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72章 寻道传南海正信仰 游曲阜少年谋契机

程风大喜,再次行礼致谢:“如此便有劳真人了,有诸位道友相助,此事定能顺利推进。”

今阳真人摆了摆手:“此乃善举,于国于民皆有益,贫道自当尽力。只是海外情况复杂,你们此行也需小心谨慎。”

程风点点头,脸上满是坚定:“真人放心,那南海诸岛上没有达官显贵,也没有什么地主士绅,有的只是普通民众,又乖巧又听话,安全上绝对有保障。”

今阳真人望向程风,目光满是期许:“有你这份担当,贫道相信道教定能在南海诸岛生根发芽。待过个十年八年,贫道相信南海诸岛处处能闻道音。”

程风笑道:“若真能如此,那便是我中华之幸,道教之幸。”

随后,程风与今阳真人又就具体事宜商议了一番。待诸事商定,今阳真人才带着程风离开吕祖洞,前往泰山之巅的碧霞祠。

刚到碧霞祠门口,便见一位年轻道童匆匆赶来,在今阳真人耳边低语几句。

今阳真人点点头,旋即对程风道:“小道友请先在祠内稍事休息,待贫道先入碧霞祠子掌教永云师兄商议选派高徒海外传教之事,有了结果再来道友汇报。”

程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然后独自一人缓缓地走向正殿。进入正殿,只见那碧霞元君端坐在正殿的宝座上,身姿端庄,仪态威严,然而在那威严之中,又透露出一丝慈祥。

程风站定在殿前,凝视着碧霞元君,深吸一口气,然后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膝盖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然而,程风的声音却异常低沉,嘟嘟囔囔地说了好一会儿,旁人根本无法听清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程风在完成跪拜仪式后,缓缓地站起身来,然后轻轻地打了个盘腿,稳稳地坐在了那柔软的蒲团之上。他调整好自己的坐姿,让身体保持平衡和舒适,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此时,程风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湖面一般,没有丝毫波澜。他闭上双眼,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深处,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在他身旁,一群年轻的道士们正虔诚地吟唱着道经。他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程风静静地聆听着这美妙的吟唱,让那悠扬的旋律和神圣的经文在他的耳边萦绕。他的心灵逐渐被这宁静的氛围所浸润,思绪也渐渐飘远,进入了一种空灵的状态。

那声音犹如天籁一般,清脆而响亮,每一个字都如同珍珠般圆润、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程风完全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当道士们唱完道经时,程风才如梦初醒,他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与那位领头的道士交谈起来。

经过一番交流,程风了解到这位道士法号明尘,不仅对道教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还怀有一颗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

程风心中忽地一动,仿佛有一道灵光闪过,他觉得这是一个与明尘深入交流的好机会。于是,他微笑着开口,与明尘谈起了南海诸岛的种种事情。

明尘静静地聆听着,他的目光专注而温和,偶尔会微微点头,表示对程风所说的话有所认同。

当程风提到南海诸岛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时,明尘的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光芒,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程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丝光芒,他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话题引起了明尘的兴趣。他继续讲述着南海诸岛的种种奇妙之处,以及那里的人们对道教的敬仰和渴望。

明尘越听越入神,他不禁被程风口中的南海诸岛所吸引。当程风讲完后,明尘略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程风,主动提出愿意随他一同前往南海诸岛,传播道教。

程风闻言,心中一阵激动。他原本只是想与明尘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却没想到明尘竟然如此积极地响应,甚至主动提出要一同前往。

这让他对明尘的印象更加深刻,特别是明尘举止优雅,动作娴熟,显然对于所做之事非常熟练。

而他专注的神情和认真的态度,让人不禁对他的能力和责任心产生高度的赞赏,明尘无疑是此次海外传教的合适人选之一。

他不仅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这对于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程风正想再好好了解一下明尘,今阳真人和永云掌教从后殿来,程风和众道士起身相迎。

永云道人来到程风面前,唱了一声道号:“福生无量天尊,小友就是闻名天下的大明游玩使程虚谷?”

程风拱手回礼:“福生无量天尊,小可正是登州程虚谷。”

永云真人上下打量程风良久,这才点头赞道:“江湖传言登州程虚谷宅心仁厚,救下不少的流民难民,今日一见,公子果然长得慈眉善目,颇具灵根,看来江湖传言不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又听今阳道友说起公子想要我道门出海外传道,贫道只想问一句,这是公子你的意思?还是当今朝廷的意思?”

程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答道:“掌教真人,此事既是小可的心愿,也是旧港宣慰使司的意思。

如今南海诸岛归属于我中华,今后与中原的交流会日益渐多,加之岛上百姓对我中华文化多有向往,在岛上传播我道家文化,也是教化民众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因为过去百余年南海诸岛百姓受西域绿教影响,其精神信仰与我中华有些脱节严重,这不利于对当地民众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朝廷希望能在信仰上引导当地民众归入正途,旧港也欲借此良机传播教化,争取把年轻一代民众的宗教信仰回归到正途来。

道教作为我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部分,朝廷也希望道门能走出去,若能在海外生根发芽,也是我中华传统之幸事。”

永云真人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道:“如此甚好,只是海外传教并非易事,需有能担大任之人前往,贫道还是想多问一句,朝廷对海外传教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程风自信一笑,说道:“朝廷有多大的支持力度小可不敢说,但是旧港官方的支持力度那是全方位的。

在传道场所方面,政府已经在各城市新建了七家道观,并在各地风景秀丽之地,建有大型道场,经过近三年的修建,这些建筑基本已经完成,现在缺的就是传道的道友入驻。

在政策方面,官府会成立一个宗教事务管理局,并在管理局的管理下,组织道教协会,把所有的道观纳入道教协会的统一管理中。

而且各道观的道友,在官府均有正规编制,官府会根据各观道友的人数,配备各种生活补给,以此来保证各位道友的生活所需。

如果道友中有懂得医术的,还可以允许在道观中设置道医院,为百姓治病,各种药材由朝廷调配。

人力上,若有需要,可调配当地驻军协助;政策上,会给予道门诸多便利,比如免税等优惠。且当地官府也会配合,保障传教活动顺利开展。”

永云真人听后,眼中露出满意之色:“有朝廷如此支持,此事可成。只是不知需要多少道友前去?”

“旧港宣慰司所辖之地,共有城市十三座。每座城市有道观7座,每处道观最少需要三十人,加上今后还会有新的城市增加,目前最少需要三千人以上的道友。”

永云真人听了沉默了良久,这才说道:“如此巨大的数量,就算把贫道这道观的人全部搬空也是不够的。

更何况出去传道之人还得头脑清醒,口齿伶利,一般的道友也做不了。

贫道认为,这是件大事,需要所有道门参与,才有机会凑够这么巨大的人数,道友不如在此盘多盘序几日。

等贫道联系岱庙,乾元观,王母池,玉帝观,长春观等道友商议商议,想来他们也是愿意在道观中挑选德才兼备的高徒,一同前往南海诸岛。”

程风大喜,再次行礼:“如此便有劳掌教真人了,有诸位道长相助,道教定能在南海诸岛开枝散叶。”

今阳真人也笑道:“福寿无量天尊,善哉善哉,此乃我道门之幸,亦是南海诸岛百姓之福。”

程风抱拳说道:“若能如此,实乃幸事。掌教真人只管切安排,小可上泰山就是为了此事而来,自然是可以等到此事商量出个结果。

在说这泰山风景秀丽,在这里住上个十天半月的都不是问题,只是要多打扰掌教真人几日了。”

永云真人思索片刻道:“此事虽急,但也需慎重,大约半月时间,定能给小道友一个答复。”

程风点头,随后便在掌教真人的安排下住进了碧霞祠。为了让碧霞祠没有接待压力,程风用道家弟子的身份给碧霞祠资助了两千两生活费。

接下来几日,程风在碧霞祠中每天按照既定的时辰,认真的朝拜碧霞元君,一边听明尘等道士吟唱道家经典,与他们探讨道教教义,分享南海诸岛见闻,彼此愈发熟络。

在这过去的半个月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般,显得格外漫长。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来自各个道观的掌教真人们纷纷踏进了碧霞祠的山门。

最先到来的是长春观的掌教玄圆真人,带着十几名坤道。紧随其后的是玉母池的掌教静慈真人,身边也带着十几名坤道。

坤道们刚进入碧霞祠,祠堂里的光线都亮了好几分。

隔了一天,岱庙的掌教真人永虚子进了碧霞祠,两天后,乾元观的的掌教圆和真人也赶到了。

这些掌教真人,都是各自道观中的领袖人物,他们身负着传承道统、弘扬道教的重任。此次齐聚碧霞祠,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盛会,吸引了众多目光。

碧霞祠,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其庄严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当掌教真人们陆续抵达这里时,整个碧霞祠都弥漫着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气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各道观中的弟子翻来覆去筛选了好几遍,最终也挑选不出来三千名德才兼备,口齿伶俐的高徒。

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既然在泰安境内找不出三千德才兼备且口齿伶俐的徒弟来,那就扩大范围,让各道观推举出来的德才兼备口齿伶俐的高徒出去云游。

奔赴山东各地有名的道观,从山东各地的道观中筛选,实在是不行,那就散开到两京十三省去。

为了不耽误程风的行程,最后大家约定无论人数是否足够,大家最终都在九月底到南京嘉禾庙汇集。

对此程风还特别强调,既然要全部铺开,那就大胆一点,筛选的人员不怕多,只怕少。

不管是三千,五千还是一万,只要愿意去的都可以。大少的这个表态,给了道士们更大的信心,道士们更是斗志昂扬起来。

这些年天灾不断,道家生活也愈发的艰难,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开枝散叶的契机, 各道观哪敢放过机会,全都全力以赴。

程风看着这些意气风发的道士,带着把道教传遍全天下的理想,四散而去,奔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道观。

大少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一场传播中华文化与道教智慧的征程即将开启,南海诸岛也将迎来新的变化,一场规模宏大的海外传教的计划,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送走各观道友,程风也带着护卫下了山,也没在泰安停留,直接去了曲阜。

从到曲阜开始,大少就换了新名字叫种花无敌,大少顶着新名字在曲阜游玩了好几天,把曲阜和孔家周边的山山水水走了个遍。

也顺带着把那曲阜周边的大小响马山寨也拜访了一遍,因为他的热情拜访,好几个响马山寨的当家人被迫下台。

没过多久,山东新出了一个叫种花无敌的小响马,就带着二百来人,专门挑战各地响马寨的事,慢慢的传扬开来。

大少非常认真的把曲阜周边的山寨都访问了一遍,把所有能藏人的山头都了解清楚。这才开始研究从曲阜到鳌山卫,再到大海边的夏河寨海巡千户所的路是怎么走的。

大少离开了曲阜后,一路沿着泗水,平邑,走蒙山山脉的官道,走得是晃晃悠悠,沿途的大小山头,沟沟壑壑也是观察的仔细,绘制得明白,比那专业游山玩水的徐霞客搞得还清楚。

路上遇见逃荒的难民,大少还会好心的给他们指一条生路,让他们到成山卫去投奔程千户,只要到了程千户的地盘,就能有饱饭吃,有田地种。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偶然也会遭遇收过路费的响马,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少很是热情的亲自登上这些响马的山寨,与那些响马们进行一次深入而友好的交流。

这段路程总计不过六七百里,但大少一行人却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完。

在这一个月里,大少一行人不辞辛劳地又访问了沿途大大小小二十来座下山收他过路费的山寨。

每到一处,他都会以真诚和耐心去说服响马们,并试图与他们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对于那些对他不太友好的山寨当家们,大少并没有采取特别强硬手段,而是以一种非常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通过与其他响马们的火力沟通和协商,总是能成功让这些不欢迎他的当家们很开心的寿终正寝。山寨都进行了自然替换,让山寨的管理更加合理和有序。

大少人还没走到目的地,种花无敌的大名在山东绿林中已经是相当的响亮,大有要坐上山东绿林好汉第一把交椅的趋势。

因为沿途又要绘制地图,又要替山寨的响马主持公道,大少的路走得是慢的不行。

沿途走走停停,二百人骑马一天只能走三十来里,真的是把游山玩水用到了极致,直到六月中旬才走到鳌山卫的地界。

留下二十人在卫城外绘制地图,又在城里留下五人绘制城市道路图,又留下五人进入夏河寨前卫千户所,绘制那里的地图。

自己也没在鳌山卫城停留,直接穿城而过,去了灵山卫。

到了灵山卫,程风依旧按惯例留下人手绘制地图。

他自己继续往前走进入大篙卫,在大篙卫又留下二十人后,大少身边只有一百三十人了。

不过下一座卫城就是靖海卫,过了靖海卫就是寻山所,也算是到家了。

终于抵达靖海卫,靖海卫大少没来过,只是进入卫所地界,发现这一片荒凉程度远胜其他。

比之当年的寻山所有过之无不及荒芜的土地,稀少的人丁,让一个卫所管辖区却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大少站在城门口,目光扫过城墙和城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失望。

进了城后,他的护卫们迅速分成几个小队,四散开来。他们的任务就是绘制这座城市的地图,还有另外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四处千户所,以便大少更好地了解这里的地理环境。

最后大少身边只留下了五十名护卫,他们跟随着大少,漫步在靖海卫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街道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风格各异,城里,除了人少一点,店铺冷清一点,但是没看到有什么流民乞丐之类的存在,反而感觉显得这个城市井井有条起来。

也许是因为这靖海卫与寻山所紧挨着,自从寻山所那一边的税务被千户所承包之后,那里的百姓再也不怕没银子交税。也敢种玉米土豆之类的粮食了。

不说吃得好吧,至少能吃得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靖海卫吃不上饭的百姓都跑到寻山所去了。

正当程风思索着靖海卫的状况时,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喧闹声。

程风好奇,这在大街上敲锣打鼓的,莫非有什么喜事?他带着护卫快步走去,只见一群官兵正在敲着锣打杂着鼓,在那里搞宣传呢。

大少很是好奇,让护卫找了一家酒楼进去吃饭。等点了菜单后,见小二空闲下来,程风笑呵呵的问小二:“小二哥,向你这里打听点事。”

小二知道这位小公子,虽然穿着朴素,可身边带的护卫不得了,知道是个贵人。自然是非常小心的伺候着,一点不敢怠慢。

见小公子要向自己打听消息,顿时满脸微笑,哈腰询问:“这位客官想问什么只管问来,只要是小人知道的,小的绝不隐瞒。”

程风笑问:“我听着街上敲锣打鼓的,有人在大声吆喝,那是在干什么的?”

原来是打听大街上发生的事情,小二顿时就笑了:“客官问的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官兵在干什么吗?”

程风点头:“正是,他们是在干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

小二笑道:“他们是卫所的亲兵,在帮卫所招矿工,所以在那里敲锣打鼓的吆喝,只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少奇了:“这真是奇了怪了,现在这年头,饿死的比吃饱的多,这矿场还能招不到干苦力的人?他们是不给工钱吗?”

小二笑道:“那倒不是,以前确实是只给口饭吃,不给工钱的。

只是因为最近这几年寻山所那一边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了起来,啥事都有官府解决,百姓们再不会为了税收的事情发愁,所以靖海卫的百姓自然心生向往。

不仅如此,那边还无条件地接纳来自各地的难民,靖海卫周边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们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这里离那寻山所那么的近,又没个围墙,卫所在边交处设卡也没用,百姓们抓住机会就往那边跑,这几年下来,卫所周边早就跑得快没人了。

而靖海卫的石炭,寻山所那边又大量的收购,每一天需要的石炭量都很大。只是没田地的老百姓都跑光了,石炭厂现在想招挖矿的苦力都找不到。

现在石炭场给的工钱不错,只是挖那个石炭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死人,现在的百姓又不是没有出路,谁愿意去干那危险的事,所以现在的石炭厂人手紧缺得很。

别看他们每天敲锣打鼓的吆喝着招人,可真招不到什么人,小的估计啊,再这么下去他们恐怕是要抓壮丁了。”

程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心中暗自思忖着:“原来是这样,那可不能让这帮家伙知道我在这里,要不然非得被他们烦死。”

程风笑笑,给了小二两钱碎银,小二连忙谢过,欢欢喜喜地退下了。

程风看看窗外那萧条的景象,回头对身旁的护卫们说道:“看来此地不宜久留啊!待得时间久了,恐怕会有麻烦,咱们还是赶紧吃饭走人。”

护卫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松的笑容:“公子所言极是,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还是速速用完餐食,早些启程为妙。”

因为靖海卫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罪魁祸首程风也不敢在这里多待,怕被卫所的指挥使知道了找麻烦。

一群人吃饱喝足后就迅速的出了卫城,也不游山玩水了,一路快马加鞭,跑出了靖海卫的地界。

进入寻山所地界后,两边的情形完全就不一样了,虽说灾害两地都差不多,但是寻山所这边因为有卫所兜底,百姓们种的都是耐旱的玉米,红薯。

虽然因为缺水,长势并不是太好,但也比隔壁那荒芜的土地强多了。

等大少一行人来到寻山千户所的新驻地,这边的规模都快赶上靖海卫的卫城了。

因为是一座全新的城市,早早的就有正规的规划,城市的街道宽阔,两边的房屋结构也很标准,全是那种三十六户一个区院,外围房屋即围墙的防御形民居。

虽说整个城市没有高大的围墙,但是那一座座小型的防御型民居也不是一般的盗贼敢进来招惹是非的,程风看着寻山所热闹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大少几人刚进寻山所新驻地,就遇见了安全巡逻的队伍,虽说大少就来过这里一次,但那一次原寻山千户所的军户们大多都见过他的。

虽说好几年过去,大少也长大了,但那圆嘟嘟的胖脸并没消瘦多少,还是有很高的辨识度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巡逻队见有几十名骑士进了寻山所,正准备拦下查问情况,队伍里就有老军户认出了大少。

带队的小旗确定的问一下手下:“各位,俺咋看着前面这位小爷这么眼熟呢?好像是咱们千户家的程大少爷?”

众人仔细的辨认,都觉得应该是,巡逻的队伍也不好都上去查问了。

小旗官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朝着程风躬身拱手一礼:“请问这位公子,可是知秋少爷大人。”

程风笑着点点头,“正是我。”

小旗官一听,高兴的对巡逻队喊:“真是我们家少爷,大家快来。”

军户们知道真的是千户家的传奇大少爷,全都小跑到程风面前列队,整齐地行礼:“见过程少爷!”

程风笑着点头回礼:“各位乡亲们好,大家巡逻辛苦。”

巡逻队全体异口同声:“不辛苦,为少爷服务,天经地义。”

程风听得脸上的肉直抽抽,强忍着笑意,摆了摆手说:“大家辛苦,谢谢大家,请各位继续巡逻吧,有小旗给我引路就行了。”

巡逻队整齐划一拱手:“是。”这才整齐转身,继续执行巡逻任务。

小旗官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忙说道:“少爷,您可算是想起咱们寻山所来了,上一次少爷来的时候,俺们这里破墙倒壁的,连个正儿八经的住处都没有。

害得少爷在这里都没好好的住过一晚,几位百户大人都觉得惭愧的紧。

可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咱们寻山所变化可大了,咱们一直希望少爷能再来寻山所一次,给俺们一次招待少爷的机会,这日盼夜盼的,今日果真把少爷盼来了。”

程风饶有兴致地问道:“哦?招待的事先放一放,能不能先跟我说说,这寻山所现在有啥变化?”

小旗官上前一手牵住程风的马缰绳,牵着马往那千户所走,兴奋地介绍起来,“自从少爷您上次来后,姜大人带着我们按你的法子干,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地里种上了耐旱作物,粮食收成有保障,还新修了不少房子,孩子也都能去学堂念书了。

去年千户所又获得了一些希奇的农耕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种植庄稼可省了不少的力气。”

大少在大街上静静的走着,听着这小旗官侃侃而谈,不知不觉的到了寻山千户所衙门。

程风远远的就看到姜云升站在衙门口,好像是在等着自己。

程风下了马,笑着走上前,给姜云升行了礼,说道:“侄儿见过姜伯伯。”

姜云升看看程风,两年没见,人都长高了一大截,已经不再是那个小胖墩,而是一个半大小伙子了。

姜云升直接放弃了想抱他起来的冲动,笑道:“听手下的人说,风哥儿你到寻山来了我还不信,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按理说你应该随船队到南方去了,怎的想起来到这寻山所来。”

程风笑笑:“路上有些事耽搁了,就没有随船队南下,只能是走的陆路回家。”

姜云升看看程风身后的护卫,心中顿时一紧:“风哥儿,我记得你有二百多护卫,怎么只剩这几个人了?”

程风笑着解释道:“姜伯伯莫急,沿途我让一些护卫去办别的事去了,没有全部随我同行,所以身边人少了些。”

姜云升这才松了口气,拉着程风的手说:“快进屋里说,这一路定然是辛苦万分,要是你早到两日,你爹也在这里,你们父子也能早日相见。”

程风笑笑:“这都到家了,父子相见不过早两日晚两日的事情,也不急于这一两天。”

姜云升引领着程风进入衙署,这种新建的衙役并不像传统的官衙那样,秉承着有钱不修衙门的理念,个个衙门都破破烂烂。

他们倒是把程风的理念贯彻得很清楚,官衙修得是高大明亮又气派,屋内布置典雅,桌椅整齐摆放,窗明几净。

一看就是那种可以带着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官衙。

姜云升热情地招呼程风入座,并吩咐下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

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佳肴便摆满了整张桌子,令人垂涎欲滴。程风看着这满桌的美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意。

在用餐过程中,程风和姜云升相谈甚欢。程风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他在泰安、曲阜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生动地描绘着沿途的风景、风土人情,以及遇到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当谈到路上的经历时,程风特别提到了他如何运用武力调解响马山寨,沿途把那些山寨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事情。

姜云升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对程风的勇气和智慧表示赞赏。

姜云升听后,大笑道:“你这一路上倒是精彩,如今你在山东绿林也是声名远扬了,要是再让你在山东境内晃荡个两三年,你不得成了山东绿林的第一扛把子。”

饭后,姜云升又带程风去参观寻山所的新变化,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学堂里书声琅琅,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程风看到这些,和这沿途过来的几个卫所的情况一比较,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他对姜云升说:“姜伯伯,咱们寻山所越来越好,只可惜周边的几个卫所依然是穷困潦倒,还有很多的军户连饱饭都吃不起。可惜咱们没那本事,让更多地方的军户都像寻山所一样,人人有饭吃,户户有屋住。”

姜云升拍着程风的肩膀说:“风哥儿,伯伯相信你,有你在,寻山所的未来一片光明。

你现在还小,不用着急,等你再长大一点,你的本事更厉害一些,相信周边的卫所也会受你的影响得到改变的。”

程风在寻山所小住了两日,便和姜云升告辞回青山堡。

回程路上,程风一直在思索姜云升的话。快到青山堡时,前方突然尘土飞扬,一群骑马的人疾驰而来。两队人马很快打了照面。

看着前面领队的两人,程风有些兴奋,跳下马来跑向下马的两人,直接扑进了一个人的怀里,声音里都带着哭腔:“爹,两年没见了,我好想你。”

原来是他父亲程二虎和大爷程大龙在城楼上,用望远镜看到了他的身影。兄弟俩带了人前来迎接。父子相见,自是一番欢喜。

来到青山堡外,大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设计杰作,依山崖建成的高大城墙,足足有十五米,五层楼那么高,只比北京的城墙矮了半米。

更绝的是城墙顶用水泥浇筑了一米宽的挑梁,挑梁上有光滑如镜的六十五度斜坡面,斜坡长达两米,外口到墙顶距离超过一米。

就算有本事顺着楼梯爬上来了,那斜坡的高度也超过人的身高,任你有通天的本事也到不了顶。

以现在的攻坚手段,只要不出内鬼,天王老子也打不进来。

城墙外两条与海水联通的,单条宽度达三十米的护城河,第二条距离城墙足有五十米,两条护城河中间隔着五十米。

护城河总宽度达到一百六十米,除了重型火炮,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武器都没办法打到城墙上。

每条河中间还有座桥楼,桥楼前后各有一座吊桥组成,想要通过护城河到达城墙下,需要过四座吊桥。

到了城门洞,城门也是有内外两道,外面一道城门朝内开,里面一道城门朝外开,除了城门后面横着三道大门栓之外,还有两条从城墙上插下去木门销。

打开城门不但要打开下面的三道门拴,还要从城墙上发出两道门销才行,大大的增加了私自开城门的难度。

两条护城河的普通泥土都被挖到了城墙上做了夯土,下面的泥炭进了复合肥厂,这一点也没浪费。

看着这条不到三百米长,一头还深入到大海里的高大城墙,处处充满着安全感,大少满意极了。

回到青山堡,程风见到自己的老娘,又是抱着老娘亲哭得是眼泪鼻涕横流。程王氏也是快一年没见过自己的这个野人儿子,也是抱着儿子泪流满面。

只有六岁的程思雨站在母亲旁边,愣愣的看着这个自己已经记不清长啥样的哥哥,如同陌生人一般不知该怎么办。

程风回到青山堡,大家很高兴,居委会还特意办了一个接风宴,欢迎大少的回归。程风在接风宴上把一路上的见闻详细说给大家听,听得大伙一会儿欢呼,一会儿忧郁的。

最后说到了他回来的这一路上所见到的各种悲惨场景,尤其提到各地那些荒芜的卫所和缺人手的矿场。

一边是荒芜的无人耕种的土地和招不到工人的矿场,一边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两个极端竟然会汇合在一起,说来也是无比的讽刺。

程大龙摸着下巴,沉思片刻道:“哥儿,各地卫所的军户生活困难,咱们离得太远,也没有办法去帮扶他们。

只有咱们隔壁的靖海卫勉强可以,要不咱们和他们合作合作,帮扶他们一把如何?”

程风摇摇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再等个一二年吧,如果到崇祯五年的时候,山东没出什么大变故,咱们再与他们合作也不晚。”

转眼间,时间到了六月二十日,程风终于等到了登州府送来的消息,京城来的传旨太监,两日后就会到达青山堡,知府大人怕这边没有准备,特意派人过来通知。

程风问来送信的府兵,得知登莱重新恢复了行都司,新任巡抚已经到任。按照流程,应该是今日传旨太监才会宣读圣旨。

府兵们对新巡抚的了解不是特别的清楚,只是听说是从辽东行都司调过来的懂兵事的大人,姓孙,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姓孙的巡抚,那就没什么怀疑的,定是孙元化无疑了。孙元化总算是到任,程风心里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

六月二十二日,欢迎队伍早早的就在十里外列队相迎,大家等到正午时分,终于看到了远处走来一支队伍。

各种旗子迎风飘扬,看的是威风凛凛,传旨太监总算是到了,程风站在最前面,身后跟着的是程家龙虎两兄弟。

至于为什么会是程风站在最前面,两兄弟也不知道,也没想问原由,在他俩人的心目中,程风做什么都是对的。

直到那传旨太监王如海下了马车,躬身先给程风行礼,口称见过大明巡察使大人时,众乡亲这才知道,自家程大少爷应该是又有了新的官职,好像和以前那个如同儿戏的名头不一样了。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