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 第236章 四载躬耕夯厚土.一朝应考赴新程

五十八天!姬永海仿佛长在了那片坚硬的河堤上。

那双曾经灵巧的手掌,此刻已被岁月的风霜磨得粗糙如石,结满了厚厚的血痂,血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粘在那柄铁镐的柄上,冻成暗红色的冰碴。

嘴唇干裂出血,脸上被寒风和飞扬的尘土划出细密的血痕。

然而,他那双眼睛,却如经火淬炼的炭火,愈发明亮锐利,穿透了疲惫与污垢,仿佛能洞察一切艰难的真谛。

这五十八天里,他带领的突击队在冻土上攻坚克难,咬紧牙关完成了那段被视为“硬骨头”的工程。

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都远远领先于其他队伍。

验收那天,公社书记拍着他结实的肩膀,沉声赞许:“好小子!你是块好钢!福缘大队这面旗,没倒!”

那一刻,姬永海心中一暖,仿佛那面旗帜在风中迎风飘扬,鼓舞着所有人。

他不仅是突击队的队长,更在返恒丰生产队后,担任起记工员的职责。

每到傍晚,工余时分,社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逐渐散去,姬永海便蹲坐在打谷场边的石磙旁,借着天边那一抹残余的微光,翻开那本厚重油腻的工分簿。

他用那只缠着胶布、破旧不堪的钢笔,蘸着廉价的蓝墨水,逐字逐句,细心地记录着每个人当天的工分:张三,挖沟,十分快;李四,运肥,九分;王五,犁地,十一分……

手指冻得僵硬,但写出的字迹却一丝不苟。

油灯下,他还要逐一核对全队几十号人的工分,确保无误。

那摇曳不定的油灯火苗在狭小的空间里跳跃着,将他的侧影投在土墙上,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烟袋锅中劣质烟草散发出辛辣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清脆的声响在夜色中格外悦耳,像是一首静谧的夜曲。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未亮,他便用粉笔将前一天的工分明细写在仓库那斑驳的土墙上。

白粉笔的字迹在灰黄色的土壁上格外醒目,仿佛一份无声的公告,也像一面照妖镜,让那些试图浑水摸鱼、偷工减料的心思无处遁形。

清新的晨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从这一笔笔公开透明的工分中,渐渐树立起了正气和公正。

他依然是生产队的农技员。

春播时节,他卷起裤腿,赤脚踏在冰冷刺骨的秧田里,亲自示范新学的“带土移栽”技术。

泥水浸湿了他的小腿,冰凉刺骨,却挡不住他那一份对土地的热爱。

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撮嫩绿的秧苗从秧盘中取出,带着一小块护根的泥土,稳稳地栽入经过细心平整的水田中。

他抹了抹脸上的泥点,抬头对围观的乡亲们大声讲解:

“看清楚了没?根要护住!带土移栽,不伤根,长得快!

这法子比老办法管用,一亩地多收几十斤都不成问题!”

他还是大队水稻育种的负责人。

盛夏时节,试验田里的稻穗开始抽穗扬花。

他顶着炽热的阳光,在田埂上来回巡视,像一位守护稻谷的老农。

弯腰细看每一株稻穗的结实情况,手指轻轻拂过沉甸甸的谷粒,眼神专注得仿佛在检阅一支即将出征的精兵。

每一片稻叶,每一粒谷粒,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是县广播站的“土记者”。

夜深人静时,当整个村庄沉浸在梦乡中,只有虫鸣和偶尔的犬吠声,他还在那盏摇曳的油灯下铺开稿纸,记录着乡亲们的故事。

他写下了《福缘大队科学种田初见成效》,写下了《北三河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还写下了《一位老农的麦田经》。

他用朴实的文字,把白天在田埂、工地、炕头听到、看到的故事,用泥土的气息和汗水的咸味记录下来。

稿子寄出去,有时变成县广播站喇叭里带着电流杂音的声音,有时成为地区小报上一个豆腐块大小的铅字。

当乡亲们在广播里听到“通讯员姬永海报道”时,总会有人啧啧称奇:

“看人家永海,真是个能写会说的好手!”

渐渐地,一些闲言碎语也开始在耳边飘荡。

“永海啊,你这党员牌子,真是金贵着哩!你看看大队部那些人,会计、营长、治保主任……哪个不是干部?哪个像你这红本本亮堂?”

有人调侃着,带着几分羡慕和敬佩。

姬永海正啃着水桶里的凉玉米饼,听到这些话,抬起头,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他咽下嘴里的干涩,灌了一口凉水,平静地说:

“二叔,我入党那会儿,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那誓词里头,可没说入党是为了当官、捞好处。

入党,是为了为老百姓办事。”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连绵起伏的田野。

“组织上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只要组织信得过我,我就拼命干;如果觉得我还不够资格,我就老老实实做个普通社员,种好地,记好工分,为咱们恒丰小队出点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的声音虽不高,却沉稳有力,就像河岸边那棵老柳树的根,深扎泥土,稳如泰山。

四年时间,河西岸的芦苇由青变黄,又由黄变青,轮回不息。

姬永海的脚步踏遍了小姬庄的每一寸土地,也丈量过北三河工地的每一块冻土。

从生产队的记工员、农技员,到大队的青年副书记、书记,再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最后担任会计,他的身影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穿梭。

那间堆满账册的小小会计室,成为了他新的战场。

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取代了田间的号子和工地的镐声。

油灯下,他一页页翻阅着厚厚的账册,核对着每一笔收支。

数字虽冰冷,却关系着几百户乡亲的柴米油盐。

每一笔账,他都算得清清楚楚,每一分钱都抠得明明白白。

他深知,这个位置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河东河西”的天平上,这杆秤必须端得稳,不能有一丝偏差。

正当他埋头于账册,手指被算盘珠子磨出细茧时,1980年的初冬,一则消息如春雷般滚过苏北平原:

国家面向农村青年和基层干部,开始招考农业经营管理干部!

姬忠楜蹲在门槛上抽烟,烟锅里的火星忽明忽暗。

昊文兰在灯下缝补鞋底,针线穿梭,发出细微的“噗噗”声。

他们都听到了广播,也看到了儿子深夜伏案的身影——不再是那堆账册,而是久违的高中课本和一份崭新的招考简章。

“要去?”姬忠楜吐出一口浓烟,烟雾缭绕着他那布满皱纹的脸庞。

姬永海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

油灯的光映在他眼中,像两点跳动的星火。

“爹,娘,”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这四年,我一直没放下书本。

地里的技术,账本里的学问,我都在琢磨。

这次考试……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得试试。”

昊文兰停下针线,抬头望着儿子。

四年的风霜洗礼,儿子脸上的稚气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沉稳如土地的气质。

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推了推油灯,让那一抹昏黄的光,更多地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

那一页页公式和定理,仿佛也在默默支持着他的决心。

窗外,寒风呼啸,卷起地上的枯叶。

姬永海再次埋头书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这声音,不同于挑河工时的号子,不同于算盘珠子的“噼啪”,也不同于缝纫机的哒哒。

它像一支低沉的号角,穿越河西的寒夜,坚定不移地指向那遥远的河东渡口。

灯光将他伏案的身影拉得很长,很稳,就像一座沉默的桥,连接着泥土深处的河西和那片雾气弥漫、却终将迎来曙光的河东。

这,就是他的梦想,也是那片土地对他的期盼。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