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府又待了几日,将工坊和学堂的各项事务细细安排妥当后,英哥儿便打算动身回京了。
启程前,他特意去了西郊佘山脚下的工坊,想去看看那三位从金陵书院请来的师兄。
走到工坊大门时,太阳才刚刚升起。守门的老汉认得他,笑着打开侧门:“小东家这么早!”
“来看看。”英哥儿点点头,径直朝着工坊后院那片新划出来的小院落走去。那里原本是堆放杂物的,现在清理出来,暂时安置从金陵书院请来的孙立材等三位师兄。
还没走近,就听见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高声的讨论声。
院门虚掩着,英哥儿推门进去,只见孙师兄正蹲在一台拆开大半的旧织机前,手里拿着炭笔在一块木板上写写画画。李师兄和陈师兄则在一旁的空地上,用木条和绳子搭建着一个奇怪的框架模型。
“贾师弟!”孙立材先看见他,连忙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沾着油污的手擦了擦额角的汗,“这么早你就来了。”
“来看看师兄们可还习惯?”英哥儿笑着走过去,目光落在那些零件和模型上,“进展如何?”
李师兄是个急性子,抢着说道:“习惯!旺儿管家照顾得周到!就是这织机,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些。你看这综框提综的力道,还有这打纬的间距,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他指着那个木框模型,“我们琢磨着,能不能把这边的连杆改一改,让动作更省力,速度说不定能提上一成!”
英哥儿蹲下身,仔细看着那精巧的木模型。他虽然不懂机械原理,但能看出师兄们是花了心思的,每一个连接点都考虑到了力学的传导。他想起母亲王熙凤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里更加肯定请这几位师兄来是对的。
“太好了!”英哥儿眼睛亮晶晶的,他站起身,学着大人的样子,郑重地对三位师兄说:“几位师兄肯用心,小子感激不尽。家母特意来信嘱咐,若诸位师兄真能改进织机,使工坊效率大增,便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届时,必有重谢!绝不食言!”
他故意把“母亲”抬出来,显得更有分量。果然,三位寒门出身的师兄一听,脸上都露出激动的神情。他们在科举一途前程渺茫,若能凭手艺得到赏识和实实在在的酬劳,无疑是条光明的出路。
“师弟放心!我们定当尽力!”三人异口同声。
英哥儿满意地点点头。他需要的,正是师兄们这种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他又在工坊里里转了一圈,最后回到自己居住的小院子。
他打算暂时不动那份烫手的图纸,原稿留在这小院内,分了几个位置分别藏好,等从京城回来,看清这几位师兄的能耐和心性后,再决定如何利用那份火炮图纸。
而副本则被他叠成小块,贴身放在衣襟内,一并带入京城。
他看似随意地跟旺儿说:“旺儿叔,我走之后,这院子就封起来吧,里面的东西都是我平日胡乱捣鼓的,别让人进去动了。等我回来再说。”
旺儿连忙应下:“小少爷放心,我保管连只耗子都进不去。”
离开小院,英哥儿又去工坊各车间转了一圈。女工们已经上工,织机咔嗒作响,一片繁忙。
新运来的南宁生丝品质极佳,在光线下泛着润泽。管事汇报说,他们又改进了一些流程,效率提高了,次品率也降了不少。
接着,英哥儿问起女子学堂的情况。旺儿跟在他身后,一一禀报:“城北学堂第一批学生大多都在工坊稳定下来了,家里地位眼见着提高,现在报名的人挤破了头,别说城北,连城东、城西、城南都有不少人家打听,想送女儿来。”
英哥儿沉吟道:“这是好事。旺儿叔,你多留意着,各城区若有合适的地方,价钱公道的话,可以先盘下来。再看看已经毕业的学生里,有没有手艺好,人也稳重,愿意教人的。若有,就按城北学堂的规矩,请她们做先生。咱们要把这女子学堂,在松江府一点点办起来。”
旺儿如今对小东家的远见是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明白!这事我一定办好!”
心里几件大事都有了着落,英哥儿才启程回府衙,向父亲贾琏辞行。
贾琏正在书房对着新到的港口规划图凝神思考,听说儿子明日就要回京,脸上露出愧疚和不舍:“这一路山高水远,为父本该陪你回去,看你母亲……奈何这港口测量兴建之事千头万绪,实在脱不开身。”
他叹了口气,言语间满是未能陪伴妻子生产的歉意。
他指着桌上几个打开的匣子,“这些都是近来洋商送来的新奇玩意儿,你带回去给你母亲和巧姐儿解闷。告诉你母亲,等她身体养好了,我立刻接她来松江!这里离她娘家也近,回去探望也方便。”
匣子里装着晶莹的玻璃花瓶、小巧的自鸣钟、还有镶嵌着彩色宝石的西洋镜,都是京城少见的新鲜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英哥儿能感受到父亲那份笨拙又真诚的关心,回道:“父亲放心,儿子一定把话带到。您自己也多保重身体。”
临行前,英哥儿也没忘了林表姑一家。他精心挑了一个小巧玲珑的西洋自鸣钟打算送给周怀瑾,又选了两匹光泽柔和的珠光锦和一些松江特色的玩具给黛玉和两个小表弟。
带着父亲给的护卫和满满几大车行李礼物,英哥儿终于出发去松江府码头。
码头外的街道确实宽敞平整了许多,以往雨天就积水的坑洼不见了,铺上了碎石子。
拓宽后的河道水流明显顺畅,岸边新砌了石栏。运货的板车,挑担的小贩各行其道,虽然依旧喧闹,却少了许多以往的拥堵和叫骂声。英哥儿在船上,边看边为父亲感到骄傲。
次日,船便行至苏州,他下船去林府与林表姑道别。
黛玉见到他十分欢喜,拉着他问长问短。英哥儿送上礼物,两个小表弟看到新奇的玩具,立刻扑上来,抱着小木马和彩绘的陶响玩具爱不释手,叽叽喳喳地闹成一团。
黛玉在一旁看得直皱眉,柔声劝道:“睿儿,涵儿,慢些玩,仔细别摔坏了。”
“不嘛不嘛!就要玩!”明睿抱着木马不撒手。
“英哥哥给的!”清涵也奶声奶气地帮腔,小脸蹭着玩具。
英哥儿看着黛玉对两个小家伙撒娇耍赖无奈又宠溺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周怀瑾对英哥儿使了个眼色,两人默契地挪步到廊下。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在周怀瑾青色的直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他面上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浅笑,语气舒缓,但眼底却掠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他微微倾身,用折扇虚掩着口唇:“你瞧见了吧?这两个小魔星,如今可是你林表姑的良药。”
英哥儿有点意外,抬眼看向周怀瑾。
周怀瑾眼中的笑意加深了几分:“刚回苏州那阵子,她去祭拜岳父岳母,回来难免触景生情,对着窗外这几竿竹子都能默默垂泪半晌,我真怕她又郁结于心,旧疾复发。”
他顿了顿,目光温柔地投向屋内正从两小只手里抢救八音盒的黛玉,“后来我便想了法子,但凡见她眉间有愁云聚集,我便带两个小子去找她。他们一见到娘亲,不是要听新奇故事,便是争抢玩具,再不然就是弄脏了新衫……总之,闹得她无暇他顾。如今她眼里心里,除了这两个混世魔王,哪还有空去琢磨那些风露清愁?连带着身子骨,倒比在京城时硬朗了不少。”
周怀瑾笑得温润如玉,仿佛方才说出这等促狭法子的并非是他本人一般。
英哥儿闻言,看着那边正手忙脚乱给儿子擦手的黛玉,果然见她眉宇间郁结之气已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气息。他心中暗笑,觉得怀瑾表叔这法子真是妙极了。
在苏州住了一晚,英哥儿又要启程北上。黛玉也准备了回礼,大多是苏州的耐放的甜点、绣品,还有好几封厚厚的信,托英哥儿带给京城的迎春、王熙凤和探春,细细叮嘱一定要送到。
离开苏州,船行至金陵。英哥儿又去女子百艺堂见了惜春。
惜春如今越发沉静通透,听英哥儿说起要在松江各城区开办更多女子学堂的计划时,她静静地听着,眼中却渐渐泛起泪光。
“好……真好……”她拉住英哥儿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我自幼便觉得,这世道对女子太过不公。后来我在佛前许了愿,想让这天下女子都能有机会学得一技之长,能靠自己的能力挣一份衣食,一份尊严。或许……或许这样,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苦楚了。英哥儿,你如今做的,便是让我这夙愿离达成又近了一步……”
看着惜春姑姑眼中闪烁的泪光,英哥儿觉得自己的肩膀沉甸甸的,却也充满了力量。
当然,他也没忘了去云麓书院向刘山长报到。
刘山长见他如期返回,面色稍霁,但考教功课时依旧严厉。得知英哥儿要回京大半年,山长沉吟片刻,然后……捧出了足足有半尺高的一摞书和文稿题目。
“这些是乡试需精读的经义注解,这些是历年优秀的策论范文,这些是需熟背的诗赋……这些题目,每月需完成三篇策论、五篇经义解读,每季遣人送回来批阅。若有懈怠,回来加倍罚你!”刘山长板着脸说道。
英哥儿看着那足以占满半个书桌的课业,心里暗暗叫苦,脸上却不敢显露分毫,恭恭敬敬地接过:“学生谨记山长教诲,定不敢懈怠。”
在书院被教导了两天,接受山长的重点讲解后,英哥儿才终于被放行。
终于,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英哥儿带着父亲给的护卫以及整整五大车的行李、礼物、土产、功课……登上了返回京城的官船。
站在船头,看着金陵码头渐渐远去,英哥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回头望了望舱房里那堆得几乎无处下脚的行李,不由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船帆鼓满了风,推着官船向着北方,向着家的方向,稳稳驶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