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50章 李邦华现场点战果 德胜门代善欺满桂

前后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一千多人全躺在了地上,一人也没有逃脱,最前面的全都压在了那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处处都是痛苦哀嚎的求救声。

这样的战果,程风很开心,正准备让人出去收拢战马,又听见观察塔上的哨兵大喊:“注意,注意,大家注意,京城方面正在往下放吊篮,可能是要来人了。”

程风一听北京城要来人,当时就慌了手脚,忙对着身边的人大喊:“京城可能有人要过来,别去管那些战马了,大家赶紧回去换枪,全都换成燧发枪,动作要快,别让他们发现了。”

这一下整个营地都乱了起来,护卫们也顾不得地上的背包了,提着枪转身就往回跑。

东便门外,李邦华下到城墙,带着兵部的十几个小官员,便朝小庄子跑,都没跑多远,就捡到了十几匹马。

这可是实打实的战利品,李邦华很高兴,骑上马继续跑,很快就来到距离小庄子不远的地方,便看见一大群半大小子围着一个熟悉的家伙,似乎正在那里迎接自己。

“李大人好,草民程知秋见过李大人。”

李邦华等来到人前,翻身下马,程风笑呵呵的给李邦华行礼,又礼貌又周到。

“程小公子,自从天津一别,这一晃五六年过去,没想到你还是那么胖乎乎的招人稀罕。嗯,还不错,长高了,也长壮了。”李邦华也笑呵呵的同程风打招呼。

“谢谢,谢谢,这大清早的,李大人怎的有空闲到这里来走走?”

李邦华也是呵呵一笑:“刚才不是看见有鞑子骑兵朝你们这边过来。本官有些担心你们的安危,特意过来看看,不知道情况如何了?”

程风朝着那一片哀嚎遍野的地方抬了抬下巴:“那边不是嘛,全在地上躺着呢,正在那里鬼哭狼嚎的吓唬人,我都不敢往那边看。”

李邦华白了他一眼,人都敢杀,却不敢看,你在这里装什么圣人?

又见时不时的有骑兵跑过,去追那些逃散在外的战马。

李邦华抬头看看那远处一地哀嚎的蒙古鞑子,好奇的问:“你们就听他们在那里鬼哭狼嚎的,也不过去打扫个战场,把人头割了好报战功。”

程风是拼命的摇头啊:“不去,不去,我们都是听话的乖小孩子,不能干那么吓人的事,去砍人头?那血乎拉碴的多吓人,想想就可怕,晚上会睡不着觉的。”

李邦华无语:“小公子,那可都是战功,是银子啊,你就一点不心动吗?”

程风摇头:“不心动,如果非要让我去砍个人头来报功劳,那功劳我不要也罢。

这也太吓人了,那可是人头啊,可不是羊头,狗头,想想都要吓死宝宝了。”

李邦华看着程风在那里装模作样,心里鄙视不已,看程风身边跟着的,那么一大堆半大小子,小姑娘们,果然是一个想去割人头都没有。

李邦华懂了,无可奈何的对程风说道:“算了,看在你我相识多年的份上,本官就帮你一把。汤主事,去城里叫些兵来,帮这些小子们清理一下战功。”

“谢谢,谢谢李大人。”程风闻言,整个脸都变得谄媚起来。

其实李邦华不知道,程风不让护卫们去打扫战场,不是怕什么死人,而是担心那些没死的家伙搞偷袭伤了自己的人。

程风原本的意思是让他们嚎叫一个晚上,等到明天早上起来估计全都冻死了。到那个时候再去打扫战场就安全多了。

现在有李邦华帮忙叫人来清理战场,程风自然是一千个一万个的愿意。至于过后战功怎么分配,程风懒得管,他又不需要什么战功。

他到北京来的目的和黄台吉是一样的动机不纯,就是为了那几十万百姓和那上千万的财富。

唯一不同的是,黄台吉抢大明的,他是准备找准时机抢黄台吉的。

之所以会在北京城出现,也只是为了向崇祯帝证明,抢黄台吉的事不是他干的,他真是个乖宝宝而已。

汤主事快马加鞭的跑回京城找人去了,李邦华这才问起:“本官在城头上看着那蒙古骑兵像撞墙一样的倒地,你们是用的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程风就知道他过来,肯定会问这事,笑呵呵的说道:“用的是火枪啊,咱大明的军队不一直都有用火枪吗?这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哦,本官可以看看吗?”李邦华满脸带笑,但程风知道他的笑里面肯定带着算计。

程风装傻充愣,看着身边的吕俊豪问:“俊豪哥哥,可以让李大人看看你们的火枪吗?”

吕俊豪笑道:“当然可以啦,又不是什么秘密,李大人想看,随便看。”

李邦华没有要看身边几位护卫武器的意思,反而指着远处几名护卫说道:“本官想看他们几个的。”

吕俊豪马上让人去把那几个叫了过来:“你们几个过来,把你们手里的武器给李大人看看。”

几名护卫小跑过来,从肩头取下火枪,双手平端,等待李邦华查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邦华看看几人,心里就暗自点头,一看这行云流水的一套动作,就可看得出来平时的训练肯定是非常的严格,要不然做不到这么的整齐划一。

李邦华拿起其中的一只火枪查看,这只火枪总体上和大明用的鸟铳十分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它在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枪托,点火的地方好像没有看见夹火绳的机头。

“你这火铳的火绳夹在哪里?”

吕俊豪解释:“这火枪用的是自生火,就是用打火石点火,所以不需要用火绳。”

李邦华来兴趣了,把手里的火枪递给护卫:“你打一枪来,本官看看。”

果然还需要试射,公子愣是没估计错。这一下护卫对自家公子真是佩服的不得了。

还好小公子早有准备,这周边的上百人都是对使用燧发枪比较有经验的,哪一个都是打了几十上百枪的老手。

护卫答应了一声,走出队列,确定了一个没人的方向,开始快速的装填火药,然后搬起机锤,扣动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响,李邦华果然没有看见那这位护卫用火绳,火铳就被击发。

“可以让本官试射一铳吗?”李邦华问。

护卫看了一眼李邦华身后程风,程风点头,护卫笑道:“当然可以。”

于是把枪递给李邦华,并手把手的教他如何添加火药,如何射击,李邦华自己顺顺利利的操作了一回火枪,感觉十分的满意。

看着手里的火枪,李邦华叹息:“这真是个好东西啊,本官非常的喜欢,可惜本官没有。”

程风懂了,这是想要样品啊,朝吕俊豪递了个眼色,吕俊豪秒懂,笑道:“一支普通的火枪而已,李大人如果喜欢,这支就送给李大人如何?”

李邦华一抬头,一点客气都没有:“那本官就不客气了。王郎中,过来把这火铳拿好,千万不能弄坏了。”

李邦华身边一名中年男人马上站出来,接过李邦华手里的火枪,死死的抱在怀里,一点不敢松手的样子。

李邦华还在大少那里问东问西,京城东北大营里,黄台吉总算是得到了东城外的消息。

蒙古骑兵离开营帐之后,黄台吉派出了两支斥候队伍跟在蒙古人的后面观察,也看见了那个住得有人的小庄子。

原以为蒙古人冲过去会大肆劫掠一番,结果这两支斥候队伍远远的就看见蒙古人一个冲锋,不过十几个呼吸,人全倒在了地上,一个跑出来的都没有。

这场景,直接把这两支斥候队伍吓了个半死,远远的看了一下情况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往回跑。

黄台吉这才知道,在东直门驻扎的有一支小小的队伍,也知道了他们的火器很犀利。

黄台吉不知道这支队伍有没有野战的能力,决定派人去试一试。

很快大金营地又派出一支千人队向南运动,从距离那个小庄子以东两里地的地方擦肩而过。

刚送走李邦华不久,观察哨就看见一支建奴骑兵自北面而来,靠近小庄子时并没有直接冲庄,而是在距离庄子两里地外,绕庄而过。

大少懒得理会女真人的这些无聊举动,只是嘱咐护卫们小心防备,只要那些女真人不冲庄子,就不用搭理他们。

黄台吉想看一看那个小庄子里的人会不会冲出庄子主动挑战。以此来判断对方有没有野外浪战的胆量。

但是这支队伍,在庄子外来回的跑了好几趟,也没有发现那个小庄子的人有出来阻拦意思。

黄台吉不放心,担心那个小庄子里的人是不是没发现骑兵队。

再一次让那支千人队大张旗鼓的从距离那小庄子一里地之外的地方狂奔而去,直接绕到了那小庄子的背后。

结果那个小庄子的人依然是理都不理。这一下那个千人队胆大了,带着马队围着这个小庄子一里地的范围呼呼呼的跑圈。

见那小庄子的人依然是不理不睬,黄台吉这才放下心来。

看样子这个小村子里驻扎的部队,只是守城比较厉害,并没有野外浪战的能力。

只要自己不主动去招惹他们,就不会对大金的军队构成威胁,黄台吉用一干二百名蒙古兵的性命,试探出了程大少爷的底线。

营帐内,黄台吉听完汇报,斥候们只知道那群人不出营地,只要不对着他们的营地冲锋,他们根本就不管。

只是没法打听到这是一支队伍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队伍,领军的将领又是谁?

黄台吉道:“马上联系城里的人打听一下这支队伍的来龙去脉,天黑前我要知道详细的情况。”

……

“皇上大喜,皇上大喜。”正在皇极殿查阅奏章的崇祯帝,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文书内容,不是这里被建奴抢了,就是那里投降了建奴的破事。

崇祯正真心烦的不行,却听见殿外有人在传大喜,崇祯放下手里的奏书,抬头看向殿门。

报喜声渐行渐近,大殿的门被人推开,一小太监急匆匆跨过门槛走了进来,见正坐御案之后的皇帝,小大监跪下磕头报喜:“陛下大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承恩一甩手里的拂尘,轻声呵问:“说,喜从何来?”

小太监忙报:“回禀陛下,东便门守将来报,有建奴骑兵一千余骑于东便门外冲击旧港护卫队驻地,双方发生战斗。

现在战斗已经结束,建奴骑兵未见有一人逃脱,旧港护卫队大获全胜,我方首战告捷呀,陛下。”

崇祯大喜:“快说战果如何?斩敌多少?”

小太监低头:“回禀陛下,目前未有详细战果上报,只说我军大胜,李邦华,李大人已经亲自前往核实战果去了。”

李邦华都亲自去核实战果去了,看来这事是真的,崇祯帝大喜:“好,好,传朕口谕,等李邦华回城,着他马上进宫来见朕。”

正午,京城主要官员如孙承宗,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 钱龙锡,成基命,张凤翔等收到皇帝的口谕,全部汇聚在皇极殿议事厅,听取李邦华的汇报。

北京皇极殿,崇祯看着御案上那支李邦华要来的火枪,听李邦华描述东直门外的那场短暂得不能再短暂的战斗。

听说那支护卫队只用了十几息的时间,便把一千二百名蒙古鞑子全部留在了那里。

“你们不知道,那些护卫队的小子们都怕死人,营地外躺着一地的蒙古鞑子,就等着人去割人头。

可那些小子都说怕死人,不敢去,下官在那里说了好久,那些人头都是战功,不割可惜了。

可那些小家伙全都摇头,楞是没有一人去打扫战场。”

听到这里,崇祯差点笑出声来。

这旧港宣慰司的护卫真是有些奇怪,有本事杀人,却又怕死人。

不过想想也合理,她那护卫队里小女孩这么多,怕死人好像也很正常。

“后来呢?”黄立极问。

“后来下官也是拿他们没办法,只得从京城调了一支步卒去帮他们打扫的,打扫战场的时候,那些小家伙都离那地方远远的,没一个敢到边上去看的。”

“哈哈哈哈……”皇极殿内传出一阵开心的笑。

“最后战果如何?”等几个老家伙都笑够了,崇祯才问起战果。

“一共清理出尸体八百四十三具,抓获受轻重伤的鞑子三百五十七人,一共一千二百人,一个没跑掉。

还有四百多匹死亡和受伤的战马也一并被搬进了城,那些死去的马匹已经分给了城里驻守的军将改善伙食。受伤但养养还能用的战马也交给了御马司管理。

至于没受伤的战马估摸着有数百匹,全在那帮小崽手里,臣只昧下了不到二十匹。”

等李邦华描述完整个战斗的全过程,众大佬们沉默良久。

万没想到,在他们心目中不可一世的蒙古鞑子,竟然被那帮小屁孩不费吹灰之力的全部都搞死,这听起来就如同天方夜谭。

但是李邦华说的很清楚,战斗的全过程他都在城墙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做不得假。

众大佬们又把那支李邦华带过来的火枪传看了一遍,除了孙承宗和张凤翔,没人看得懂那火枪与明军制式的火铳有什么不同?

又听了李邦华的详细解答,大佬们心中才算有了一点眉目。

“张爱卿。”崇祯帝看着工部尚书张凤翔问道:“这样的火铳,你们工部能不能打造?”

“从这个火铳的制作工艺来看,难度很大,如果只需要造个十条八条的,让工匠们辛苦一点,或可一试。

最多就是用的时间长一点,花费的工价多一些,应该是可以打造几条的,但要大批量的制造估计不行。”张凤翔不敢肯定,只好选了一个折中的说法。

崇祯皇帝沉着脸:“你把这只火铳带下去给工匠们看一看,尝试着仿制一下,看看成本有多少。”

“臣接旨。”不管这东西能不能仿制得出来,皇帝都发话了,张凤翔只能接下圣旨。

倒是孙承宗说道:“要不找虚谷小公子帮忙问题,这样的火铳,旧港那边卖多少一条?如果价格比工部打造的高不了多少,可以找他们购买。”

孙承宗的提议,马上招来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 钱龙锡,成基命等的反对。

开玩笑,兵器制造,多么庞大的一笔军费开支,在工部打造,大家都能有不错的分润,如果直接去外面购买,众大佬们哪里还能捞到啥好处。

只凭这一点,这些大佬们哪里愿意让它流到外面去。

最后,孙承宗的提议不了了之,崇祯也不知道是自己打造好,还是花钱在外面买好,只能对张凤翔说道:“你们工部先试试吧,不能仿制时再说。”

这仿制新式火枪的事情还没商量完,崇祯帝就接到陕西边军入京勤王的队伍已经入京好消息。

远在陕西的黒云龙、麻登云、孙祖寿三人,在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命令下,带着四万原准备剿灭农民军的人马赶到达北京城外。

新任北京保卫战总指挥孙承宗只能下令,让三人驻守永定门之南,也不知道孙老大人是怎么想的,这三人丢在京城南面,而把满桂孤零零的扔在京城的北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得到又有勤王军队到京的消息,程风当天就去了永定门外,拜访了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三人。

并与三人交换了女真人的一些消息,但是并没有和他们说起自己刚与蒙古人打了一仗的事。

只是告诉他们,自己在东便门外的营地建了一个野战医院,可以为他们收治受伤的士兵,欢迎他们把受伤的士兵送到医院来。

程风到京城来,本来就是来刷存在感的,只要把话带到了,至于他们信不信,信多少就不在程风的考虑范围内了。

说起己巳年的倒霉蛋,除了京城半月游的侯世禄,还有一位就是远在陕西的倒霉蛋,新任三边总督杨鹤。

杨鹤明明没在北京,但还是受到北京己巳之变的影响,间接的破坏了自己计划的剿匪局面,最后使自己的剿匪大业功亏一篑。

一个从来没有干过一天地方行政工作的嘴炮,没有当过一天部门领导的言官,被那些阴险狡诈的同僚,强行推到了三边总督的位置。

凭借一介文人,地方管理经验几乎为零的酸儒,想要勘平乱世谈何容易。

被强行上位的杨鹤为了谋求平乱的成功,想按正规的套路去走,肯定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不得不考虑另辟蹊径。

靠什么收拾残局?

总督杨鹤展开了文官对待战争的逻辑思维模式。

办法无非就是剿抚两策,富有施仁政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老祖宗克敌制胜的法宝,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抚是一个温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经略边地的外交策略。

说到底就是一个动嘴皮子的活,出身御史的他,喜欢,也擅长。

剿是一个纯技术性活,不带任何感**彩,动刀动枪,生灵涂炭,是仇恨和报复,杀戮与冷血,杨鹤不喜欢,也不擅长。

但是杨鹤知道,安抚需要大量银子和粮食才管用,没有钱粮,一切都是浮云。

好在自己是三边总督,虽说钱粮不足,但九边驻军很多,兵力绝对是足的。

杨鹤也相信,哪怕自己不懂得打仗,但只要自己手下的人马够多,几个打一个总是能打赢的。

杨鹤首先坚定的是剿的信心,虽说自己不懂得兵事,但是自己相信大力可以出奇迹。

为了强化剿的实力,杨鹤开始四处调兵遣将,于是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尤岱、杨御蕃,杨肇基等被杨鹤调往西安集结。

这群家伙因为知道到陕西是为了剿灭那些造反的泥腿子的,所以这些家伙也没有把这剿匪的事当回事。

能轻装上阵的都轻装上阵,能不带的重武器都不带,反正就几个拿锄头的泥腿子而已,过去吓唬几下也就完了。

这几个家伙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一离开驻地,迎来的竟然不是陕西剿匪,而是去北京勤王,这一下玩笑开大了。

杨鹤更是没想到,这忙着调兵遣将的,忙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把人马招集齐,正准备等全到位后就开打,哪会想到北京那边却出了事。

建奴忽然越过长城,逼近京师,陕西三边驻军收到了圣旨,要三边出兵入京勤王。

这陕西的民乱再要紧,哪有北京的皇帝要紧!原本已经理出一点点头绪的杨鹤,只得含着泪,把自己刚协调好的边军派往北京救急,杨鹤一瞬间又成了光杆司令。

如果这个时候杨鹤不管不顾,非要坚持先把陕西的民乱剿平再去救北京,还真有希望把刚刚起来的农民军镇压下去。

可惜老天爷跟给他作了一个对,京城一纸勤王调令,调空了陕西的驻军,陕西的兵力又严重不足起来,这给刚刚兴起的农民起义,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无论是剿还是抚的最有利时机,就这样被白白的错过了,这就为杨鹤最后的剿匪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怜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杨肇基四人,还没走到西安,就收到杨鹤下达的勤王命令。

四人什么重武器也没携带,这会儿收到了勤王的命令,再是心不甘情不愿,也是不得不去。

四人就这样空着手,拍着两个巴掌,带着一身轻装的士兵,踏上了上北京勤王的路。

最倒霉催的是,甘州总兵杨肇基带着队伍还没走到西安,手下参将王国就因为拖欠士兵军饷问题被一名叫李鸿基的把总带着士兵杀死,军队发生了兵变。

杨肇基只能停下来平叛,没有办法去勤王了,陕西派出的四路勤王大军,还没有走出家门就折了一路,最后到达北京的就只有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三人。

傍晚时分,黄台吉总算收到了京城里传出来的消息,这才知道,驻扎在东便门的并不是明朝的军队,而是旧港宣慰司派来京城朝贡的海外番军护卫队。

消息里还说,那支队伍里女人颇多,有内部消息称,最少得有数百人。所以,如果不主动去攻击她们,她们应该不会管闲事。

当然内线也提议,如果有机会把那帮女人全都抓了,也许还能和那旧港宣慰司谈一谈合作的事,黄台吉点头,深以为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十一月十九日,怀来的郭之琮心不甘情不愿的还是走到了北京,被孙承宗安排驻守西直门。

这又让人看不明白,郭之琮本来人马就不多,为什么不安排到德胜门去与满桂互为犄角。反而是单独安排在西直门外,小小的队伍显得特别的势单力薄。

这郭之琮刚到京城不久,占领顺义的代善也带着大军来到了京城。

但他也没有在京城北郊驻扎与黄台吉互为犄角。反而是绕了一圈,跑到北京西南角去驻扎,距离黑云龙,麻登云的永安门营地竟然也是近在咫尺。

己巳之变中,关于北京的防守与进攻,无论是大明还是建奴的操作,都有些让人云里雾里的看不明白是为什么。

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己巳之变第一倒霉将军,只带有二百亲卫兵的侯世禄总算是从怀来赶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这地方他也不熟,也不知道郭之琮驻扎在哪里,但他到达德胜门的时候,却看见了满桂的旗帜。

高兴的候世禄决定挨着满桂驻扎,再向兵部报备行踪,可万万没想到,这营盘还没建起来,敌人先来了。

代善没有去攻打他身边的黑云龙,麻登云部,也没有去打驻扎在西直门的郭之琮部。反而带着女真兵从西南角跑到了西北角的德胜门,直接对满桂发起了攻击,德胜门大战爆发。

侯世禄又是被逼仓促应战,可他那只有二百人的亲卫兵,根本帮不上满桂的忙。

好在满桂军队在顺义就没有什么损失,又早到京城好几日,士兵也休息的差不多了。

加上这几日的紧赶慢赶,那营盘也算修的坚固,面对代善的两万大军,聚寨而守,战幕拉开,女真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都为之颤抖。

代善骑在高头大马上,眼神阴鸷,指挥着军队不停的冲锋明军营地。

满桂身披重甲,挺立营阵前,大喝一声:“将士们,保家卫国,在此一战,守着阵营就是胜利,杀啊!”明军士气大振,弓弩手万箭齐发,如飞蝗般射向敌阵,不少女真骑兵中箭落马。

女真骑兵毫不退缩,凭借精湛骑术冲破箭雨,与明军短兵相接。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

满桂挥舞长枪,左冲右突,所到之处,女真士兵纷纷倒地。代善见状,驱马向前,加入战团,他手中长刀挥舞,虎虎生风。

双方刚开战就陷入胶着,战斗进入白热化,似乎也算是旗鼓相当,打得有来有回。

可侯世禄刚到,营盘还没建起来呢,根本就没有可守之地,迎面就遭到了女真人的正面冲击。

根本无险可守的侯世?只得拼命死战,可惜开战不过一柱香的时间,候世禄胸口被一只重箭射中。

虽说没有破甲,但那重箭势大力沉,如同一只重锤,敲在了侯世禄的胸口,侯世禄当场吐血,坠马倒地昏迷不醒。

亲兵大惊,快马过去,从马背上俯身而下,一把抓住侯世禄的腰带,将人提上马背,转身就跑。

好在这一次的侯世禄的亲兵逃跑是有目的地的,他们知道在东便门外有一处可以医治伤员的地方,现在将军受伤昏迷,北京城也进不去,只能去那里找人救命。

……

再说二十日大清早的,观察台上的哨兵就发现有大量的女真骑兵绕过营地向南移动,移动数量之巨大,足有几万人之多。

得到报告的程风问了下日子,知道这是德胜门大战要开始了,黄台吉的这些骑兵移动到南面广渠门的目的,就是去牵制袁崇焕关宁军的。

曹金虎问:“少爷,建奴如此大规模的向南移动,他们是想打哪里?”

“应该是他们要去攻打德胜门的满桂,这些兵马是到广渠门这边来牵制袁崇焕的。”

“那我们要不要去帮一帮满将军?”

程风不敢说满桂那里有猪队友很危险,城头上的N世祖老爷兵们会拿着那城墙上的火炮瞎打。

噼里啪啦一通火炮打下城去,专打自己的队伍,女真人没打死几个,反而把满桂的人打死一大片,满桂自己也受了伤。

想想满桂那里就危险的很,程风狂摇头:“不去,满桂那里聚寨而守,是守得住的,我们不能到处去插手,这样影响不好,也会引起朝廷的猜忌。

等吃完午饭,我们到广渠门去看看黄台吉和袁崇焕都唠什么嗑,这才是我最想知道的,而且我也想找他俩唠唠。”

这个时候的程大少爷已经不会再问,为什么自己吃饭的时候别人就打仗的废话了。

经过这么多年对大明生活习惯的了解,他已经知道了,别人都是吃两顿饭的,只有他是吃三顿的。

所以当他吃午饭的时候,别人刚好吃了早饭要出来干活,这才搞得好像别人要和他吃饭过不去的样子。

匆匆忙忙的吃了午饭,看看时间也才十一点不到,这是准备打到下午三点回家吃饭的节奏。

“姐姐们,咱们的老窝就靠你们守护了,我们离开后,一定要加强巡防力度,万千万要防着偷袭,别被女真人来偷了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种花月儿笑道:“少爷放心,就凭咱们这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御工事,他们想要偷袭进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万一他们真敢来偷袭,我们肯定受得住的。”

交代好守家的事,大少翻身上马,小手一挥:“同学们,现在吃饱喝足没事可干,带上咱们的把大喇叭,到广渠门看热闹去。”

大少带着队伍刚走没多久,哨兵就发现北面跑来一队人马,大约五六十人的样子,看方向就是对着自己来的。

哨兵发现有异常,大喇叭也被带走,想语音报警都不可能,只能敲锣报警。

锣声惊动了留守的炮兵们,种花月儿一声令下,所有人员全部进入战备状态。

不过也就半炷香的时间,那支浑身是血的队伍出现在营区外,为首的一个人背着一名昏迷的老将军……

北京城头,女真人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也惊动了城上的守军,看来女真人是要决定决死一战了。

女真人马上就要决战的消息,迅速的传进了皇宫,崇祯帝对战局不放心,决定亲自登上城楼观战。

因为皇帝要亲上城楼观战,朝廷内阁也不敢怠慢。

很快,兵部和内阁辅臣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 钱龙锡,成基命。

兵部主事孙承宗,李邦华等都上了城头。

皇帝都上了城头,那些勋贵们也不敢在家待着,于是成国公,英国公,定国公等大群公爵,侯爵都出现在了城头上。

广渠门外,因力黄台吉亲自带队,集结兵马于广渠门,袁崇焕也不敢大意,点齐兵马,带上大大小小各种火炮数百门,也在广渠门外集结战阵,背靠广渠门城墙与黄台吉对峙。

双方就这样在隔着二里地的距离大眼瞪小眼,双方都没有要主动出击的意思。

这个奇葩的场景,正好被在广渠门城头的崇祯看在眼里,不免有些心生疑虑。

崇祯帝的眼睛里是充斥着渴望的眼光,希望袁崇焕能在这一战击败黄台吉,打出大明的威风。

可看见双方就这样面对面的对峙,一点动作都没有,崇祯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在清修明史中,对这一段和蓟州绕道一事的叙述是这么说的,因为袁崇焕领兵有方,他所带领的关宁军神勇无敌。

黄台吉惧怕关宁军的武力,不敢一战,故而绕道蓟州避其锋芒。

而广渠门对峙,清修明史中还是这一套说辞,还是黄台吉惧怕袁崇焕的战力,不敢与之一战,故而广渠们对峙,未敢主动攻击。

说来说去的意思就是,并不是袁崇焕不敢和黄台吉打,而是黄台吉不敢和袁崇焕打。

所以任由代善与满桂在德胜门打生打死,黄台吉只敢站在袁崇焕的对面瑟瑟发抖。

双方广渠门对峙长达几个小时,直到德胜门满桂那边分出胜负,双方才各自收兵回营,均未伤一兵一卒。

黄台吉虽然害怕袁崇焕,但为了大金的未来着想,依然带兵堵在袁崇焕的家门口。

由此表现出黄台吉的识大体,顾大局。而反观崇祯,因为一点小事杀忠臣,就是个是非不明,忠奸不分的昏君。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就体现出黄台吉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明君。而崇祯就是个疑心病重,昏庸无能的昏君。

满清为什么会把袁崇焕焕抬得这么高,其根本目的估计也就在此,为了证明崇祯帝是个昏君而已。)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毫无温度的太阳,渐渐的爬到了头顶,德胜门外厮杀震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满桂都已经杀的快成一个血人。

广渠门外,两班人马五万余人耸立在冰天雪地里,如同一墩墩的兵马俑一般,除了偶尔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竟然是静悄悄的,如同没有一个活人。

正在这宁静的让人恐惧的时刻,从北边又过来了一支队伍,总人数也就一千来人马, 嗒嗒的来到广渠门前,在距离关宁军和建奴三百来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他们手里没有刀枪,身上也没有耀眼的战甲,身上的衣服都穿得很厚实,棉衣棉帽把人裹得跟大棉熊似的。

更神奇的是,他们骑的马竟然也披着棉衣,尽显这支队伍的奢侈。

“咦?那支队伍是属哪边的?怎么没有任何的身份标志?”

崇祯看见这支从北边过来的队伍,没有鲜明的衣甲,也没有旗帜招展,没有见着长枪盾牌之类的武器,像是并没有携带任何代表自己身份的东西。

崇祯没有亲眼见过旧港过来的护卫队,所以护卫队的衣服他并不认识。

李邦华道:“回禀陛下,这支队伍就是就旧港宣慰司的那支护卫队,这里正打仗呢,也不知道他们跑这里来干什么?”

“原来他们旧港护卫队的人,穿的就是这样的衣裳,朕有些好奇,他们不好好的在营地里待着好,这寒天冻地的跑出来干啥?”

李邦华低头:“这个,臣不知。”

“东北老林子里钻出来的野兽们,你们好啊。”崇祯帝正想往下询问,猛听的广渠门外一声稚嫩而又响亮,带着奇怪腔调的声音传来,把崇祯吓得浑身一个激灵。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