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25章 第125集:辞北地归途中

古人的智慧 第125章 第125集:辞北地归途中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125集:辞北地归途中

北地的风裹着碎雪,打在轩辕的兽皮斗篷上沙沙作响。他立在土坡上,望着远处部落的篝火渐渐隐入晨雾,喉头忍不住发紧。三日前,他向那位白发及肩的北地医者辞行时,老者将一枚磨得光滑的骨针塞进他手心——那是用驼鹿的后腿骨反复打磨而成,针尾还刻着简单的水纹,据说能在诊脉时“引气入指”。

“此去山高水长,”老者的声音像北地的冻石般厚重,“你记下的脉理,需在活人身上磨。若遇不解处,摸一摸这骨针,想想天地间的气,从来不是死的。”

此刻轩辕摩挲着骨针,指尖能感受到针身残留的体温。北地三月,冻土刚开,他身后的行囊里,除了早已记满的桦树皮卷,还多了一包晒干的艾绒——那是部落里的妇人连夜为他收的,说“南地潮,烧些艾绒能驱虫子,也能暖身子”。

队伍启程时,十几个北地少年跟了半里地,他们背着弓箭,腰里别着刚鞣好的鹿皮,非要塞给他三张驯鹿的筋腱。“轩辕大哥,这玩意儿泡水喝,能治拉弓扯伤的筋骨。”领头的少年红着脸,指节捏得发白,“我们...我们还想学你教的‘熊伸’导引术,你说过,学会了能像你一样,在雪地里跑上十里不喘气。”

轩辕笑着揉了揉少年的头顶,将自己画的导引图给了他——那是用炭笔在羊皮上画的,从熊的伸展到虎的扑跃,每一步都标着呼吸的节奏。“按图练,三个月后,我若从南边回来,定考较你们。”

少年们齐声应着,直到看不见队伍的影子才停下。轩辕回头望时,只见冻土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一串没长熟的豆荚。

离开北地的第一晚,他们在一处避风的山坳扎营。随行的两个族人突然发起热来,额头烫得像火炭,裹着厚厚的兽皮仍不住发抖。“是‘回风’作祟。”一个年长的族人叹气,“这风专在换季时偷摸咬人,去年部落里就有三个壮汉没扛过去。”

轩辕蹲下身,先解开病人的衣襟——北地人穿衣厚实,热邪容易闷在里头。他伸出三指,按在病人腕间的寸关尺上,指尖下的脉跳得又浮又快,像受惊的兔子。再看病人的舌头,苔白得发腻,边缘还有些发紫。

“不是回风,是寒包火。”轩辕沉吟道。他想起北地医者说的,初春冻土化水,湿气裹着残寒,人若劳作出汗后受了风,寒邪在外裹着,热邪在里烧着,就成了这进退不得的怪病。

他从行囊里翻出北地医者给的干姜,又摸出南疆带的青蒿——这两样本是相克的,干姜性热,青蒿性寒,可此刻却偏偏要用它们的“相斗”。“取三块干姜,掰碎了煮水,只煮一刻钟,别煮太烂。”他吩咐族人,“再拿一小把青蒿,用石臼捣出汁,等姜水温了,掺进去。”

族人虽疑惑,但见他笃定,还是照做了。药汁煮好时,泛着奇怪的气味——既有姜的辛辣,又有青蒿的清苦。病人喝了半碗,不过半个时辰,竟开始冒汗,额头的热度渐渐退了。

“这...这就好了?”族人瞪大了眼睛。他们在北地,遇着这种病,向来是用烈酒擦身,再裹紧被子捂汗,十有**要拖上半个月。

轩辕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晃了晃手里的骨针:“北地的干姜能破外面的寒,南疆的青蒿能清里面的热,就像...就像你们打猎时,一个人在前头堵,一个人在后头赶,野兽才跑不掉。”他顿了顿,想起北地医者说的“气”,又补充道,“寒邪和热邪也是这样,得让它们有路可走,不能闷在身子里打架。”

夜里守在篝火旁,轩辕借着跳动的火光翻桦树皮卷。北地的脉诊记录旁,他添了一行小字:“寒包火,脉浮数,舌白腻,需温散与清解并行,如干姜配青蒿。”写完,他忽然想起南疆雨林里,那位医者说的“万物相生相克,就像毒蛇旁边必有解药草”,原来北地的寒与南疆的热,也能在人身上找到相和的法子。

走了约莫十日,他们进入一片河谷。这里的土是褐色的,不像北地的黑土那样黏重,河边的柳树枝条已经泛绿,风里带着湿润的水汽。有个年轻的族人不小心踩进深水里,回来后就开始咳嗽,咳得胸口发闷,脸憋得发红。

轩辕给他诊脉,这次的脉跳得沉而有力,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再看他的舌苔,黄得发腻,一按他的胸口,病人就疼得皱眉。“是湿邪裹着热邪,堵在肺里了。”轩辕想起东夷部落的呼吸法——那里的渔民咳嗽,常对着潮汐练“长呼短吸”,说是能“把肺里的浊气压出来”。

他让病人躺在草地上,教他像东夷人那样,吸气时尽量往肚子里沉,呼气时嘴唇抿成一条缝,慢慢把气吐尽,想象着肺里的浊气顺着气流排出去。练了不到一个时辰,病人的咳嗽竟轻了些。

“还得加点药。”轩辕翻出南疆带来的薏米,又找了些河边的芦苇根,“薏米能渗湿,芦苇根性寒,能清肺里的热。煮成粥,喝三天试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粥煮好时,米香混着芦苇的清苦,闻着倒也清爽。病人喝了两天,咳嗽果然好了大半,脸也不红了。随行的族人啧啧称奇:“轩辕,你这法子真是怪,又是北地的针,又是南疆的米,还有东夷的喘气法,倒像是把四方的神灵都请来帮忙了。”

轩辕望着河谷里缓缓流淌的水,忽然想起岐伯教他的第一堂课。那时他刚到岐下,岐伯指着院子里的树说:“你看这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花在太阳里,缺一不可。人也一样,身在天地间,哪能只认一方的理?”

原来那时的话,是在等他今日亲身体会。

行至中途,他们在一个村落休整。村里有个老婆婆,常年关节疼,阴雨天更甚,胳膊都抬不起来。她试过用北地的艾灸,烧得皮肤起泡也没用;也喝过南疆的草药,苦得直吐,还是不见好。

“让我看看。”轩辕握住老婆婆的手腕,脉跳得沉而缓,像被泥水堵住的小溪。再看她的关节,肿得发亮,按下去半天弹不起来。“是湿邪太深,单用热的不行,单用清的也不行。”他想起西域牧民治风湿的法子——用烈酒泡花椒,擦在疼处,说是能“活血散寒”,又想起南疆医者说的“藤蔓能舒筋”,便有了主意。

他找了些西域带来的烈酒,泡上花椒和村里常见的青藤,泡了一夜,然后用这药酒给老婆婆擦关节,一边擦,一边教她练北地的“虎扭”导引术——扭转腰身时,特意让胳膊跟着转动,慢慢拉伸。

“这酒擦着辣乎乎的,倒舒服。”老婆婆笑着说。擦了五天,她的胳膊竟能抬到肩膀了,阴雨天也不那么疼了。

夜里,轩辕坐在火堆旁,把这些日子的病例一一记在桦树皮上。他发现,东夷的砭石和呼吸法,偏重于“通”——通气血,通经络;南疆的草药,偏重于“清”——清湿热,清毒邪;西域的动物药和烈酒,偏重于“补”与“散”——补精血,散寒邪;北地的脉诊、艾灸,偏重于“温”与“察”——温寒凝,察虚实。

这些法子看似天南地北,可落到病人身上,竟能像溪流汇入大河般,顺着“阴阳”“气血”的理路走。他忽然明白,为何北地医者要送他骨针,南疆妇人要塞他艾绒,东夷巫祝要赠他图谱——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阴阳,却在用一生的经验,诉说着天地间同一个道理。

行囊里的桦树皮卷越来越厚,轩辕的脚步却越来越轻快。他知道,前方的路还长,但他的心里,像被北地的阳光晒过的冻土,渐渐松软起来,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发芽。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