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 第187章 忠牌夜响惊雏胆. 姜筐月明暖世途

夏夜的风是个顽皮的货郎,挑着河泥的腥气和芦苇的白絮,在河埠头的青石板上兜兜转转。

姬永海蹲在石板上,石板被白日的日头晒得余温未散,透过薄薄的粗布裤管熨着大腿,倒成了这凉夜里难得的暖。

他望着父亲姬忠楜撒网的动作,那网绳在父亲手里活像条刚出水的鳝鱼,被手腕轻轻一抖,便在空中绷出一道银亮的弧线——不是生硬的直线,是带着韧劲的弧,像老弓射出的箭,却比箭更懂与风周旋。

网落进水里时没什么声响,只搅碎了满河的月光,那月光本是铺在水面的银箔,此刻碎成千万片,顺着水波漂,倒像是谁把星星揉碎了撒在河里,又被鱼群衔着游向深处。

河埂上的“忠”字牌还在闹。

那几块钉在老槐树上的木牌,红漆早已被风雨啃得斑驳,露出底下的木纹,像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

风大起来时,木牌便被拽得左右乱撞,“咯啷——铛——”,声音初听像谁家的铜锁没扣紧,细听却带着股说不出的执拗,像个迷路的老妪在暗处反复念叨。

风再急些,响声便密起来,“啷啷啷”连成一串,倒像是有人捧着串生锈的铃铛在跑,铃铛撞着铃铛,慌里慌张的,听得人后颈发麻。

姬永海的后颈突然沁出层冷汗。

他十三岁的年纪,正是听不得鬼故事又偏爱凑上去听的光景。

前几日在晒谷场,三奶奶纳着鞋底讲过“勾魂铃”的故事,说夜里听到铃铛响,便是鬼差来锁人,那声音越急,离得越近。

此刻这“忠”字牌的响动,竟和故事里的描述丝丝入扣。

他偷偷瞟了眼河面,墨黑的水波里像是藏着无数双眼睛,眨一下,便有圈涟漪漫过来,轻轻舔着他脚边的石板。

大脑像被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堵着,连呼吸都带着滞涩——吸气时总觉得有冷风顺着喉咙往肺里钻,呼气时又像有只手攥着胸口,让气吐不净。

“爹!”他的声音突然炸开,像炮仗在空荡的夜里响。

“有鬼!是勾魂铃!它要抓我——”

尾音被恐惧扯得发颤,像根快绷断的弦。

姬忠楜正往回收网的手猛地顿住,手里的网绳“啪”地滑下去几寸。

他顾不上捡,转身就往岸上跑,赤脚踩在湿滑的泥地里,溅起的泥点打在裤腿上,像撒了把黑豆。

“永海!别怕!爹在!”

他的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抖,不是怕鬼,是怕水里那个慌了神的儿子——这孩子是家里的长子,将来要顶门立户的,可不能出事。

姬永海早已忘了该怎么跑。

他只知道要扑向父亲,那是这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他张开胳膊,像只学飞的雏鸟,脚下却被块翘起来的石板绊了个趔趄。

身体往前冲的势头收不住,他眼睁睁看着父亲就在眼前,指尖都快碰到父亲的衣角了。

却偏偏擦着父亲的胳膊扑了过去——“扑通”一声,整个人扎进水里的瞬间,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在耳朵里炸开,像擂鼓,震得耳膜生疼。

河水不算深,却冷得像冰。

姬永海在水里乱扑腾,嘴里灌满了带着腥味的水,那味道像把钝刀子,刮得喉咙火辣辣的。

他想喊,却只能吐出串串气泡,眼前的河水浑浊一片,分不清上下,只觉得有无数冰冷的手在拽他的腿。

就在他快要憋不住气时,头发突然被狠狠攥住,那力道生猛得像要把他从水里拔出来。

他的脑袋“嗡”地露出水面,第一口吸进的风带着水汽,凉得他肺都在疼,嘴里却还在含糊地喊:“铃……铃铛……”

姬忠楜把儿子拖上岸时,自己的褂子早已湿透,贴在背上像层冰凉的壳。

他没顾上喘口气,先顺着那“铛铛”声望去——月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张碎银网,网住了那几块摇晃的“忠”字牌。

风正从河对岸钻过来,带着稻田的稻香,推着木牌撞在一起,响声便时急时缓。

站在水边时,水声、风声、虫鸣声混在一起,倒像给这响动盖了层被子。

可到了岸上,那声音便掀开被子钻出来,在寂静里横冲直撞,确实像有双无形的手在摇铃。

父子俩这一番折腾,篓里的鱼早借着慌乱蹦回了河。

.姬永海看着水面上漂着的几片鱼鳞,像被撕碎的锡纸,心里又悔又怕。

他等着父亲骂,可姬忠楜只是蹲下来,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他脸上的水,指着摇晃的木牌说:

“你瞧,那不是鬼,是风在逗它玩呢。”

他捡起块小石子,轻轻弹在木牌上,“铛”的一声脆响,像谁敲了下铜盆。

“这世上的怕,多半是自己吓自己。”

他的声音带着水汽的沙哑,却比石板还稳,“你是大哥,将来要护着弟弟妹妹的,这点响动就慌了神,往后怎么扛事?”

姬永海低下头,看见父亲手背被网绳勒出的红痕,像条蜿蜒的小蛇。

从那以后,再跟父亲来捕鱼,他总被父亲拽在身边——有时是让他扶着鱼篓,有时是教他辨水流的方向,父亲的手总在他能碰到的地方,像根定海神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永海,把姜筐拎过来。”昊文兰的声音从岸上传来,像根温温的棉线,把河边的静谧串了起来。

姬永海抬头,看见母亲从自留地方向走来。她的裤脚卷到膝盖,沾着的黑泥里还嵌着几根青草,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怀里的生姜裹着新鲜的湿泥,黄澄澄的姜芽顶着头绿帽,像刚从被窝里钻出来的娃娃,怯生生的。

月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不是霜,是经年累月的辛苦熬出的白,比棉花还轻,却比石头还沉。

她走得很慢,脚底板在泥地上碾出浅浅的坑,每一步都像在跟土地较劲。

“蔡会计家三丫头生了疹子,”

.昊文兰把生姜放进竹筐,指尖在姜皮上轻轻摩挲,像在给孩子掖被角,“这嫩姜熬水擦身子最管用,顺带让他家尝尝鲜。”

她说话时,眼角的皱纹里还卡着点泥土,可眼神里的温和,比月光还软。

姬永海注意到,母亲左手的食指缠着块破布,那是早上刨姜时被石头硌破的,血渍透过布渗出来,像朵蔫了的小红花。

河对岸的老槐树下,几个妇女凑在一盏马灯下纳鞋底。

灯芯跳着橘色的火苗,把她们的影子投在地上,像群歪歪扭扭的稻草人。

说话声顺着水流漂过来,像刚捞上来的水草,缠缠绕绕的。

“还是忠楜家会做人,”

二队的张婶扎着针,声音尖得像锥子。

“蔡会计、刁队长常来走动,他家娃谁敢动一根手指头?

前阵子三队的愣头青想欺负永英,被刁队长瞪一眼,吓得屁滚尿流。”

“前阵子批斗‘投机倒把’,二队老田家就多卖了两斤鸡蛋,被游街时脖子上挂的篮子都磨破了。”

另一个声音接了话,带着点幸灾乐祸的酸,“忠楜家年年卖生姜换钱,不也没事?这门道,一般人学不来。

去年我看见忠楜媳妇给蔡会计送新腌的姜,用红布包着,那殷勤劲儿……”

“他家永海在学校当班长,永英能去大队部发药,永兰学缝纫机。

第三个声音慢悠悠的,针穿过厚布的“嗤啦”声格外清晰。

“哪样不是沾着干部的光?

这世上的路,有人铺就是好走。

咱没那本事,娃就只能在地里刨食。”

姬永海拖着姜筐往岸上走,筐绳勒得手心发红,像要长出朵红疹子。

他比谁都清楚,那些话里的“光”,是父母用多少个起早贪黑焐热的。

去年秋收后请干部吃饭,母亲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全煮了。

那些鸡蛋,平日里永英发烧想吃个整的,母亲都只敢敲个蛋花在粥里。

那天夜里,他起夜时看见母亲在灶房里数鸡蛋,数一个,叹口气,像在数日子。

最后一个鸡蛋放进篮子时,她摸了又摸,眼里的不舍像要溢出来。

父亲则在油灯下补渔网,昏黄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座佝偻的山。

网眼里的破洞密密麻麻,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父亲的手指被网绳勒出了血,他只是把手指放进嘴里吮吮,又继续缝,线在破洞间穿梭,像在缝补生活的漏洞。

开春请客时,父亲为了条三斤重的鲤鱼,在河湾蹲了三夜。

夜里的河水凉得刺骨,父亲回来时,两条腿冻得又红又肿,像两根煮熟的萝卜。

可那条鱼,他们兄妹连腥味都没闻着——父亲说,干部们管着队里的事,得让他们吃舒坦了。

鱼杂炖进了汤里,鱼肉片得薄如蝉翼,码在盘子里像朵盛开的白菊,连葱花都摆得整整齐齐,像给花朵镶了边。

“哥,咱为啥总把好东西给别人?”

二弟姬永洲拎着空鱼篓跑过来,他刚跟着三叔家的堂哥去摸虾,裤脚卷得老高,小腿上还沾着片绿莹莹的水草。

他的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

“堂哥说,这筐生姜卖了,能换两尺花布,给永美做件新褂子多好。”

姬永美那件蓝布褂子,袖口磨得发亮,露出的手腕细得像根芦苇。

前几日她对着镜子转圈圈,说“要是有朵花就好了”,声音轻得像叹息。

姬永海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下,酸溜溜的,却没说话,只盯着父亲的渔网——水面上的网影动了动,像有谁在水下翻了个身。

姬忠楜猛地收网,网兜里的鲫鱼“扑棱棱”蹦得老高,银白的鱼鳞在月光下闪,像撒了把碎钻。

“小心点,”他把鱼倒进篓里,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谁。

“这鱼得养在水缸里,明天请刁书记来,炖出的汤得鲜掉眉毛。”

他说着,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半块棒面饼掰了点扔进嘴里,嚼得很慢,像在品尝什么珍馐。

那是母亲早上给他揣的,他舍不得一次吃完。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