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转移的行动在极度谨慎中进行。伤员、文吏以及大部分驮运着紧要物资(如文书、礼品和汪臧海的部分勘探工具)的驼马,在阿卜杜勒的引领和赵斥候所率精锐的护卫下,依次悄无声息地没入那个隐秘的洞穴入口。留下的,是以汪臧海、使团正使为核心的十余人,皆为自愿留下的敢战之士,其中包括五名经验丰富的明军老兵和七名胆大心细的随从。
队伍主力撤离后,石林内顿时显得空旷而寂静,唯有风穿过石隙发出的呜咽声,更添几分肃杀。留下的众人默默检查着剩余的兵刃和箭矢,气氛凝重而决绝。
正使面带忧色,看向正在仔细观察石林外部动静的汪臧海:“汪郎中,我等如今兵微将寡,虽暂得喘息,然匪寇未退,如之奈何?”
汪臧海转过身,脸上不见慌乱,只有一种沉浸于思考中的专注。他指着石林外围那些影影绰绰的匪徒身影,沉声道:“大人,匪徒志在必得,久围不退,必是在等待时机或援兵。我等若一味固守,待其援至或我方箭尽粮绝,唯有坐以待毙。须得主动示弱,引其入彀,再以奇计破之。”
“奇计?”正使与周围几名军士都露出疑惑之色。在这片光秃秃的石林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能有什么奇计?
汪臧海没有立刻解释,而是带着众人再次细致地勘察了一遍石林内部的地形。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寻找掩体或封堵缺口,而是仿佛在审视一幅巨大的、立体的棋局。他时而驻足凝望石柱的方位与间距,时而俯身观察地面上被风吹出的天然沟壑与起伏,手指甚至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着某种复杂的轨迹。
“诸位请看,”汪臧海将众人召集到一处,以树枝在沙地上勾勒出简略的石林地图,“此片雅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合某种天然阵势。我等可稍加引导,将其化为己用。”他指向几个关键节点,“此处,巽位,风行之口,可布疑兵,以旗帜、衣物虚张声势,吸引其主力注意力。此处,离位,地势稍高,光照最佳,可令善射者潜伏,但须借助岩石投影,匿其形迹。而最关键处,在于坤位与艮位之间,那条狭窄曲折的通道,看似绝路,实则内藏回转之余地……”
他详细解说,并非直接套用深奥的奇门术语,而是用士兵们能理解的“诱敌”、“埋伏”、“声东击西”等战术语言进行包装,但其内核,分明融入了奇门遁甲中关于方位、生克、虚实变化的至理。他计划利用石林天然的迷惑性,人为强化其“迷宫”特性,通过移动部分石块、利用光影和旗帜制造视觉误差,将匪徒引入一条预设的、充满陷阱和伏击的“死路”。
“汪大人,您这法子……听起来像是戏文里的诸葛八卦阵啊?”一名老兵忍不住咂舌道。
汪臧海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一丝属于学者的自信与属于谋士的深沉:“阵法之道,存乎一心。无非是借天地之势,惑敌耳目,乱其心志,而后击其惰归罢了。并非什么呼风唤雨的神通。”他刻意淡化其玄学色彩,强调其现实可行性。
计划既定,众人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拆解部分不必要的辎重车辆,用木料和布匹制作简易的假人,披上衣物,放置在汪臧海指定的“巽位”显眼之处。又按照汪臧海的指点,小心翼翼地移动了一些本就松动的中小型石块,改变了几条小径的通行难易度,甚至在关键岔路口,利用岩石棱角与即将西斜的阳光,制造出视觉上的错觉与阴影陷阱。整个过程,汪臧海亲自指挥,对每一处改动都要求精确,务必使其看起来浑然天成,如同风沙自然所为。
与此同时,他也派出两名最机敏的随从,再次通过密道,与绿洲方向的赵斥候取得联系,告知其计划梗概,约定以火光为号,伺机从侧后夹击。
当这一切在悄无声息中准备就绪时,日头已然西沉,戈壁的黄昏降临,温度开始迅速下降,巨大的阴影吞噬了石林的大部分区域,使得那些被汪臧海刻意调整过的路径更加扑朔迷离。
石林外的“黑雕”匪众显然也失去了耐心。他们观察到石林内的旗帜似乎增多,人影却似乎更加稀疏,且久无动静,怀疑使团要么是准备趁夜突围,要么已是强弩之末。匪首“黑雕”终于按捺不住,决定在天色完全黑透前发动总攻。
“兄弟们!冲进去!财物女人,谁抢到就是谁的!”黑雕挥舞着弯刀,发出了总攻的嚎叫。
这一次,近二十名匪徒全部下马,呈散兵线状,嚎叫着从几个方向同时涌入石林。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盲目冲锋,而是互相掩护,谨慎推进。
然而,一进入石林深处,他们便察觉到了异样。明明看着是通路的方向,走过去却可能撞上一面看似可攀爬、实则异常光滑的石壁;看似是死胡同的角落,拐过去却可能发现一条被阴影掩盖的小径。那些远处影影绰绰的人影,待冲到时却发现只是披着衣服的假人。更让他们心烦意乱的是,石林内的回声似乎也变得诡异起来,同伴的呼喊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方向难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鬼才汪臧海请大家收藏:()鬼才汪臧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