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 第231章 浊世批文藏古智,寒师箴言指初心

春意渐浓的1975年,公社的广播喇叭声在晨曦中高亢回荡,刺破了村庄那片宁静的薄纱。

那声音像一把锋利的刀,割裂了平日的安谧,也唤醒了沉睡的乡野。

姬永海站在批斗大会的会场上,面色沉重,心如死水。

作为被指派的“批判者”,他不得不站出来,用那机械般的语调,批判起他曾敬仰的宋江。(当然他那时的敬仰不一定正确)

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无形的铁链紧紧缠绕,既有对昔日英雄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就在批判的阴影笼罩之下,姬永海在猪圈的围墙旁偶遇了他的语文老师。

那位老师站在泥泞中,身形佝偻,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眼神犀利,似乎能穿透一切虚伪与荒诞。

“忠君二字,刻在骨头上啊!”

老师轻声叹息,声音低沉而意味深长。

那一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姬永海心头的迷雾,让他开始窥见在这场荒诞运动背后,藏匿着的人性微光。

转眼来到砖窑厂,姬永海目睹了曾经的数学老师——杜敏的模样。

那位老师曾经挺拔如松,站在讲台上,用清澈的声音讲述“举一反三”的道理。

而如今,他背负着沉重的砖坯,佝偻得像一只虾,满脸的皱纹像是被岁月刻画的深沟。

老师指着冲天的烟囱,嘴角带着苦涩的笑:

“那最高的点,总在天上。”

他的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甘。

伴随着哀乐的旋律,姬永海在一片玉米地里站定,手中紧握那本藏满知识的小本子。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

人生的轨迹,不是如戏剧般跌宕起伏的抛物线,而是一条静默而笔直的线,从河西那片贫瘠的土地,直指河东那片丰饶的彼岸。

这条线,或许平凡,却坚韧不拔,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生命线,承载着希望与坚守。

姬永海被委以写批判稿的重任。

每天放学后,他像一只极度警惕的田鼠,悄无声息地钻进自家灶房角落的柴草堆深处。

那片堆满干草和木屑的角落,暗藏着他所有的秘密。

灶膛里,余烬尚未完全熄灭,暗红如血,散发出微弱的余温,夹杂着草木灰的呛人气味。

这里成了他藏身的秘密基地,也是他与思想交流的秘密空间。

借着那微弱的光线,姬永海翻开那本从班主任偷偷借来的《论语》。

那纸张已变得脆弱,泛黄的边角上布满了虫蛀的洞穴,像是被饥饿的老鼠反复啃咬过。

“学而时习之”几个字缺笔少画,模糊不清,但在昏暗的光影中,依稀可辨。

姬永海一边抄写,一边细细咀嚼那些古老的句子,试图从中寻找一丝慰藉和力量。

“温故而知新”——这五个古老的字,竟与他当年在讲台上听到的“举一反三”如出一辙,仿佛两条暗流在心底交汇,滋养着他那干涸已久的精神。

他用指尖轻抹那堆冷灰,灰白的尘粒在竖排的古字间蜿蜒爬行,像是为千年前的沉默添加了一行无声的标点。

就在这时,母亲端着一块掺了红薯面的小麦饼走了进来。

油灯的微光在她鬓角新添的白发上跳跃,映出她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

姬永海的心猛地一跳,慌忙将那本《论语》塞进了草垛最深处,动作之快,仿佛被火烫了一般。

母亲没有多问,只是轻轻把那块饼放在灶台沿上。

那饼面粗糙,散发出微微的土腥与淡淡的甜味。

“村头开了批林批孔的大会。”

母亲低声说,声音带着些许疲惫,“别往前凑。”

她顿了顿,又低声叮嘱:

“咱们庄稼人,哪管那些运动,种好地,才是最实在的。”

那话语中,满是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和对未来的淡淡忧虑。

红薯渣在喉咙里摩擦着,姬永海不由得想起去年在学校食堂里,那雪白柔软的馒头,能一口吞掉三个。

那时,数学老师杜敏总是挺着腰,站在讲台上,用那清亮的声音讲解“举一反三”的道理。

老师的衣服洗得发白,粉笔灰沾满了衣角,话语如山洪般澎湃:

“你们吃白面,别总惦记红薯!”

如今,老师被调到砖窑厂,传闻他每天背着沉重的砖坯,腰杆早已弯成一张旧弓,像随时会断裂的弦。那一幕,像冰冷的铁钎,刺得姬永海心头一阵酸楚。

批林批孔的运动如洪水般席卷整个公社,连带着学校也变得紧张起来。

学校组织学生去扒那座早已废弃的孔庙石碑。

那石碑上的字迹早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像一张布满皱纹的老脸,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摧残。

姬永海握着铁钎,用力撬动那坚硬的石缝,手心传来阵阵麻木。

就在这粗暴的动作中,他的目光忽然被碑座一道深深的缝隙吸引,竟然顽强地长出了一株枸杞。

那株枸杞虬曲的枝干紧贴着冰冷的石座,几颗玛瑙般红亮的果实缀在枝头,宛如血珠凝固在春日的灰色中,灼灼燃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姬永海心头一动,飞快地摘下两颗塞入口中。

酸涩的汁水在舌尖炸裂,顺着喉咙滑落,他仿佛吞下一口浓缩的夏日阳光,炙热而又苦涩。

在这片肃杀的春天里,那一股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令人心头一震。

夜幕降临,柴草堆里的余烬只剩微弱的暗红色,仿佛一只濒临死亡的火苗在挣扎。

姬永海坐在院子里,望着那本《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那行字,心头泛起一阵怅然。

院子角落的老井在月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点,水面微微荡漾,像一面碎银铺就的镜子。

他忽然想起数学老师杜敏曾经在讲台上挥舞粉笔,激情洋溢地描绘抛物线的轨迹:

水桶从深井中被提起,那一道弧线,起点和终点都牢牢系在土地上,唯有中间的顶点,像一只惊鸿般飞跃而出。

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那弧线的顶端凝固。

这念头如同冰凉的井水,清晰地流过他的脑海,带来一阵战栗般的清醒。

批判《水浒》的风声渐起,像夏日的蚊蚋,嗡嗡作响,伴随着麦穗的逐渐变黄,越发刺耳。

公社给每个大队发放《水浒传》,要求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

福缘中学的操场上,一幅巨大的宋江画像被浓墨涂黑,面部轮廓变得扭曲,旁边用血红的墨汁写着:

“农民起义的叛徒!”

那字迹鲜红如血,仿佛随时会淌出血来。

姬永海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必须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发言。

他手握那份轻飘飘却又沉重如山的发言稿,像握着一块炽热的铁块。

稿纸边缘已被汗水浸湿,变得皱巴巴的。

他偷偷溜到学校的角落,那里有一口猪圈。

浓烈的臊臭味扑面而来,令人几乎窒息。

语文老师胡江清正佝偻着身子,吃力地将一桶浑浊的泔水倒入石槽。

那双镜片上永远蒙着油腻的污渍,几乎看不清他的眼睛。

猪群在一旁哼哼叫着,争抢着食物。

“你想批宋江什么?”胡老师用沾满污垢的衣袖擦拭镜片,动作迟缓,声音沙哑。

“批他不该受招安?还是批他没把梁山的旗号坚持到底?

把皇帝老儿的金銮殿也掀翻?”

“都批!”姬永海的声音干涩,把汗湿的发言稿捏得更紧。

“报纸上说他是投降派,是叛徒!”

胡老师竟然笑了,嘶哑的笑声惊飞了猪圈上方的麻雀,

扑棱棱飞向灰蒙蒙的天空。

“你读过原着么?”

他放下沉重的泔水桶,浑浊的目光穿透脏污的镜片,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锐利,“李逵抡起板斧排头砍去时,宋江可曾阻拦?

征战方腊,多少兄弟倒在血泊中,他何曾掉过一滴眼泪?

可是,直到临终,他那“忠君”二字,竟深深刻在骨头里——这才是真奇怪。”

那声音在猪圈中回荡,带着一种洞察世情却无力改变的苍凉,像一根沉入泥淖的铁锚。

他顿了顿,镜片后那双浑浊的眼睛似乎穿越了猪圈的污秽,投向某个虚无的远方:

“宋江那厮,心里想着招安,面上却要替天行道。

忠字刻在骨头上,可骨头里流的却是兄弟的血……这世道,忠字压死人哪。”

叹息如同沉重的石头,落入泔水槽,溅不起半点涟漪。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