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 第63章 玉兰携女睦邻谊 . 羌媪授计聘礼藏

暮色四合,炊烟袅袅。

虞玉兰提着一小篮水灵灵的菜豆角,领着忠兰、忠云,踏着青石板路,第一次走向那两间略显寂寥的旧公房。

篮里的豆角还带着田间的露气,翠绿欲滴,是她精挑细选的心意。

“叩、叩、叩——”清脆的敲门声在静谧的傍晚格外清晰。

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半扇。

羌奶奶站在门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深色的棉布褂子洗得泛白,却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

她脸上掠过一丝恰到好处的讶异,目光在虞玉兰脸上停了片刻,又缓缓扫过她身后两个收拾得干净文静的姑娘。

那眼神里惯有的清冷,似乎被这暮色里的温情融化了些许,嘴角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

“羌奶奶,”虞玉兰脸上漾开河西人特有的爽朗笑容,将篮子往前递了递,“自家园子里刚摘的,嫩得很,给您和忠远添个菜。”

“虞家妹子,太客气了。”

羌奶奶的声音不高,带着些许堰南那边的软糯口音,却字字清晰,侧身将三人让进屋里,“快请进来坐。”

屋子虽旧,却收拾得异常整洁,甚至透着一股素雅的劲儿。

陈旧的桌椅板凳擦得锃亮,靠墙的小方桌上铺着一块洗得发白却熨帖平整的细棉桌布,上面规整地摆着白瓷茶壶和几个倒扣着的杯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窗的那张旧书桌,上面整整齐齐地码着课本和几本旧书,一方砚台、几支毛笔、一叠毛边纸,摆放得井然有序。

忠远正伏在桌上专心写字,闻声转过头,眼睛一亮,立刻放下笔,站起身脆生生地叫道:

“婶婶好!忠兰姐!忠云!”

忠兰微笑着点头回应,忠云已经好奇地凑到书桌边,看忠远刚写的字了。

“忠远这孩子,真是招人疼。”

虞玉兰在凳子上坐下,看着忠远,由衷地赞道。

“听我家这两个回来说,学堂里的先生没少夸他聪明用功。”

羌奶奶提起那白瓷壶,不疾不徐地给虞玉兰倒了一杯温开水,动作优雅从容。

“小孩子家,不过是肯下笨功夫,记性好点罢了。”

她语气平和,听不出太多褒贬,目光却柔和地落在孙子身上。

“也多亏了你们家两个姑娘,在学堂里时常帮衬他。

这孩子……身边没个大人依靠,性子难免静些。”

一句“身边没个大人依靠”,说得轻描淡写,却像一枚细针,轻轻刺痛了听者的心。

虞玉兰心头一软,同是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那份酸楚她感同身受,忙道:

“羌奶奶,您可千万别这么说。

孩子们能投缘,一起上学、互相帮衬,是难得的缘分。

我家兰儿、云儿能跟忠远这样懂事的孩子做伴,是她们的福气。

以后啊,咱们就当亲戚多走动。”

羌奶奶端着水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抬眼深深看了虞玉兰一眼。

那目光里,有审视,有意外,更有一种历经世事后遇到明白人的、带着暖意的了然。

她轻轻点了点头:“虞家妹子,你是个实诚人,爽快人。”

油灯点亮,昏黄而温暖的光晕笼着这方小天地。

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了。

羌奶奶言谈间偶尔流露出的见识,让虞玉兰这个在泥土里操劳了半辈子的人大开眼界。

她说起早年堰南镇布料的经纬密度、成色辨别,说起人情往来的微妙处,说起持家理财的精细打算,都别有洞天。

虞玉兰则说起田里的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联,村里各家各户的性情故事,言语朴实,却充满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智慧。

两个经历迥异、年纪也相差不少的女人,在这陋室之中,竟找到了一种奇特的默契与共鸣。

忠兰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听着,眼神明亮,忠云则和忠远在小声讨论着书本上的题目,偶尔传来低低的笑语。

闲谈间,虞玉兰说起正在为大儿子忠楜张罗亲事,对方是涧北昊家布庄的姑娘。

羌奶奶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她沉吟了片刻,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过来人的通透与恳切:

“昊家……在堰南那边也是有名号的老店了,最是讲究体面二字。

虞家妹子,你给儿子备聘礼,除了那些明面上的米面粮油、三牲六礼,最好……再备上点压箱底的‘硬货’。”

她见虞玉兰凝神细听,便继续道:

“如今是新社会了,老规矩不好大张旗鼓,但该有的心意,一点都不能含糊。

银元……家里还有存货么?挑那些光鲜亮面、成色足好的,用红纸仔细包好,压在礼盒的最底下。

这不显山不露水,但懂行的人家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分量。

这,叫做‘暗财’,既是给未来媳妇压箱底的体己,也是给亲家的一颗定心丸。

有时候啊,比明面上抬十担八担的粮食都更能顶事。”

虞玉兰听得心头一震。

银元……她箱底确实还小心翼翼地藏着几块当年咬牙攒下的“袁大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是预备着救急渡荒的年月才能动用的压箱钱。

羌奶奶这一番点拨,宛如一道亮光,瞬间照亮了她心头那个模糊不清、却又隐隐担忧的角落。

是啊,昊家那样的人家,光是勤劳本分、名声好听还不够,还需要一点不张扬、却沉甸甸的底气。

她感激地望向羌奶奶,声音都有些发紧:“老姐姐!您……您这可真是金玉良言啊!帮我解开了心头一个大疙瘩!我真不知该怎么谢您!”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虞玉兰家两个姑娘读书“成器”的消息,像春天的柳絮,不知不觉就飘满了姬家庄和河西河东。

尤其是忠兰,不仅功课好,待人接物也越发沉稳大方,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见识,隐隐盖过了那些年纪相仿、却早已嫁人生子、围着锅台转的同族姐妹。

这本是件光耀门楣的喜事,却像一根看不见的细刺,扎进了某些人的心里。

村西头的姬老三,论起来还是忠楜的远房堂兄,家里两个儿子都在家务农,女儿也早早许了人家。

他蹲在自家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个疙瘩。

灶房里,他老婆一边弄得锅碗瓢盆叮当响,一边絮絮叨叨地念着:

“……就数他家闺女能!认得几个字还能上天不成?女娃子家,读那么多书,心都读野了!往后哪家婆婆敢要?

我看那虞玉兰就是瞎折腾,仗着当年那点‘支前模范’的老名声,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还‘中农’呢,哼,我看她那心思,比那……比那过去会盘算的人家还活泛!”

姬老三闷闷地吐出一口浓烟,烟雾缭绕着他那张被岁月和风霜刻满皱纹的脸,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郁。

他自己大字不识一箩筐,总觉得读书人身上有股子说不出的清高劲儿,瞧不上他们这些在地里刨食的。

.如今虞玉兰家两个丫头片子天天背着书包在村里、集上走动,村里人议论起来多是羡慕称赞,这让他心里像堵了团棉花,憋气得慌。

更让他窝火的是,如今村里开个会,记个工分,或者需要写写算算的时候,他那两个笨嘴拙舌、只会闷头干活的儿子常常插不上话。

而虞玉兰家那俩姑娘却能说得条理分明,连带着虞玉兰在村里面前,说话的底气似乎也更足了。

这天,正好是福缘集逢集的日子,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姬老三在牲口市转悠了半天,也没相中合适的牲口,心里正烦闷,恰巧碰见了邻村那个游手好闲、外号叫“油葫芦”的混混。

“油葫芦”一见姬老三,小眼睛一转,就嬉皮笑脸地凑了上来,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

“三叔,赶集呢?哎,您听说了没?虞玉兰家那俩闺女,在学堂里啊,可不光是念书那么单纯……”

“嗯?咋个意思?”姬老三斜睨了他一眼,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

“油葫芦”挤眉弄眼,一副掌握了什么秘密的样子:“啧啧,有人瞧见啦,跟那边那家……就是原来成分不好那家的那个小崽子羌忠远,走得可不是一般的近乎!

三个人好的跟什么似的,整天同进同出!

那个羌忠远,鬼精鬼灵的,谁知道他家里那个老太太,暗地里都教了他们些啥?

别到时候书没念出个名堂,倒把心思念歪了,跟那……跟那家里有历史问题的人牵扯不清,那可就……”

他话没说完,但那意味深长的语气和眼神,却像一滴墨汁,滴入了姬老三原本就有些浑浊的心湖。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