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49集:消失的“网红打卡点”

一、稻浪里的异常数据

小满刚过,江淮平原的早稻正处在分蘖关键期,晨露还凝在稻叶尖上时,陈砚秋已经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跳动的绿色曲线。屏幕里是“智农云”系统实时传回的地块数据——土壤墒情、氮磷钾含量、植株生长速率,甚至每株稻穗的灌浆进度,都通过埋在田里的传感器和无人机巡田,转化成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

“陈工,你看这块三号田,连续三天氮含量预警都偏低,但实际施肥量是按系统推荐量给的。”合作社的年轻技术员小李举着测土仪跑过来,额头上沾着泥点,“会不会是传感器出问题了?”

陈砚秋站起身,望向远处连绵的稻田。作为“智农云”华东区的数据主管,她这次来“金穗合作社”,本是为了验收精准农业系统的落地效果。这套系统是她和团队花了三年研发的,能通过农户上传的地块信息、历史种植数据,结合实时监测数据,生成定制化的种植方案,据说能让水稻亩产提高15%,化肥用量减少20%。可眼前的异常数据,像一粒硌在齿轮里的沙子,让她心里发沉。

她跟着小李走进三号田,脚下的泥土湿润松软。传感器埋在田垄边缘,蓝色的防水外壳上印着“智农科技”的logo。陈砚秋拔出传感器,检查接口是否松动,突然注意到传感器底部的土壤颜色比周围深——像是被人动过手脚。

“这田是谁负责种的?”她抬头问。

“是老周,周德顺。”小李说,“他是合作社里最固执的,一开始就不愿意用这套系统,说‘种地靠的是老经验,不是机器算的数’。”

陈砚秋心里有了底。她拿着传感器和测土仪,往合作社的办公区走。路上遇到扛着锄头的周德顺,六十多岁的老人皮肤黝黑,肩膀因为常年扛农具有些佝偻,看到陈砚秋手里的设备,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转身就往田里走。

“周叔,等一下。”陈砚秋叫住他,“三号田的传感器,是不是您调过?”

周德顺停住脚,背对着她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才闷声说:“我那田,去年种麦的时候就偏碱,你这机器不懂,瞎给施肥量,我不得自己调调?”

“您调了数据,系统就没法准确判断土壤情况了,后续的种植方案也会出错。”陈砚秋耐着性子解释,“要是觉得方案不合适,咱们可以一起调整,没必要改传感器啊。”

“调整?你们城里来的专家,知道啥叫‘看天吃饭’不?”周德顺猛地转过身,眼眶发红,“去年我邻居用你们的系统,按你们给的时间浇水,结果一场晚霜下来,苗全冻了,你们管过吗?那数据是死的,地是活的,我不能拿我一年的收成赌你们的机器!”

陈砚秋愣住了。她知道去年的晚霜灾害,但系统后台显示,当时已经给农户发了寒潮预警,可周德顺邻居的账号里,却没有查看预警的记录。她还想再说什么,周德顺已经扛着锄头走远了,只留下一句:“我的地,我自己说了算。”

回到办公区,陈砚秋打开系统后台,调出金穗合作社的所有数据。她发现,除了周德顺,还有三户农户的地块数据存在异常波动——有的是传感器数据和人工测土结果偏差过大,有的是种植记录和实际采收量对不上。更让她在意的是,这些异常数据的农户,都是合作社里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大户,也是当初对“智农云”系统抵触最强的人。

“陈工,要不要把这些异常数据标出来,反馈给总部?”小李在旁边问。

陈砚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按下去。如果标异常,总部会认为是系统落地出了问题,可能会暂停合作社的补贴;可如果不标,这些虚假数据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种植模型,甚至误导其他农户。她突然意识到,精准农业的难题,从来不是技术能不能实现,而是数据能不能“诚实”——农户会不会如实提供数据,企业能不能合理使用数据,这些比算法更难拿捏。

二、会议室里的伦理争议

三天后,陈砚秋回到位于上海浦东的智农科技总部,把金穗合作社的情况汇报给了项目总监张诚。

张诚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巨大的中国农业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智农云”的覆盖区域。听陈砚秋说完,他手指敲了敲桌子,皱着眉说:“农户篡改数据,这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在东北,有农户为了多拿补贴,虚报种植面积,系统差点给错了播种量。”

“关键是,我们怎么界定‘篡改’?”陈砚秋把平板电脑放在桌上,调出周德顺的地块数据,“周德顺说系统不贴合他的田况,他改数据是为了让方案更合理,这算不算恶意篡改?还有,我们的系统收集了农户的地块位置、土壤成分、种植品种,甚至连他们的销售记录都要,这些数据会不会侵犯农户**?”

“**?”张诚笑了笑,拿起桌上的咖啡杯,“我们收集数据是为了优化系统,帮农户提高产量,又不是卖他们的信息,算什么侵犯**?再说,用户注册的时候,都签了数据授权协议,白纸黑字写着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那些协议,农户根本看不懂。”陈砚秋反驳道,“我问过周德顺,他说签字的时候,就看了一眼‘补贴’两个字,后面的小字根本没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数据用途说得更清楚,让他们有选择权?”

“说得清楚,他们就不用了。”张诚放下咖啡杯,语气严肃起来,“砚秋,你是技术出身,别太理想化。我们做精准农业,要的是数据规模,数据越多,模型越精准,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要是每个农户都挑三拣四,问这个数据能不能用,那个数据能不能删,我们的系统还怎么运行?”

两人正说着,法务部的林薇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张总,陈工,刚收到市农业局的通知,下个月要开展精准农业数据合规检查,重点查数据收集和使用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农户数据的知情权和使用权。”

张诚接过文件,快速扫了一眼,眉头皱得更紧了:“伦理问题?农业局怎么突然关注这个?”

“听说上个月,邻省有个农业科技公司,把农户的种植数据卖给了种子公司,导致农户的良种被低价收购,农户集体投诉了。”林薇说,“现在监管部门对数据伦理抓得紧,尤其是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要是我们出了问题,不仅补贴会停,还可能被吊销资质。”

陈砚秋心里一动:“林姐,那我们现在的数据管理,有没有不合规的地方?比如数据收集范围,有没有超出必要限度?”

林薇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条说:“根据最新的规定,农业数据收集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就是说,只收集实现服务所必需的数据,不能额外收集。咱们现在的系统,除了必要的土壤、种植数据,还收集了农户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甚至家庭人口数,这些就超出必要范围了。”

“那些是为了给农户发补贴用的。”张诚解释道,“银行账号不收集,补贴怎么打过去?身份证号是为了实名认证,防止冒领。”

“但补贴发放可以和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用他们的数据库,不用我们自己收集。”林薇说,“而且,我们收集的这些数据,存储和使用都没有明确的边界,万一泄露了,后果很严重。上次技术部的人说,有个测试服务器没设密码,差点被黑客攻破,要是里面的农户数据丢了,咱们就麻烦了。”

陈砚秋想起在金穗合作社的场景,周德顺那句“我的地,我自己说了算”,突然有了更深的体会。农户不是数据的“提供者”,而是数据的“所有者”,可现在,他们却成了数据链条里最没有话语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数据被用去做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数据。

“我觉得,我们得改。”陈砚秋看着张诚和林薇,语气坚定,“不能为了数据规模,忽视农户的权益。咱们可以做一个数据授权清单,让农户自己选哪些数据可以用,哪些不能用;还要建一个数据查询通道,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数据被用在了哪里。至于补贴发放,就和农业部门合作,不用自己存那么多敏感信息。”

张诚沉默了。他知道陈砚秋说的有道理,但改系统、改流程,不仅要花钱,还要花时间,可能会影响项目进度。可如果不改,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问题,损失会更大。他揉了揉太阳穴,说:“这样,砚秋,你牵头做一个数据伦理管理方案,法务部配合你,两周后给我。要是方案可行,我们就试点运行,先从金穗合作社开始。”

三、田埂上的信任重建

一周后,陈砚秋带着新做的“数据授权清单”,再次来到金穗合作社。这次,她没有直接去办公区,而是先去了周德顺的田里。

周德顺正在给稻苗浇水,看到陈砚秋,还是没好脸色,但也没赶她走。陈砚秋蹲在田埂上,帮他递了个水瓢,说:“周叔,上次的事,是我没考虑周全。我们做了个新的清单,您看看,哪些数据您愿意给我们用,哪些不愿意,都由您选。”

周德顺放下水瓢,接过清单,眯着眼睛看。清单上列得很清楚:土壤数据、种植数据、销售数据,每一项后面都写着“用途”和“是否授权”,还留了备注栏,让农户写意见。

“这土壤数据,给你们用,是为了算施肥量?”周德顺指着第一条问。

“对,而且我们会定期给您发土壤报告,告诉您怎么改良土壤。”陈砚秋说,“要是您不愿意,我们就不用,您自己按经验来,我们也不干涉。”

“那销售数据呢?你们要这个干啥?”周德顺又问。

“是为了帮您找销路。比如您的大米品质好,我们可以推荐给收购商,卖个好价钱。但要是您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就不收集。”陈砚秋解释道,“还有,您之前改的传感器数据,我们也加了一个‘人工修正’功能,您觉得系统数据不对,可以提交修正申请,我们派技术员来核实,核实后就按您的修正数据来,不用您自己动手改传感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