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光和七年五月廿四,豫州汝南郡吴房大营。
初夏的日头已显出几分毒辣,将校场夯实的黄土地晒得发白。偌大的营盘如同蛰伏的巨兽,被无数道纵横交错的烟柱和震耳欲聋的喧嚣唤醒。自中郎将军令下达已过一日,奋武营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正以惊人的效率开始运转。
中军帅帐内,沙盘舆图已换成更为精细的颍川郡山川城邑。程昱手持一卷新到的文书,眉头微蹙:“中郎将,皇甫嵩将军移文催促甚急。长社被波才贼众十余万围困,贼势猖獗,掘堑三重,环城立栅,断我内外交通。朱儁将军数次冲击,皆未得手。城中粮草箭矢,日渐窘迫。”
王康的目光在沙盘上“长社”的位置停留片刻,声音沉稳:“回文皇甫将军,奋武营奉旨扩军,正刮骨抽髓,整军经武。一月之期,乃成军底线。未成强军而赴死地,非为赴援,实为资敌!请皇甫将军再坚守旬月,我军必至!”
“诺。”程昱提笔疾书。
帐帘掀动,辅军校尉吕岱带着一身汗气大步而入,身后跟着降将彭脱,神情恭谨。吕岱抱拳:“禀中郎将!辅兵营一万五千七百新卒,已按军令开始甄别抽选!陷阵、中垒、虎贲、骁骑、虎卫、斥候六军所需兵额,共计一万三千七百人,名册在此!”他将一卷厚厚的竹简呈上。
王康接过,迅速扫视。竹简上密密麻麻的人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乃至简单的评语(如“力大”、“善走”、“目力佳”),分门别类,条理清晰。
“好!”王康赞许地看了一眼吕岱,“吕校尉办事,雷厉风行!彭司马,”他转向彭脱,“汝初入我军,即担此重任。辅兵营乃我军根本,兵员输送,关乎诸军筋骨强弱。望你尽心竭力,协助吕校尉,莫负本将所托!”
彭脱心头一凛,连忙躬身抱拳,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与惶恐:“罪将彭脱,蒙中郎将不杀之恩,授以重任,敢不尽心竭力,以报万一!辅兵营诸事,必唯吕校尉马首是瞻,绝无懈怠!”
“下去吧,按册抽人,即刻分送各营!若有懈怠拖延者,军法从事!”王康挥手。
“诺!”二人领命退出。
---
各营整训如火如荼
陷阵营驻地:
高顺立于新搭建的将台之上,如同冰冷的岩石。台下,新补充的三千七百名辅兵与原有的七百战兵混合编伍,正进行着最基础的队列操演。新兵们动作生涩,步伐混乱,老兵则沉默如铁,一丝不苟。
“停!”高顺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校场,带着刺骨的寒意,“阵列不整,形同散沙!此等军容,何谈陷阵破敌?”他冰冷的目光扫过几个明显跟不上节奏、动作变形的新兵,“第七屯第三什,什长出列!鞭二十!所属新兵,绕场十圈!再练!”
新任强弩部军司马赵平立于高顺身侧,身后是整齐列队的五百强弩手(含新补)。他沉声对部下道:“陷阵营之锐,首在令行禁止,如臂使指!强弩一部,乃破阵先锋!尔等手中蹶张弩,射程百五十步,破甲穿革!然弩再利,射不中亦是枉然!自今日起,每日箭靶三百射!风雨无阻!中靶不足九成者,饭食减半!”
校场一角,赵桓、李敢两位新任军司马,正亲自带领各自部曲的新老兵,进行着残酷的对抗演练。木制包棉的“三棱矛”狠狠撞击在蒙皮木盾上,发出沉闷的巨响。新兵被撞得踉跄后退,老兵则步步紧逼,口中厉喝:“顶住!腰腹发力!肩抵盾后!退一步,便是死!”
中垒营驻地:
于禁的练兵之法与高顺的酷烈不同,更显沉凝厚重。新补充的四千辅兵被迅速打散,编入王勇、王猛两位军司马原有的战兵序列中。
“立——盾!”于禁令旗挥下。
哗啦!数千面蒙皮木盾轰然落地,瞬间在校场上筑起一道深褐色的木墙。
“矛——出!”
如林的长矛从盾牌间隙整齐刺出,矛尖寒光凛冽,带着森然杀气。
“收!”
长矛撤回,盾墙依旧。
动作循环往复,力求整齐划一,如潮起潮落,沉稳如山。新任弓弩部军司马高横,则指挥着部下进行着仰角抛射训练,箭矢如雨点般落向远处划定的区域,不求精准命中,但求覆盖压制。
虎贲营驻地:
这里的氛围最为炽烈。王固袒露着筋肉虬结的上身,手持弯刀,亲自下场,在数百名手持木矛的新兵包围中辗转腾挪。弯刀如匹练翻飞,精准地格开刺来的矛杆,身形如猛虎般突进,刀背拍在“冒进”新兵的肩甲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不够狠!不够快!”王固怒吼,“虎贲之士,当如猛虎下山!一往无前!瞻前顾后,那是娘们!再来!”
另一边,新任军司马何曼神情复杂,正带领自己麾下一部新兵(多为原其旧部中甄别出的精壮)练习突刺。他手中的镔铁棍换成了制式长矛,动作略显生疏,但那股天生的悍勇之气犹在。他沉默地一次次将长矛刺向前方的草靶,仿佛要将所有的迷茫与不甘都刺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汉末三国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廖化则一丝不苟地指导着强弩部的新弩手上弦、瞄准。他手臂的伤处还裹着麻布,动作却依旧矫健。“指扣悬刀,眼观望山,呼吸要稳!弩矢破空,取敌性命,只在瞬息!心浮气躁者,不配持此杀器!”
周仓最为直接。他丢开沉重的铁斧,只凭一双肉掌,与新兵们角力、摔打。他那半截铁塔般的身躯蕴含着恐怖的力量,往往三五个新兵一起上也难以撼动。他瓮声瓮气地吼道:“力气!在俺们虎贲营,力气就是活命的本钱!没力气,连盾牌都顶不住!都给俺练!”
骁骑营驻地:
蹄声如雷,烟尘蔽日。王续、王宪各领一部新补充的骑卒,进行着最基础的控马与队列训练。新补的一千五百名骑卒,虽经筛选,但马术水平参差不齐。
“控缰!腰胯发力!人马一体!”王宪的声音在疾风中显得有些破碎,他策马在奔腾的骑队侧翼来回穿梭,手中马鞭不时指向动作变形的新兵,“夹紧马腹!不是让你勒死它!放松!跟上前面马匹的节奏!”
王续则更注重阵列:“保持间距!锋矢之形,首重楔形!前队引领,左右护翼!散乱如蝗虫,如何破阵?”两千余骑(含原有五百)在广袤的校场上反复冲刺、转向、聚合、分散,试图将“一人一马”的个体,熔铸成无坚不摧的整体。
虎卫营驻地:
这里的训练最为艰苦,也最为沉默。典韦如同一尊铁塔,矗立在烈日之下。他面前,一百五十名新补重甲锐士,正艰难地披挂上那套沉重的铁札人马重甲。仅仅是站立,便已让不少人汗如雨下,呼吸粗重。
“穿上它,你们就不再是两条腿的兵!”典韦的声音如同闷雷,“你们是铁疙瘩!是砸碎一切敌阵的铁锤!穿上它,跑起来!挥动你们的家伙!”他扛起自己的双铁戟,率先迈开大步,沉重的铁靴踏在地上,发出令人心悸的闷响。
新兵们咬着牙,努力跟上。铁甲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每一次迈步都重若千钧。练习挥动丈八长槊时,沉重的槊杆在铁甲束缚下更是艰难,不少人力竭脱手,槊杆砸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土。
“捡起来!”典韦铜铃大眼一瞪,“战场上,丢了兵器,就是待宰的猪!再挥!挥到胳膊抬不起来为止!”
匠作营与辎重营:
匠作营区域,炉火日夜不息,映红了半边天。叮叮当当的金铁交鸣声如同永不疲倦的战鼓。张砺须发被燎得焦黄,嘶哑着嗓子指挥若定:“甲坊!皮条浸油要透!铆钉给我砸实!今日三百副皮甲的定额,一副也不能少!矛坊!三棱血槽要正!淬火时辰要准!弩机坊!望山、悬刀、钩心,务必严丝合缝!弓弦组,牛筋炮制不得马虎!”
新补充的七百多名各类工匠,在老匠人的带领下,如同精密的齿轮高速运转。铁料、牛皮、木材流水般送入,半成品的甲片、矛头、弩机、刀坯流水般送出。
辎重营则成了巨大的后勤枢纽。王祢的声音已经沙哑,指挥着人手清点、搬运、分发。一车车从府库中提出的汉军制式环首刀、长矛、皮甲,被迅速送往各营,填补着巨大的装备缺口。缴获的贼军粗劣武器堆积如山,由专人负责挑拣其中尚堪修缮者。更多的,则是堆积如山的粮秣和宰杀好的牲畜。
---
辎重营的炊烟
五月廿六,午后。
辎重营驻地边缘,临时开辟的巨大屠宰场和露天灶台区域,弥漫着浓烈的血腥气与诱人的肉香。数十口大铁锅下柴火熊熊,翻滚的汤水蒸腾起大片白雾。数百名辎重营士卒和临时征调的民夫忙得脚不沾地。
猪羊的哀鸣此起彼伏,经验丰富的屠夫手起刀落,放血、剥皮、开膛、分割,动作麻利。处理好的大块肉随即被投入滚水锅中汆烫去腥,再捞出送入旁边巨大的熏烤架下,或者直接斩成大块投入另一批炖煮着豆类、野菜的大锅中。油脂滴落火堆,发出滋滋的声响,混合着香料(主要是盐和姜)的味道,随风飘散,勾动着整个大营的馋虫。
王祢挽着袖子,亲自在灶台间巡视,不时高声指挥:“这批羊杂碎处理干净,单独熬汤!骨头别浪费,砸碎了丢进汤锅!猪板油熬出来,装坛备用!肉干熏烤的火候要足,盐要抹匀!这是给将士们行军备用的口粮,马虎不得!”
他走到一排正在灌制肉肠的民夫前,拿起一根刚灌好的粗大肉肠掂了掂:“嗯,肉糜剁得够细,肥瘦也得当。灌紧实些,别散了!熏好了,这也是顶顶好的军粮!”
整个辎重营如同一个巨大的厨房和仓库,源源不断地为正在经历严苛整训的数万将士提供着能量的保障。那弥漫的肉香,是无声的宣告:奋武营,有足够的实力让它的士兵吃饱、吃好,有力气去操练,去厮杀!
---
铸魂:中郎将的训诫
光和七年六月十五,巳时。吴房大营,中央校场。
经过二十余日近乎残酷的整训,各营新补充的兵员已初步融入,虽远未达到如臂使指的精锐程度,但阵列已见雏形,兵刃也堪堪配齐。此刻,校场上人山人海,刀枪如林,旌旗蔽日。陷阵营、中垒营、虎贲营、骁骑营、虎卫营(铁甲列于最前)、斥候队(列于侧翼),以及仅余两千人的辅兵营,总计近两万将士,肃然列阵。一股初具规模的铁血肃杀之气,弥漫在初夏燥热的空气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汉末三国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