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风起荆南 > 第110章 历朝历代着名特务的机构(下)

金朝—近侍局/行枢密院

金朝的特务机构主要包括近侍局与行枢密院

?近侍局?:负责皇帝近侍事务,承担信息传递、情报收集及决策参与职能,在金朝后期逐渐演变为权力核心机构。 ?

?行枢密院?:行枢密院是枢密院的派出机构,始于金宣宗完颜珣时期,主要应对蒙古、西夏、宋朝战争及红袄军起义,具备军事指挥、地方节制与签军等职能。金国先后在抚州、会宁府、大同府等地设立行院,史载名目18处,实际存续16处,机构职官包括行枢密院事、都事等临时任命职位。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地方节制及征兵事务,以应对不同战事。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完颜亮将都城由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迁往燕京(今北京),金国对北部边陲的统治变得薄弱,为了防御北部民族的反金运动与侵扰,金国在北边开筑界壕以作防御。完颜璟时期,北方部族起兵反金,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以后,金国为巩固西北边陲 ,始置行枢密院于抚州(今内蒙古兴和城),其后又置行枢密院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完颜永济时,为防御蒙古的入侵,又建行枢密院于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完颜珣时期,外有蒙古、西夏、宋的战事,内有红袄军起义不断,完颜珣于是在各地广设行枢密院。行枢密院是应战事的需要而设,见诸史籍的金国行枢密院的名字多达18个,分别为:抚州行枢密院、上京行枢密院、西京行枢密院、徐州行枢密院、归德行枢密院、陕西行枢密院、河南行枢密院、许州行枢密院、河北行枢密院、东平行枢密院、中京行枢密院、宿州行枢密院、邓州行枢密院、寿州行枢密院、镇宁行枢密院、陕州行枢密院、济州行枢密院、邳州行枢密院。这些行枢密院亦有前后相继、置所相同、名字不同的,如抚州行院与镇宁行院,河南府行院与中京行院等,去掉重复的部分,《金史》所载的行枢密院为16处。 除了军事职能外,行枢密院还有节制地方机构和签军、治理地方等职能。

对外情报活动

?间谍活动?:金国曾派遣间谍潜入南宋城市散播谣言,煽动百姓不满情绪,试图瓦解南宋统治。例如通过张贴贬低南宋统治、宣扬金国治理的文章激化民间矛盾。

元朝—枢密院

忽必烈建立蒙元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摄地方镇戍军队指挥权,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掌管全**事的最高管理机构,同时在边疆地区和中原腹地、各行省设行枢密院,监督、控制地方镇戍机构的运行,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管理体系。《元史·百官二》中载:「国初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大征伐,则止曰行院。为一方一事而设,则称某处行枢密院。」由此可见,自蒙元建立开始,因为作战,调动军队等军事行动,会在战区设置行枢密院,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为的是掌控军政之事,监督地方,及时向中央枢密院汇报,起到节制作用。

直到蒙元末期,蒙元在全国共设立了30余处行院。这种行院设置,最初往往都是与在各地之用兵作战有关,如忽必烈发动对中国南宋的侵略战争前后,就在长江沿岸军事要地,设置了四川、荆湖、东川、淮西、江淮等行院。行院大多并不持久,通常「事己则废」,有的直接废黜,有的则并入行省,也有部分行院未被撤销,而是与当地行政机构并立,分掌军务。行院在蒙元时期是临时性的地方军政机构,设置与废除没有常规,往往是因事而设,事毕则罢,某地方存在军事隐患即可设置,主要要随时控制地方的反元起义,维护统治的稳定。

枢密院亦有分支机构,据《元史·百官志八》载:「至正兵兴,四郊多垒,中书、枢密,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枢密分院」条下列举的枢密分院有卫辉、彰德、直沽、沂州四处,均是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以后所置,这几处枢密分院应该是指中央枢密院的分院,主要集中在腹里地区。行枢密院的分院则有漷州枢密分院,龙凤四年(公元1358年),蒙元「以参知政事崔敬为山东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分院于部州,兼领屯田事」。腹里地区的这几处枢密分院的设置主要是为应对与韩宋的战事。天佑元年(公元1354年),蒙元百万大军溃败于高邮张士诚,至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韩宋开始主动出击,大有直趋腹里之势,蒙元中央情急之前在卫辉、彰德、直沽等地置枢密分院,重重设防。第二年四月,又「以知枢密院事实理门分院济宁」,十一月,「河南陷,…又于沂州设分枢密院,以兵马指挥使司隶之」。枢密分院与行枢密院都是枢密院的分支机构,但也有不同之处,行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主动出击的「征伐之事」,而枢密分院更像是临时军事指挥中心,是为被动的防御而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风起荆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明朝—锦衣卫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四月十六日,前身是仪鸾司。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锦衣卫各司房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中后期的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讨论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锦衣卫官职还兼有寄禄官的性质,大批带俸军官被安置进了锦衣卫及其他亲军卫所,世袭军职开始向世爵转化,而大量画师、工匠、翻译等特殊人才受到皇帝的赏识,却因为原有的官僚体系中没有对应的位置,于是这些人大多被安置进了接近皇帝的锦衣卫,文官群体也被纳入恩荫世袭锦衣卫的行列。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十六日,明太祖改仪鸾司为锦衣卫,其属有御椅司、扇手司、擎盖司、旛幢司、斧钺司、銮舆司、驯马司等七司,秩皆正六品。御椅、扇手等七司执行的无疑是仪仗职能。这些司的成员依旧是校尉,校尉主要任务是「专职擎执卤簿、仪仗及驾前宣召官员、差遣干办」。按照明代的制度设计,卫之下都设有镇抚司,主管本卫司法工作,设从五品卫镇抚二员;千户所下设所镇抚二人,从六品。镇抚司之下设司狱司,主持本卫监狱的管理工作。锦衣卫作为亲军卫,虽然地位特殊,但同样设有镇抚司。锦衣卫出现在一个特殊时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胡惟庸案爆发,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先后卷入案中伏诛,御史台随即被撤销,作为御史台继承者的都察院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才成立。锦衣卫成立的时候,中央司法机构只有刑部和五军断事司以及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才设置的大理寺和审刑司。

刑部等四机构可以审理的案件范围广泛,但唯独不包括官员谋反一类的大案。此时有权管官的机构只有察院,但察院所属监察御史只是负责监察的七品官,虽有揭发举报的职责,但没有审判权。此时追查胡惟庸余党的行动尚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中央机构中又没有专职的、可信赖的部门能独立处理此案,作为嫡系亲军卫,同时下属拥有完整司法部门的锦衣卫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可以说,锦衣卫介入卫外司法事务,是因其先天优势而在一个特殊时刻承担的额外工作,谈不上侵夺法司职权。镇抚司后来在职能上有所分化,直到成化十四年后,北镇抚司专理刑事,而南镇抚司职掌军匠诸事,形成了两个职事各异的平行机构。明廷为保证其审狱的独立性和保密性,北镇抚司治狱所得的供状,可以越过锦衣卫堂上官直接上达皇帝,这意味着北镇抚司在编制上虽隶属锦衣卫,实际是一个独立运作的挂靠机构。以秘密侦缉为主要手段的锦衣卫监察职能从其诞生伊始就存在,但执行者仅限于行事校尉,且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锦衣监察与科道监察具有大体一致的功能,且互相制约,共同组成明朝的监察网络,明代的监察体系因此呈现出二元化倾向。由于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士大夫群体始终对其怀有敌意。明中叶,锦衣卫的缉查重点逐渐转移到打击妖书妖言和「捕盗」方面,对文武官员的监察功能让渡给走到前台的东厂。

锦衣卫与明朝其他卫一样,设有千户所。明朝一般的卫都只统领五个千户所,即前、后、中、左、右千户所。由于锦衣卫的特殊地位,除了这五所之外,还设有其他千户所。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是入选力士大量到京,增置锦衣卫中左、中右、中前、中后、中中、后后六千户所分领。这六个千户所的设置,是锦衣卫第一次大规模扩编,共计11个千户所。专职养象的驯象千户所成立较晚。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三月,「置锦衣卫所属驯象、屯田、马军左右千户所」。当年六月,又增设「锦衣卫马军前、后二千户所」。明初定都南京,地处水乡,因而在京各卫大都设有水军千户所,锦衣卫也不例外。至于屯田千户所,在现存《(南京)锦衣卫选簿》中保留了大量屯田所官员的袭替资料,可以证明其在明代始终存在。在洪武年间,锦衣卫下辖千户所有左右中前后五所,马军前后左右四所,中左、中前等六所亲军所、水军所、屯田所、驯象所,共十九个千户所。洪武年间的锦衣卫下辖千户所有19个之多,不仅侍卫皇室,发生大的战事时,锦衣卫也承担出京作战的职责。明平云南之战后,由于云南的局势一直没有稳定,明廷再次调遣大军前往镇压并大量增设卫所,以巩固战果,锦衣卫官兵也大量进入云南。永乐年间,锦衣卫官兵也参加了明征安南战争、在郑和下西洋期间的战事。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锦衣卫官兵不再参加团营选拔(团营是土木之变后明廷选汰京军的产物,是京军承担出京作战的主体),虽然给事中蔚春及兵部先后提出反对意见,但都没有能让皇帝收回成命,等于在事实上免除了出京作战的职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风起荆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按洪武官制,锦衣卫与其他卫所并无二致:堂上官设指挥使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设镇抚司,卫镇抚2员,从五品。明代实行武官世袭制度,卫所武官以功劳升迁,子孙又以「恩荫」世袭,每代都有人立功与世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官的人数就会膨胀,出现「冗官」的现象,官员人数与官缺定额不符、官员权责与所任官职不符。嘉靖时霍韬说:「锦衣卫官,洪武初年,旧官二百一十一员,永乐初年,新官二百五十四员,自永乐以后迄嘉靖六年,新增一千二百六十三员。」造成锦衣卫「冗官」的,除了世袭的武官,还有受到皇帝的赏识的画师、工匠、翻译等特殊人才,被授予锦衣卫官衔,以及皇亲国戚、勋臣子孙、宦官弟侄、文官等也被安排到锦衣卫「带俸」。卫所的官职与权责不符渐成普遍现象,指挥使与同知、佥事等官可能不仅不是该卫长贰甚至根本就没有职务。于是,明廷任用锦衣卫官员也就不再拘泥于官职。如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因功升为都指挥佥事,本应调都指挥使司任职,然而明成祖还离不开这个「爪牙」,遂命纪纲「仍掌锦衣卫事」。之后,又有都指挥佥事刘忠「掌锦衣卫事」。这意味着洪武官制表明武官职权、上下级关系等的作用开始丧失,更多用于代表官员的待遇级别而已,变成了散官(或者说寄禄官),而「掌锦衣卫事」之类的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明廷为解决卫所冗员众多、管理混乱等问题,开始实行军政考选制度,考选武官担任掌印、佥书,分理卫所军政。掌印、佥书等差遣性官职,本身没有品级;官员的官阶及相关待遇的高低由「指挥使」等有品级的职衔体现,以功劳叙迁。他们的官阶往往升转极快,升至都督以后,要改注「于五府带俸」。如崇祯时的掌卫官刘侨列衔为「锦衣卫掌卫事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刘侨铨注于左军都督府,却在锦衣卫掌事,职务与官阶的分离一目了然。同时,普遍存在铨注于锦衣卫,却在其他衙门任职或无职的情况。此后,掌印、佥书才是卫所实际上的堂官。锦衣卫堂官为掌印提督东司房、提督西司房、提督街道房各1员,佥书若干员。各房负责缉捕管城。锦衣卫长官「进公署,则曰下司房」。东西司房应是办公场所,后演化为官职机构名。犹如「省」本是禁省,是宫中禁地、禁中的场所之意,之后演变为中央官署名(中书省、尚书省之类)。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风起荆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