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 月中旬,残雪在北平的青砖地上积着薄薄一层,被晨阳晒得半融,踩上去黏腻得像浆糊。王卫国站在青年联合会会场的门口,手里攥着一本翻得发毛的笔记本 —— 上面是他连夜整理的经历:从晋察冀根据地的战地少年,到北平社区诊所的 “小神医”,再到军区运动会的双料冠军,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还画着简单的七星步图谱和草药草图。空冥感知里,他 “闻” 到会场里飘来的油墨香(是刚印好的《青年进步报》),“听” 到里面传来的青年交谈声(带着兴奋与期待),还有自己略显急促的心跳 —— 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几百名青年做分享,心里既紧张又觉得沉甸甸的,明白 “榜样” 二字背后,是更多人的期待。
“卫国,别紧张!你说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事,真实最有力量。” 小李从会场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张节目单,上面 “王卫国同志分享会” 几个字用红笔圈了出来,“外面来了不少青年,有学堂的学生,有兵工厂的学徒,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干部,都想听听你是咋从战地少年变成全能能手的。”
王卫国点点头,跟着小李走进会场。这是一间临时借用的学堂教室,土墙被刷得雪白,上面贴满了 “建设新中国,青年当先锋”“向英雄学习” 的进步海报,墙角的煤炉烧得正旺,把空气烘得暖融融的。几百个青年坐在长条木凳上,手里大多拿着笔记本和钢笔,看到他进来,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的还站起来挥手,眼里满是崇拜的光。
“这位就是王卫国同志!” 主持人走上台,声音洪亮,“他不仅是军区运动会的长跑、射击双料冠军,还懂中西医,会道家拳法,之前在反特里立过功,保护过进步学生和地下党员 —— 今天请他来,就是跟大家聊聊‘青年该咋为新中国出力’!”
掌声再次响起,王卫国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他没有急着说话,先从怀里掏出那方绣着 “卫国” 的手帕 —— 是母亲当年被押走时塞给他的,帕子边缘已经磨损,却被他叠得整整齐齐。“俺的故事,得从这方手帕说起。” 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1942 年日军‘五一扫荡’,俺在晋察冀的地窖里躲了三天,出来时爹娘都没了,娘只留下这方帕子,说‘活下去,看太平’。”
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台下青年们的眼神变了 —— 从最初的兴奋,变成了凝重,有的还悄悄攥紧了拳头。他继续说:“后来俺跟着俺爹王破军学本事,学‘心斋’静功,学玄真拳,学认草药,不是为了‘厉害’,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保护像爹娘一样的普通人。反特时保护进步学生,是怕他们像俺娘一样被欺负;学医救人,是怕街坊们像根据地的乡亲一样没药治;练体能、学射击,是怕以后再有人来欺负咱们的新中国。”
他举起笔记本,翻到画着七星步的那一页:“这是俺爹教的七星步,之前制伏地痞、反特时都用过,现在教给大家,不是让你们打架,是让你们能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他走下讲台,在空地上演示起来 —— 左脚点地,右脚绕步,身体像风里的柳枝一样灵活,青年们都看呆了,有的还拿出笔记本快速画着。
“俺之前总觉得‘建设新中国’是大人物的事,听你这么说,才知道俺们普通人也能出力!” 一个穿工装的青年突然站起来,声音有点激动,“俺是兵工厂的学徒,之前总觉得拧螺丝没意义,现在想通了,俺拧好每一颗螺丝,就是在为新中国造好机床,就是在出力!”
王卫国笑着点头:“没错!建设新中国不是靠某个人,是靠咱们每个人 —— 你拧螺丝,俺看病,他练体能,大家凑在一起,就是一股大力量。俺在兵工厂帮着修过机床,知道每一颗螺丝都关系到机床的精度,关系到能不能造出好武器,你做的事,比俺拿冠军还重要。”
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那个青年的眼睛亮了起来,坐下后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 “好好拧螺丝,造好机床” 几个字,笔画用力得把纸都戳出了印。这种从 “迷茫” 到 “坚定” 的转变,让王卫国突然明白 “榜样” 的意义 —— 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是用自己的经历,帮更多人找到 “能做的事”,找到 “出力的方向”。
分享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王卫国从根据地的地道战,讲到北平的反特经历,再到中西医结合的尝试,每个故事都具体到细节:比如在地道里教孩子认草药,在诊所里用空冥找到老木匠的旧伤,在军区训练场用玄真拳卸力赢了战士。青年们听得入迷,有的还时不时提问:“卫国同志,俺想参军,现在该咋练体能?”“俺想学医,该从哪本书记草药?”
王卫国都耐心解答,还把笔记本里的体能训练计划、草药认记方法抄给大家:“体能就从扎马步、长跑开始,每天坚持;认草药先从身边的蒲公英、马齿苋开始,记住它们的样子和用处,俺的诊所随时欢迎大家来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