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 > 第214章 枪挑真定府(三十八)

“五百两。”郑直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再没有之前的儒雅。

旁人都以为郑直此举是为了避嫌,毕竟回水堤建好以后,廉台堡可是占了大便宜。却不晓得目下他的难言之隐。没办法,江侃这的提议,名义上用的是造福乡梓,尤其是让廉台堡的军户得利。郑直哪怕再不愿意,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冷漠。只是这笔款子哪怕有李锐等人报效,也让他拿的肉疼。都喂狗肚子里了,余光扫了眼角落里的土财主三人组。

果然,薛汉等人听到郑直报出的数额,彼此对视一眼,咧嘴笑了起来。他们自然也晓得郑直对廉台渡依旧耿耿于怀,偏偏这事是修筑回水堤造福廉台堡周边,郑家还必须打落牙咽肚里,掏银子。这就相当于,郑家掏银子为他们添砖加瓦,怎么可能不让他们开心呢。当然,钱斌还算矜持,毕竟他还要靠郑直在河南做买卖。至于薛汉和华朝安则放肆了不少,尤其是华朝安。天底下最抠门的就是粮商,向来一文钱掰成两瓣花,一块肉皮擦半年嘴的人,这次也痛快的又报效了二百两银子。

“共纹银四千七百两。”刁谦彦依旧将数额汇总之后,凑到了刘溥面前献上名册,旁边的阎县丞当即公布明细。

“慢。”江侃这时又站了起来,拱手道“县尊稍待,这事是我提议的,江某虽然是江西人,可正因如此,才明白水害的可怕,怎么可能不多出份力。大盛魁愿意再助捐两千四百九十九两。”

郑直把折扇一收,放到了桌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你个小娘养的江侃,两笔账合起来三千四百九十九两,就比他报效的少一两银子。这就是帮衬?帮衬你大爷。

“如此甚好。”刘溥突然感觉这个江侃很可爱“眼瞅着目下已经是农闲,今年枯水期来得早,正是开工的好时候。本官定要亲自督促,确保工程年底前完工。”

郑直深呼吸一口气,起身行礼道“今日县尊与诸位乡贤在此,为本县添砖加瓦,不如这红榜就由在下来献丑。”这是他与刁谦彦,程敬约定的暗号。

“能得郑解元的墨宝,本县自然求之不得。”刘溥当机立断,扭头对站在一旁的刁谦彦道“准备笔墨。”

刁谦彦应了一声,赶紧去安排。千算万算,谁也没有料到,半路杀出个棒槌来。他只求赶紧把事情进行完,莫要再节外生枝了。郑直和薛汉等人因为廉台渡闹矛盾,他是晓得的。江侃如此提议,到底安得啥心思,没人懂。却晓得,郑家这次输给了江监生。

郑直和刁谦彦却真的误会江侃了,他真的是要示好郑直。毕竟有了回水堤,这来去可就方便多了,廉台堡的土地自然也就增值了,郑直的身价一定也就跟着大涨了。看着现在郑直要卖弄风骚,江侃自然不会搅局,今夜他已经帮了对方不少忙,点到为止就好。把舞台留给年轻人,郑直应该很高兴吧?

待得意坊的小厮将书案,笔墨纸砚准备好,郑直在众人注视下拿起笔在红纸上一气呵成。这榜文都是边璋提前写好的稿子,如今他不过是掐头去尾,稍作改头换面而已。至于具体每个人报效数额,自然由旁人代笔。

“好好好。”程敬也生怕江侃这个棒槌搅局,待郑直刚刚写完就道“郑解元果然笔力深厚。在下有个提议,还请县尊与诸位乡贤听听。不如俺们借此组建一个善会,日后家乡有事,专门筹募善银,造福乡梓可好?”

“善会?”刘溥想了想“造福乡梓,实乃善举。若是按照定制,诸位乡贤具可添为义官,得为本县垂范。”

“刘县尊言重了。”郑直拱手道“郑家得朝廷厚爱,这些本就是应有之意,万不敢再有奢望。”

“刘县尊厚爱吾等受之有愧,正如郑解元所讲,俺们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哪里敢邀功……”程敬按照合计好的,开始布局“不如我们一起投票为善会选个会首如何?”

“如何投票?”薛汉第一个问。若讲大明的子民最热衷的是啥,自然是当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是在场诸人绝大部分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刚刚刘溥要为众人申报义官的名目,薛汉就很感兴趣。奈何郑直这群穷酸擅做主张,给回了。如今听了程敬的提议,顿时有了精神。这善会立意高远,讲出来没有人能挑出错。有县尊的支持,修建回水堤和修复河道的工程,八成需要用善会名目来进行。待日后工程落成后,朝廷说不对就会对善会有所赏赐,首当其冲的一定是会首。这还没有将工程可能的油水算入,薛汉立刻跃跃欲试。

“谁想选都可以报名,也可以别人推荐,然后由人喊名字,俺们一起举手算人数。”程敬立刻道“票高者得。”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帮郑直拿到这个小县城的慈善会的会首。

与薛汉有相同想法的人可是大有人在,不要管他们之前捐银子是不是自愿的,总之捐了。既然是善会,人人都可以站出来选嘛。甚至华朝安也暂时放下对程敬今夜某些出格举动的疑虑,借着众人互相议论的机会,找对方拉人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请大家收藏:()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郑直冷眼旁观,果然如同他们所料,薛汉等人也想过把当官的瘾。只是程敬都已经串联好了,如此正好分散了众人之力。会首之位,是他的了。

刘溥见没有人反对,于是道“如此诸位乡贤不妨踊跃报名,亦或者众人举荐。”

“俺,薛汉,报名。”薛汉第一个报名。

“俺,钱斌,报名。”

“俺,华朝安,报名。”

“俺,孔乙己,报名。”

“俺,孟德,报名。”

“俺,贾代化,报名。”

“俺,牛栏山,报名。”

“俺,剧孟,报名。”

“俺,董仲颖,报名。”

“俺,米黻,报名。”

“俺,谷应泰,报名。”

“俺,甄逸,报名。”

“俺,贺六浑,报名。”

“俺,赵香孩儿,报名。”

“俺,曹孟德,报名。”

“俺,刘季,报名。”

“俺推举,郑解元。”

“俺推举,程举人。”

“俺推举,江监生。”

“俺推举,石廪生。”

“俺举荐,张监生。”

短短几息,经过自荐,或者旁人举荐,竟然一下子冒出了四十多个候选人。要晓得,今日来此的不过百余人而已。

江侃撇撇嘴,出现这种局面他并不意外。前世大一,为了争夺班干部的位置,他们班不分男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都用上了,那叫一个精彩。瞅了眼郑直,见对方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立刻懂了,人家明年要做武状元,对此不感兴趣。可以理解,不论如何,武官也是朝廷命官,有编制的和野路子的能一样吗?

不同于江侃的想象,历史课上只讲明代是文贵武贱。可是来到大明后,他才懂,此刻武职虽然不如同级文职一般金贵,却也不是一个乡下土财主可以比拟的。况且他查过,武状元按照规矩是要授官‘署千户’什么的,只是不晓得为何小说里郑直还调入了锦衣卫。不过不管怎么讲,郑直也不可能对这么一个民间组织有兴趣。

有了这个判断,江侃完全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因为竞选人太多,投票开始后,初时他还听听名字,到了后来干脆连名字也不听了,一边考虑明日如何忽悠郑直,一边把把举手赞成。

“郑解元,四十二票。”刁谦延报出票数,记录在案,然后继续唱名,对下一位竞选者投票“请众位乡贤中支持曹朝奉的,举手……”

薛汉郁闷的喝杯酒,他的愿望落空了。别讲四十二票,他就连十二票都没有,甚至还不如钱斌的十八票。这眼瞅着就是姓郑的得势了,到时候能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咋办?

就在这时,旁边的华朝安用胳膊肘撞撞他,薛汉瞥了眼这个老杂毛。对方刚刚没有投他,连带着跟华朝安关系不错的几个人也没有选他。

“姓江的。”华朝安用低不可闻的声音讲了一句。

薛汉狐疑的瞅了眼华朝安身旁的钱斌,对方努努嘴。他顺着对方的目光看去,江侃正一边愣神不晓得想啥,一边举手。对啊,江侃是外来户,当了会首没有他们的支持可是啥都做不了。再者,这厮和郑直不对,两边呛呛起来,他们肯定不会亏。

于是立刻对另一边的好友甄逸道“姓江的。”

江侃恍惚中听到了有人喊他的名字,却下意识的举起了手,待反应过来时,就听刁谦延道“江监生四十三票。”

他不由挠挠头,这么多人看好他吗?扭头想要问问身旁人,这四十三票究竟在投票结果里是个什么档次,不想又传来了刘溥的声音“依照刚刚诸位乡贤所选,藁城善会会首为九江的江监生。”

会场一片寂静,很多今夜来凑数的人仿佛看到了最可怕的事。无他,俺们藁城县的善会竟然选了一个江西佬来做会首,在场诸位都该以死谢罪。

有些之前是受薛汉等人所托,不好推拒的乡贤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只是不服气郑直啊,想要找人压过郑直啊,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全场除了这个外来户江侃,竟然没有一个人得票数高过郑直。没法子,竞选人太多,众人又更多的是趁着投票时拉帮结派,谁都没有留意听每位候选人的票数。

刘溥大有深意的看了眼面色不变的郑直,对着江侃讲了几句不咸不淡的勉励之言后,率领县衙众人退场了。今夜意外频发,可是与他无关,姓郑的有本事就去干那个九江南蛮子。没本事,就老老实实的认了这笔账。

江侃茫然的回礼,瞅瞅伴随他多年的右手,杂么杂么嘴。这事闹得,会首就会首吧,关键他好像投了自己一票。

“恭喜,恭喜。”薛汉等人赶紧凑过来向江侃道贺。

实在是凶险啊,他们没想到郑直影响力这么大,要不是江侃装疯卖傻,投给他自个一票,这就悬了。毕竟郑直再年轻,也是本乡人,他们也算是打了一个出其不意。若是二人票数一样,再来一次,胜负可就难料了。

郑直不晓得他是如何保持风度应付完今夜的闹剧,回到后院的。却晓得,他想砍人“老程何必在意,人要脸树要皮,他姓江的不要脸,俺们还要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请大家收藏:()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程敬却道“还是俺有负解元公索托。”

“老程以为俺这点度量都没有?”郑直笑的很柔和,自然“真的没事,这会首对于俺,有,确实高兴。没有,也无伤大雅。不过回水堤这事一出,乾隆当的事还是先停下来吧。”

程敬点点头,却又摇摇头“郑解元啥意思俺懂,可是俺却认为这事停不得。”

“哦?”郑直看向一旁,同样不以为然的边璋“二位都是俺的良师益友,小子初出茅庐,肯定做不周全,还望直言。”

“如今回水堤要修,所有人都晓得,廉台堡周围的地价要涨。关键涨多少?咋个涨法还没有个章程。薛汉三人想着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会抢先入局。银子在前,会迷住人眼的,之前的小心翼翼恐怕也会变成一往无前。”因为有边璋在,程敬讲的尽可能不那么掉价。

郑直琢磨片刻,看向边璋。

“廉台堡上游是大丰屯,因三十年前与许村合并,田土划界不明,已经连续两次造黄时,是沿用旧册。”程敬低声道“去年造黄之时,为了一寸一尺,甚至闹到了县里。薛汉他们若是此刻入局,想必又是一番纠缠。”

黄册制度是在洪武十四年正式建立的。这一制度是在洪武三年开始实施的户帖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调。黄册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皇明对户籍和土地进行了全面的清丈和编绘,形成了“鱼鳞图册”作为征收税粮的依据,并在洪武十四年正式编制成“赋役黄册”,成为征调徭役的依据。

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十年一造,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布政司、府、州、县。

按规矩,去年是黄册整理之年,藁城县本应今年造册上交真定府。不想开春后北方大旱,官府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旱救灾,故而户部将图册上交推迟到了明年年初,这也是姜佐敢给郑直那么多河滩地做人情的原因。

郑直懂了,程敬的意思就跟在驴的前边吊一根萝卜,看得到,却吃不到。驴子反而会为了要去吃眼前的萝卜,而累的半死。一旦薛汉等人大举典产买入廉台堡周围田土,那么再有程敬配合,似乎,薛汉三人才真的无力回天了。而他反而可以置身事外,真正做到不伤羽毛“俺就讲二位是良师益友。”

“还有廉台堡军屯的田土也该清丈一番。”边璋并没有置身事外“据俺所知,当初廉台堡周围地广人稀。”

边璋是晓得郑直筹划的,对方自降身份去做劳什子会首,他是不以为然的。只是郑直决定了,边璋就没有再讲啥。如今顺势提出了之前的筹划“军屯不老少呢。”

按制边地卫所军户,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陆卫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各地情况不同,屯守比例允许增减)。屯军要交纳赋税叫“屯田籽粒”,充为卫所官吏俸粮。

卫所每军户授田50 亩,以米18 石为基本,其中 12 石由该军自取,余粮交由军仓。可是随着承平日久,文恬武嬉,卫所屯田成了肥肉,开始遭受军官盘剥,豪强侵袭。从宣宗开始,实际上每个士兵只能分到20 亩左右。内里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

洪武三十五年,每个士兵制定需纳余粮 12 石,基本很难实现,洪熙元年改为6 石,延续至今。合计一亩地须交三斗粮食,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卫所军田一亩地产量远低于民田,只有三斗六升左右。

真定地处腹里实为边方,守屯按照二八之分。额定一个百户所,有军官一人,总旗两人,小旗十人,军户百人。额定屯田数额应为五千六百亩,实则只有一千二百亩。至于其他的田土去了哪?

郑家的祖田咋来的?当然,郑福来晚了,还有三千多亩地莫名其妙的成了周围富户的田土。要晓得,自今上登基以来,文臣可是全面压制武臣。当年郑福是外来户,初来之时,可是落架凤凰不如鸡,哪里敢去理论。

如今吗?郑直感觉,他身为卫所子弟,咋能漠视周围这些啦唬光棍侵占军田?毕竟那可是三十多顷良田,谁又会嫌弃土地多呢?

喜欢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请大家收藏:()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