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85章 首次诊病,弟子实践

古人的智慧 第185章 首次诊病,弟子实践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185章:首次诊病,弟子实践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医庐前的空地上已站着几个等候就诊的人。轩辕站在传习堂的窗前,望着那抹熟悉的药香混着晨露的气息飘进来,嘴角微微扬起。今天是弟子们首次独立接诊的日子,他特意提前半个时辰起身,心里既有期待,又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就像当年自己第一次在病牛身上试针时那样,既盼着他们能从容应对,又担心他们会出疏漏。

“先生,都准备好了。”阿木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几分兴奋和拘谨。他今日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麻布新衣,腰间系着轩辕亲手缝制的药囊,里面装着最常用的石针、艾草和止血粉。身后跟着的十九个弟子也都站得笔直,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卷竹简,上面是连夜抄好的问诊要点:问寒热、问痛处、问饮食、问二便,条条清晰。

轩辕转过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这些弟子里,有神农部落送来的聪慧少年,有伏羲部落推荐的沉稳猎手,还有几个是联盟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是他亲自收留的。他们跟着自己学习已有半年,识药、炮制药材、包扎伤口这些基础活儿早已练得纯熟,可真要面对活生生的患者,终究是头一遭。

“记住我说的话,”轩辕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诊病如断案,既要仔细观察,也要耐心倾听。患者说的每一句话,身上的每一处异常,都可能是解开病症的钥匙。若有拿不准的,不必逞强,随时来问我。”

弟子们齐声应道:“是,先生!”阿石性子最憨,用力点头时,脑袋上的发髻都晃了晃,引得旁边几个弟子偷偷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松快了些。

轩辕笑着摆摆手:“去吧,第一个患者交给你们了。”

医庐的诊室是三间打通的茅草屋,中间用麻布帘子隔开,既保证了**,又能让外面的人听到动静,方便随时支援。第一个走进来的是个中年汉子,他一手按着小腹,眉头紧锁,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每走一步都忍不住吸一口凉气。

“请坐。”阿木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些。他按照轩辕教的规矩,先扶着汉子在草垫上坐下,又倒了一碗温热的甘草水递过去,“先喝口水,慢慢说。”

汉子接过陶碗,咕咚咕咚喝了大半,这才缓过劲来,苦着脸道:“先生,我这肚子从昨天后半夜就开始疼,一阵一阵的,像有东西在里面拧着,刚才来的路上还吐了一次,酸水都快吐出来了。”

阿木立刻拿起石笔,在竹简上写下“腹痛、呕吐”四个字,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在安静的诊室里格外清晰。他定了定神,问道:“疼痛的时候,是觉得冷还是热?”

汉子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好像不冷不热,就是疼起来浑身冒冷汗。”

“疼的地方是固定在一处,还是到处跑?”阿木继续追问,眼睛紧紧盯着汉子的表情,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就这儿,”汉子用手在小腹处画了个圈,“尤其左边更疼些。”

阿木俯身,轻轻按了按汉子说的位置,刚一触碰,汉子就“哎哟”一声叫了出来,额头上的汗更多了。“松开手后,是疼得更厉害,还是能缓一点?”阿木收回手,继续记录。

“松开能好点,但过一会儿又开始拧着疼。”汉子抹了把汗,“昨天晚饭吃了些烤野兔,还喝了半罐米酒,是不是吃坏了?”

听到“烤野兔”和“米酒”,旁边的阿禾忍不住插了句嘴:“野兔是不是新鲜的?有没有烤透?”她是神农部落的女子,最擅长从饮食上找病因。

汉子点头:“是新鲜的,我自己打的,烤得焦焦的,应该熟透了。”

阿木和阿禾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困惑。按先生教的,腹痛呕吐,若伴有饮食不洁,多是食积;可这汉子说食物新鲜,疼痛又是阵发性的,倒像是受寒的样子。

“让我看看舌苔。”阿木想起轩辕说过,舌苔能反映内里的寒热。汉子依言张开嘴,阿木凑近一看,只见舌苔白白的,薄薄一层,不像有热的样子。

“你再想想,昨天有没有受凉?比如坐在风口上,或者喝了冷水?”阿木又问。

汉子皱着眉回忆:“昨天傍晚确实在河边洗了个澡,河水有点凉,当时没觉得啥,夜里就开始疼了……”

“是了!”阿石在旁边突然开口,声音有点大,吓了大家一跳。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小声说,“先生讲过,夏天贪凉,寒气会顺着肚子进去,引发腹痛,这叫‘寒邪入里’。”

阿木也觉得有道理,点头道:“应该是受凉了。先生说过,寒邪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和艾叶煮水喝,再用暖石敷肚子。”

阿禾却有些犹豫:“可他还吐了呀,寒邪会让人呕吐吗?我记得先生说过,食积才容易呕吐。”

这下,三个弟子又没了主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手里的竹简都快攥出汗了。汉子见他们迟疑,脸上的表情也紧张起来:“几位小先生,我这病……不碍事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阿木定了定神,对汉子说:“您先稍等,我们去请教一下先生。”说着,便带着阿禾和阿石快步走到帘子外。

轩辕其实一直就在隔壁坐着,里面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见三个弟子出来,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问:“你们觉得,他这病是怎么回事?”

阿木抢先说:“先生,我们觉得是受凉了,他昨天洗了凉水澡,舌苔也偏白,符合寒邪入里的症状。”

阿禾补充道:“可他有呕吐,这更像食积。而且他吃了烤肉喝了酒,这些都是不好消化的东西。”

阿石挠着头,小声说:“会不会……两种都有?又受凉,又食积?”

轩辕赞许地看了阿石一眼:“说得好。很多时候,病症不是单一的,就像田里长了杂草,可能不止一种。这汉子贪凉受寒,寒邪凝滞了肠胃的气血,让肠胃蠕动变慢;同时他又吃了油腻的烤肉,喝了温热的米酒,食物积在胃里,上下不通,自然又疼又吐。”

弟子们恍然大悟,阿木懊恼地拍了下额头:“难怪我们觉得矛盾,原来是没考虑到两种病因同时存在!”

轩辕笑着说:“这就是实践的好处,能让你们看到书本之外的复杂情况。记住,人不是竹简,病症也不会像文字那样工整分明,往往是相互纠缠的。”他顿了顿,继续道,“寒邪要用温散的药,食积要用消食的药,两者结合,才能见效。你们想想,该用哪些药?”

阿木想了想说:“生姜温胃散寒,山楂能消食化积,这两味药可以吗?”

“还不够,”轩辕摇头,“他腹痛如拧,是气血不通,得加少量陈皮理气,让气血顺畅起来。另外,他吐得厉害,胃里肯定不舒服,再加些茯苓健脾,护住脾胃。”

弟子们连忙把药方记在竹简上,阿木拿起药杵就要去配药,却被轩辕叫住:“等等,除了汤药,还可以用什么外治法辅助?”

阿石眼睛一亮:“用艾叶和生姜煮水,毛巾蘸着热敷肚子,既能散寒,又能止痛!”

“很好。”轩辕点头,“去吧,按这个法子试试。”

三个弟子回到诊室,依着轩辕的嘱咐,一边让药童去配药,一边用艾叶生姜水给汉子热敷。汉子起初还皱着眉,敷了一会儿,就舒了口气:“哎,好像没那么疼了。”

阿木趁机解释:“您这是又受了凉,又积了食,我们给您开的药,既能驱寒,又能帮您把积在肚子里的东西化掉,喝上两剂就好了。”

汉子连连道谢,拿着药方去取药时,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送走第一个患者,三个弟子都松了口气,额头上却渗出了汗——倒不是累的,是刚才紧张的。阿禾笑着说:“原来看病真的这么复杂,比认草药难多了。”

“可不是嘛,”阿石附和道,“刚才我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说错话。”

阿木却在竹简上仔细写下刚才的病例:“先生说得对,实践才能看出问题。我们刚才只想着分寒热、分食积,却没想到会同时出现,以后得多注意这种情况。”

正说着,第二个患者被请了进来。这是个老婆婆,拄着拐杖,咳嗽得厉害,每咳一声,都要弯下腰,胸口起伏得厉害,像是喘不上气来。

这次轮到阿禾主诊。她连忙扶着老婆婆坐下,轻声问:“婆婆,您这咳嗽多久了?有痰吗?”

老婆婆咳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声音沙哑地说:“快半个月了,一开始只是偶尔咳几声,这几天越来越重,夜里都睡不着。有痰,黄黄的,黏黏的,不容易咳出来。”

阿禾让老婆婆张开嘴看舌苔,只见舌苔黄黄的,厚厚的,不像刚才那个汉子的白苔。她又摸了摸老婆婆的额头,不发烧,再问:“咳嗽的时候,胸口疼不疼?有没有觉得热?”

“胸口闷得慌,像堵着一团火,咳得厉害了就疼。”老婆婆叹了口气,“这几天也不想吃饭,嗓子里干得厉害。”

阿禾心里有了谱,想起轩辕讲过,咳嗽有痰,痰黄黏稠,舌苔黄厚,多是肺热引起的。她正要开口,却见老婆婆的袖口沾着些草屑,像是刚从田里回来。

“婆婆,您这几天还去田里干活了?”阿禾多问了一句。

老婆婆点点头:“家里就我和小孙子,不干活吃啥呀?前几天天热,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回来就咳得更重了。”

阿禾恍然大悟,原来这肺热是太阳暴晒引起来的。她想起先生教的方子,肺热咳嗽要用清热化痰的药,便说:“婆婆,您这是肺热,我给您开个方子,用黄芩、桑白皮清热,再加些桔梗和杏仁化痰止咳,喝上几天就好了。”

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这几天别去晒太阳了,多歇着,喝点梨汤,能润润嗓子。”

老婆婆接过药方,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小姑娘,比村里的巫医说得明白多了。”

送走老婆婆,阿禾心里甜滋滋的,刚想跟师兄弟们分享心得,却见阿木指着她的竹简说:“你看,你只写了肺热咳嗽,没写病因是暴晒受热,这样以后再看这个病例,可能就忘了具体情况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阿禾一看,果然漏了,连忙补上,不好意思地说:“光顾着高兴了,差点忘了先生说的‘记录要详细’。”

一上午的时间,弟子们接诊了六个患者:有小孩发烧的,有妇人月经不调的,还有个猎人被毒蛇咬了,幸好处理及时,只是红肿疼痛。每个病例都各有不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弟子们时而争论,时而请教,忙得满头大汗,却个个精神十足。

轩辕坐在隔壁,听着帘子那边传来的对话,有时会忍不住嘴角上扬,有时又会微微皱眉,却始终没有主动过去干涉。他知道,学医就像学走路,总得自己摔几跤,才能真正站稳。

中午休息时,弟子们围坐在药圃旁的石头上,拿出各自的竹简,互相交流着上午的病例。

“那个被蛇咬的猎人,我一开始想只用解毒的草药,后来想起先生说过,蛇毒会让气血不通,得加些活血的药,比如川芎,这样解毒的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阿石捧着竹简,认真地说。

“我那个小患者,发烧还流清鼻涕,一开始以为是风寒,可他又说口干想喝水,这不是风热的症状吗?后来请教先生,才知道是风寒快转风热了,得用半解表半清热的药。”一个叫阿竹的女弟子说。

阿木则指着自己的竹简,对大家说:“我发现,问诊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生活习惯,比如第一个汉子洗凉水澡,第二个婆婆暴晒,这些都是病因,要是不问,可能就诊断错了。”

轩辕端着一碗药粥走过来,听到他们的讨论,欣慰地说:“看来你们都有收获。记住,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甚至性格脾气,都会影响病症。医道不是死记硬背药方,而是要学会灵活应变。”

他坐下,拿起阿木的竹简,指着上面的病例说:“比如这个寒邪加食积的,你们用了生姜、山楂、陈皮、茯苓,方向是对的,但剂量还可以再调整。生姜性温,对付这种刚受的寒邪,用量可以稍大些;山楂消肉食积滞,也得足,否则化不掉那烤肉。”

他又翻到阿禾的病例:“这个肺热咳嗽,用黄芩和桑白皮是对的,但婆婆年纪大了,体质偏虚,清热的药不能用太久,否则会伤了正气,等痰变稀了,就得减黄芩的量,加些补气的甘草。”

弟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拿出石笔,把轩辕的话记在竹简边缘,生怕漏了一个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像镀上了一层金边。

下午的患者更多了,有个年轻人说自己头痛欲裂,怕风,还流眼泪;还有个农妇说自己小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弟子们用上上午学到的经验,问诊更仔细了,判断也更准了。遇到拿不准的,就把几个师兄弟叫到一起讨论,实在没头绪的,再去请教轩辕,每次都能得到新的启发。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个患者离开了。弟子们累得瘫坐在地上,却没人喊累,都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病例。药圃里的草药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他们的成长点头称赞。

轩辕看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诊室,看着弟子们竹简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自己当年在岐伯身边学习的日子,也是这样从懵懂到清晰,从紧张到从容。医道这条路,从来不是一个人能走完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前行。

“今天大家做得都很好,”轩辕的声音带着笑意,“虽然还有不足,但第一次能做到这样,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个人,“从明天起,你们可知道吗?且看下集。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