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工科大明 > 第176章 定策开海 土改南播

工科大明 第176章 定策开海 土改南播

作者:天天喝中药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12:0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弘治十三年的春天,随着“破浪一号”在渤海湾震撼人心的下水与试航,以及弘治帝在舰上那番意味深长的表态,一股名为“开海”的热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了整个大明帝国的权力中枢。

天津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朝堂之上的风云已然激荡。

回到紫禁城的弘治帝,并未因舰上的激情宣言而立即下旨。

他深知,如此重大的国策转变,必须在庄严肃穆的朝会上,经过充分的廷议,形成正式的决议,方能颁行天下。

数日后的一次大朝会,成为了决定帝国海洋命运的舞台。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肃立。气氛与往日不同,隐隐透着一股紧绷的期待感。谁都明白,今日议题的核心,必然是“开海”。

果然,在处理完几项常规政务后,弘治帝便开门见山,将话题引向了海禁。

他先是简要回顾了“破浪一号”试航的成功,肯定了格物之学与船政改革的成效,随即话锋一转,声音沉凝:“朕观‘破浪’之威,思东南之患,念国库之虚,感生民之艰。海禁之策,行之年久,利弊如何,众卿可畅所欲言。”

皇帝定下了基调,早已按捺不住的各方势力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支持开海的一方,以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周经为首,气势如虹。

刘大夏手持笏板,声若洪钟:“陛下!‘破浪’已成,利器在手,岂能藏于匣中?我水师若得此等战舰成军,足可扫荡海氛,护航保商!昔日海禁,乃因无力制海;今日开海,正因我有定海神针!此时不开,更待何时?难道要坐视沿海百姓困顿、税源流失、匪寇坐大吗?”

周经紧随其后,从经济角度慷慨陈词:“陛下,臣掌户部,深知钱财乃国家命脉。海禁一开,市舶司重立,仅关税一项,岁入何止百万?东南货殖流通,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国库充盈,实乃富国强兵之不二法门!且如马武、陆仁所奏,海寇多由困顿百姓转化,开海正可釜底抽薪,标本兼治!”

勋贵集团中,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更是迫不及待,他们描绘的海外财富图景虽然略显夸张,但极具煽动性:“陛下,海外物产之丰,远超想象!若能合法贸易,其利滚滚,不仅充盈国库,亦可使参与海贸者获利,实乃官民两便之美事!”

然而,反对的声音依然强劲。都察院右都御史储巏等保守派官员,坚守“祖制”和“华夷之辨”的堡垒,言辞激烈:“陛下!海禁乃太祖高皇帝钦定,旨在防微杜渐,保境安民!岂可因一时之利而轻弃祖宗成法?与夷狄交通,必生祸乱!奇技淫巧之物流入,败坏人心;海外未知之险潜伏,动摇国本!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支持者手握新式战舰的底气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反对者则高举道德和祖制的大旗,一时难分高下。

就在争论陷入胶着之际,弘治帝将目光投向了始终沉稳立于班列中的陆仁。“陆卿,”皇帝缓缓开口,“你执掌船政,深知海事。于开海之策,可有具体方略?”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陆仁身上。他深知,决定性的时刻到了。他出列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臣确有所思。开海非是简单地撤消禁令,而需一套周全之策,方能兴利除弊,确保国家利益与海疆安宁。”他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疏。

“臣之方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陆仁展开奏疏,条分缕析:

“一、 有限开海,定点管理。 初期不宜全面开放,建议先行重启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此三地原有基础,且地理位置重要。由市舶司统一管理一切对外贸易,所有商船出入、货物交易、税收征缴,皆需经市舶司许可与登记,严禁私贩。”

“二、 组建护航水师。 以新式‘破浪’级战舰为核心,配属辅助船只,组建专职的远洋护航水师,归兵部统一调度。其职责一为剿灭残余海寇,二为保护合法商船航线安全,三为彰显国威,处理突发海事纠纷。水师强大,乃开海之根本保障。”

“三、 规范贸易品类与税率。 由户部牵头,制定允许出口(如丝绸、瓷器、茶叶)和进口(如香料、药材、特定原料)的货物清单。设定合理关税税率,既保证国库收入,又不至扼杀商贾积极性。严禁军械、硝石、铜铁等战略物资出口。”

“四、 发放特许船引(贸易许可证)。 商人欲从事海外贸易,需向市舶司申请‘船引’,注明船只、人员、货物、目的地等信息。船引需有偿使用,并可设定有效期和贸易额度,便于管理。”

“五、 设立海关稽查制度。 于各开放口岸设立海关,配备得力人员与必要武装,严查走私、偷漏税等行为。对违禁品和非法贸易,严厉打击。”

“六、 收集海图情报,培养海事人才。 鼓励商人反馈海外航路、风土人情信息,由市舶司汇总绘制更新海图。同时在格物学院及沿海地区兴办海事学堂,培养航海、造船、贸易等专业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陆仁的奏对,系统而全面,几乎考虑到了开海可能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既有宏大的战略视野,又有细致的管理措施。他不仅提出了“为什么要开”,更清晰地阐述了“怎么开”、“如何管”,将一个充满争议的理念,变成了一套具备极强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这番奏对,让支持开海的大臣们更加底气十足,也让许多中间派和部分温和的反对者开始认真思考。就连首辅刘健,在仔细聆听了陆仁的策略后,紧皱的眉头也稍稍舒展,沉吟道:“若果真能如陆侍郎所奏,严加管理,兴利除弊,此事……或可试行。”

弘治帝听完陆仁的陈述,眼中赞赏之色愈浓。他环视群臣,见反对者的声音在陆仁缜密的方案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终于做出了决断:

“陆卿所奏,老成谋国,甚合朕意!海禁之弊,朕已深知;开海之利,亦已明晰。然国之大事,需谨慎稳妥。朕决定,准陆仁所奏,即日起,筹备重开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着户部、兵部、工部及沿海相关督抚,会同总理海防船政事务处,详细拟定市舶司章程、税则、水师编练等具体事宜,限三月内呈报!开海之事,依此方案,稳步推进!”

“陛下圣明!”支持开海的大臣们齐声高呼,声震殿瓦。

反对者见皇帝心意已决,且方案相对完善,也只得默然接受。一场决定帝国走向的大辩论,终于尘埃落定。

大明朝这艘巨轮,正式调整航向,驶向了广阔的海洋。

* * *

就在开海之策拍板定案的同时,另一项关乎帝国根基的改革,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并因此得以加速推进。

枣强县试点清丈田亩、推行“方田均税勘算法”已近两年。县令徐文谦以非凡的耐心、智慧和魄力,顶住地方豪强的巨大压力,成功核查出大量被隐匿的田产,并按照“累进田产税”的原则,将土地较为合理地分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户。

奏报抵达京师,户部核验后,结果令人震惊:枣强县在田亩面积大幅增加(因清出隐田)、且税率更为公平的情况下,年度税粮入库数额,竟比改革前增长了五成有余!而更重要的是,境内百姓因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社会秩序明显好转,过去常见的流民、纠纷大幅减少。

枣强县从一个普通的北方县城,一跃成为新政的模范区。

这一成功案例,无疑给正在全国范围内谨慎推行经济改革的朝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朝会上,户部尚书周经激动地禀报了枣强县的成果,并着重强调了徐文谦的卓越功绩。

弘治帝闻奏,大为欣慰。土地兼并、赋税不均乃是历代王朝痼疾,徐文谦在枣强县的实践,证明陆仁提出的“方田均税”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强国富民之道。

“徐文谦实心任事,卓有成效,当予重用!”弘治帝当即表示,“江南之地,乃国家财赋重地,然土地兼并之弊亦最为深重。朕意,擢升徐文谦为苏州府同知(从五品),兼督苏、松、常、镇四府清丈田亩、推行新政事宜!”

这一任命,可谓破格提拔。徐文谦由七品知县,越级升任从五品的府同知,并且负责膏腴之地、豪门望族云集的江南四府土改,足见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和推行新政的决心。这也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枣强试点的成功不是孤例,土地改革将向帝国最核心、也最顽固的区域深入推进。

徐文谦接到任命,深知责任重大。江南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远非枣强可比。

但他没有退缩,带着在枣强积累的经验和朝廷的尚方宝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这枚由陆仁播下、在北方扎根生长的改革星火,即将投向江南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土地,能否形成燎原之势,考验着他的智慧,也关系着整个帝国改革的成败。

朝堂之上,开海与土改,一海一陆,两大战略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

弘治十三年的这个春天,注定将成为大明帝国走向中兴的关键转折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