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84章 第84集:师徒论道融新知

古人的智慧 第84章 第84集:师徒论道融新知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84集:师徒论道融新知

暮色像一块浸了水的麻布,沉甸甸地压在岐下的茅屋上。轩辕推开那扇用枣木削成的门时,带着一身尘土与星子的气息——他离开这里三年,脚底板磨出的茧子比最厚实的兽皮还要硬,行囊里装着的竹简却比任何珍宝都要沉。

“先生。”他屈身行礼时,声音里还带着翻越西戎雪山时留下的沙哑。

岐伯正坐在陶灯旁翻检草药,案几上摊着晒干的紫苏与薄荷,叶片在灯光里透出淡绿的脉络。老人抬起头,目光从昏花的眼角漫出来,像春日融雪般漫过轩辕的脸颊、肩头,最后落在他磨破的裤脚。“回来了。”三个字说得轻,却让轩辕喉头一紧,仿佛这三年的风霜都在这一声里化了,凝成眼眶里的热意。

他把行囊解开,竹简哗啦啦滚落在地,有几片还沾着南蛮丛林里的红泥。“先生您看,这是东夷的砭石图谱,他们说‘石形如剑者通经络,如卵者抚痈疽’;这是南人记的草药方,鱼腥草配苍术能解瘴气,我试过,真能让咳得撕心裂肺的人当夜安稳;还有西戎的缝合术,他们用鹿筋泡过桐油,缝皮肉像编草绳那样严实……”

轩辕说得急,手指在竹简上点得飞快,指腹的薄茧蹭过竹面,发出沙沙的响。岐伯却没急着看,只是往陶炉里添了块松柴,火舌“噼啪”跳了跳,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土墙,忽长忽短。“渴了吧?”老人转身从陶罐里倒出一碗草药汤,汤色澄黄,飘着淡淡的苦香,“这是你走前种的麦冬,我加了点甘草,润喉。”

轩辕接过碗,热气扑在脸上,他忽然想起三年前离开时,也是这样一个夜晚。那时他还带着少年人的莽撞,拍着胸脯说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治病法子都找回来。岐伯没拦他,只塞给他一包干姜,说“北地寒,嚼一块能暖些”。此刻汤碗在掌心发烫,他忽然懂了,有些东西比竹简上的字更重。

“先生,我在东夷见渔人被礁石划破腿,血流不止,巫医用砭石刺了‘血海穴’,血就慢慢止住了。”他喝了口汤,苦里带着甜,“可我照做时,却把人刺得更疼,那老巫医骂我‘只知石尖,不知气行’。他说气像潮水,砭石要顺着气走,不能硬闯。”

岐伯捻起一片紫苏叶,叶片在指间转了个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东夷人住在海边,看惯了潮起潮落,自然懂‘疏浚’的理。他们的砭石,其实是借石的锐性,通人体的阳气,就像用凿子通堵塞的水渠。”

“那南人的草药呢?”轩辕追问,“他们说‘草有五味,酸入肝,苦入心’,我在南岭见一个孩子发烧抽搐,用了黄连配莲子心,当天就退了热。可同样的方子,给北地一个咳嗽的老人用,却让他咳得更厉害。”

“南方多湿热,黄连是苦寒的,能浇灭那股子郁火;北方风寒重,老人本就阳气弱,再用苦寒药,不是雪上加霜吗?”岐伯把紫苏叶放进陶碗,“就像这紫苏,夏天吃能解暑,冬天吃却要配生姜,不然会伤脾胃。药无好坏,全看合不合时令、对不对体质。”

轩辕的手指在竹简上摩挲,忽然停在西戎的那几页:“西戎人用羊肝治夜盲,用鹿肾补腰膝,他们说‘吃啥补啥’。我开始不信,见一个猎户眼睛像蒙了层雾,吃了半个月羊肝,竟能看清夜里的星子。这又是为什么?”

岐伯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沟壑,却盛着光:“动物的脏器,本就藏着一股生生之气。羊肝属木,通人体的肝气,肝开窍于目,自然能明目;鹿肾属水,补肾气,肾气足了,腰膝就有力。西戎人逐水草而居,看惯了牛羊生息,便悟了‘以形补形’的理,这其实是借动物的阳气,补人体的不足。”

说到北狄的脉诊,轩辕的声音低了些:“北地的老医士说‘脉有浮沉迟数,浮为表,沉为里’,我学了三个月,才能摸着一个孕妇的脉,知道她怀的是双胎。可他们怎么就从那寸许的手腕上,看出人五脏的虚实呢?”

“脉是气血的动静。”岐伯伸出手腕,让轩辕按他的脉,“你看这脉,像不像河里的水?水流急,是脉数,多是有热;水流缓,是脉迟,多是有寒。北地天冷,人穿得厚,不便看面色,便在脉上用心,时间久了,自然能从脉的动静里,读出五脏的消息。就像农夫听风声,便知要下雨还是放晴。”

夜渐渐深了,陶炉里的火弱下去,只剩下暗红的炭火。轩辕把所有竹简在地上铺开,东夷的砭石、南蛮的草药、西戎的脏器、北狄的脉诊,像散落的珠子,在灯光下闪着光。他忽然站起身,走到墙边,用炭笔在土墙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又从中间画了条线,分成两半。

“先生您看,”他指着圆的左半边,“东夷在东,属木,木主生发,所以他们的砭石是‘通’;南在南,属火,火主炎上,草药的苦寒是‘降’;西在西,属金,金主收敛,缝合术是‘固’;北在北,属水,水主收藏,脉诊是‘察’。”他又指圆的中间,“土居中央,就像人的心,把这些法子合起来,就是一个圆,一个‘和’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岐伯望着那土墙,忽然咳嗽起来,咳得背都驼了。轩辕连忙扶他坐下,老人却摆着手,眼里的光比陶灯还亮:“你说的,正是‘天人相应’的理。天有四时,地有五方,人有五脏,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在阴阳里转。东夷的导引是调气,南人的配伍是调阴阳,西戎的缝合是固形,北狄的脉诊是察神——气、阴阳、形、神,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拿起一支炭笔,在轩辕画的圆上添了几笔,把东、南、西、北的法子,都圈进阴阳的范畴:“砭石通阳,草药调阴,脏器补阳,脉诊察阴。阳主外,阴主内,就像白天与黑夜,少了哪个都不行。”

轩辕看着那幅土墙图,忽然想起在东夷海边,老巫医用砭石时说的“石要跟着太阳走,上午刺阳经,下午刺阴经”;想起南人采药,总说“朝露未干时采的草,阳气足”;想起西戎人缝合,必在晴天午时,说“这时阳气最盛,伤口长得快”;想起北狄医士诊脉,晨起时最准,说“这时人刚醒,阴阳还没被琐事搅乱”。

原来那些散落的珠子,早有一根线牵着——那线就是阴阳,就是天人相应。

“先生,我想把这些都记下来。”轩辕的声音有些发颤,“不只是医案,还有这些理,让后人知道,治病不是瞎碰,是顺天、应地、合人。”

岐伯从怀里掏出一卷发黄的竹简,递给轩辕。那是他年轻时写的,上面只有寥寥数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你接着写。”老人的声音轻得像风,“把你见的、学的、悟的,都写进去。也许过个千百年,有人会懂,这医道,从来不是治病的法子,是让人好好活着的理。”

轩辕接过竹简,指尖触到那冰凉的竹面,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可心里却亮堂得很。窗外的星子落进陶灯里,在他和岐伯的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像极了人体里流转的阴阳,生生不息。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将如何把这些感悟融入实践,治好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