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后的南宁,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贾琏开始忙活早稻的春耕准备。
按照往年,这时候各土司该忙着招募农人、准备种子农具了。
但是今年比较特殊,很多土司的田地都已经租给了同知府。
虽说有几个与南安郡王府关系密切的土司,听信了刘师爷的话,认为贾琏撑不到秋收就会垮台,还在继续养着农人,坐等着秋天时贾琏倒台。
但其他跟风出租土地的土司,想着既已经把地租给了贾琏,自己不用操心耕种就能坐收租金,乐得清闲,便干脆减少了大批农人的雇佣。一时间,南宁城外多了许多无事可做的农人。
贾琏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悄悄招募这些农人。他在城外设了几个招工点,对外只说“同知府要雇短工耕种官田”。
招工的第一天,天还没亮,招工点前就挤满了人。农人们个个面带愁容,生怕找不到活计养家糊口。
一个老汉拉着小孙子的手,颤声问管事的:“老爷,真招人吗?一天能给多少工钱?”
管事的按照贾琏的吩咐,大声回答:“招!大量招人!工钱日结,绝不拖欠!壮劳力一天二十文,会驾牛的二十五文!”
人群顿时沸腾了。这工钱比给土司干活时还要高些!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三天,贾琏就招够了耕种十二万亩地所需的人手。
人手齐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组织的问题。贾琏想起王熙凤管理珠光锦工坊的法子——把复杂的活儿拆解开来,每人只负责一小部分,这样效率特别高。
他琢磨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出一套“集体耕种”的法子。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新招募的农人们被带到一片空旷的场院上。贾琏站在一个临时搭起的高台上,下面黑压压站满了人。
“乡亲们!”贾琏大声说,“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我贾琏干了!工钱日结,绝无拖欠!但咱们有规矩——”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把你们每五十人编成一队,每队选一个队长。耕地的时候,力气大的专门扶犁,会驾牛的专门赶牛,手脚麻利的专门撒种……各干各的拿手活儿,不许乱!”
下面的人群窃窃私语起来。这种干法倒是新鲜!
贾琏接着宣布:“每五百亩地设一个管理员,是我的家生奴才,负责记工发钱。哪个队干得好、干得快,月底额外有赏!”
这下农人们来劲了。有赏钱!谁不想多挣几个?
贾琏又补充最重要的一条:“但是有一样,谁也不许把地里的稻种带出去!要是被发现私藏稻种,立即送官查办!”
其实这稻种看上去普普通通,农人们也没太当回事,只当是官府怕人偷窃,都纷纷应下了。
组织方式定下来后,耕种效率果然大大提高。
以往一个农人又要犁地又要播种,一天忙不了多少地。现在专人专事,扶犁的只管扶犁,撒种的只管撒种,一天能干出往常三天的活儿。
贾琏暗自得意,这法子还是从凤丫头那儿学来的呢!
每一片地设置的管理员都是贾家的死契下人,对贾家忠心耿耿。他们每天记录各队的工作量,监督农人不得私藏稻种,晚上按时发放工钱。
农人们拿到实实在在的铜钱,干活更加卖力。以往给土司干活,常常拖欠工钱,现在日结工钱,谁不高兴?
这一切都被刘师爷派来的眼线看在眼里。眼线回去报告说:“贾琏雇了大量农人,组织有序,看样子是真要种地了。”
刘师爷冷笑:“垂死挣扎罢了!等他付不起工钱和地租的时候,有他好看的!”
他不但不阻拦,反而暗中怂恿更多土司减少农人雇佣,心想:让贾琏多花点银子养着,等贾琏垮台,这些农人无处可去,还不是得来求我们土司?
就在春耕如火如荼进行时,贾琏悄悄做了一件大事。他给皇帝写了一封密信。
夜深人静,贾琏在书房中铺开宣纸,斟酌词句。王熙凤在一旁磨墨,不时提点几句。
“重点要说清楚,”王熙凤低声道,“一是咱们的计策,二是丰收后可能遇到的麻烦,三是神种不能外流的利害关系。”
贾琏点头,落笔写道:“臣贾琏谨奏:南宁土司势力盘根错节,为推行改土归流,臣斗胆设下一计……”
他将租地政策的前因后果细细道来,特别强调:“若此事能成,十二万亩良田尽归朝廷掌控,改土归流可事半功倍。”
接着他又写道:“然土司性蛮,见利忘义。若见神种丰收,恐生变故,不认租约。恳请陛下遣一队精兵,于早稻收割时暗中至南宁,以防不测。”
最后他提出最关键的一点:“神种亩产极高,若被土司得去,反助其势。故丰收之后,除留足种子外,余粮宜充军粮,不可流入市场。待改土归流事成,再徐徐推广不迟。”
信写好后,贾琏用火漆封好,交给心腹家人,命他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这封信通过特殊渠道,很快送到了皇帝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