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襄阳城外,岘山南麓,一处清幽的竹林精舍内。
三位老者正于月下对坐,清茶一壶,棋枰虚设,更重于清谈。清风徐来,竹影婆娑,与襄阳城内外的暗流涌动仿佛是两个世界。此三人,正是荆州士林所共尊的名士领袖:年岁最长、德望最着的庞德公(庞公),清雅超然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及虽精于匠艺巧思却同样洞察世事的黄承彦。
庞公轻呷一口茶,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岁月的厚重感:“近日襄阳城内,因曹孟德之至,颇不宁静。刘景升将其置于新野,欲为北藩。北地苍狼虽折翅,其心志恐未甘啊。老夫观之,是福是祸,犹未可知。”他首先定下了谈论的基调。
水镜先生司马徽淡然一笑,接口道:“庞公所虑极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曹孟德乃世之枭雄,蛰伏乃潜龙勿用,岂会久居人下?只怕这荆襄九郡,未来之主姓刘还是姓曹,尚在未定之天。”他一语点破了曹操的潜在威胁。
此时,一旁看似专注于烹茶的黄承彦却头也不抬地悠悠说道:“然则,纵无此潜狼,北地真龙之势,又岂是荆襄一隅可挡?”他语出惊人,将话题引向了更宏大的格局,“刘隽据七州之地,统合北方,政令军令皆出一体,其势已如江河奔涌,南下之意,昭然若揭。其所短者,不过舟师水战耳。然以其能,假以时日,造楼船,练水军,绝非难事。届时,长江之险,尚能称险乎?” 他以匠人的务实,直指问题的核心——绝对的实力差距。
庞公颔首,面露忧色:“承彦所言,切中要害。刘景升垂垂老矣,只求守成,二子非雄主之资,内部又各怀心思。在此巨变之世,欲偏安一隅,实是难矣。北龙势大,潜狼在侧,江东还有猛虎孙策觊觎江夏…荆州富庶,反成众矢之的,如舟行于狂风巨浪,安危系于一线。”
“呵呵,”司马徽轻笑道,“何止一线?庞公怕是乐观了。依我之见,荆州之局,非但不能自主,其命运早已系于北方那位真龙之手。刘隽何时南下,以何种方式南下,决定了荆州的结局。曹孟德之来,不过是这局中添了一变数,或加速,或延缓,却难改大势。”他的观点最为超然,也最为彻底。
黄承彦放下茶壶,看向二位老友,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大势如此,然世事终须人为。刘隽虽强,欲取荆州,亦需名正言顺,减少损耗。曹孟德虽狡,立足未稳,亦需时机。这其间,人的因素,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他话中有话,似乎另有所指。
庞公若有所思:“承彦是指…我荆襄之才俊?孔明、士元、广元、公威…这些年轻人,他们的去向与抉择,或能影响这局部的胜负?”
“或许吧。”司马徽依旧淡然,“雏凤清声,或可暂遏雷霆。然凤非梧不栖,非主不依。他们将来择木而栖,是向北,是向西(益州),或是…助此间潜狼腾飞,皆在其一念之间。这,或许才是未来荆襄之地,最大的变数。”
言罢,三人沉默片刻,唯有煮茶之水声咕咕作响。
庞公最终轻叹一声:“如此说来,你我只能静观其变了。”
黄承彦笑了笑:“静观其变,亦不失为一种智慧。”
精舍之外,夜风穿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天下的涛声,正隐隐传来,预示着山雨欲来。
一处临水的雅致庭园。
与山中长者清幽超然的氛围不同,这里聚集着一群荆州年轻一代的俊杰才士,气氛更为活跃,充满了锐气与思辨。马良(眉间已有白毛,风姿特秀)、向朗(博学多识)、王粲(虽貌不扬却才思敏捷)、韩嵩(已初具名士风范)、习祯(才华出众)等人正围坐畅谈,酒酣耳热之际,话题自然离不开眼前波谲云诡的天下大势。
“曹公孟德入荆,驻守新野,诸位以为,于我荆州是福是祸?”向朗率先抛出话题,目光扫视众人。
王粲放下酒盏,快人快语:“曹公乃世之英雄,虽暂败于燕王,其能岂容小觑?其来,或可增强我荆州北防,对抗燕王南下之兵锋。然其志不小,刘使君需善用之,亦需慎防之。”他曾在长安见过曹操,对其能力有直观认识。
韩嵩则持重一些,摇头道:“不然。燕王刘隽已据天下七州,势不可挡。其意在混一宇内,绝非一荆州可独抗。依我之见,使君当审时度势,或应早思归附之道,以免兵连祸结,使荆襄生灵涂炭。曹公之来,或反会激化矛盾,促使燕王早日南下。”他的观点更倾向于现实主义。
马良微微蹙眉,语气温和却坚定:“嵩兄之言虽有其理,然未战先怯,非保全之道。荆州带甲十万,民富粮足,更有长江天险,水军强盛。若能上下一心,任用贤能,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联吴(指孙策)抗燕,未必不能争衡天下,至少可保一时安宁。曹公之能,若能为荆州所用,便是助力。”他更强调内部整合与积极应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真龙之睥睨天下请大家收藏:()汉末真龙之睥睨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习祯笑道:“季常(马良字)兄总是如此持正乐观。然则内部能否一心?蔡蒯之心,是否真与使君同?二子之事,又当如何?”他点出了最核心的内部隐患。
几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热烈。
而在不远处的水榭回廊边,几个年纪更小的少年少女也被这边的谈论所吸引。其中便有面容清秀、眼神明亮异常的诸葛亮,他身边是身着简便衣裙、眼神灵动透着聪慧的黄承彦之女黄月英,还有其貌不扬却目光锐利的庞统(士元),以及其他几个世家子弟。他们看似在嬉戏玩耍,或摆弄着一些机巧模型(尤其是月英),实则都竖着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着兄长们的宏论。
当听到韩嵩主张归附时,小庞统撇了撇嘴,低声对诸葛亮说:“未战先言降,岂是大丈夫所为?”
黄月英则专注于手中一个小小的木制机关,头也不抬地轻声说:“北人善马,南人善舟。燕王真要过来,他的大马在船上可站不稳。”她是从最实际的技术层面思考。
诸葛亮一直安静地听着,目光沉静,仿佛在消化所有人的观点。直到听到马良“上下一心,任用贤能”和习祯“内部能否一心”的对话时,他忽然开口,声音虽还带着少年的清亮,却已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清晰条理:
“诸位兄长所论皆有其据。然亮以为,荆州之弊,首在‘人和’不固,而非地利不险,兵甲不利。纵有长江天堑,若内部分合不定,贤才不得其用,政令不出襄阳,则十万甲士亦不过一盘散沙,如何能挡北地虎狼之师?曹公入荆,或可暂强兵势,然若不能化解内部之弊,反可能加速祸患。”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北地燕王…其势虽大,然新得之地甚广,岂能顷刻消化?必有弱点可寻。若荆州能内修政理,外结强援,静待天时,未必没有转圜之机。关键在于,谁能整合荆州,令其上下同欲。”
这一番话,虽出自少年之口,却逻辑清晰,直指核心(内部整合、抓住主要矛盾),甚至隐隐点出了“等待时机”的战略观,让不远处原本争论的马良、向朗等人都微微侧目,露出惊讶和欣赏的神色。
王粲更是笑道:“孔明小小年纪,见识竟如此明澈!将来必是匡佐之才!”
诸葛亮微微欠身,并无得意之色,复又安静下来,继续聆听。
庭园之中,两代人的思想在此交汇。年轻一辈的畅想与争论,与更年幼一代初露的锋芒,交织成一幅荆襄人才辈出的画卷,也预示着未来的风云变幻,必将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喜欢汉末真龙之睥睨天下请大家收藏:()汉末真龙之睥睨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