所慑,不敢加罪,终将尔朱荣配飨于孝文帝庙廷。又为尔朱荣在首阳山周公庙旧址立庙,以此表示尔朱荣功比周公。

其庙建成不久,即被一场大火焚毁,片瓦不存,是上天亦不以其为然也。

尔朱兆因未能参预废立谋划,便欲发兵攻打尔朱世隆。节闵帝使尔朱彦伯前往劝说,这才按兵未发。

时有安东将军史仵龙、平北将军阳文义,各率三千士兵镇守太行岭,因当初曾引尔朱兆直入洛阳,尔朱世隆此时便上疏为其二人表功,奏请宜各封为千户侯。

节闵帝览奏,对尔朱世隆说道:此二人对你尔朱家有功,但于朝廷却有大罪。

终未答应。尔朱天光得波斯国进献之狮,遣人送至洛阳。

节闵帝下诏道:神兽被囚,违其天性,故丑奴以其为年号而败,送还给波斯可也。

使者虽然奉旨出京,因思波斯国路途遥远,无法送还,便于中途杀狮而返。有司劾其欺君当斩,节闵帝却又说道:怎可因兽而罪于人哉!

于是赦免使者无罪。节闵帝自负才能,欲中兴北魏,每欲摆脱权臣,自专政事。乃任命青州刺史鲁郡王元肃为太师,淮阳王元欣为太傅,尔朱世隆为太保,长孙稚为太尉,赵郡王元谌为司空,徐州刺史尔朱仲远、雍州刺史尔朱天光二人并为大将军,并州刺史尔朱兆为柱国大将军。又赐高欢为勃海王,征召入朝。

长孙稚坚辞太尉之职,于是改任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欢接诏不受,自然上表推辞,不肯应召入朝,节闵帝无计可施。尔朱仲远因徐州近于南梁,亦求改镇大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节闵帝又如何敢驳其请?遂诏准其奏,又加封为兖州刺史。

尔朱世隆身居尚书令重职,此时竟不上朝侍奉天子,只在自己家中处理公事,遥控指挥台省众官。从此朝中无论事情大小,若不事先禀告尔朱世隆,有司各部便不敢执行。

每至朝会,尔朱世隆则让尚书郎宋游道、邢昕在其大厅东西两旁分坐,接受各种呈告诉讼文书,大小案件均要称“今奉尚书令尔朱世隆之命”,方能执行。

此时尔朱天光**关右,尔朱兆奄有并、汾二州,尔朱仲远独擅徐、兖二州,尔朱世隆身居朝中,大权独揽。四人并比贪婪残暴,尤以尔朱仲远为最,东南各州郡自牧守以下到士卒百姓,畏惧尔朱仲远如同豺狼。

因此四方百姓尽皆憎恶尔朱氏,只是惧其强大,不敢反抗而已。

建明二年,春二月。节闵帝为控制陇右河西之地,亲下诏旨,任命泾州刺史贺拔岳为岐州刺史,渭州刺史侯莫陈悦为秦州刺史,二人均加封仪同三司。

又派大都督侯渊、骠骑大将军叱列延庆,为左右都先锋,率军前往山东讨伐刘灵助。

二将领旨而出,兵至固城,扎下营盘,商议对敌之策。

侯渊说道:刘灵助兵力强盛,不可力敌。我今欲引兵往西入关,然后据关凭险,以待时机变化,公谓如何?

叱列延庆不以为然道:刘灵助实乃庸人,假借妖术迷惑众人,并无治国之能。其部将只凭符咒取胜,怎肯拼死厮杀,与我一决胜负?我等不如扎营城外,诈称领兵往西,刘灵助听说后定会戒备松懈,之后我秘密出兵袭击,定能擒之。

侯渊闻而大喜,于是采纳叱列廷庆之策,出驻固城西面,声言要回师洛阳。

刘灵及其部将闻之,信以为实,果然不设防备。三月丙申十四日,侯渊挑选一千名精骑乘夜出发,直抵刘灵助营垒,突然发起攻击。

刘灵助仓促应敌,战败被杀,首级被传送洛阳。

画外音:当初刘灵助起兵之时,自己曾占卜胜负,说道:“三月底,我必入定州,尔朱氏不久灭亡。”至其首级送到定州之时,果是三月之末。时人谓之神验,以为笑谈。

字幕:南梁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日。昭明太子萧统病卒,终年三十二岁。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长子。年方周岁,便被立为皇太子。及稍长举止大方,爱好佛学。年方九岁,便能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太子十二岁时观看审判犯人,对刑官说道:此人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乎?

刑官见是太子要求,岂敢不应?于是太子乃作从轻判决,梁武帝萧衍表示嘉许。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梁武帝临轩,加冠太子于太极殿。

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时谓是至德所感。时俗尚奢,太子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普通七年,萧统二十七岁,因蜡鹅厌祷事件,与父梁武帝生有嫌隙。至中大通三月,太子三十二岁,时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及大腿,未几而卒,谥昭明,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

及闻太子病卒,朝野无不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道路。

字幕:同岁,魏普泰元年。

节闵帝诏封高欢为大都督、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安定王尔朱智虎为肆州刺史,侍中、骠骑大将军尔朱彦伯为司徒;诏命令各有司不得再称梁朝为伪梁。

五月丙子,尔朱仲远派都督魏僧勖至东阳讨伐崔祖螭,将其斩杀。

六月,高欢据冀州,遣李元忠攻打殷州城,同时却派高乾以救援为名,将殷州守将尔朱羽生诱出城外杀死。遂任李元忠为殷州刺史,上表宣布尔朱氏罪恶,于信都拥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改元中兴,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大行台,公开与洛阳对抗。

中兴二年,魏节闵帝元恭宣布元朗为篡逆,使尔朱度律、尔朱仲远驻军阳平,尔朱兆兵出井陉,屯军广阿,征集大军七万,号称十万之众,出兵讨伐。

高欢布反间之计:先说尔朱世隆谋划加害尔朱兆,又说尔朱兆与己同谋图害尔朱仲远,使其之间各生猜疑。

尔朱仲远遣斛斯椿、贺拔胜前去晋阳申述,尔朱兆遂带轻骑三百到尔朱仲远帐中,各自分说,却无力辩伪,愈加疑窦丛生,误会更深。

尔朱兆忿忿不平,手舞马鞭长啸凝望,深疑尔朱仲远有变,于是驰马还军。尔朱仲远复派斛斯椿、贺拔胜追之解释,尔朱兆于是拘捕二人回营,来日才予放还。

尔朱仲远带领本部奔退,高欢乘机进军攻击,大败尔朱兆军。

紧随其后,高欢又连陷殷州、相州,生擒刘诞,迁都于邺城。由此迫使尔朱氏一家忽然警醒,复又一致对外。

尔朱世隆亦知尔朱兆与尔朱仲远、尔朱度律相互猜疑,因恐被高欢趁机所图,遂请节闵帝元恭迎娶尔朱兆之女,并立为皇后,尔朱兆由此大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尔朱世隆又以厚礼聘请尔朱兆赴京就职,复与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度律三人劝和,约与高欢决战。

大都督斛斯椿见此,私对大将贺拔胜说道:今天下之人皆恨尔朱氏,我等却为其效命,灭亡之日不远矣。不如反之,公谓如何?

贺拔胜道:尔朱天光与尔朱兆各据一方,极难全部除之;但若不根除,则定为后患。

斛斯椿道:此事易也。

乃劝说尔朱世隆,督促尔朱天光等速集洛阳,共同讨伐高欢。尔朱世隆听从其意,发诏征之,尔朱天光不至。

斛斯椿遂亲往拜见尔朱天光,说道:高欢叛乱,只有大王能平,明公岂能坐视宗族遭受夷灭而不顾耶!

尔朱天光不得已,问计于雍州刺史贺拔岳:公谓此事应当如何?

贺拔岳:大王一家雄据三方,兵马强盛,高欢乌合之众怎能对抗!只要同心协力,大王将无往而不胜也。若兄弟之间相互疑猜,则存身自保尚且不及,怎能制敌?依末将观之,殿下不如暂守关中以固根本,然后分派精锐与诸王联合以讨高欢,进则胜敌,退可自保。

尔朱天光因存私心,故而不纳其策。

普泰二年闰三月,尔朱天光出长安,尔朱兆出晋阳,尔朱度律出洛阳,尔朱仲远出东郡,四路人马聚于邺城,号称二十万众,沿洹水两岸驻扎。

节闵帝并命长孙稚为大行台,总督各路大军。

高欢亦知尔朱氏必来,乃派封隆之留守邺城,亲自率军屯兵紫陌,大都督高敖曹率部曲王桃汤等三千人跟随。

其时高欢战马不满两千,兵不过三万,尔朱兆二十万之众,众寡不敌,情势显然。

高欢因问高敖曹:都督所率皆为汉兵,恐不足成事。孤拨一千鲜卑兵给你如何?

高敖曹答:我所率部曲训练许久,不比鲜卑兵弱。若杂以鲜卑,彼此不融,胜则争功,败则推罪,反而不能指挥也。

高欢笑道:如此,可决战矣!

乃将牵引辎重之所有牛驴以绳索连系在一起,先堵塞自家军队退路,然后出兵与战。

闰三月庚申日,尔朱兆率三千轻骑夜袭邺城西门,未能成功。

二十九日,高欢集中兵力,只留少量军队守护邺城,将主力精锐二千骑兵及三万步兵尽出,皆调到邺城东南方韩陵山下,摆成圆阵。

三军见无退路,便皆生必死之心。

两军列好阵势,各催战鼓,高欢出阵,在阵前与尔朱兆相见。

尔朱兆纵马而出,责骂高欢:尔乃背叛之贼,有何面目见我?

高欢施礼答道:我与殿下同心协力,是为共同辅佐孝庄皇帝。而今皇帝何在?

尔朱兆登时语噎,勉强答道:孝庄帝冤杀我叔天柱大将军,我杀之是为叔报仇。

高欢闻此,面向对阵众军,高声答道:早闻天柱大将军篡逆阴谋,何说不是反叛!且君欲杀臣,乃天经地义之事,何谓报仇!你我今日相见,情断义绝矣!

尔朱兆大怒,于是二人各归本阵,驱动两军大战。

高欢自领中军前突,使大将高敖曹统领左军,从弟高岳率领右军,分为两翼,斛律敦为合后。两军冲突三番两阵,从辰时战至午初,高欢中军迎战不利,被逼后退。

尔朱兆挥令三军,直扑而前。便在此时,高岳忽率五百骑兵突入迎战,斛律敦则收拾败退兵士,重整旗鼓,绕至敌阵之后,自尔朱兆后面攻击。

高敖曹自率千余骑兵,从侧翼横击入阵,一马当先,将手中八十二斤铁槊舞动赶来,便如风卷落叶,当者无不纷纷落马。尔朱兆军中马上诸将,无能在其面前遮挡三合以上者。

王桃汤率三千汉兵随后而进,个个以一敌百,便如劈波斩浪。

尔朱氏契胡军一向骄傲轻敌,且自仗绝对兵力优势,想不到怎会突然四面受敌,一时懵头转向,纷纷溃败。高欢见敌军阵角大乱,立即返军迅猛冲杀。契胡军大乱,不复成阵。

贺拔胜及徐州刺史杜德见状,遂于阵前倒戈,投降高欢。

一场好战!便如当年秦赵战于长平,又似项王与韩信遇于垓下;不弱于官渡对阵,更甚于赤壁鳌兵。两军终至金鼓无声,只闻刀砍头落、戟刺肉穿之声,惨叫之声亦不复闻。

尔朱兆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杀出重围,纵马逃上高阜之处。

因顾谓身侧慕容绍宗道:我不听公言,乃有今日!你先保我家眷回归晋阳,免我后顾之忧。某若能杀出重围,即随后前来相会,再谋大计可也。

慕容绍宗泪流不止,即令亲兵调转大旗,吹响号角,自纵马下坡,保护尔朱兆家眷,带本部兵逃离战场去了。

当下洛阳军皆溃,无法约束,尔朱家族诸将纷纷逃出战场,各还旧镇,互不救应。

直战至申时之末,残阳如血、愁云惨淡,虎狼归穴,乌雀潜踪。河北暮春三月,正是花开似锦,草长莺飞季节,全化作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尔朱天光败归长安,尔朱度律逃回洛阳,尔朱仲远复归东郡。尔朱兆孤掌难鸣,独木岂支?终于支撑不住,返身四散大败,逃回晋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时尔朱彦伯总督后阵,闻知前方四将战败,欲亲自率军镇守河桥,以当高欢追兵。

尔朱世隆恐将军马尽列河桥,必致洛阳京城空虚,抵死不从。争执终日,不能定止。

复说尔朱兆一支人马,经此韩陵山大败,见在河北立足不住,只得率残部西奔。途经并州之时,因军中辎重尽失,部众无食,只得大掠并州城内财物民众,以充军资。

那并州本来便是尔朱兆巢穴所在,便如进入自家之内打劫,有何道义可言?如此以来,便连山西民众亦恨其兵,纷纷起义,沿途袭扰阻塞,使尔朱兆不能还归晋阳故巢。

高欢亦不容其喘息,引得胜之兵从邺城出发讨伐,一路追杀不舍。

尔朱兆连战不敌,于是慌不择路,逃往秀容,分兵把守险要隘口,四出侵犯抢掠为食。

高欢扬言讨伐尔朱兆,军队已发,然后停止,反复多次。

尔朱兆闻报,以为高欢军中乏粮,难以进军,因此大为懈怠,不以为意。

将近元旦新春之际,高欢预料尔朱兆必在年初大宴部将,便挥军大进,派都督窦泰为先锋大将,率精锐骑兵飞速行军,一日夜疾行三百里,自率大军随后进发。

大军越过赤洪岭,突如神兵天降,抢入秀容。窦泰率军突入尔朱兆大营,直至厅堂。

尔朱兆军中诸人因正忙于摆宴,疏于防守,忽见窦泰军队登堂入室,这一惊非同小可,如遇鬼魅。

侍宴官不识窦泰,瞪目问道:将军是来赴宴者耶?何必顶盔贯甲,执刃而来?

窦泰并不答言,手起一剑。侍宴官硕大头颅跌入酒瓮之中,被灌个醉饱。其余将士这才明白过来,连忙回身逃跑,各寻刀马器械。

窦泰挥军大戮,从厅堂杀出,到处寻找尔朱兆,不见其踪。

稍后,只听得外面人喊马嘶,契胡兵各乘战马,保着尔朱兆,便向城外狂奔。窦泰急出府衙带兵追杀,后在赤岭追上契胡主力骑军,将其一举击溃,部众或降或逃,瞬时星散。

尔朱兆逃到荒山之中,回顾身后,只有侍卫将军张亮及仆隶陈山跟随,再无部众。

睹此惨局,尔朱兆不由泪流满腮,只恨自己大意,以致落得今番下场。

哭了一回,即向张亮、陈山说道:你二人可砍下某之首级,出山向窦泰投降。则不但可保性命,或能请功领赏,亦不枉你我主仆一场也。

张、陈跪地痛哭,皆不忍心。

尔朱兆长叹一声,回身一剑,杀掉自己所骑白马,说道:常言道良马不配双鞍,烈女不嫁二男。你便随我去罢,来日轮回投世,再与我驰骋沙场建功便了。

而后解下绊甲丝绦,吊死在旁边一棵歪脖树上。

张亮与陈山放声大哭,将其尸首摘下树来,以乱石覆之,拜了三拜,大哭而去。

高欢率众赶至,窦泰迎入城中,言说尽破契胡之兵,遍寻尔朱兆不见。高欢传令重金悬赏,求问尔朱兆下落。

陈山贪图重金,且为保命,便来自首,引高欢等至于荒山,刨出尔朱兆尸首。高欢见此情形甚为悯然,遂命收其尸体,妥为埋葬。

慕容绍宗彼时藏匿山林之中,闻说尔朱兆兵败身死,才携尔朱兆妻子及其余众,前来归降。高欢以其忠义,相待甚厚。

便有军中旧将,向高欢揭露说道:慕容绍宗当初之时曾向尔朱兆进言,劝其诛杀将军,此人不可留之。

高欢笑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其时各为其主,以此观之,彼诚乃忠臣耳。

遂不记前嫌,反愈加推重而用之。

尔朱兆在秀容之时,其近臣皆曾写书向高欢暗中表示投靠之意,唯独侍卫将军张亮从无此举。高欢对其忠义极为赞许,遂使人以礼请来,任为丞相府参军。

按下尔朱兆一生结果,再说尔朱氏其余数路兵马。

尔朱度律、尔朱天光当日兵败韩陵山,于路收集败散人马,将回洛阳,据城迎敌高欢。大都督斛斯椿对都督贾显度、贾显智说道:尔朱氏已败,若不趁早除之,待高欢大军复至,我等则死无噍类矣。

于是数人在桑树下盟誓,约定兼程抢先返回洛阳,谋发兵变。

尔朱世隆闻报大军败回,遂派外兵参军阳叔渊赍持令符,飞马赶奔北中郎府城,选拔检阅败兵,鉴定军籍身份真伪,然后使其分批进入洛阳城。

斛斯椿亦随败军赶到洛阳,依照阳叔渊所定顺序排队待检,一时未能入城。

斛斯椿异常忧急,哄骗阳叔渊道:陇西王尔朱天光部下皆乃河西人,我听闻其欲大肆掠抢洛阳,之后迁都长安。

阳叔渊:如其奈何?

斛斯椿:今事大急,公应先使我进城,以大都督兵符安排守城之事方可,否则洛阳必不可保,公则万死莫赎矣。

阳叔渊信以为实,遂放斛斯椿率部先入京师。(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华夏真相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