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 第152章 寻根问祖镇巷深.身世迷离泪痕沉

虞玉兰踩着那双旧裹脚布鞋,发出“啪嗒啪嗒”的轻响,奔向洪泽东岸端的堰南镇。

她急切试图刨出埋藏已久的羌家根脉。

青石板路上,缝隙中夹杂着岁月沉淀的泥垢,被无数双脚的磨砺磨得光亮,映照出她那佝偻的身影。

这里的镇子比小姬庄大了十倍不止,街面上弥漫着油条铺子飘散的油烟气、供销社散发的肥皂香,还有船民身上那股河水的腥味,交织在一起,令人头晕目眩。

她怀揣着羌忠远那句“我到底是谁”的疑问,像握着一块炽热的烙铁,越走越急,那股灼热的疑惑便越发刺心。

后背沁出一片汗水,黏在粗布褂子上,像一层沉重的包袱,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复兴饭店那块木制招牌在风中摇曳,剥落的油漆露出底下那两个“复兴”二字,笔画间似乎还能隐约看出昔日的阔气,宛如一位落魄的秀才藏在补丁缝里的一块绸缎。

虞玉兰扶着门框,微微侧身望进去。

只见一名穿着蓝布褂的伙计正用抹布细心擦拭着油腻的八仙桌,见她这乡下老太太模样,连抬眼都懒得抬,手里的抹布在桌面上画着圈,像是在驱赶什么晦气。

“给您打听个事儿,”

她将包袱放在墙角,声音沉稳而坚定。

“早年这码头边上的小人堂,到底藏在哪个角落?”

伙计手中的抹布停了一下,抬头打量了她一番,眼神中带着几分不屑,像在掂量一堆毫无价值的旧铜烂铁:

“小人堂?那早就不在了!

早改成了公社仓库,就在船闸的西边,那排青砖大瓦房就是。”

他朝窗外努努嘴,嘴角浮起一抹讥讽的笑容。

“你问这干嘛?那地方邪性得很,夜里常听见娃娃哭,嗷嗷叫的,就像猫爪子挠心似的。”

虞玉兰没有多说一句话,谢了一声,转身离开。

沿着船闸边那排青砖瓦房走去,果然气势非凡,墙头上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燃烧的火焰。

门口站着两个身穿红袖章的年轻人,背着手来回踱步,皮鞋底敲击地面,发出“咚咚”的沉闷声,仿佛在为这片寂静的院落敲响丧钟。

她绕着墙根转了半圈,墙缝中长出几丛野蒿,叶片上还沾着泄洪时溅落的泥点,绿得发黑。

她的脑海中浮现羌忠远奶奶临终前那只紧紧抓着她手腕的枯瘦手,指节硌得她心头一阵刺痛:

“码头……银杏……”

几个字像被水泡胀的棉絮,堵得喉咙发紧,眼珠子都涨得通红。

镇北头的奶奶庙只剩下一扇半破的门,门板裂开一道大缝,像张漏风的嘴。

神像早已被砸得稀碎,供桌上堆满了社员们寄存的农具,锄头、镰刀交叉堆叠,像一堆无人收拾的尸骨。

庙前那片空地倒还宽敞明亮,几棵老榆树歪歪扭扭地站立着,树干上嵌满了陈年的碎砖,像没长好的疤痕。

一位拾柴的老汉蹲在墙根抽烟,烟锅里的火星忽明忽暗,映照出他满脸的皱纹,像一幅被烟熏黄的老画。

虞玉兰走过去,从烟荷包里捏出一撮自己卷的烟丝,递给他,手指抖得像秋天的蚂蚱。

“老哥,这庙前头,早年是不是有个羌姓的大户?”

她轻声问。

老汉眯着眼睛打量那烟丝,咬着黄牙猛吸一口,烟雾从鼻孔喷出,像两条小蛇:

“羌地主?那还用问?

那时候批斗他,就在这庙门口搭台子!

那阵子,满天都是喊声,像蚂蚁搬家似的!

口号喊得震天响,房顶的瓦都震得掉下来!

那老东西穿着单衣,跪在冰碴子上,门牙都被踹掉了,血顺着下巴流,冻得像红冰糖,一串串的,就像庙里挂着的佛珠。”

他咂咂嘴,唾沫星子溅在衣襟上,“批斗完就关了大牢,今生都别想出来,除非阎王爷来提人。”

虞玉兰的心沉了沉,像坠入南三河底的淤泥,五脏六腑都跟着沉了下去,肋骨都像被压得生疼。

她又走到银杏广场,那棵几人合抱的老银杏树依旧挺立着。

树干粗得需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皮上布满了刻着“打倒”二字的红色标语,笔画深得能塞进手指,红得像凝固的血。

秋风扫过,金黄的叶子簌簌飘落,像无数只巴掌,轻轻拍打着当年批斗会的伤痕,令人心头发麻。

她站在树下,仿佛还能听见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穿越时空,夹杂着羌地主压抑的呻吟。

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撞击在四周的墙壁上,又弹回,震得她耳膜嗡嗡作响。

连续走了三天,腿肚子都变得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每迈出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下一秒就要散架。

虞玉兰才在街北头问了两户姓羌的人家。

羌东进家正在堆猪圈,泥坯子堆得整整齐齐,像在堵新坟。

听到问羌地主的事,他手里的泥抹子“啪”地扔在地上,声音清脆得像骨头断裂:

“别提那老东西!我们是逃荒来的,跟那地主八竿子打不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沾上了他的晦气,明年猪都不长肉,你赔得起?”

羌思阳家更干脆,隔着门板就大声回话,声音像被砂纸磨过:

“我们是逃荒的,跟那地主没半毛关系!

你快走吧,别耽误我吃饭,要是你再啰嗦,被狗咬了,我可不负责。”

虞玉兰坐在墙根下,喘着粗气,后背贴着冰凉的砖墙,那股寒意顺着脊梁骨爬上来,冻得她直打哆嗦。

包袱里的干粮早已吃完,空荡荡的胃像装了只饿疯了的耗子,到处乱啃。

夕阳渐渐西坠,她蜷缩在地上等待归宿。

正当她愁眉苦脸时,一个穿着黑布对襟褂子的老汉走了过来,手里拄着一根枣木拐杖,杖头光亮如乌金。

“你是找羌家的事?”

他的声音低沉,像从地下深处传出来的。

“我……”虞玉兰犹豫了一下,指甲掐进掌心,语气带着一丝恳求。

“我想找个故人,和羌家有点牵扯。”

老汉望了望远处,眼珠子像算盘珠子一样转动,压低了声音:

“跟我来。”

穿过两条狭窄的巷子,墙头上的狗尾巴草轻轻拂过脸颊,痒得她忍不住想打喷嚏。

老汉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门轴吱呀作响,像一声悠长的叹息。

院子里种满了青菜,绿油油的,墙角堆放着劈好的柴火,整齐得像堵起的小墙,比别家都干净整洁,透着一股过日子的踏实气息。

“我叫林慕阳,”老汉倒了一碗热水,碗沿豁了个口,笑着说。

“你要找的,是不是跟‘小人堂’有关?”

虞玉兰眼睛一亮,像黑夜里点亮了油灯,手都忍不住颤抖,水晃出半碗:

“老哥知道?”

林慕阳叹了口气,他从炕席底下摸出一个木匣子,锈迹斑斑的铜锁像陈年的古铜,已失去光泽。

打开一看,里面裹着一块补丁缝的红布,布料虽旧,却缝得细密。

“当年小人堂收娃,都得留个信物。

俺家婆娘那会儿帮过几天忙,偷偷藏了几个,怕断了根。”

他解开红布,露出一个小巧的银锁,锁身刻着歪歪扭扭的莲花,花瓣已磨平:

“这是蔡家的,娃娃出生时大出血,没能挺过来,就像地里的萝卜一样,说拔就拔。

娃也没活过三岁,出疹子死的,小脸烧得跟关公似的。”

他又拿出一个铜铃铛,漆色已掉得差不多了:

“柳家的,爹娘都饿死了,就像路边的野草,没人管。

娃后来被狼叼走了,只听见在湖边芦苇丛里嗷地一声,再也没动静。”

最后,他捏起一个青玉小坠,雕着只小兔子,耳朵断了一只:

“就剩这个,不知道是谁家的。听说是个女娃留下的,可后来……”

他叹了口气,满眼的哀伤。

虞玉兰的目光死死盯着那玉坠,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呼吸变得急促。

她记得羌忠远奶奶临终前,曾经握着那只玉坠,指节都抠得发白,跟她说过那是“根”的象征。

那天,她还清楚记得,老太太把那玉坠藏在手心,嘴角微微一笑,仿佛看见了什么希望。

如今,看到这件物件,她的心像被撕裂了一般,既惊又痛。

她努力压抑着心头翻腾的惊涛骇浪,那股激荡差点将她吞没。

端起碗,喝了一口早已凉透的水,冰冷得像灌进喉咙的冰碴子,

“俺……俺没见过这东西。”

那一刻,空气似乎都变得凝重而静谧。

她站在那里,望着那远去的天色,心中泛起一阵难以名状的迷茫与哀伤。

她知道,关于那“根”的秘密,远比自己想象得要深得多,也许,只有找到真正的答案,才能解开这段尘封已久的身世之谜。

她的目光越过那片苍凉的天地,仿佛看见了那被岁月掩埋的家族历史,等待着她去寻觅、去解读。

这段旅途,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她,已然踏上了寻根问祖的漫长征途。

喜欢河东与河西的故事请大家收藏:()河东与河西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