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黄鹤楼情缘 > 第32章 张翁茶楼暗藏玄机

黄鹤楼情缘 第32章 张翁茶楼暗藏玄机

作者:贾文俊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2 18:41:51 来源:全本小说网

江夏城的清晨,是被汉水与长江的汽笛声——那并非真正的汽笛,而是千帆竞渡的号子与码头脚夫的吆喝——共同唤醒的。水汽氤氲,浸润着青石板路,也浸润着许湘云略带焦虑的心。她与李沛然落脚已近十日,那点微薄的盘缠,如同烈日下的水洼,正迅速干涸。李沛然日日外出,混迹于文人墨客常聚的酒肆茶楼,试图捕捉那一缕“诗仙”的缥缈踪迹,收获却尽是“李太白云游四方,行踪不定”之类的空泛之词。

“沛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许湘云将一碗清可见底的粟米粥推到他面前,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坐吃山空,我们得先真正‘立足’才行。”她的目光扫过这间租来的狭小居室,家徒四壁,唯二的现代物品——那只已失去信号的手机和一支快没电的太阳能充电宝,被小心翼翼地藏在包袱最底层,像是两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梦。

李沛然咽下粗糙的粥水,点了点头,眉宇间有着同样的凝重。“我明白。今日我再去城西几家书肆看看,或许能打听到些不同的消息。湘云,你……”

“我出去转转,”许湘云接过话,眼神恢复了惯有的冷静与韧劲,“总不能真靠你一个人。这江夏城如此繁华,总有我能谋生的地方。”

命运的转折,往往藏于不经意的角落。许湘云在熙攘的市集中漫无目的地走着,目光掠过那些售卖布匹、陶瓷、生鲜的摊贩,心中快速盘算着自己能做什么。她不通女红,不识药材,力气也比不上本地妇人。正彷徨间,一阵略显焦糊的饭菜香气飘来,源自街角一家生意清冷的食肆。她下意识蹙眉,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厨师,她对火候和气味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

鬼使神差地,她走了进去。食肆不大,仅有三五桌客人,掌柜的正在柜台后愁眉苦脸地看着几乎没动过的菜牌。许湘云点了一份最寻常的炙肉,只尝了一口,那肉质柴老、调味单一的口感便让她心中了然。她放下筷子,走到柜台前。

“掌柜的,这肉……火候过了三分,若是用姜汁、茱萸酱先行腌制,再以慢火炙烤,口感会鲜嫩许多。”

掌柜的闻言,先是一愣,打量着她虽然洗得发旧但款式奇特的衣衫(现代简约风格在唐人眼中自是奇特),狐疑道:“小娘子是何人?怎知庖厨之事?”

许湘云心念电转,知道空口无凭,便道:“家中世代为厨,略通此道。若掌柜信我,借灶台一用,我可为您试制一味,若觉尚可,分文不取;若不堪入口,我赔您食材钱。”

或许是她的镇定与自信打动了对方,也或是生意实在惨淡,掌柜的竟真同意了。许湘云走入后厨,挽起袖子,净手,操刀。她选取了店里现有的猪肉,巧妙地用刀背拍松纤维,以这个时代能找到的酱油、姜、蒜、以及她之前在市集辨认出的类似豆豉的酱料进行腌制。她没有现代那些复杂的调味品,只能因地制宜,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进行组合升华。她做的是一道简化版的“豉汁蒸排骨”,虽无蒸笼,便以陶钵加盖,利用余火焖熟。

当那钵香气四溢、酱色诱人的排骨被端出来时,食肆里仅有的几位客人都伸长了脖子。掌柜的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块,瞬间瞪大了眼睛——肉质软嫩脱骨,豉香浓郁,咸鲜适口,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味觉层次。

“妙!妙极!”掌柜的激动得差点咬到舌头,“小娘子真乃神技!”

就这样,许湘云凭借一手超越时代的厨艺,在这家名为“回味轩”的食肆,暂时找到了一份厨娘的活计,工钱虽不高,却足以解燃眉之急,让他们在江夏有了喘息之机。

傍晚,李沛然带着一身疲惫归来,听到许湘云的好消息,阴郁的脸上终于透出些许阳光。“太好了,湘云!至少我们暂时不用担心饿肚子了。”他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见闻,“我今日在城西‘墨香斋’,听几个书生谈起,城中‘清河茶楼’的张翁,消息最为灵通,三教九流的人物他都认识,或许能从他那里打听到李白的消息。”

“张翁?”许湘云记下这个名字,“稳妥吗?我们身份特殊,不宜过于招摇。”

“应该无妨,茶楼本就是消息集散地,我们以寻常茶客身份前去,见机行事。”

次日午后,两人寻到了那家“清河茶楼”。茶楼临河而建,两层木结构,飞檐翘角,看上去有些年头,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堂内茶客不少,有高谈阔论的文人,也有低声密谈的商贾,跑堂的伙计提着长嘴铜壶穿梭其间,吆喝声、谈笑声、说书人的醒木声交织在一起,好一幅生动的唐代市井画卷。

他们选了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一壶本地的江夏茶。李沛然看似随意地观察着四周,目光最终锁定在柜台后那位须发半白、精神矍铄,正低头拨弄算盘的老者身上。他应该就是张翁。

如何自然地搭上话,是个问题。直接询问李白,显得太过刻意。正当李沛然思忖之际,邻桌几位文士的争论声传了过来,话题似乎围绕着近日某位官员新作的一首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黄鹤楼情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句气象虽阔,然终觉意蕴浅薄,不及前朝谢朓‘余霞散成绮’之精妙。”一位青衫文士摇头晃脑地点评道。

另一人反驳:“不然,此句即景抒情,愁绪浩渺,正合江上之景,何来浅薄之说?”

李沛然心中一动。这首官员的诗他毫无印象,想必在历史长河中并未留下痕迹,但争论的焦点在于写景抒情的境界。他深吸一口气,知道机会来了。他端起茶杯,状似无意地加入谈话,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

“二位兄台请了。在下以为,评诗论句,或可不必拘泥于前人。谢朓之句精工绮丽,如画如绣;而‘烟波江上使人愁’,虽直白,然其妙处在于将个人愁绪投射于无垠江波,愁便有了形态与重量,弥漫天地之间。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或许便是此意。”

他这番话,半文半白,却巧妙地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在这个时代,这无疑是新颖而深刻的。

邻桌的文士们果然被吸引,纷纷转过头来,惊讶地看着这个衣着普通、面生的年轻人。那青衫文士沉吟片刻,眼中露出思索之色:“‘有我之境’……兄台此论,颇为新颖,不知出自何典?”

李沛然微微一笑,拱手道:“偶感而发,让诸位见笑了。在下李沛然,初至江夏,方才听闻诸位高论,一时心喜,冒昧插言,还望海涵。”

他态度谦逊,言之有物,瞬间赢得了文士们的好感。几人互相通了姓名,便热络地交谈起来。李沛然凭借着远超这个时代的文学鉴赏力,以及对唐诗发展脉络的“先知”,每每发言,都能切中肯綮,既不过分惊世骇俗,又总能给人以启发。很快,他便与这几人相谈甚欢,话题也从诗词本身,延伸到了江夏的文坛轶事、风流人物。

而这一切,都被柜台后的张翁看似无意,实则尽收眼底。

天色渐晚,茶客陆续散去。李沛然与许湘云也准备结账离开。就在这时,一个伙计走过来,恭敬地对李沛然说:“这位郎君,我家东主有请内室一叙。”

李沛然与许湘云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凛。来了。

两人跟随伙计穿过堂后一道小门,来到一间雅致静谧的内室。室内书香弥漫,四壁皆是书架,上面堆满了线装书卷。张翁正坐在一张茶台后,亲手烹茶,见他们进来,含笑示意他们坐下。

“李小友方才在堂前一番高论,老朽偶有所闻,深感佩服。”张翁将两杯清茶推到他们面前,目光温和却带着洞察人心的力量,“小友见解独到,非寻常读书人可比。不知二位从何而来,到江夏是游学,还是访友?”

李沛然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保持镇定,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回答:“回张翁,晚辈与内子来自巴蜀,家中经营些小生意。此次出来,一是游历山水,增长见闻;二来,晚辈素来仰慕诗酒风流,听闻谪仙人李太白好游历,或曾在江夏盘桓,心生向往,故而也想碰碰运气,看能否得闻仙踪。”他半真半假,将寻访李白的目的置于游历之后,显得不那么突兀。

张翁闻言,捋须轻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李太白?确是名动天下的奇才。不过,此君行踪如浮云野鹤,难觅其迹啊。”他话锋一转,状似随意地问道,“巴蜀确是出人才的好地方。听小友口音,似乎与寻常蜀音略有不同,尊夫人这手烹饪奇技,老朽在江夏活了六十载,亦是闻所未闻。方才‘回味轩’的刘掌柜还特意跑来,激动地跟我说他得了一位天上下来的厨神呢。”

许湘云心中一震。这老者的消息竟如此灵通!他们上午才在回味轩站稳脚跟,他下午便已知晓,还精准地找到了他们。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茶楼老板能做到的。

室内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炭炉上的水壶发出轻微的沸腾声,更衬得一片寂静。

李沛然感到后背有些发凉,他知道,简单的托词恐怕已无法搪塞过去。这位张翁,绝非等闲之辈。

张翁将他们的细微反应看在眼里,却不紧不慢地又为他们续上一杯茶,缓缓道:“二位不必紧张。老朽在这江夏城,开了几十年茶楼,别无长处,就是见过的人多,听过的事多。江海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人,有些事,看似不合常理,或许只是源于一个不为人知的‘机缘’。”

他特意在“机缘”二字上微微一顿,目光深邃地看向李沛然和许湘云,仿佛能穿透他们刻意维持的平静表象,直抵他们灵魂深处那个最大的秘密。

“老朽别无他意,只是觉得与二位投缘。”张翁的笑容依旧和煦,话语却重若千钧,“江夏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欲在此地寻人寻事,光靠碰运气可不行。或许,老朽能略尽绵薄之力。只是不知,二位寻找李太白,究竟所为何事?这背后,又牵扯着怎样的‘机缘’?”

张翁的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沛然和许湘云心中激起巨大波澜。他知道了多少?他口中的“机缘”是否意有所指?他究竟是友是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黄鹤楼情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沛然的大脑飞速运转。坦白穿越者的身份?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且风险巨大。继续编造谎言?在眼前这位目光如炬的老人面前,恐怕只会徒增疑窦。他需要时间来判断,来权衡。

他深吸一口气,迎上张翁探究的目光,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而诚恳:“张翁明鉴。晚辈夫妇确有一些不便与外人道的缘由。寻找李太白,于我二人而言,关乎一个极其重要的承诺,甚至可能……关乎归途。”他选择了一个模糊而富有深意的词——“归途”,这既可以理解为精神的归宿,也可以暗指他们返回现代的渴望。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张翁慧眼如炬,晚辈不敢虚言狡辩。只是此事牵连甚大,请恕晚辈此刻无法尽述。若张翁愿信我二人并无恶意,并愿指点迷津,晚辈感激不尽,他日若有机缘,定当如实相告。”

他将姿态放得极低,既承认了自身有秘密,表达了有限的诚意,又将选择权交还给了张翁,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张翁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紫砂茶壶,若有所思。室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茶香袅袅弥漫。良久,他忽然笑了笑,那笑容中似乎少了几分试探,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意味。

“关乎归途的承诺……有意思。”他低声重复了一遍,随即摆了摆手,“罢了,人人皆有不愿示人之事。老朽并非刨根问底之人。今日请二位进来,一是好奇,二也是惜才。”

他站起身,从身后的书架上取出一本薄薄的、用黄麻纸装订的小册子,递给李沛然。“这本《江夏文林杂俎》,记录了近些年江夏乃至荆楚一带的文坛趣事、名士游踪,虽非正史,或许对你们寻找李太白有些许帮助。至于更多……”

张翁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们:“且看二位在江夏,能掀起怎样的波澜吧。若你们能在此地真正站稳脚跟,展现出值得我投资的‘价值’,或许,我们还能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于李太白的行踪,老朽也确实听到一些风声,尚需核实。”

他没有把话说满,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诱饵和更加浓重的迷雾。

李沛然郑重地接过那本看似寻常的小册子,感觉手中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几页纸,更是一个通往更复杂局面的钥匙,或者说,是一张考验他们能力的试卷。

两人起身告辞,张翁亲自将他们送到内室门口。走出茶楼,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吹散了室内的茶香,却吹不散心头的重重疑云。

夜色初降,江夏城华灯初上,河面上倒映着点点灯火,如梦似幻。李沛然紧握着那本《江夏文林杂俎》,与许湘云并肩走在回住处的小路上。

“这位张翁,深不可测。”许湘云低声道,语气中带着担忧。

“嗯,”李沛然应道,目光锐利,“但他可能是我们目前唯一的突破口。他似乎在观察我们,考验我们。”他翻动了一下手中的册子,纸张在暮色中发出沙沙的轻响,“‘掀起波澜’、‘价值’……他想看到什么?”

回到那间狭小的居室,在昏黄的油灯下,李沛然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那本《江夏文林杂俎》。前面的内容多是些文人唱和、诗会记录,虽有趣,却并未发现与李白直接相关的记载。当他翻到册子最后几页,目光扫过一行潦草的、看似随手记下的批注时,他的呼吸骤然一滞,瞳孔猛地收缩。

那行小字写道:“天宝三载春,闻李青莲曾于鄂州偶遇杜子美,把臂同游,醉卧烟波,或有诗稿遗于黄鹤楼头……”

李沛然的手微微颤抖起来。天宝三载?那应该是几年后的事情!这本册子记录的似乎是更早的见闻,这条批注为何会提及未来?是张翁的预测,还是……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继续往下看。在那一行字的下方,还有几个更加模糊难辨的字迹,似乎是用不同的笔墨添加的。

他凑近油灯,仔细辨认着那几个几乎与纸张纹理融为一体的墨点。

那赫然是四个字——“小心崔氏”。

崔氏?哪个崔氏?是巧合,还是……李沛然的脑海中瞬间闪过许湘云昨日随口提起,在集市上似乎与一个衣着华丽的年轻公子有过短暂的不愉快,当时并未在意,只记得旁人称那公子为……崔少爷?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张翁给予的,不仅仅是线索,更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他们寻找李白的道路,似乎从一开始,就已被无形的目光注视,并且,潜藏着未知的危险。

窗外,江夏城的夜色正浓,而他们的穿越之旅,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揭开了诡谲波澜的一角。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黄鹤楼情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