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99章 第99集:辞别仙师载道归

古人的智慧 第99章 第99集:辞别仙师载道归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99集:辞别仙师载道归

洞外的晨雾还未散尽,崆峒山的石阶上已落了层薄薄的白霜。轩辕对着广成子静坐的石榻深深叩首,额头触到冰凉的岩石时,鼻尖忽然涌上一阵酸意。这三个月来,他像个懵懂的孩童,在这位须发皆白的仙师面前,第一次窥到了生命深处那片从未被惊扰的澄明。

“去吧。”广成子的声音带着山风般的清透,却又藏着化不开的温润,“你行囊里的,比草药更金贵。”

轩辕抬头时,见仙师依旧闭目垂眉,晨光从洞口斜斜照进来,在他银白的胡须上镀了层金边。他想起三日前那个雷雨夜,自己被洞外的惊雷惊醒,却见广成子端坐如初,仿佛雷鸣电闪不过是檐角滴落的水珠。那时他才懂,“抱神以静”从不是刻意为之的克制,而是像山扎根于地、云浮于天般的自然。

“弟子谨记仙师教诲。”轩辕的声音有些发颤,他伸手抚了抚腰间的布袋,里面装着这三个月来记下的竹简——不是草药图谱,不是脉诊要诀,而是关于“气”如何在静中流转、神如何在动中安驻的感悟。那些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医案都让他珍视。

起身时,衣角扫过洞壁的青苔,他忽然想起初入洞时的窘迫。那时他满心想要求“长生不死”的秘法,见广成子只让他静坐,心中满是焦躁。第三日,他忍不住问:“仙师,弟子周游四方,见够了生老病死,若不能教人长生,学医何用?”

广成子当时睁眼望他,那双眼睛里没有星辰,却盛着比星辰更辽阔的东西:“你见过哪棵树能长到触天?哪条河能流到无穷?长生不在‘不死’,在‘不失其性’。树扎根土中,河汇入江海,便是守住了本性,虽有枯荣涨落,却从未真正消失。”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轩辕心中积郁的迷雾。他想起东夷部落那位百岁老者,每日晨起面海吐纳,虽身形佝偻,却能攀崖采贝;想起南蛮深山里的药农,一生与毒草为伴,七十岁仍能辨识千种草木。他们并非无病无痛,却总能在病痛后迅速归复本真,这不就是“不失其性”吗?

出洞时,守山的樵夫老者已在石阶下等他,背上还背着个沉甸甸的藤筐。“仙师说,你这一路要用。”老者掀开筐盖,里面是些晒干的柏叶、松实,还有几块色泽温润的玉石。“柏叶安神,松实养精,玉石性凉,可镇心神。”

轩辕接过藤筐,指尖触到玉石的微凉,忽然想起自己为少年治外伤时,总急着用草药消肿,却从未想过,让伤者先静下来,气息平顺了,肿痛自会减轻。原来医道的尽头,藏着这么多“不妄为”的智慧。

随行的弟子见他眼眶发红,忍不住问:“先生,我们这就回岐下吗?”

轩辕望着山下蜿蜒的路,远处的平原上,炊烟正一缕缕升起,像极了人身上流动的气。“先绕去西边的部落看看。”他忽然笑道,“仙师说,道在天下,不在山洞里。”

西行的路比来时更难走。刚过崆峒山的余脉,就遇上了连日的风雪。弟子们冻得缩着脖子,轩辕却从藤筐里取出柏叶,煮了锅热水让众人分饮。“柏叶性温,能驱寒邪,更能让心神定下来。”他自己捧着陶碗,望着窗外漫天飞雪,忽然想起广成子说的“无劳汝形”——不是不劳作,是劳作时不焦躁。就像这雪,落得从容,才盖得住田埂,润得了麦苗。

行至第三个村落时,他们被村口的哭声拦住了。一个妇人抱着个面色青紫的孩童跪在雪地里,身边围着几个族人,个个愁眉不展。“萨满说,这孩子是被山鬼缠上了,没救了。”有人见轩辕背着药囊,急忙喊道,“这位先生看着像懂医的,求求您救救他!”

轩辕蹲下身,指尖刚触到孩童的手腕,就觉脉息急促而微弱,像风中摇曳的烛火。再看孩子的胸口,起伏极缓,鼻翼却翕动得厉害。“不是山鬼。”他沉声说,“是寒气闭了肺窍,气行不动了。”

弟子正要取砭石,却被轩辕按住。“不必。”他解开身上的麻布披风,将孩童裹在里面,又让妇人取来一盆炭火,放在不远处。然后他坐在孩子身边,轻轻按住孩子的后心,自己先闭目调息,让气息随着炭火的跳动慢慢匀缓下来。

族人们都看呆了,不知这位外来的先生为何不采药、不施针,反倒像在睡觉。妇人急得直掉泪,却被轩辕的弟子拦住:“莫要惊扰我师。”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轩辕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雪落:“跟着我呼气。”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同时用掌心在孩子后心轻轻一按。孩童喉头动了动,竟跟着吐出一口白气,脸色瞬间缓过一丝红晕。

“再吸。”轩辕引导着,自己先深深吸气,掌下微微一提。如此反复数次,孩子的胸口起伏渐渐明显,鼻翼的翕动也平和了。

“这……这就好了?”妇人不敢相信,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鼻息,竟比刚才匀实了许多。

轩辕额头渗着细汗,他从藤筐里取出松实,研成粉末,和着温水喂孩子喝下。“他是昨夜贪玩,在雪地里跑久了,寒气伤了肺,又受了惊吓,神一散,气就堵了。”他对众人说,“药能驱寒,可神若不定,气就像堵在石缝里的水,再好的药也通不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族人里有位老者忽然跪下,颤声道:“先生说的,和我们祖辈传的‘安神定魄’术一样啊!只是后来没人懂了……”

轩辕扶起老者,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温热。原来广成子说的“道在天下”,竟是真的。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智慧,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有人懂它,就能生根发芽。

离开村落时,妇人非要塞给他们一袋晒干的野果。轩辕推辞不过,便教了她一套简单的导引术:“每日晨起,像揉面团一样揉按胸口,吸气时抬手,呼气时落手,能让肺里的气顺起来。”妇人学得认真,孩童在她怀里睁着眼睛,望着轩辕,小脸上已没了青紫。

走在雪地里,弟子忽然问:“先生,您以前治病,总说要‘祛邪’,今日怎么先‘安神’了?”

轩辕停下脚步,望着远处被雪覆盖的山峦,它们沉默地立在那里,任风雪吹打,却从未改变轮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缓缓道,“这‘虚’,不光是身子弱,更是神不定。就像这山,若根基不稳,一阵大风就能吹垮;神若定了,再强的邪也侵不进来。”

弟子低头记下,忽然发现,先生说的话里,既有岐伯教的“气”,又有广成子说的“神”,还有四方部落里那些朴素的道理,像溪流汇入江河,渐渐成了气象。

再往前走,遇上了一群迁徙的牧民。他们赶着牛羊,在风雪里艰难跋涉,不少人咳嗽不止,还有个年轻汉子捂着腰,脸色发白。“先生,能给看看吗?”领头的牧民递过一块风干的肉,“我们这一路走得急,好多人都病倒了。”

轩辕为那汉子诊脉,发现脉沉而涩,再看他眼下乌青,便问:“是不是总熬夜赶路?”

汉子点头:“怕雪封了路,想赶在年前到草场,夜里也不敢停。”

“腰为肾之府,肾藏精,熬夜就像把罐子里的水往外泼。”轩辕从藤筐里取出那块玉石,让汉子握在手心,“这玉能收心神,你试试,走慢些,夜里睡足了,腰痛自会好。”又教众人边走边做“叩齿吞津”:“牙齿属骨,骨靠肾精养,叩齿能固肾精,就像给罐子加个盖。”

牧民们半信半疑地试了,走了一段路,果然有人说:“好像没那么累了。”

轩辕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想着快点找到治病的方法,恨不得一日走遍天下,却不知“慢”里藏着大道理。就像这迁徙的牧民,看似在赶路,实则在耗损,倒不如像广成子说的“无摇汝精”,守住根本,才能走得远。

风雪渐停时,他们终于踏上了回岐下的路。沿途的树枝上挂着冰凌,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轩辕想起广成子送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医人,先医心;治国,先治己。”他摸了摸腰间的竹简,上面记着“静则神安,神安则气顺,气顺则病却”,字迹虽浅,却仿佛刻进了骨里。

远远地,已能望见岐下的炊烟。轩辕停下脚步,回望崆峒山的方向,那里云雾缭绕,仙师的身影早已看不见,可他知道,有些东西,比山还重,比路还长,已经随着他的脚步,走向了人间。

他转身对弟子笑道:“我们回家。”

弟子望着先生的侧脸,在阳光下,那轮廓里有少年时的赤诚,有求道时的执着,还有此刻的沉静,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温润而有力量。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回归岐下后,将如何把这些感悟融入医理?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