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深处,被称为“内帘”的区域戒备森严。这里设有主考房、同考房和阅卷堂,几位主考官和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地批阅数千份试卷。
主考官韩大人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一份试卷递给身旁的副主考:“李大人,你看看这份。经义文章花团锦簇,史论见解也算独到,只是这策论……”他摇了摇头,“辞藻是华丽,但所言措施,多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李大人接过细看,也叹了口气:“如今考生多追求文采斐然,却忘了策论之本,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皇上日前还叮嘱,要为国选才,首重实务。”
韩大人点头,深有同感。他目光扫过桌上另一叠初筛出来,被评为优的试卷,伸手拿起了一份。
这份试卷的经义文章立论稳当,阐述清晰,虽不及方才那份辞藻华丽,但根基扎实。
史论部分对文景之治与武帝时期的分析,颇有见地,能辩证看待,不偏不倚。当他的目光落到最后的时务策《论西北边患与屯田安边之策》时,他的眼神骤然专注起来。
这篇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开篇便直指西北问题的核心。接着,一条条措施被提出:选派廉干官员,兴修水利,选育耐旱作物,妥善安置兵民,对游牧部族剿抚并用,开展茶马互市……每一条都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考虑了具体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水源争夺、民族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实务深刻的了解及对应的解决思路。
韩大人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欣喜。
这绝非寻常闭门苦读的学子能写出的文章,此人必对地方庶务和民生疾苦有极深的了解!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有丘壑的中年士子,在为他剖析时局,规划方略。
“好!好文章!”韩大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将试卷递给李大人,“李兄请看!此篇策论,字字珠玑,切中要害!观点老辣,措施可行!依我看,此卷当为此次会元!”
李大人仔细阅后,也是满脸惊异,连连点头:“韩大人所言极是!此子……不,看此文章的老道,此人定然是位阅历丰富的贤才!观点务实,文风稳健,实乃栋梁之材!定为会元,当之无愧!”
几位同考官传阅后,也纷纷附和。大家都认定,能写出如此文章的,必定是位久经历练的饱学之士。
终于到了拆封填榜核对考生信息的时刻,当礼部官员拆开那份被定为头名会元的试卷糊名处,高声唱出考生信息时,整个阅卷堂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考生贾英,金陵人士,年……十一岁?”
“什么?”
“十一岁?”
“这怎么可能!”
几位考官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纷纷凑上前去看那薄薄的履历表。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贾英,年十一。
韩大人猛地站起身,脸上满是难以置信:“这……这怎么可能?写出那般老辣策论的,竟是个十一岁的稚童?是笔误?亦或是有人舞弊,冒名顶替?”
他无法相信,那篇让他拍案叫绝,老辣沉稳的文章,竟出自一个十一岁的孩童之手!
“调卷!”韩大人声音发沉,“立刻调取此子乡试的朱卷和墨卷,核对笔迹、年龄、籍贯!”
命令很快被执行。当贾英秋闱解元的试卷被取来,对比着眼前这份会试墨卷,那骨架已成,一脉相承的笔迹,以及完全一致的年龄籍贯信息,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就是他!那个名动江南的十岁解元,贾英!
阅卷堂内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考官看着履历表上的年龄,再回想那篇鞭辟入里的策论,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韩大人喃喃道:“十一岁的会元……这……这真是文曲星下凡了……”
他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脸上缓缓露出一个笑容:“天佑我大雍!天降神童!此乃国之祥瑞,盛世之兆啊!速将前十名名单及考卷,呈报陛下!”
名单和前十名的考卷被火速送入宫中。
养心殿内,皇帝半倚在榻上,脸色仍带着病后的苍白。宝亲王水曜侍立在一旁,正将一份奏章轻声读给他听。
内侍躬身将密封的试卷和名单呈上。皇帝精神不济,微微抬手示意。
水曜会意,上前接过,先自己快速浏览了一遍名单。当看到“贾英”二字赫然排在首位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他将名单和那份头名试卷恭敬地呈到皇帝面前,“父皇,此次春闱,取中前十名的名单在此。这会元……颇为特殊。”
“哦?”皇帝勉力打起精神,接过名单,目光扫过,“贾英……十一岁?”他眼中露出讶异,看向水曜,“十一岁的会元?朕记得,他秋闱便是金陵解元?如此说来,他已是小四元了?此子是何来历?竟有如此才智?”
水曜恭敬回道:“回父皇,此子正是儿臣府上贾侧妃的侄儿。”
皇帝更觉意外:“贾家的孩子?朕记得,贾家不是……”他想起之前查抄宁国府一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