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物面天线的微波在戈壁滩上掀起热浪时,林羽正蹲在卫星地面站的馈源舱旁测量电磁辐射。频谱分析仪的曲线在 5μW/cm2 处形成陡峭的峰值,天线基座的混凝土被常年风沙磨出蜂窝状凹痕,与散落的波导碎片构成科技与荒漠碰撞的印记 —— 这是航天测控中心技改办齐工圈定的 “深空通信生态修复区”,要在这座亚洲最大的深空探测站试种强抗辐射灵草,“当年建 35 米天线时,推土机推平了半片梭梭林,” 他抚摸着馈源舱上 “嫦娥工程” 的烫金标识,“微波辐射半径 3 公里内寸草不生,灵草要是能在副反射面旁扎根,也算给星际通信装个绿色缓冲带。” 烈日下的卡塞格伦天线泛着金属冷光,馈线接口的缝隙里,几株耐盐碱的碱蓬正从防雷接地体边缘探出头,叶片在强电磁辐射中蜷成细条状。
空间环境专家邵博士推着场强仪走来,探头接近天线馈源时,仪表的显示屏瞬间被干扰信号覆盖。检测屏上的电磁辐射峰值跳至 8μW/cm2,土壤盐碱度达 8.5:“超高频电磁辐射 极端干旱复合胁迫,” 她用频谱仪捕捉到 22GHz 的微波信号,波形在屏幕上如锯齿般锋利,“得种能谐振吸收微波 泌盐固沙的灵草品种,就像老测控工程师说的‘沙拐枣抗风,白刺可固盐’。”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天有经纬,草木能应”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沙拐枣固定流沙的法子:“得搞‘圈层布防’,” 他指着站区的电磁辐射分布图,“天线 100 米内种强抗辐射灵草筑墙,100-500 米种耐盐品种固沙,500 米外种经济型品种护路,就像给深空站编张立体生态网。”
地面站的工程师们穿着防辐射服来了。运维组的老顾拖着根磨损的波导,法兰盘的密封垫上还沾着沙尘,“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 他用扭矩扳手在天线基座的裂缝里拧出孔洞,“夏季的 50℃高温、冬季的 - 30℃严寒,比罗布泊的骆驼刺耐糙。” 周边的牧民们则在清理柴油发电机房,防渗渠里残留的油污在阳光下泛着彩虹:“要在不影响测控精度的前提下种植,” 戴羊皮帽的大叔用 pH 试纸检测渗液,“不能遮挡激光测距仪,就像邵博士说的‘植绿不扰波,固沙不偏轨’。”
第一批灵草苗在 35 米天线的副反射面支撑柱间隙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谐振嵌植法”,沿支撑柱根部凿出 50 厘米深的环形槽,底层铺 30 厘米厚的石墨烯 - 蛭石复合材料 —— 这些石墨烯是卫星电池板的回收废料,中层填脱硫石膏与沙漠腐殖土的混合物,“这些石膏能降低土壤 pH 值,” 他往土中掺着纳米铁氧体粉末,“促进灵草叶片形成电磁谐振结构,增强微波吸收能力,就像给植物装微波天线。” 邵博士在旁用频谱分析仪监测,屏幕上的辐射衰减曲线从 8μW/cm2 降至 2.5μW/cm2:“种植点选在辐射强度 5-6μW/cm2 的区域,” 她标注着方位角,“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高效吸收微波能量,就像给深空站装绿色滤波器。”
早饭在站区的防风食堂吃,不锈钢餐盘里的沙葱包子混着灵草碎,谷物的粗粝裹着草木的辛烈。老顾用搪瓷缸舀着过滤后的雪水说 2016 年的沙尘暴,12 级狂风掀翻了 25 米天线的防护罩,维修时发现周边 300 亩梭梭林全被沙埋,“那时候就靠编织袋挡沙,” 他望着烈日下的馈源舱,“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减少一成的风沙侵蚀,也算给天线基座减负。” 林羽望着槽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微波辐射中微微震颤却不焦枯,突然觉得所谓 “共鸣”,就是让冰冷的天线与鲜活的草木、无形的微波与有形的根系,在电磁与生物场的交织里完成和解。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液氦制冷机组的泄漏让周边土壤 pH 值升至 9.2,灵草幼苗刚栽下就叶片焦卷,邵博士的离子计显示钠离子浓度达 1200mg/kg:“这是‘强碱 - 重金属复合污染区’,” 她往土中撒着磷石膏粉末,白色颗粒在盐碱土中迅速溶解,“得先降低 pH 值至 7.5,再种泌盐型灵草,就像给土壤喝酸梅汤。”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胡杨枯枝改良盐碱地的法子,让牧民们运来胡杨锯末与芦苇秸秆,按 4:1 比例混合成改良层:“这是老祖宗的‘以林治碱’智慧,” 他将混合物铺在制冷机组周围,“胡杨锯末的有机酸可中和碱,芦苇秸秆能增强透水性,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脱盐器。”
山脚下的生态站科研人员们骑着骆驼来了。李研究员捧着个保温箱,里面装着刚采集的盐生植物标本,“我们监测这片戈壁十年了,” 他指着远处的风蚀雅丹,“2018 年《环境学报》记载‘地面站周边 1 公里植被覆盖率不足 3%’。” 林羽接过李研究员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沙土里混着膨润土 —— 是李研究员特意准备的,“实验室数据显示这草的泌盐率达 30%,” 他推了推防沙眼镜,“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生态站认养站区外围,每天记录植被覆盖率。” 很快,航天科研院所、环保组织都来了,有人带来防沙种植袋,有人要测试灵草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地面站的指挥中心前排起了长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中午的日头晒得天线面板发烫时,邵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改良的制冷机组区域,pH 值降至 7.3,灵草幼苗的焦叶间冒出淡绿色新芽,“你看,” 她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叶片表皮,“这些灵草的盐腺细胞能将过量钠离子分泌到叶面,形成白色结晶反射微波,就像给植物装盐晶镜。” 齐工扛着段报废的波导走来,内壁的镀银层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测控中心要把旧数据处理中心改造成‘星际生态馆’,” 他用麂皮擦拭波导接头,“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抗辐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航天时代建绿色课堂。”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顾沿站区巡查。70 米天线的俯仰机构在轨道上发出机械的喘息,氢氧燃料电池的排气口飘着淡淡的白雾,标校塔的激光束在灵草叶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北侧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有处风蚀沟,” 老顾推开防沙栅栏,“2019 年沙暴冲出的沟壑,现在刚好种匍匐灵草固沙。” 走过废弃的探月工程纪念柱,基座的裂缝里长出丛盐爪爪,肉质叶片在强辐射中透着紫红色,“这草的种子能指示辐射强度,” 老顾掐下颗胞果,“果皮开裂就说明辐射超标,比任何检测仪都直观。”
下午的种植转向太阳能电站区域。林羽教大家用 “光伏 - 植物共生法”,在光伏板间隙种植耐阴泌盐灵草,通过支架调整板体倾角至 45°,让阳光在灵草与光伏板间形成动态分配,“这些灵草的光补偿点低于 5000lux,” 他往土中掺着腐植酸,“既能利用散射光生长,又能通过蒸腾给光伏板降温,就像给清洁能源装绿色散热器。” 邵博士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的区域比裸露处光伏板温度低 7℃:“这叫‘生态增效’,” 她对比发电曲线,“能让光电转换效率提升 3.5%,比加装散热片省钱。”
中科院的科研团队们开着越野车来了。他们要在站区做 “微波辐射 - 植物代谢” 对照实验,天线 50 米内的灵草类黄酮含量比 500 米外高 42%,但叶绿素含量低 18%。“这些数据要发表在《科学通报》,” 戴遮阳帽的研究员调试着核磁共振仪,“标题就叫‘盐生植物对深空通信微波的适应性机制’,让更多人知道自然的抗干扰能力。” 林羽看着研究生们给灵草叶片贴上微波吸收贴片,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无形的星际信号编织绿色的安全网。
傍晚的沙尘暴突袭站区。林羽和工程师们忙着加固灵草种植带的防风障,邵博士则监测着电磁辐射的异常波动,沙粒撞击天线面板的声音如战鼓,灵草的叶片在强辐射与风沙中反倒更显坚韧。“你看这固沙效果多明显,” 老顾抹着脸上的沙尘笑,“以前沙暴过后要清半天积沙,现在种了灵草,天线轨道里的沙子少了七成,比防沙网管用。” 沙幕中,激光测距仪的光束穿透沙尘,在灵草叶上投下破碎的光斑,像无数流动的星轨。
牧民帐篷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黄羊肉。灵草用的是抗辐射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矿物味,“这草得用雪水焯三遍,” 掌勺的阿妈说,“老人们传下来的法子,能去‘火气’,这叫‘以草镇场’。” 邵博士从屏蔽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 500 米外的电磁辐射降至 0.8μW/cm2:“达到安全限值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个月,就能在站区外围种沙棘,给牧民们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卫星地面站工程技术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波束覆盖” 与 “灵草缓冲”,“姿态控制” 与 “植物导沙”,只是能量载体不同。窗外的天线在自动跟踪卫星,馈源舱的指示灯如星星闪烁,戈壁的风送来灵草与沙砾的混合清香,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仿天线造型花盆,用钛合金废料制作,能嵌在天线平台,既抗风又能模拟辐射环境,就像给星站挂绿色抛物面。”
深夜的站区突然传来异响。林羽举着防爆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沙狐,尾巴扫过波导的声音如拨弦,嘴里叼着的灵草籽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想起邵博士说的 “电磁生态位”,突然明白地面站不仅是测控节点,也是荒漠生物的庇护所。蹲在天线基座的种植沟旁,发现被沙狐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科技与自然的碰撞,能催生出更坚韧的生存智慧。
第二天清晨,金属加工厂送来了仿天线花盆。抛物面造型的盆体上留着蜂窝状散热孔,底部的锚定装置可固定在天线平台,“按您说的抗风标准做的,” 厂长用风速仪测试稳定性,“能承受 12 级大风,比不锈钢盆轻三成。” 林羽和工程师们将花盆固定在 35 米天线的俯仰机构,种上垂吊型灵草,藤蔓顺着馈线缠绕而下,像绿色的波导:“这叫‘立体抗辐’,” 他调整花盆角度时说,“既能衰减旁瓣辐射,又能给馈源舱降温,就像给天线披绿斗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