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诡三国 > 第2889章 川蜀,将计和就计

诡三国 第2889章 川蜀,将计和就计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3-11-12 01:31:30 来源:就是看

徐庶在思考。

因为有一些问题需要答桉。

善于思考的人,总体上来说,相对偏少的。

在民众之中,那些思考的人往往也会被多数不喜欢思考的人带偏。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还是喜欢简单的快乐。这些人往往就会以这个好,或是那个不好作为简单的划分,亦或是以自我的感觉爽或是不爽来对待所有的事务,但是实际上这些划分或是感觉,未必都是正确的。只可惜这些普通民众往往因为不愿意多思考,然后也就自然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打仗,就不好。不打仗,就好。

至于为什么打仗,或是为什么不打仗,就没有思考了。

之前为什么打起来了,后来为什么又不打了,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就像是巴人头领支支吾吾的,亦或是遮遮掩掩的说的什么不公平要自由,亦或是什么其他的原因,至少巴山的这些巴人,是没有思考的。

川蜀之人只是知道,现在不打仗了,很好。

这种情况,让徐庶感觉到好笑,但是又头疼。

这些川蜀人可以不思考,但是徐庶他不行,他必须思考,而且他还不能仅仅是思考江东的事,巴山的事,他同样还需要思考整个川蜀的事情。

若说华夏是一个被四周各种高山和大海围绕起来的一片区域的话,那么川蜀就是华夏当中的小盆地,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盆地当中,也同样有山川,有河流,有平原,有沟堑,有麻将,还有有麻辣的火锅……

徐庶已经快把川蜀成都当成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了。

当下的徐庶多少已经不像是在鹿山之下的时候,还亲自去劳作耕地,修葺房屋了,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去统筹安排,而那些体力上的劳作,就变成了其他不愿意,或是不擅长思考的人在帮他做。

徐庶接到了斐潜的命令。

他不能只是单纯的接令,去执行,他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去考虑为什么,怎样做才会更好。

斐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令?

川蜀在整个的政局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在不断的思考当中,徐庶渐渐的想出了一个答桉。

夕阳落下,黄昏渐上。

徐庶邀请了徐晃到府上吃饭。

因为江东的原因,徐晃也将重心从川南往北移动,并且作为川中的军事支柱,统御整个川蜀战局。

『使君,公明将军来了。』堂下侍从禀报道。

『有请!』徐庶站起身,亲自到了堂前迎接,然后和徐晃一同走进了厅堂之中,分左右坐下。

川蜀其实不穷。

但是贫富极其不均衡。

在稍微寒暄一下之后,两人就迅速进入了正题。两个人都清楚,吃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必须相互之间达成共识,并且按照骠骑大将军的指令,形成一个有效的指挥系统,全盘统管川蜀的事务。

『使君,如今江东军来袭,』徐晃开门见山,甚至是颇为有些杀气腾腾的说道,因为捣腾物价,毁坏地方民生,都是士族子弟的传统艺能了,简直都可以和叛国相提并论,『某观这成都城中,物价便是升腾不已……莫非又是有人从中作祟?是否需要……以正清明!』

这是个大问题,真要是任其发展,不仅是会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会导致军队的不稳定,甚至会引发后勤保障出现问题。

徐庶闻言,不由得摇头苦笑了一下,『公明将军,此事……尚需时日。不是说不动,而是需要时日……』

徐晃不解。

『公明有所不知……』徐庶微微叹了口气,『如今成都左近,物价升腾,并非全数都是士族子弟,地方豪强所为……还有不少普通寻常商贩,而且这些商贩……甚恶于士族豪强也……』

徐晃愣住了,然后深深的皱起眉头来,『这……使君是说……这里面还有寻常人家?』

徐庶点了点头。

在物价升腾这个事情上,因为之前已经搞过一次川蜀士族豪强了,所以现在这些川蜀豪强相对来说反而比较谨慎。他们作为重要的中间商,也有提价,但是提的价格并不大,反而随意提价,甚至比这些川蜀士族豪强表现得还要更恶劣的,如今反倒是那些走村串寨的零售商,那些大小货郎。

『怎会如此?』徐晃不能明白。

徐庶笑笑,『需待教化,而这教化,非一日之功也。』

徐晃皱眉说道:『既是犯律之民,便是直出巡检缉拿便可。』

徐庶摆手说道:『若行此法,则与主公之所愿不同。』

『主公之所愿?』徐晃问道。

徐庶点了点头说道:『如今主公宏愿,开四海之土,辟八荒之地,纳天下万邦,御苍穹万民,如此种种,非一人之力可也,当有汉民千万,以领地方……而汉民欲领于地方,则当强于地方,知律法,晓道理,权平衡,调众事……前秦之所弊,自当有所鉴……』

华夏古代,表面上很是批判商鞅,实际上却偷偷拿来用,毕竟偷书么,就像是看盗版一样,都是读书人的事情,能算是大事么?

秦国为什么可以采取驭民五术,那是因为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理,在特定的条件下才用的策略。毕竟当时秦国在中原各国眼中是属于西戎蛮夷,打个比方来说,拥有七十二管弦乐队的齐王见到了秦王,必然就会带着一种别样的口吻表示,看看这可怜孩子,你看看,这乐团,没听过罢?这鼎肉,没吃过罢?这东星斑……

呃,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当时六国采取的策略其实和秦国不同的,同时六国也是很鄙视秦国的,认为秦国的法律是恶政,暴政等等,是批判的,可偏偏六国最后输了。

说起来并不是六国的文明程度,律法制度,士兵武勇等等弱于秦国,而是六国各自私心,不能联合,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而已,而秦国的律法显然在大一统之后也不能跟上局势的变化,适应民众的需要,也很快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已经知晓的前车之鉴。

可问题在于华夏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愚民政策更简单,也就一直都在用。这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虽然说他们也知道秦朝商鞅的驭民五术有问题,可这样的方法成本最低,民众也更好管控。而且在小农经济之下,并不需要更多的有智慧的民众,也不需要开拓发展什么社会生产力,只需要更多的农田,或是引进些番薯就可以维持百姓不饿死,所以根本不需要开启民智,只需要让一小部分人来带领其余大部分人就足够了,保证这一小部分人富裕就好了,最基层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华夏的封建王朝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希望普通的百姓是愚昧的,希望民众的思想永远都是停留在很无知的状态下,只需要安心种田耕地付出劳动力就可以了,以庞大的无知的百姓来供养少部分的官僚和贵族阶层。

这种供给制度,延续了千年。

斐潜想要让汉民族走出去,光靠这小部分的官僚和贵族阶层可能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官僚和贵族,即便是走出去了,也很快就会变成类似于藩国类型,只是想要横征暴敛,将黑锅甩给大汉,或是觊觎更高的位置,谋划着叛变。

所以,需要更多的民众,更多开始知道各种律法,明白各种道理的普通民众。

川蜀恰巧便是这么一个地方,成都左近的汉民居多,而越往偏远便是其他少数民族越多,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华夏。

普通的百姓不会平白无故的就开了民智,就有了智慧的,而最简单的开民智的办法,就是让民众走出去,离开原本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

华夏的商朝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的那种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条件下,之所以能够一下子从黄河的一个小部落,扩大到一个大王朝,并且和其势力范围以外的方国结成统御关系,其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行『商』,一手大棒,一手商品。

a9eef.icu。a9eef.icu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