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统十五年,深冬的寒意似乎也浸透了金陵皇城的宫墙。刘基决定秘密巡视西线乃至策划亲率敌后突击的消息,仅在最小的核心圈子里引起了一场无声的地震。然而,真正让这场地震达到顶点的,是他在御书房内,对身后事做出的、近乎遗诏般的安排。
夜已深,御书房内灯火通明。 炭盆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刘基屏退了所有内侍,只留下了九个人:诸葛亮、郭嘉、贾诩、荀彧、法正、庞统,以及枢密院正使、兵部尚书、以及一位身着朴素僧袍、双目却清澈如婴儿的老者—— 皇家寺住持,了因大师。他是刘基为皇子选定的启蒙恩师之一,代表着超然的精神指引。
刘基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与众人一样,站在那幅巨大的寰宇地图前。他一身简便的玄色常服,腰间悬着“人皇剑”,气息沉静,但眉宇间那股金丹修士特有的、仿佛与天地共鸣的威严,让在场的每一位重臣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今夜召诸卿前来,所议之事,关乎国本。”刘基开口,声音平稳,却字字千钧,“朕意已决,三日后,将秘密前往西线。此行,非止于巡视。朕将亲率一队精锐,寻机潜入敌后,目标——刑戮在中东的前进基地。”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这句话从皇帝口中清晰说出时,御书房内依旧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抽气声。枢密院正使,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将,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陛下!万万不可!陛下乃万金之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岂可轻涉险地,行此……此行刺之事?若有不测,国将何存?臣等万死,亦难辞其咎!”
兵部尚书也急声道:“是啊陛下!敌后凶险万分,刑戮乃元婴老怪,麾下高手如云,星兽无穷无尽!陛下纵有金丹修为,然双拳难敌四手!一旦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前线有云长、孟起等百战名将,何须陛下亲冒矢石?”
刘基抬手,止住了众人的劝谏,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诸葛亮和郭嘉脸上:“云长、孟起,皆万人敌,朕深知。然,此次行动,非为斩将夺旗,乃为破局。需一击必中,震动敌胆,扭转战略态势。朕亲往,金丹灵觉可避凶险,人皇剑锋可破坚壁,更有把握。此中关节,孔明、奉孝,当深知。”
诸葛亮羽扇轻摇,眉头深锁,缓缓道:“陛下,亮知陛下心意已决。金丹修士,确有凡人难及之能。然,正如两位大人所言,风险太大。陛下乃一国之本,纵有万分之一的闪失,亦是倾天之祸。可否……另择一位筑基圆满之将,如子龙,持陛下信物与策略前往?”
郭嘉眼神锐利,接口道:“奉孝以为,陛下亲征,利在奇效,弊在全局。若成,则敌酋胆寒,我军士气大振,僵局立破。若败……则中枢震荡,人心惶惶,恐给敌人可乘之机。此乃豪赌,赌注是整个大汉的国运。”
刘基微微颔首:“奉孝所言不差,此确是豪赌。然,如今僵局,常规战法,只能被动消耗。刑戮耗得起,我们……耗不起。必须行险,方能争得一线生机。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再劝。”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肃穆,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正因此行凶险,朕才召诸卿前来,做万一之备。”
他走到御案前,案上静静摆放着传国玉玺和一个紫檀木盒。刘基打开木盒,里面是一道已用朱笔写就、加盖了玉玺的密旨。
“若朕此行……未能归来。”刘基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众人心上,“即由太子刘铮,继皇帝位。”
太子刘铮,年仅八岁。此言一出,御书房内落针可闻。荀彧、法正等人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太子年幼,需贤臣辅佐。”刘基继续道,目光依次看过诸葛亮、郭嘉、贾诩、荀彧、法正、庞统、枢密院正使、兵部尚书,以及那位一直沉默的了因大师,“朕特设 ‘辅政十臣会议’ 。由你十人,共同辅佐新君,总揽朝政,裁决军国大事。”
他拿起那道密旨,缓缓念出核心内容:
“ 太子冲龄,朕若有不豫,着尔等十人,共承顾命,尽心辅弼。”
“ 朝中日常政务,由荀彧、法正统筹,枢密院、兵部依制办理。”
“ 军国重事,战守之策,由十臣会议共议。 议决之制如下:凡有提议,需至少六人附议,方可执行。若遇分歧,争执不下,则投票决定, 以多数为决。 若遇五五对峙之局……” 刘基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了诸葛亮和郭嘉一眼,“ 则由孔明与奉孝,各陈利害,交由……了因大师,从心而断。 大师方外之人,无党无争,或可持中。”
“ 尔等十人,当和衷共济,以社稷为重,以万民为念。若有人结党营私,倾轧内斗,危及国本,其余九人,可共讨之,废其辅政之权,另选贤能替代。 此旨,高于一切。”
这道安排,可谓煞费苦心。既避免了权臣独揽(如诸葛亮或郭嘉一人独大),又设置了集体决策和制衡机制(需六人同意,且有方外之人了因大师作为僵局时的仲裁),甚至保留了“清君侧”的权力,以确保朝局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旌旗:全球俯首请大家收藏:()华夏旌旗:全球俯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 荀彧声音哽咽,老泪纵横,“臣等……何德何能,受此重托!只盼陛下洪福齐天,早日凯旋!”
庞统深吸一口气,肃然道:“陛下算无遗策,臣等感佩!然,十人共议,虽可免专权,然效率恐不及陛下乾纲独断。战时军机,瞬息万变……”
刘基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 效率固然重要,但稳定压倒一切! 朕若不在,最忌朝令夕改,内部分裂! 宁可慢一步,也绝不能乱! 你等十人,皆是国之柱石,朕信得过你们的智慧与忠诚。 遇事多商议,总能找到最稳妥的办法。 切记, 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这个国家,等太子长大成人!”
他走到诸葛亮和郭嘉面前,深深地看着他们:“孔明,奉孝。你二人,谋略互补,朕一向倚为臂膀。朕走之后,军国大事,多赖你二人筹谋。望你二人,能如管仲、鲍叔牙,同心协力,共度时艰。若有争执,可寻文和(贾诩)剖析利害,或请了因大师静心明辨。”
诸葛亮和郭嘉齐齐躬身,声音低沉却坚定:“臣等,必不负陛下重托!”
刘基又看向了因大师:“大师,方外之人,本不该扰您清修。然,社稷危难,不得不借重大师慧眼,以定纷争。拜托了。”
了因大师双手合十,低眉垂目:“阿弥陀佛。陛下以国士待贫僧,贫僧敢不竭尽绵力?惟愿陛下早日平安归来。”
最后,刘基从怀中取出一枚非金非玉、刻有复杂龙纹的令牌,递给枢密院正使:“此乃‘金龙令’,可调动朕之近卫‘雷君营’及金陵一切防务。朕离京期间,京城安危,交给你了。非到万不得已,不得轻用。”
一切安排妥当,刘基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背负了更沉重的使命。他挥了挥手:“都去吧。今日之言,出朕之口,入尔等之耳。若朕凯旋,此旨作废。若……便依旨行事。”
九位重臣,神色各异地退出了御书房,每个人的脚步都显得异常沉重。夜空下,金陵城依旧宁静,但一股无形的、关乎帝国命运的巨大压力,已经悄然压在了这十个人的肩上。
刘基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望着漫天寒星,喃喃自语:“ 金丹蹈海,玉玺托孤…… 刘基啊刘基,你这一步,究竟是英雄豪赌,还是……孤注一掷?” 他握紧了腰间的人皇剑,眼中只剩下如寒星般冰冷的决绝。
帝国的命运,就此系于一场远赴绝域的突袭,和一个由十人支撑的、充满未知的辅政结构之上。 未来的波澜,才刚刚开始涌动。
喜欢华夏旌旗:全球俯首请大家收藏:()华夏旌旗:全球俯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