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手里攥着块磨得光滑的玉米饼——这是赵婶托人从根据地捎来的,带着熟悉的麦香,却和周围同学手里的白面馒头、西式面包显得格格不入。
早读课刚结束,林薇薇就捂着鼻子走过他的课桌,皱着眉头说:“王卫国,你能不能别带这种‘乡下东西’来教室?一股土腥味,难闻死了。”她穿着粉色的洋布连衣裙,头发上扎着蝴蝶结,是学堂里出了名的“洋气小姐”,父亲是洋行的买办。
王卫国的脸瞬间涨红,下意识地把玉米饼往抽屉里塞。空冥感知在三尺内微弱地波动,能“闻”到林薇薇身上的香水味,和美军吉普车上的味道很像,心里莫名升起一股抵触:“这是俺根据地的乡亲们种的玉米做的,比面包有营养,不脏。”
“有营养?”林薇薇嗤笑一声,晃了晃手里的玻璃牛奶瓶,“你见过真正的牛奶吗?喝过咖啡吗?这种粗粮也就你们乡下人才吃。”
“林薇薇!你太过分了!”周小燕立刻站起来反驳,“玉米饼是根据地百姓省下来的粮食,卫国带它来是念着乡亲们,不是让你嘲笑的!”
教室里立刻分成两派,支持林薇薇的几个同学说“粗粮就是土气”,支持王卫国的则反驳“忘本”。赵启明坐在座位上,手里转着钢笔,看看林薇薇,又看看王卫国,最终还是没说话——自从上次道歉后,他虽然不再嘲笑王卫国,却也没完全认同他的“根据地逻辑”。
王卫国攥紧玉米饼,指甲掐进了掌心。他不是气林薇薇说玉米饼土,是气她不懂这玉米饼背后的分量:这是赵婶冒着雪上山采野菜换的玉米,是根据地百姓饿着肚子省下来的口粮,是无数人用命守护的希望。空冥状态里浮现出马家堡百姓分粮的场景,孩子们抢着吃玉米饼的笑脸,和眼前林薇薇嫌弃的表情形成刺眼的对比。
“别吵了!”李教授拿着教案走进教室,看到混乱的场面,眉头皱了起来,“上课前,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林薇薇第一个举手,声音清脆:“我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没有美军炸广岛,没有苏联打关东军,鬼子根本不会投降!”她的话引来不少同学附和,尤其是那些家境优渥、接触过外国人的学生。
赵启明也举了手:“我爹说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挡住了鬼子,八路军的游击战只是辅助。”
“我不同意!”王卫国猛地站起来,声音因为激动有些发颤,“俺在晋察冀根据地待了四年,亲眼看到鬼子的‘三光政策’,是乡亲们挖地道、做石雷,和八路军一起拼出来的!没有百姓送粮、送情报,没有八路军在敌后牵制鬼子,正面战场根本撑不住!”
“你胡说!”林薇薇反驳,“我叔叔是国民党军官,他说八路军就会躲在山里,根本不敢正面打!”
“俺没胡说!”王卫国急得眼睛发红,空冥感知里浮现出赵老栓牺牲时的场景,“俺认识的赵爷爷,只是个普通老农,为了掩护情报,被鬼子活活刺死!还有俺养父的道观,被鬼子烧了,师父为了保护战术典籍,和鬼子同归于尽!这些百姓不是辅助,是抗战的根!”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薇薇被他的气势镇住,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李教授点了点头,语气严肃:“王卫国说得对,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既有正面战场的抵抗,也有敌后战场的牵制,更有百姓的支持。大家之所以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你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林薇薇接触的是外国人和国民党官员,王卫国经历的是根据地的苦难,都没错,但要学会全面看问题。”
这堂课的后半段,王卫国一直没心思听讲。他看着窗外学堂墙上的弹孔,想起在根据地时,孩子们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却能说出“保家卫国”的道理;而这里的同学穿着光鲜,读着新书,却不了解真正的抗战是怎么赢的。这种差异像一道无形的墙,让他觉得和同学们隔着很远。
午餐时,食堂里的气氛依旧有些微妙。王卫国坐在角落,啃着玉米饼就着咸菜,看着同学们吃着面包、鸡蛋,喝着牛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周小燕端着碗粥走过来,坐在他身边:“别在意林薇薇的话,她就是没吃过苦,不是坏心。”
“俺不是在意她,是觉得难过。”王卫国咬了口玉米饼,“他们不知道根据地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赵爷爷那样牺牲,却觉得抗战胜利是别人的功劳。”
“会慢慢好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周小燕指着食堂墙上的“抗战英雄谱”,“你看,上面有张自忠将军,也有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普通百姓的事迹,我们可以一起给大家讲根据地的故事。”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两人跑出去一看,只见几个美军士兵开着吉普车冲进学堂操场,车轮差点撞到正在玩跳皮筋的小女孩。士兵们却哈哈大笑,根本没在意周围学生的惊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