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94章 第94集:辞师西行踏征途

古人的智慧 第94章 第94集:辞师西行踏征途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94集:辞师西行踏征途

晨露在岐伯居处的药圃叶片上滚动,像未拭的泪。轩辕对着茅屋深深叩首,额头抵着带着湿气的泥土,三拜之后才缓缓起身。岐伯站在门内,青布长衫被晨风吹得微鼓,手里攥着那卷他亲手批注过的《草木识要》,竹简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

“此去崆峒,山高路远,”岐伯的声音里带着惯有的沉静,却比往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喟叹,“你记下的草药图谱,我已补了三种耐寒的根茎,北地风霜烈,或许用得上。”他将竹简递过来,指尖触到轩辕掌心时,两人都顿了顿——这双手,一个曾教他辨识百草的性味,一个曾跟着他在药田翻土、在溪边清洗药杵,此刻却要借着一卷竹简传递未尽的嘱托。

轩辕接过竹简,入手比寻常更沉。展开看时,见末页用朱砂补了幅草图,是株叶片呈星形的植物,旁注“景天,生于岩缝,可解寒凝气滞”。他想起去年冬日,自己为治部落长老的关节冷痛,翻遍南山也没寻到合适的药,还是岐伯带着他在背风的石崖下找到这不起眼的草,捣烂了和着温酒敷用,三日后长老便能扶杖行走。

“师父,”轩辕喉结动了动,那些涌到嘴边的话忽然都堵在了喉头。他想起初拜师时,自己因误认毒草让患儿呕吐不止,跪在药圃前不肯起身,是岐伯提着灯笼来,用竹杖轻轻敲他的背:“医道如探路,跌倒是常事,要紧的是看清绊倒你的石头。”那时的月光,和此刻的晨露一样,都带着草木的清苦气。

岐伯摆摆手,目光扫过轩辕身后的五个弟子——有曾在东夷海边学过导引的苍林,有南蛮部落里识得千种草药的阿月,还有西戎草原上擅长处理箭伤的石牙。“你们跟着他,”岐伯的视线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回轩辕身上,“记住,针石能治皮肉,草药能调脏腑,可最难治的,是人心的浮躁。到了崆峒,多看看山,少说话。”

阿月忽然蹲下身,从药圃里挖了株带着泥土的紫苏,用麻布小心包好:“先生,这是您教我们的‘下气安胎’草,路上若遇妇人不适,或许用得着。”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去年山洪暴发时,是轩辕背着她从泥水里捞出药篓,也是岐伯用这紫苏煎水,救了她因受惊而腹痛不止的母亲。

苍林将一面打磨光滑的石镜递给轩辕:“首领,这是东夷部落送的,说能照见气色。您常说‘望色如观天色’,带着它,或许能早些看出路上行人的疾苦。”石镜边缘刻着海浪纹,映出轩辕此刻的脸,鬓角竟已有些许风霜色——这几年周游四方,他常常为了验证一味药的药性,在寒夜里守着病患,在烈日下翻山越岭。

石牙则默默将一柄牛角制成的缝合针系在轩辕腰间,针尾还挂着一小束止血的艾绒。“西戎的法子,皮肉裂了要对齐缝合,”他瓮声瓮气地说,“就像部落的人散了要重新聚起来,针脚不能太密,也不能太松。”轩辕想起去年石牙为救一个被熊抓伤的少年,跪在篝火旁缝了三个时辰,指尖被针扎得全是血孔,却硬是没吭一声。

启程的号角在远处吹响时,岐伯忽然从袖中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块晒干的生姜。“北地寒,晨起嚼一片,能暖脾胃。”他看着轩辕把布包塞进行囊,忽然笑了,“还记得你第一次尝生姜,辣得直跳脚,说这东西比毒蛇还烈?”

轩辕也笑了,眼角却有些发热。那时他才十六岁,跟着岐伯在溪边处理外伤,见师父用生姜汁涂抹伤口周围,好奇之下嚼了一口,结果辣得眼泪直流,却也记住了生姜“温通散寒”的性子。后来在南方治瘴气,他正是用生姜配合鱼腥草,解了不少人的恶寒发热。

队伍缓缓西行,轩辕回头时,见岐伯仍站在门内,青衫在风中飘动,像一株老松。他忽然勒住马,对着茅屋的方向再拜,这一次,腰弯得更低。

走出三十里地,日头已升至半空。苍林忽然指着前方山道旁的一棵老树:“首领你看,那树上缠着的是不是‘忍冬’?”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见藤蔓上开着黄白两色的花,正是南方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他翻身下马,仔细查看根茎:“这里海拔比南地高,花期竟晚了半月。”阿月已经掏出竹简,用炭笔记录:“西行道旁,忍冬,花黄白,味甘寒,较南地者性缓。”

正记录时,忽闻山道下方传来呻吟声。众人循声走去,见个背着柴捆的老汉瘫坐在石头上,捂着膝盖直抽气。轩辕蹲下身,解开老汉的裤腿,见膝盖红肿得像个发面馒头。“晨起还好好的,”老汉喘着气说,“爬到半山腰,忽然一阵冷风从石缝里钻出来,膝盖就僵住了。”

苍林刚要上前施展导引术,轩辕却按住他的手,从行囊里摸出岐伯给的生姜,又让阿月取了些忍冬藤。“老人家,您这是风寒夹湿,”他一边将生姜嚼烂,和着温水调成糊状,一边解释,“就像柴草堆久了会发霉,膝盖受了寒,气血也会‘发潮’。”他把姜糊敷在老汉膝盖上,再用忍冬藤煮的水给老汉擦手,“生姜暖,忍冬清,一温一凉,就像给湿柴草通通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汉起初还龇牙咧嘴,片刻后却咦了一声:“不那么胀了!”轩辕又教他做几个简单的屈膝动作,如同苍林在东夷学的导引术,只是幅度更小。“就像给生锈的门轴上油,慢慢转,别使劲。”他说得通俗,老汉跟着做,果然能勉强站起来了。

石牙已经砍了根粗壮的树枝,削成拐杖递给老汉。“这拐杖要拄在好腿那边,”他演示着,“就像受伤的羊要靠没伤的腿支撑,才不会晃。”老汉千恩万谢,轩辕却摆摆手,让阿月把这病例记在竹简上:“风寒痹症,生姜外敷,忍冬藤外洗,配合导引,西行道中遇之,海拔较高,风邪偏盛。”

暮色降临时,队伍在一处山坳扎营。篝火升起,轩辕借着火光翻看《草木识要》,见岐伯在“景天”旁补了行小字:“去年冬,见一猎户在雪地里追捕野猪,失足摔断腿,用此草捣敷,半月能行。”他忽然想起那猎户后来送了张野猪皮,自己给岐伯做了件护膝,此刻正穿在师父身上。

“首领,您说广成子真的能教我们‘不生病’的法子吗?”阿月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溅起来,映在她眼里像跳动的星子。她的母亲去年冬天还是没熬过去,积劳成疾,到最后连紫苏水也喝不进去了。

轩辕望着远处黑沉沉的山峦,崆峒山就在那片夜色深处。“师父说,治病是‘救火’,”他缓缓道,“可最好的法子,是不让房子着火。”他想起那些在瘟疫中逝去的族人,想起石牙的父亲因常年打猎伤了肺,五十岁就喘得像破风箱,“我们学了那么多治伤治病的法子,可要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不伤不病,不是更好吗?”

苍林忽然吹了声口哨,指着夜空:“你们看,星星的位置和东夷海边不一样。”众人抬头,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比在东方时更偏北。“就像人的气血,”轩辕若有所思,“在南方时像奔流的河,在北方时像结冰的湖,到了西边,大概就像藏在地下的泉。”他忽然明白岐伯让他“多看看山”的意思——天地的规律,本就藏在这些看得见的景象里。

夜深时,轩辕守在篝火旁,借着月光整理白日的记录。石牙不知何时醒了,递过来一块烤熟的鹿肉:“西戎的老人说,走夜路要吃饱,就像土地要施肥,才有力气长庄稼。”轩辕接过鹿肉,忽然想起西戎部落用动物脏器补身体的法子,便问:“你们草原上的人,冬天是不是常吃羊肾?”

“是呢,”石牙咧嘴笑,“我阿爸说,羊肾像两颗小太阳,吃了冬天不冷。”轩辕在竹简上记下:“西戎多寒,食动物肾脏以补,似有‘以脏补脏’之理,待验证。”他忽然觉得,这西行的路,与其说是去求道,不如说是在天地间继续做师父教的“功课”——观察,记录,思考,就像当年在药圃里辨认第一株草药时那样。

天快亮时,刮起了西风,带着山巅的寒气。轩辕把那卷《草木识要》揣进怀里,紧贴着心口。他知道,前路的风霜会比这更烈,但怀里的竹简带着师父的温度,身后的弟子们呼吸均匀,远处的崆峒山在晨曦中渐渐显露出轮廓,像一位沉默的智者,正等着他带着满身的见闻与疑问,去叩响那扇藏着生命奥秘的门。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何时能抵达崆峒山,又会在山脚下遇到怎样的考验?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