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工科大明 > 第289章 古城新颜

工科大明 第289章 古城新颜

作者:天天喝中药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12:0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弘治二十五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凛冽。

然而,在新落成的“明时坊”皇宫区(对紫禁城一比一复刻),暖意却驱散了所有的严寒。

弘治帝朱佑樘坐在崭新的乾清宫东暖阁内,身下是铺设了水泥地暖的地面,温热均匀地透上来,即便窗外北风呼啸,殿内亦是温暖如春。

他面前的墙壁,下半部是水磨青砖,上半部则镶嵌着大块的、近乎无瑕的平板玻璃。

冬日苍白却明亮的阳光透过玻璃,将殿内照得一片通透,连御案上奏章的字迹都显得格外清晰。

他微微后靠,感受着这份前所未有的暖意与明亮,心中满是惬意与感慨。

回想八年前,陆仁初次提出兴建“明时坊”新城时,朝中非议之声不绝于耳,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指责犹在耳边。

如今,这座融合了格物之学精华,拥有水泥大道、地下排水、统一供水乃至部分区域试验性电灯照明的新城,已然全部竣工,成为了帝国新的行政中心与格物文明的展示窗口。

他与朝廷中枢,也已迁入这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宫。

目光越过明亮的玻璃窗,遥望西南方向,那是旧北京城的所在。

与眼前崭新、整洁、秩序井然的“明时坊”相比,那座承载了元明两代百余年风雨的旧城,在冬日的寒风中愈发显得破败与杂乱。

低矮密集的民居、狭窄泥泞的街道、空气中若有若无的异味,构成了与新城截然不同的图景。

然而,那里也有着无数的古迹、庙宇、旧部院衙门,以及那座规模更为宏大、象征着皇权正统的紫禁城。

更重要的是,那里居住着数十万计的京城平民,他们的生计、他们的记忆,都与那座旧城紧密相连。

“新城虽好,终是另起炉灶。旧城乃帝国之根,百姓所依,岂能任其衰败?”弘治帝心中默念。

迁入新宫带来的舒适,并未让他忘记旧城的子民。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不仅要拥有一个崭新的皇宫,更要统治一个全面焕新的帝国都城。

数日后的大朝会,一项重要的诏令颁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念北京旧城,乃国家根本之地,军民辐辏之所。然年久失修,街衢壅塞,居所卑湿,非所以奉天命、安黎庶也。今‘明时坊’新城告竣,气象一新,旧城岂可独守其陋?着即成立‘京师旧城改造总督衙门’,隶属国务院之下,专司旧城改造事宜。由城建部总领,财政部、民政部、格物发展总局协理。务期规划周详,工程稳固,恤民为本,存古为新,使旧都焕发新颜,百姓咸沾实惠。钦此!”

圣旨一下,朝野震动。

旧城改造,这可是比新建一座城池更为复杂、牵涉更广的浩大工程!消息传出,不仅朝廷各部迅速行动,早已在“明时坊”建设和全国各大工程中历练成熟、积累了雄厚实力和经验的各大施工力量——无论是官办的“大明兴业总局工程局”、“城建部将作监工程处”,还是私办的大型商号,无不摩拳擦掌,目光灼灼地盯向了这块前所未有的巨大“蛋糕”。

城建部尚书的值房内。桌上铺开了巨幅的旧城实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街巷、民居、官署、庙宇。

如何改造?从何入手?利益如何平衡?难题堆积如山。

“诸位,”陆仁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指着地图,目光沉稳,“旧城改造,绝非推倒重来那般简单。其核心,在于一个‘人’字。数十万百姓安居乐业,乃是朝廷施政之基,亦是此番改造能否成功的根本。”

他提出了改造必须遵循的几条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城建部奉为圭臬:

保障民生,有序迁移。 “绝不可强行驱赶,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陆仁指示,由民政部牵头,户部、城建部配合,在旧城外围及“明时坊”新城边缘,预先规划建设一批“周转安置区”。

这些安置区并非简陋的窝棚,而是统一规划、具备基本生活设施的砖瓦排房,租金极为低廉,甚至对特困户予以减免。

同时,制定详细的拆迁补偿条例,按市价评估房产,或以“产权置换”方式,承诺待原址新居建成后,优先、优惠回迁。

配套设施,同步规划。

“改造非仅修路盖房,须将新城之便利,引入旧城之肌理。”他要求,在规划任何一片区域的改造时,必须同步设计并建设地下排水管网、公共供水点、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并预留出街心花园、蒙学堂、医馆、消防站等公共空间的用地。

格物院负责提供技术标准,如新型化粪池结构、陶制排水管接口防漏工艺等。

保护古迹,存续文脉。

“北京旧城,一砖一瓦,皆有故事。历代庙宇、牌坊、名人故居,乃至有年头的古树,均需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他特别强调,对于紫禁城,更要慎之又慎。“皇宫大内,乃国之象征,其改造非同小可。当以‘修缮加固、提升功能、保留风貌’为主,谓之‘翻新’,而非‘拆建’。”他提议成立由翰林院博学老臣、工部大匠、格物院材料专家组成的“紫禁城翻新专家咨议团”,对每一座宫殿的修缮方案进行审慎评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后,陆仁抛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旧城地面空间有限,且牵绊极多。我等何不效仿矿井巷道之理念,向地下要空间?”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解释道:“其一,铺设地下铁道。非是运货,而是运人!以蒸汽或未来之内燃机牵引车厢,在旧城地下挖掘隧道,连接各大区域乃至未来与新城贯通。可极大缓解地面交通之压力,此乃‘地铁’之构想。其二,打造系统性、大规模的地下排水涵道系统。不仅要能排水,其内部空间需足够大,可供人员进入检修,遇暴雨洪涝,可做蓄水缓洪之用,堪称‘地下长城’!”

这些前所未有的构想,让在场官员既感震撼,又觉压力如山。

“京师旧城改造总督衙门”成立的招标告示贴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各大施工队伍的首脑齐聚北京。

在“西山实业商会”的总部内,赵德柱召集了沈默以及商会旗下的几家核心营造商号东主。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旧库房里捣鼓造纸的少年,而是掌控着庞大工业与建筑帝国的巨擘,身上兼着“格物实业商会”副会长、“大明兴业总局”董事等多重头衔。

“诸位,旧城改造,乃朝廷头等大事,亦是百年难遇之商机!”赵德柱目光炯炯,声音洪亮,“我‘西山系’营造,拥有最熟练的工人、最先进的机械(如小型蒸汽吊车、水泥搅拌机),还有格物院最前沿的技术支持。

此次竞标,我们不仅要拿下几个大工程,更要打出名声,让天下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格物营造’!”

沈默在一旁补充道:“账目务必清晰,成本核算要精打细算。朝廷此次拨款虽巨,但要求也高,尤其陆大人强调民生与质量,利润空间恐不如以往某些工程。然其意义重大,关乎商会长远声誉。”

赵德柱点头,随即压低声音:“更重要的是,仁哥儿私下交代,地铁与大型地下涵道,技术最为复杂,风险也最高,一般商号绝难胜任。此乃关键,我们必须拿下!这不仅是生意,更是为国分忧,践行格物之学!”

与此同时,其他背景的商号也在积极活动。

有倚仗军中关系的“将门营造”,有与地方官府联系紧密的“南直隶联合工队”,甚至还有一些老牌的、依靠传统工艺和人情网络的“京畿老号”。一时间,北京城内外,各大客栈人满为患,酒肆茶楼中,皆是各地口音的工头、东家在交流信息、打点关系,暗流涌动。

在陆仁的亲自关注下,紫禁城的“翻新”工程率先启动,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专家咨议团经过反复辩论与实地勘察,确定了“外旧内新,暗藏玄机”的总体方针。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核心宫殿,外部结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一律保持原貌,只进行必要的清洁、加固和防虫防腐处理。工匠们搭起巨大的脚手架,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檐角的吻兽,修补着斑驳的彩画。

而内部,则进行着悄无声息的现代化改造。

在不动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铺设了水泥地暖系统,燃烧蜂窝煤或新型煤粉的锅炉房设在偏远的配殿地下,通过预埋的陶管将热水输送至各大殿。

巨大的宫灯被取下,内部悄然安装了电灯接口,线路隐藏在精美的木质雕花护套内。窗户在保持原有棂花样式的基础上,内侧加装了一层透明度极高的平板玻璃,既防风保温,又不损古韵。

弘治帝在一次视察太和殿翻新进度时,抚摸着那冰冷的、却即将带来温暖的地暖出风口,又看了看窗外依旧却更加清晰的景色,对陪同的陆仁感叹道:“陆卿,此法大善!存其貌而新其内,既不违祖制,又得享格物之利。朕心甚慰。”

最艰巨的挑战来自于紫禁城的排水系统。

原有的沟渠多有淤塞,且容量不足。工程队伍在不大规模破坏地面的前提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在地下挖掘 、更宽的地下排水主干道,连接到即将建设的旧城大排水系统中去。

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需要极高的精度和随时应对地下复杂情况的能力。

与皇宫内谨慎的“翻新”相比,旧城民间的改造则是一场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复杂的社会工程。

最先动工的是几条主要干道,如棋盘街、鼓楼大街等。

施工队伍入驻,设立围挡,开始挖掘。巨大的沟壑出现在街道中央,原本就拥挤的交通几近瘫痪。骡马车辆绕行,尘土飞扬,噪音不绝。沿街的商铺生意大受影响,怨声载道。

城建部早有预案,一方面加紧施工,推行“分段突击、昼夜轮班”制度,力求缩短扰民时间;另一方面,由顺天府出面,对受影响严重的商户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并引导他们至临时设立的“过渡市场”继续经营。

拆迁更是矛盾焦点。

虽有周转安置区和补偿政策,但故土难离、坐地起价、产权纠纷等问题层出不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城建部下设的“调解司”官员与顺天府衙役每日奔走于大街小巷,磨破了嘴皮。

有时甚至会爆发小规模的冲突。

陆仁特意指示,在拆迁过程中,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如孤寡老人、残疾者,由民政系统介入,提供额外的帮扶,甚至协助搬家。

这些细微处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底层民众的抵触情绪。

而随着工程推进,新的希望也开始显现。

当第一条铺设了水泥路面、下方埋设了陶制排水管、路边立起了公共水喉和分类垃圾箱的街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那种整洁与便利,让许多原本抱怨的居民沉默了。

尤其是当寒冷的冬季,新建的、带有地暖的公共澡堂和阅览室向所有市民开放时,格物带来的实惠变得真切而温暖。

最引人瞩目,也最考验技术实力的,无疑是地铁试验段和大型地下排水涵道的建设。

地铁试验段选择了从皇城根附近至朝阳门的一段相对直线距离。

施工点被巨大的帷幔严密遮挡,闲人免进。

内部,工人们依靠小型蒸汽机驱动的挖掘机械和大量的人力,艰难地向地下掘进。

格物院的学员负责测量定位,确保隧道方向精确。赵德柱旗下的工队采用了“分段开挖、木撑支护、水泥衬砌”的工艺,进度虽然缓慢,却步步为营。

隧道内,铁轨的铺设也已开始进行准备,专用的、体型相对窄小的隧道蒸汽机车正在西山工坊内加紧制造。

而“地下长城”——那庞大的地下排水涵道,更是壮观。

其主涵道设计宽度可容两辆马车并行,高度过人,底部呈弧形,以水泥整体浇注,坚固异常。

工人们在阴暗潮湿的地下艰苦作业,依靠汽灯照明,将一车车的泥土石块运出,又将预制好的水泥构件吊装进去。这条深埋地下的脉络,将在未来承担起旧城的防洪排污重任,是其真正的“生命线”之一。

弘治二十五年的冬天,就在这旧城改造的宏大交响曲中缓缓流逝。

除夕之夜,弘治帝在新皇宫设宴,款待群臣以及有功的工匠代表。

席间,他特别表彰了城建部及各大施工队伍的努力。

宴席散去,陆仁与赵德柱、沈默等人站在新皇宫的角楼上,眺望夜色中的旧城。

虽然大部分区域仍笼罩在黑暗与杂乱中,但几条已经完成改造的主干道上,格物院试验性架设的路灯散发着稳定而温暖的光芒,如同一条条光带,勾勒出旧城未来的轮廓。

更远处,地铁和地下涵道的施工点上,仍有灯火闪烁,预示着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地下孕育。

“千头万绪,困难重重。”赵德柱呼出一口白气,感慨道,“但每当我看到那些老百姓,尤其是孩子,在新修的公用水喉旁嬉戏,在新路上奔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沈默接口道:“账目压力也大,但朝廷拨款、商会投入、部分富户捐助,加上未来部分商业地块的出让预期,资金链尚能维持。关键是,民心渐稳。”

陆仁默默点头,目光深邃。旧城改造,不仅仅是土木工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治理能力的考验。

它检验着格物之学能否真正普惠于民,检验着朝廷能否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检验着这个古老的帝国能否在保持自身文脉的同时,拥抱崭新的文明形态。

寒风依旧,但空气中,似乎已经可以嗅到一丝春天的气息,以及一个更加恢弘、更加人性化的帝都,那正在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

古老的北京城,正在阵痛中,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生。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