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66章 复方加减治变症

古人的智慧 第166章 复方加减治变症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166章:复方加减治变症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医庐前的药圃叶片上,轩辕已经坐在诊室的石案前,翻看昨日的医案。案上摊开的竹简记录着一个熟悉的名字——石,那个三天前因风寒感冒来就诊的猎户。

“先生,石又来了,这次咳嗽得厉害。”门外传来弟子阿木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

轩辕放下竹简,起身迎出去。只见石佝偻着身子,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捂着嘴,每咳一声,肩膀就剧烈地耸动一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脸色比上次见面时苍白了些,眼窝周围带着淡淡的青黑,显然是夜里没睡好。

“快进来坐。”轩辕扶着石走进诊室,让他坐在铺着干草的石凳上,“这几日药按时吃了吗?”

石咳了好一会儿才顺过气,声音沙哑地说:“吃了,吃了三天,身上不冷了,头也不疼了,可从昨天起,这嗓子就痒得厉害,痰也多,夜里咳得根本没法合眼。”他说着,又一阵剧咳袭来,弯着腰半天直不起身。

轩辕伸手搭上他的手腕,指尖感受着脉搏的跳动——比上次沉稳了些,已无明显的浮紧之象,说明风寒之邪已去大半。他又让石张开嘴,看了看舌苔,舌质淡红,苔薄白,不似有热象。再凑近闻了闻石咳出的痰,清稀色白,没有腥臭气。

“你这是风寒初愈,余邪未尽,转而犯肺,导致肺气不宣,痰饮内生。”轩辕一边分析,一边在竹简上记录,“之前的方子是麻黄、桂枝、生姜、甘草,专为发散风寒而设,如今风寒已减,再用那些药就不合适了。”

站在一旁的阿木不解地问:“先生,那为何他的咳嗽反而加重了?难道是病情恶化了?”

轩辕摇了摇头,拿起之前的药方竹简,指着上面的药名解释道:“你看,麻黄、桂枝都是辛温发汗之药,能驱散体表的寒邪。石初来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正是风寒束表之症,用这两味药发汗解表,恰到好处。但现在,他的寒邪已经入里,影响到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痰饮停滞,这时候再用强发汗的药,不仅不能止咳化痰,还会耗伤肺气,让咳嗽更难痊愈。”

石听得似懂非懂,只是急切地问:“先生,那我这病还能好吗?再这么咳下去,我怕是连拉弓的力气都没了。”

“放心,调整药方即可。”轩辕安抚道,随即对阿木说,“去药柜取杏仁、桔梗,再取些甘草来,麻黄和桂枝暂且不用了。”

阿木应声而去,心里却犯着嘀咕:这杏仁是之前学过的,说能降气止咳,可桔梗的功效他记得不太清,而且为什么要去掉麻黄和桂枝呢?

等阿木取来药材,轩辕已经在石臼旁准备好了捣药的石杵。他先将杏仁放在火上略烤,去掉外皮,然后和桔梗、甘草一起放入石臼中细细捣碎。药末混合着淡淡的苦香,弥漫在诊室里。

“先生,为何要去掉麻黄和桂枝?”阿木忍不住又问,这是他心里最大的疑惑。

轩辕一边将药末装入陶罐,一边耐心解释:“治病如治水,需因势利导。石初病时,寒邪在表,如同江河被冰封,需用麻黄、桂枝这样的‘温阳之药’破冰化雪,让寒邪随汗而出。如今寒邪入肺,痰饮内停,就像江河下游积水成涝,此时若再用破冰之法,只会让水流更乱。反而需要杏仁这样能‘降气’的药,如同打开下游的闸门,让痰饮顺着气机下行;再用桔梗‘宣肺’,好比疏通上游的河道,让肺气得以宣发,一宣一降,痰饮自消,咳嗽自止。”

他顿了顿,拿起陶罐晃了晃,继续说道:“至于甘草,在这里既能调和杏仁的苦降与桔梗的辛宣,又能补益肺气,防止久咳伤津,这就是‘佐药’的妙用。”

阿木听得连连点头,之前学“君臣佐使”时总觉得抽象,此刻结合具体的病症和药物,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原来方剂的加减,并非简单的药材替换,而是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则”,就像指挥作战,需根据敌军的动向改变战术。

石看着轩辕有条不紊地忙碌,心里的焦虑渐渐散去。他想起三天前刚来时,浑身发冷,头重脚轻,连走路都打晃,如今虽然咳嗽难受,但身上的沉重感已经消失,这让他对轩辕的医术更加信服。

轩辕将药末倒入陶釜,加了三碗清水,用文火慢慢煎煮。药香随着蒸汽升腾,越来越浓郁。他守在釜边,不时用木勺搅动一下,防止药汁粘锅。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棂照进来,在他专注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先生,您之前说‘病万变,药亦万变’,是不是所有病症变化都需要调整药方?”阿木蹲在一旁,看着翻滚的药汁,又抛出一个问题。

“正是。”轩辕点点头,目光落在咕嘟作响的陶釜上,“就说这风寒感冒,有人可能一转而成肺热,出现痰黄、口干的症状,那就要加黄芩、桑白皮这样的清热药;有人可能因体质虚弱,感冒后气短乏力,那就要加人参、黄芪补气;还有人像石这样,风寒郁肺,痰饮内停,就需用杏仁、桔梗宣降肺气。病症如同流水,时刻在变,药方若一成不变,就会像刻舟求剑,怎能治好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说话间,药汁已经煎得剩下一碗,轩辕熄了火,将药汁滤入陶碗中,晾至温热递给石:“趁热喝下去,喝后避风,好好休息,今晚应该能睡个安稳觉。”

石接过药碗,一股微苦中带着辛香的味道扑面而来。他皱了皱眉,还是仰头一饮而尽。药汁入喉,先是微微的苦涩,随后喉咙处泛起一丝清凉,之前的痒意竟减轻了不少。

“多谢先生。”石放下碗,拱手道谢,脸上露出轻松的神色。

“明日再来复诊,我再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方。”轩辕叮嘱道,又让阿木取了些杏仁,教石回家后如何煮水代茶,“这杏仁水可以常喝,能辅助止咳。”

等石离开后,阿木收拾着诊室,忽然想起另一个病例:“先生,上次那个患风热感冒的孩童,您在柴胡汤里加了菊花和薄荷,是不是也属于‘复方加减’?”

“没错。”轩辕赞许地看了阿木一眼,“那孩童初起时发热头痛,用柴胡、黄芩清热解表。后来出现咽痛、目赤,说明热邪上攻,便加菊花清利头目,薄荷利咽止痛,这也是根据病症变化调整药方的例子。”

他走到墙边挂着的百草图谱前,指着上面的药材说道:“你看,这图谱上的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但单独使用时,就像单个士兵,力量有限。只有根据病情组合成方,再根据变化灵活加减,才能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军队,攻克疾病。”

阿木顺着轩辕的手指看去,图谱上的麻黄、桂枝、杏仁、桔梗等药材的画像旁,都标注着功效和配伍方法。他忽然明白,先生让他们背诵药材功效,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它们,更是为了在临证时能灵活调用,就像将军熟悉麾下每一个士兵的特长。

午后,轩辕又接诊了几个患者,其中有个妇人患胃脘痛,之前用了温中散寒的药方有所好转,今日却诉说胃里灼热,口干口苦。轩辕诊断后,在原方中减去了干姜、附子,加了黄连、吴茱萸,阿木在一旁仔细记录,看着先生如何根据“寒转热”的变化调整用药。

傍晚时分,阿木整理当天的医案,发现仅一天之内,先生就对三个方剂进行了加减,有的减药,有的加药,有的既减又加,每一次调整都精准对应着病情的细微变化。他想起刚学医时,总以为只要记住几个固定的药方就能治病,如今才明白,那些固定的方剂只是“基础阵形”,真正的医道,在于根据“敌情”灵活变阵。

夕阳西下,医庐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轩辕站在药圃边,看着弟子们按照今日所学辨认药材,阿木正拿着竹简,给其他弟子讲解上午石的病例,以及方剂加减的道理。风吹过药圃,草木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们的讨论。

轩辕的目光落在远方的山峦上,那里是岐伯居住的地方。他想起岐伯曾说:“医道之妙,在于‘通变’二字。”当初听时只觉浅显,如今在一次次临证实践中,才渐渐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疾病不会按照书本上的描述发展,患者也不会按照固定的“证型”生病,唯有以变应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他转身回诊室,拿起石的医案,在后面补写道:“病有常变,方有加减,知常达变,方为医道。”写完,他放下石笔,心中更加笃定:往后教弟子,不仅要让他们熟记方剂,更要让他们学会观察病情的变化,理解加减的逻辑,这样才能将医道真正传承下去。

夜色渐浓,医庐的灯火次第亮起。轩辕知道,关于“复方加减”的学问,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遇到更多复杂的病症,需要更精妙的调整。但他并不畏惧,因为医道的探索,本就是在一次次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向深处迈进。

那么,石服用新的药方后,咳嗽能否痊愈?阿木和其他弟子能否真正掌握“复方加减”的精髓?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