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大院深处,一号楼的书房,灯火通明,与窗外沉沉的夜色形成了鲜明对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上好普洱茶的醇厚气息。高育良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批阅文件,而是与祁同伟相对坐在一组舒适的单人沙发上,中间隔着一张精致的根雕茶海。
这不是一次正式的工作汇报,更像是一次师生间的私下交谈,气氛看似闲适,却透着一种只有他们彼此才能体会的凝重。高育良亲自执壶,娴熟地完成烫杯、投茶、冲水、出汤一系列动作,琥珀色的茶汤注入小巧的品茗杯中,动作舒缓,带着一种传统的仪式感。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眉宇间锁着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郁。
祁同伟挺直脊背,双手接过高育良递来的茶杯,态度恭敬,但眼神锐利,时刻捕捉着老师脸上最细微的情绪变化。他知道,高育良在这个时候叫他来家里喝茶,绝不仅仅是为了品茗闲聊。
“同伟啊,”高育良轻轻吹开茶汤表面的热气,声音温和,却开门见山,“最近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汉东能这么快稳定下来,你功不可没。”他先定了调子,是肯定,也是铺垫。
“老师言重了,”祁同伟微微欠身,将茶杯放下,语气沉稳有力,“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再说了,没有您在省委掌舵,定下‘稳中求进’的大政方针,我们下面的人就算再努力,也是无头的苍蝇。现在的稳定局面,关键还是靠老师的威望和正确的领导。”
高育良摆了摆手,似乎不想过多纠缠于相互的褒奖。他抿了一口茶,目光投向窗外无边的黑暗,仿佛要看穿那夜色背后隐藏的东西。“局面是稳住了,但有些时候,稳,不代表高枕无忧。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祁同伟心念一动,知道主题来了。他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听着,给高育良充分表达的空间。
“我最近总是在想李达康同志,”高育良将目光收回,落在祁同伟脸上,眼神里带着审视,也带着探讨的意味,“你看他在京州,搞他的光明峰项目,抓他的GDP,劲头很足,表面上也对省委的决策坚决执行。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上次讨论林城开发区规划,他的那个态度,你也看到了。效率,效率,还是效率。他脑子里那根弦,绷得紧紧的,全是发展,是速度。这本身没有错,改革开放就是要讲效率。但是,同伟,治理一个大省,尤其是汉东这样刚刚经历风雨的省份,仅仅讲效率就够了吗?平衡、协调、可持续,还有……政治上的共识,这些难道不重要吗?”
高育良的语调逐渐升高,带着一丝学者式的论辩色彩,也透露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担忧。“我提出的那个综合平衡方案,他最后虽然同意了,但那种勉强的姿态,那种隐藏在客气下的不以为然,瞒不过明眼人。我担心,达康同志……并非与我们同心同路啊。他现在是蛰伏,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力量还不够。一旦让他找到机会,以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会不会又成为汉东的一个不稳定因素?甚至……一个强大的对手?”
祁同伟认真听着,大脑飞速运转。他理解高育良的担忧。李达康确实是个异数,能力超强,个性也极强,在汉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更重要的是,李达康走的是一条相对独立的技术官僚路线,与他和高育良这种更注重权术和阵营整合的风格截然不同。这种“不同路”,在权力格局中往往比明确的敌对更危险,因为它难以预测,也无法用简单的非友即敌来界定。
“老师,您的担心有道理。”祁同伟缓缓开口,他没有直接否定高育良的判断,而是先予以认同,这是对老师权威的尊重,也是谈话的技巧。“李达康确实是个能人,也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他想做事,也想做大事,这是肯定的。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而充满说服力,“老师,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他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哦?说说你的看法。”高育良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兴趣。
“首先,大义名分在我们手里。”祁同伟条分缕析,思路清晰,“您是名正言顺的省委书记,是汉东的一把手。这是组织程序决定的,是中央的任命。李达康再强,他也是您的副手,是京州市委书记。在党的组织原则下,他必须服从省委的领导,维护班子的团结。公开挑战您的权威,就是挑战组织原则,这个政治风险,他李达康承担不起。上次林城规划,他最后不也妥协了吗?这就是明证。”
高育良微微颔首,这点他承认。权力的合法性,是最大的压舱石。
“其次,”祁同伟继续道,“汉东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的震荡,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这是中央对汉东的期望,也是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李达康是想要政绩,但他想要的政绩,也必须建立在汉东整体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如果他为了个人意气或者不同的施政理念,就挑起新的纷争,破坏稳定大局,那么,首先不满的不会是您和我,而是盼着过安稳日子的干部群众,甚至是……上面。”祁同伟用手指轻轻向上指了指,意味深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