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 第626章 难道没有国外的技术,我们就造不出EUV光刻机吗?

“又卡壳了?”

陈延森看完林南的汇报邮件,眉心微蹙。

他没想到,自己都已经把大门踹开,为他们铺好了路,这帮人却还是没能力往前再走一步。

当前的难点有两方面:

第一,中继镜组中的非球面反射镜,需要将面形精度控制在50皮米以下,表面粗糙度得低于01纳米的均方根误差。

换句话说,这相当于要求一块徽安省大小的区域,整体起伏不能超过一张4纸的厚度。

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全球仅有灯塔国的赛高、德国的蔡司具备相应水准的镜面抛光工艺。

可受到瓦森纳协定的限制,即便花钱买,也拿不到供货名额。

而哈工大、国防科大和华科协会长春光机所,尽管拥有离子束抛光与磁流变抛光技术,理论能实现原子级的面形精度,但现实与理论往往存在巨大落差。

这就好比问,国内能造出1赛车的发动机吗?

按理说,华国不缺能生产金属活塞和气缸的工厂,也清楚内燃机的制造原理。

但1赛车发动机并非单一部件的简单组合,它是材料学、精密加工、热力学、电子控制系统等顶尖技术的集成体,且对转速、热效率和可靠性的参数标准达到了行业极致。

由此可见,技术原理懂了,要落地到稳定的实际生产中,仍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明白是一回事,造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第二,镜子打磨完成后,还得在表面镀40到60对的钼、硅交替薄膜层,且每层厚度的误差都需控制在原子级别。

镀膜环节所需的磁控溅射技术,国内虽有不少研究所已掌握,但在均匀度和精细度,仍然不符合光刻机的使用需求。

此外,如何精准检测镜面光滑度也是个难题。

没有测量,就没有加工!

检测能力决定了抛光水平的天花板。

2014年华国在高精度干涉仪领域,特别是用于波段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根本达不到50皮米的测量精度。

而林南和汪象朝等百位研发工程师,已是光学赛道的佼佼者,连他们都搞不定的事,再找其他人,大概率也无济于事。

他们尽力了,只是能力有限。

陈延森心里清楚,他要是不出手,这场科研大会战多半要成为一个笑话。

他略一思索,便让林南先把离子束抛光、磁流变抛光和磁控溅射的技术文档发过来。

与此同时。

沪城,星源科技光学研发中心。

林南倚在实验台前,双眼满是红血丝,神色黯淡。

汪象朝坐在一旁,拍了拍林南的肩膀说道:“别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慢慢啃呗,既然方案都有了,还怕搞不定工艺问题?”

沪城光机所的一名专家点头附和道:“以前我们不需要皮米级别的抛光精度,所以技术进展就慢,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搞定照明系统的非球面反射镜,这光刻机的光学系统,就等于拿下了一半的核心技术。”

话虽如此,实验室里的气氛却没怎么缓和。

林南苦笑一声,指着桌的检测报告:“道理都懂,可现实摆在这里,我们的仪器测试精度仅有亚纳米水准,面形精度够不够,压根不知道。”

这无异于闭着眼睛走路,方向对不对都不确定,怎么提升?

燕京光电所的年轻工程师语气哽咽,一脸绝望地小声呢喃道:“难道没有国外的技术支持,我们就造不出光刻机的核心部件吗?”

这话就像一根钢针,把所有人的信心都给戳破了。

“放屁!人家花了几十年积累的技术,我们才用了几天?这点耐心都没有吗?”

汪象朝猛地站起身,大声反驳道:“一个月时间,我们就把照明系统的方案推演出来了,这说明思路是对的。

我已经和长春、燕京光机所的人沟通好了,接下来大家齐头并进:咱们先攻坚投影物镜系统,等抛光和镀膜技术达标后,再整合各项技术,总能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实验室里低迷的气氛稍稍回暖。

林南深吸一口气,跟着站起来说道:“汪老说得对,咱们先按照分工,集中精力攻投影物镜系统的光路设计。”

沪城光机所的专家立刻拿出图纸,指着面复杂的光路结构:“投影物镜得把照明系统过来的光束精准聚焦到晶圆,而且要消除各种像差,这对镜片的曲率精度要求比反射镜还高。

我们之前设计的光路,在模拟环境中还存在05弧秒的像差偏差,得再优化。”

汪象朝凑到图纸前补充道:“我查过资料,蔡司的投影物镜用了15片高精度镜片,每片的面形误差都控制在20皮米以内。我们要是能把像差偏差降到02弧秒以下,后续工艺跟,说不定就能赶他们的水平。”

几人越聊越投入,当即围着图纸和电脑忙碌了起来。

汪象朝负责调整光路模拟参数,林南则带领几人核算镜片曲率与像差的对应关系,剩下的研发人员也连忙压下此前的负面情绪,将精力快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

……

次日一早,陈延森给陶静文打去电话,借助孟远志的关系,拿到了一张庐州科大的通行证,可自由进出光电实验室。

镜面抛光和镀膜工艺,都得在实验中不断完善,才能找到优化方向。

光靠理论推算,是得不出结果的。

同一时间,林南也抽调了一批擅长超精密抛光技术的研发人员,派往庐州。

当刘峰俊等人进入庐州科大的光电实验室时,刚好看见正在更换洁净服、佩戴无尘乳胶手套和无尘口罩的陈延森。

他不是森联资本的创始人吗?

为什么会在实验室里?

“刘先生,幸会!”陈延森停下手中的动作,径直朝刘峰俊走去,随即伸出右手说道。

“陈先生,您好。”刘峰俊虽然有一肚子的疑问,但他也不好直接发问。

他是国防科大超精密加工团队的高阶研究员,博士学历,智力不俗。

有这样的素养,就注定他不会说出低情商的话。

“实验室刚调试完离子束抛光机,正好你们来了,一起看看参数。”

陈延森收回右手,指向旁边的操作屏,面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随后接着说道:“你们在沪城制作的镜面粗胚我看过了,硅基材质纯度够,初始面形误差还有3纳米,得先过磁流变抛光做预处理。”

刘峰俊瞳孔微缩,心中巨震。

他下意识走到操作屏前,目光落在磁流变抛光的预处理参数。

令他顿感惊讶的是,屏幕不仅清晰列出了不同转速下研磨液的颗粒度配比、磁场强度梯度曲线,甚至还标注了“预处理后误差需控制在500皮米内”的明确节点。

“陈先生,您提前算过硅基材料的应力释放曲线?”

刘峰俊忍不住地追问道。

要知道,硅基镜面在研磨过程中会因应力积累产生微小形变,这是超精密加工领域最棘手的难题,也是国内各大高校、研究所迟迟未能突破的技术障碍。

如今,竟在这里见到了解决方案。

他在该领域浸淫多年,正因为他懂,才知道这组参数背后藏着多少巧思。

陈延森微微颔首:“硅基材料的应力释放有滞后性,预处理时得留03的补偿量,不然抛光后冷却会出现回弹误差,先做事,有疑问随时问我。”

“小王,按这个参数调磁流变抛光机,先测第一块粗胚的应力分布。”

刘峰俊转头对身后的研究员吩咐,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急切。

陈延森没再多说,转身走向另一台设备。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刘峰俊跟在陈延森屁股后面打转,完全是一副学生、助手兼跟班的姿态。

他越深入了解,越能体会到陈延森在超精密加工领域的惊人天赋。

曾几何时,刘峰俊也是高考状元,还考进了国防科大的少年班,在同龄人中属于科研天才,但在陈延森面前,却犹如蚍蜉望青天一般。

陈延森每天只会在庐州科大待两个小时,大部分工作由刘峰俊等人承担。

他们先开发了子孔径拼接技术,继而引入计算全息片技术,并通过配备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散射仪,率先把检测精度提升到了皮米级别。

消息一出,沪城光学部的研发中心,所有人的精神瞬间为之一振。

毕竟有了测试工具,工艺改良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可循。

另一边。

清华、华科协会仪器研制中心和北方微电子科技,在获得最新版的磁控溅射技术后,立即开始了靶材和镀膜设备的研发工作。

然而,首个难关就卡在了钼硅材料的纯度与微观结构的均匀性。

陈延森在得知后,把真空热压烧结和等离子体致密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立马就打通了靶材纯度和结构的拥堵点。

瓶颈一破,后续研发便如打通了任督二脉。

照明系统的研发进度突飞猛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