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奋斗在激情岁月 > 第3章 道士养父

奋斗在激情岁月 第3章 道士养父

作者:秦蜀一书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7:50:43 来源:全本小说网

鸡叫第三遍时,王破军把一根磨得发亮的铜簪子塞进了王卫国手里。铜簪头雕着简化的北斗七星,边缘被常年摩挲得圆润光滑,在晨露里泛着冷光。

“攥紧,别丢了。”他的声音裹在薄雾里,带着山涧的湿冷。王卫国背着半篓掺了野菜的玉米面,跟在他身后踩过结霜的草地,裤脚沾着的白霜很快化成冰水,顺着脚踝往骨缝里钻。远处的山坳里,隐约能看见被日军“三光政策”烧成焦黑的村落轮廓,断墙残垣像龇牙咧嘴的伤口,在熹微的晨光里沉默着。

“这是玄真派的信物。”王破军头也不回,脚步轻快得像踩在棉絮上。他走的根本不是路,是贴着陡峭山壁的斜坡,丛生的酸枣棵子带着尖刺,可他的灰布裤腿扫过灌木丛,竟连一片叶子都没带下来。王卫国这才注意到,他每一步都踩在北斗七星的方位上,脚尖先着地,膝盖微屈,像猫一样消弭了所有声响——这便是李石头说的“七星步”,能在枪林弹雨中走出子弹的盲区。

“您真是道士?”王卫国喘着粗气追问。现代灵魂总觉得“道士参军”像传奇,可眼前的山壁上,还留着日军“清剿”时用刺刀刻的“武运长久”,歪歪扭扭的,像条吐着信子的毒蛇。

王破军突然停在一处崖边,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狼牙山:“十年前是。棋盘坨道观,三面悬崖,只有一条石阶路。昭和十七年——就是民国二十八年,鬼子说我们藏了武工队,带着炮来轰。”他捡起块碎石,扔进崖下的深渊,“师父把《玄真子兵要》塞给我,自己抱着炸药包堵了山门。那本兵书里,记着明朝抗倭的地道图谱,比现在的土法子能多藏三成弹药。”

风从崖下卷上来,带着松针和硝烟混合的气味。王卫国想起医疗点里见过的伤员,腿上留着日军“三八式”步枪的贯穿伤,溃烂的皮肉里还嵌着弹片。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扫荡”“三光政策”,此刻成了能闻到、能摸到的现实——焦黑的村庄是“烧光”,空荡的地窖是“抢光”,崖边未埋的白骨是“杀光”。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叮叮当当”的铃铛声,夹杂着马蹄踏碎冻土的闷响。王破军的耳朵猛地动了动,拽着王卫国扑进一丛齐腰高的野蒿里。“别动!是鬼子的‘讨伐队’,带着军犬。”他的声音压得像耳语,手指死死按住王卫国的后颈。

王卫国透过蒿叶缝隙望去,五个黄军装的日军骑着马,马背上挂着的“千人针”腰带在风中晃荡——那是日本女人缝的护身符,据说能挡子弹。最前面的骑兵举着太阳旗,旗角被炮火烧了个窟窿。两条黑色军犬耷拉着舌头,鼻子贴着地面嗅来嗅去,脖颈上的铁链磨得“哗啦”响。

“去年李家峪的地窖,就是被军犬闻出来的。”强子的记忆突然刺痛了他,“一家七口,连刚满月的娃都没放过。”王卫国的手心沁出冷汗,攥着的铜簪子硌得掌心生疼,北斗七星的刻痕嵌进肉里。

军犬突然朝着他们的方向狂吠起来,前爪刨着冻土,铁链绷得笔直。一个戴眼镜的日军翻身下马,拔出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这枪在根据地被叫做“王八盒子”,卡壳是常事,可近距离打死人足够了。

“搜!”那日军用生硬的中文吼道,军靴踩过结霜的草地,离藏身的野蒿只有几步远。

王破军突然吹了声口哨,像山雀的“啾啾”声,又轻又脆。奇怪的是,那两条狂吠的军犬瞬间安静了,夹着尾巴往后缩,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哀鸣。王卫国这才看见,王破军另一只手里捏着片狼毒草叶子,那气味能让犬科动物本能地感到危险——《百草经》里记着的法子,此刻成了救命符。

“八嘎!废物!”日军踹了军犬一脚,可军犬死活不肯上前。他骂骂咧咧地往前走了几步,只看见摇曳的野蒿,和远处被炸毁的炮楼残骸——那是上个月武工队用“麻雀战”端掉的,现在成了掩护他们的屏障。

“队长,前面是‘无人区’,没粮食。”另一个日军喊道。所谓“无人区”,是日军用铁丝网圈出来的死亡地带,三里地一个炮楼,见人就开枪,想把根据地与民众隔离开。

马蹄声渐渐远去,铃铛声越来越淡。王破军却没让他起来,两人在野蒿里趴了足足两刻钟,直到确认日军真的走进了“无人区”,才拨开蒿叶爬起来。王卫国的后背全湿透了,野蒿的刺把胳膊划得全是红痕。

“这就是鬼子的‘囚笼政策’。”王破军拍掉他身上的草屑,指着远处铁丝网的反光,“用炮楼和公路把我们圈起来,一点点挤死。但他们忘了,咱这山地,钻地道比骑马快。”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打开,是张手绘的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这些是刚被毁掉的村庄,蓝点是我们的地道入口。”

王卫国数着那些红点,手指划过“冉庄”“林家峪”——都是后来课本里讲过的地道战模范村。原来在成为模范之前,它们早已被炮火反复蹂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到晌午,两人钻进一片茂密的橡树林。林深处藏着个山洞,洞口用藤蔓遮掩,掀开才发现,藤蔓下缠着伪装成枯枝的地雷引线——这是根据地的“土八路”发明的“绊发雷”,拉一下就炸。

“这是‘地下交通站’的分点。”王破军点亮马灯,昏黄的光映出洞壁上的标语:“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角落里堆着几箱“边区造”手榴弹,弹体上还留着铸造时的砂眼,木柄缠着防滑的布条。灶台上的豁口粗瓷碗里,盛着熬了一半的野菜粥,旁边压着张字条:“日军昨夜在孟村抓了三十个民夫,往保定方向运”。

“民夫?”王卫国想起医疗点里的伤员说过,鬼子抓民夫去修炮楼,修完就枪毙。

“今晚去救。”王破军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舔着锅底,“用‘麻雀战’——先打冷枪,把他们打散,再抢人。你跟着学,看怎么在玉米地里绕开‘歪把子’机枪的扫射。”他从怀里掏出本线装书,封皮写着《玄真子兵要》,纸页泛黄,边角被炮火熏得发黑,“这里面的‘夜战八方’,比鬼子的战术管用。”

王卫国摸着那本兵书,突然明白过来:所谓“奋战”,从来不是空喊口号。是道士的兵书对抗日军的炮,是野蒿里的潜伏对抗军犬的嗅觉,是带着砂眼的手榴弹对抗“三八式”步枪。

“从今天起,寅时练‘心斋’,卯时走‘七星步’,午时认草药。”王破军把铜簪子重新塞进他手里,“等你能闭着眼在地道里走三圈不碰头,就教你看兵书里的地道图。”

洞外传来“扑棱棱”的声响,一只信鸽落在洞口的树枝上,腿上绑着个小竹筒。王破军解下竹筒,抽出里面的字条,上面用暗号写着:“日军明日扫荡马兰村,带了‘九二式’重机枪”。

他立刻用炭笔在地图上圈出位置,又添了个箭头:“让二小队带‘土炮’去埋伏,这炮打不远,但能掀翻重机枪阵地。”

王卫国看着他熟练地处理情报,突然觉得“道长养父”这四个字有了分量。他不是只会念经的道士,是能把道家“七星步”变成战场保命术、把《百草经》变成急救手册的战士。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农民拿起锄头是民,拿起地雷是兵;教师放下粉笔是先生,拿起枪是指导员。

暮色降临时,王破军开始教他“心斋”。两人盘腿坐在干草上,马灯的光在岩壁上摇晃。“闭眼,听自己的心跳。”王破军的声音很轻,“像听地道里的脚步声,辨得出远近,才知道啥时候该躲,啥时候该打。”

王卫国闭上眼睛,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也听见洞外风吹过炮楼残骸的呜咽,听见远处日军巡逻队的马蹄声,还听见自己心里那个声音——不管是强子还是王卫国,都要活下去,像这片土地上的野草,被火烧了,春雨一浇还能冒新芽。

“爹。”他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王破军的睫毛颤了颤,没睁眼,只“嗯”了一声。灶里的柴烧得正旺,映得两人的影子在洞壁上依偎在一起,像崖边的两棵松树,根在土里缠成一团,风再大也吹不倒。

洞外,信鸽振翅飞向夜空,翅膀划破了带着硝烟味的黑暗。远处的狼牙山隐在云雾里,像个沉默的守护者。王卫国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心斋”里,不仅要听自己的心跳,还要听这片土地的脉搏——在炮火里跳动,在地道里喘息,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头里,从未停止过。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