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36章 鲜品干品功效异

古人的智慧 第136章 鲜品干品功效异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136章:鲜品干品功效异

清晨的药圃沾着露水,轩辕蹲在生姜地旁,手里捏着两块根茎——一块是刚从土里刨出的鲜姜,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表皮嫩黄,掐开一点,汁液清亮,辛辣中带着清爽;另一块是挂在屋檐下晒干的干姜,表皮皱缩发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手背,掰开来,断面呈棕黄色,凑近闻,辣味沉郁厚重,少了鲜姜的那份水灵。

“这两者看似同源,药性却差得远呢。”岐伯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里也拿着一片鲜姜和一块干姜,“你且各取一点,分别煮水尝尝。”

轩辕连忙起身,取来两个陶釜,各盛半釜清水,分别放入等量的鲜姜末和干姜末。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水汽很快氤氲起来,带着不同的姜香——鲜姜的气息飘得远,闻着就让人鼻尖微痒,想打喷嚏;干姜的气息却像沉在锅底,闷闷地往上冒,钻进鼻腔里,带着一股暖暖的力道。

“尝尝这个。”岐伯先端起鲜姜煮的水,递到轩辕面前。

轩辕吹了吹,小心抿了一口。辛辣味瞬间在舌尖炸开,顺着喉咙往下滑,像一道细小的火线,惹得他喉头一动,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但片刻后,那股辣味就散了,额头和后背竟微微渗出些细汗,身上的困乏似乎也被这股热流冲散了些。“先生,这水喝着虽辣,却很清爽,喝完身上松快,像……像被风吹过一样。”

岐伯笑了:“说得好。鲜姜性微温,味辛,最善解表散寒。就像刚起的风寒,身上发冷、流清涕,喝上一碗鲜姜水,发点汗,病邪就随汗出去了。它的辛散之力是往外走的,像春日的风,能把体表的寒气吹跑。”

这时,干姜水也煮好了。岐伯又端给他:“再尝尝这个。”

轩辕接过陶碗,干姜水的颜色比鲜姜水深些,呈浅棕色。他喝了一口,这次的辣味来得更缓,却更持久,像一团温火,在胃里慢慢烧起来,暖意从肚脐周围往外扩散,连带着四肢都渐渐热了。但这热并不灼人,反而很舒服,像是在寒冷的冬夜里,裹上了一层厚实的兽皮。“这个辣得不冲,但后劲足,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连手脚都不凉了。”

“这就是干姜的性子。”岐伯点点头,自己也喝了一口干姜水,“它经过日晒,水分去了大半,辛散之力收了,温阳之力却聚了起来。不像鲜姜那样往外走,而是往内守,专门温煦脾胃。若是有人吃了生冷,肚子疼、拉肚子,或是胃里总泛着凉气,喝碗干姜水,比鲜姜水管用得多。”

轩辕捧着两个陶碗,反复对比着:“这么说,鲜姜像冲锋的士兵,专攻体表的寒气;干姜像守城的老将,专护内里的阳气?”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赞许地看着他,“你再想想,若是遇到风寒感冒,又兼有肚子疼,该怎么用?”

轩辕略一思索:“是不是可以鲜姜、干姜同用?鲜姜散体表之寒,干姜温内里之阳?”

岐伯抚须而笑:“孺子可教。医道灵活,不拘一格。但更重要的是明白‘炮制改变药性’的理——鲜品多偏于发散、清利,像薄荷、芦根,新鲜的用起来,清热解表的力道更足;干品经过晾晒,水分减少,药性变得醇厚内敛,更偏于温补、收涩,像艾叶、五味子,晒干后,温经、敛汗的功效才显出来。”

正说着,药庐外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年轻族人捂着胸口走进来,脸色发白,嘴唇发青,说话时带着浓浓的鼻音:“先生,我……我昨夜守猎,淋了点雨,今早起来就头疼、怕冷,还老咳嗽,胸口发闷。”

岐伯让他坐下,摸了摸他的额头:“有些低热。轩辕,你说该用鲜姜还是干姜?”

轩辕看了看族人的症状,怕冷、头疼,是风寒在表;但他又咳嗽、胸口闷,像是寒气也入了里。他想起刚才的思路,答道:“用鲜姜解表散寒,再少加一点干姜温肺,如何?”

岐伯点头:“可以试试。取三钱鲜姜,一钱干姜,再加点葱白,一起煮水给他喝。”

轩辕连忙按方取药,葱白带着须根,洗干净切段,和姜一起下锅。不一会儿,药香就飘了出来,比单纯的姜水更丰富些。族人喝完药,裹着草席在火堆旁躺了半个时辰,果然开始出汗,醒来后说头疼轻了,也不那么怕冷了,咳嗽也顺了些。

“这就是鲜姜和干姜配伍的妙处。”岐伯对轩辕道,“但你记住,若是遇到纯粹的内里虚寒,比如老人常年胃寒,吃不下饭,手脚冰凉,那就得用干姜,甚至要把干姜再炒一炒,变成炮姜,温阳之力更专;若是外感风寒初起,就用鲜姜,见效快。用反了,不仅无效,还可能耽误病情。”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专门做了个试验。他找了两个症状相似的风寒患者,一个用鲜姜水治疗,另一个用干姜水治疗。结果,用鲜姜水的患者当天就出汗退热,两天后基本痊愈;而用干姜水的患者,虽然胃里舒服了些,但头疼、怕冷的症状缓解得很慢,最后还是加了鲜姜才好利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还发现,鲜姜和干姜的用法也不同。鲜姜多用来煮水、煎汤,或是作为菜肴的调料,做菜时放几片,既能去腥,又能散寒;而干姜则更多用于复方配伍,和人参、白术搭配,能温补中气;和附子搭配,能回阳救逆,治疗那些阳气虚脱、手脚冰凉、脉细如丝的危重症。

“你看这干姜,”一日,岐伯拿着一块干姜,对着阳光照,“它经过晾晒,失去了水分,却凝聚了太阳的阳气。所以它的温性,是从内里往外透的,能补能守。而鲜姜带着露水,得的是阴气滋养,所以它的辛散,是往外走的,能散能清。”

轩辕忽然想起自己部落里的老人们,冬天总爱用干姜煮羊肉汤喝,喝完整个人都暖烘烘的,能抗住严寒;而夏天淋雨了,家里人就会赶紧切几片鲜姜,和红糖一起煮水,喝完发发汗,就不容易生病。原来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只是自己以前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他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在竹简上,还画了两幅图:一幅是鲜姜,旁边标注“性微温,味辛,解表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煎汤或作调料”;另一幅是干姜,旁边写着“性热,味辛,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多入复方”。他还特意用红笔在旁边批注:“同一植物,鲜干有别,用时需辨表里虚实。”

这天傍晚,药圃里的鲜姜又成熟了,几个弟子正在采收,欢声笑语飘进药庐。轩辕看着那些刚出土的鲜姜,带着泥土的芬芳,再看看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干姜,像黑色的珍珠,忽然明白了岐伯说的“医道源于自然”——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姜,顺应它的生长规律,根据它的形态变化来使用,就能发挥出不同的功效。

“先生,”轩辕拿起一块鲜姜和一块干姜,对岐伯说,“我以前只知道草药能治病,现在才明白,怎么用、用什么形态的药,比药本身更重要。”

岐伯望着远处的山影,夕阳正给山峦镀上一层金边:“是啊,用药如用兵,不仅要知其材,更要知其变。鲜与干,不过是变化中的一种,往后你还会遇到更多——生用与炮制,生晒与烘焙,酒浸与醋泡……每一种变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也等着你来发现。”

轩辕握着两块姜,掌心被它们的暖意包裹着。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鲜与干之别,只是他医道路上的一个小台阶,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台阶,会引着他走向更深邃的医理世界。

那么,除了生姜与干姜,还有哪些草药的鲜品与干品功效差异巨大?轩辕又会如何通过实践,领悟更多炮制与药性的奥秘?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