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府试连考三天,考场设在金陵府学的明伦堂前。
每天天还没亮,考场外就黑压压地站满了人。大多是青衫方巾的学子,年纪从十几岁到几十岁都有。英哥儿穿着一身簇新的宝蓝色棉袍,个子虽小,脊背却挺得笔直,安静地排在队伍里,显得格外醒目。
周围投来各种目光,英哥儿全都当做没看见,只默默地在心里回顾着经义要点。
经过严格的搜检,他拎着自己的考篮,按照考牌找到了位置。那是一个狭小的号舍,里面只有一张矮桌和一个蒲团。
英哥儿坐在自己的号舍里,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杂念,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试卷上。
考题发下,他先快速浏览一遍,心中便有了底。经义题出自《大学》,策论题则关乎农桑水利。这些内容他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在金台书院还接触过更深入的讨论。
他不急着动笔,而是先仔细磨墨。墨锭在砚台上划出均匀的圆圈,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个动作让他彻底平静下来。
构思妥当后,他才提笔蘸墨。手腕悬空,落笔沉稳,一笔一划清晰有力,完全不像个八岁孩童的字迹。经义文章,他破题精准,阐述层层递进,引经据典却丝毫不显堆砌,反而流畅自然。
写策论时,他想起了在南宁见过的农田景象,想起了父亲贾琏推广新稻种的艰辛,也想起了自己用精神力感知种子对土壤反馈的经历。
他将这些真实的感悟融入文章,提出的建议既引据经典,又贴合实际,透着一股难得的务实精神。
为期三天的考试中,他心无旁骛。偶尔有考生咳嗽或突发情况,他也仿佛没听见,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构思与书写中。
每天交卷锣响,他才放松下来,走出考场。跟着老苍头的马车回到贾府老宅,吃过饭便早早睡去。
直到最后一日,英哥儿谨慎的检查完毕所有考卷,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对自己这三天的发挥很有信心。
交卷的锣声响起,他迫不及待地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大门,正准备寻找老苍头的身影,却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英哥儿!”
英哥儿一愣,循声望去,只见一旁停着一辆青帷马车,车帘掀开一角,探出半张清丽的脸庞——竟然是三姑姑探春!
“三姑姑?”英哥儿又惊又喜,快步跑过去,“您怎么来金陵了?”
探春迅速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快上车再说。”
“苍爷爷他……”英哥儿犹豫要不要找老苍头说一声。
探春知道英哥儿要说什么:“我已经见到他了,告诉他今天你在我这里。”
英哥儿开心的应了一声,灵活地钻进了马车。车里很宽敞,布置得也比外面看起来舒适得多。探春拉着他坐下,对车夫吩咐了一句:“回去。”
马车缓缓启动。
“三姑姑,您还没告诉我呢,您怎么突然来金陵了?是跟着七殿下一起来的吗?”英哥儿想起那天在衙门里见到的水曜。
“是,殿下是奉了皇命,来金陵查案子的,可能要待上大半年甚至更久。郡王妃命我……命我跟随着伺候。”
探春说着,眼神微微闪动了一下,神情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英哥儿眨了眨眼,觉得三姑姑好像有哪里不一样了,但具体又说不上来。
马车行驶了一段路,最终驶入了一处守卫森严的庄园。
朱漆大门缓缓开启,马车径直而入。英哥儿好奇地透过车窗望去,只见里面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园内景色远非寻常富户之家可比。
“三姑姑,这里是?”英哥儿惊讶地问。
“这是皇家在金陵的行宫。”探春轻声解释,“殿下此次南下查案,便住在这里。”
马车在一处精致的院落前停下。探春拉着英哥儿下车,一路上的宫女太监见到探春,都纷纷恭敬地行礼,口称“贾姨娘”,态度十分尊敬。
这让英哥儿暗暗惊讶,三姑姑在这里的地位似乎很高。
探春将英哥儿带进一间布置雅致温馨的厢房,挥退了所有下人。
关上门,她才松了口气,对英哥儿说:“这里说话便宜些。”
她拉着英哥儿坐下,神色认真起来:“英哥儿,接下来姑姑跟你说的事,你听了就放在心里,千万别出去跟任何人说,知道吗?”
英哥儿立刻点头:“英哥儿明白,绝不乱说。”
探春这才缓缓道来:“去年,七殿下在查江南的私盐案子。那时就有人想拉他下水,运私盐栽赃他,幸好后来殿下用计抓住了那些人,报给了皇上。皇上很生气,派了更多人下来查案。”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可是,后来派下来的钦差,竟然没了音讯。更可怕的是,年前宫里办庆典,竟然有刺客混了进去!”
英哥儿吃惊地睁大了眼睛,想起了自己在卫将军府见到的变故。
“幸亏京城守卫提前得到了消息,有所防备,设下了圈套,当场抓住了那些刺客。审问之后才知道,他们竟然和江南的一些官员有勾结,那些官员偷偷贩卖私盐,据说还……还跟前朝的皇室余孽有联系!”探春神色严肃了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