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3章 清孝庄:一生历四朝,功绩载青史

草原明珠耀,科尔沁中娇。

十三嫁盛京,青春入宫朝。

皇太极侧妃,庄妃岁月迢。

诞下皇九子,福临命运飘。

崇德帝骤逝,朝堂起喧嚣。

幼子登皇位,太后谋略高。

顺治初亲政,母后多操劳。

内忧外患时,帷幄解纷扰。

康熙承大统,祖母恩义饶。

辅政除鳌拜,平藩战火消。

一生历四朝,风雨皆过了。

功绩载青史,美名千古飘。

孝庄这姑娘从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格格,一路逆袭成清朝的太皇太后,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皇帝,见证了清朝从关外割据到一统中原的全过程。她不像武则天那样直接称帝,也不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搞独裁,一辈子都躲在幕后,却把权力拿捏得死死的——皇太极时期她是低调聪慧的庄妃,顺治朝她是稳控大局的太后,康熙朝她是培养千古一帝的祖母。凭着“能屈能伸、稳中求胜”的人生信条,她在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中活成了传奇。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蒙古姑娘是怎么用智慧和隐忍,撑起大清半边天的。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1613年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在那个年代,蒙古部落和满洲贵族联姻就是家常便饭,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的政治合作。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早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当大福晋,可哲哲一直没生儿子,科尔沁部担心这桩联姻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于是在1625年,年仅12岁的布木布泰就被送到了盛京,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成了姑姑的“同事”——侧福晋。

12岁嫁人,放在现在还是个小学生,可布木布泰却早早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沉稳。她知道自己来盛京不是为了谈情说爱,而是为了科尔沁部和满洲的联盟,为了给皇太极生儿子、稳固地位。可皇太极心里的白月光,是后来的宸妃海兰珠,对这个年幼的妻子,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照,而非男女之情。

皇太极的后宫堪称“科尔沁专场”:大福晋是姑姑哲哲,侧福晋是布木布泰,后来海兰珠也嫁了过来,姑侄三人共侍一夫。这场景搁现在绝对是大型家庭伦理剧,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却显得格外合理。布木布泰在后宫里不争风吃醋,也不搞小动作,每天就是读书学习——学满语、学汉字、学宫廷礼仪、学政治谋略。别人忙着讨好皇太极,她忙着给自己“充电”,这种低调隐忍的性格,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册封后宫:哲哲为皇后,海兰珠为宸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排名第五。虽然位分不高,但庄妃的肚子很争气,1638年,她生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这个儿子,后来成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关键。

在皇太极执政期间,庄妃虽然没直接参与朝政,但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偶尔也会给皇太极出出主意。最有名的就是“劝降洪承畴”的故事。洪承畴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在松锦大战中被俘,皇太极想招降他,可洪承畴宁死不屈,绝食抗议。大臣们都束手无策,庄妃却主动请缨,带着人参汤去见洪承畴。她没有硬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讲了天下大势,又说了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最后还亲自喂他喝人参汤。洪承畴被庄妃的诚意和智慧打动,最终归降清朝。

不过这事儿的真实性在史料中还有争议,有人说这是后人演绎的,但不管真假,都能看出庄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是只会生孩子的后宫妇人,而是有勇有谋、能成大事的奇女子。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没留下任何遗嘱。这下可乱了套,清朝的宗室贵族们为了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最有竞争力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拥护,双方剑拔弩张,差点就打起来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庄妃站了出来。她知道,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登基,都可能引发内战,刚建立不久的大清可能就会分崩离析。于是她开始暗中运作,一边安抚豪格,一边拉拢多尔衮。她对多尔衮说:“你要是拥立我的儿子福临登基,我就让福临认你为摄政王,你照样能掌握实权,而且还能落下个顾全大局的好名声。”

多尔衮心里一盘算:豪格和自己势均力敌,真打起来未必能赢,还可能两败俱伤;拥立福临的话,自己既能当摄政王掌权,又能避免内战,确实是个双赢的选择。于是多尔衮同意了庄妃的提议,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帝。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孝庄”。

孝庄以退为进,用一个年幼的儿子,平衡了两大势力,保住了大清的统一,也为自己赢得了垂帘听政的资本。而她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也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太后下嫁”的传闻。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事儿大概率是子虚乌有,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更多的是政治合作,而非男女之情。孝庄需要多尔衮的权势稳定朝局,多尔衮需要孝庄的支持巩固地位,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制衡的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权倾朝野。他不仅手握重兵,还把持着朝政,小顺治在他面前,根本就是个傀儡皇帝。孝庄知道,现在还不是和多尔衮翻脸的时候,必须忍。她一边教导顺治要隐忍低调,不要和多尔衮发生冲突,一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多尔衮也确实嚣张,仗着自己是摄政王,越来越不把顺治放在眼里,甚至把皇帝的玉玺都搬到自己府里,上朝的时候还站在皇帝身边,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架势。朝廷里的大臣们,要么依附多尔衮,要么敢怒不敢言。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没有冲动,而是继续隐忍,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多尔衮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途中意外去世。孝庄知道,反击的机会来了。她立刻辅佐顺治亲政,然后开始清算多尔衮的党羽。她先是追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没收了他的家产,然后处死了那些依附多尔衮的大臣,一步步把权力收回到顺治手中。这一系列操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展现了孝庄高超的政治手腕。

可刚搞定多尔衮,孝庄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儿子顺治太叛逆了。顺治亲政后,虽然也想做个好皇帝,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尤其是在婚姻和感情问题上,和孝庄闹得不可开交。

孝庄为了巩固皇权,给顺治安排了一桩政治婚姻,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的孟古青为皇后。可顺治根本不喜欢这位皇后,觉得她骄横跋扈、奢侈浪费,非要废了她。孝庄坚决反对,她知道这桩婚姻关系到清朝和蒙古的联盟,不能说废就废。可顺治铁了心,甚至以“皇后无能”为由,强行废黜了孟古青,改封为静妃。

母子俩的矛盾越来越深,顺治不仅不听孝庄的话,还越来越沉迷佛法,甚至想剃度出家。后来,顺治宠爱的董鄂妃去世,他更是万念俱灰,身体也越来越差。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24岁。

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孝庄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可她没有倒下,因为她知道,大清的江山还需要她支撑。顺治去世后,8岁的玄烨登基,也就是康熙帝。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承担起辅佐幼主的重任。这一次,她吸取了辅佐顺治的教训,改变了教育方式,决心把玄烨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孝庄对康熙的教育,那可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她不仅教康熙读书写字、治国理政,还教他如何做人、如何隐忍、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

孝庄给康熙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读书,中午只能休息一会儿,晚上还要复习功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康熙后来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读书特别刻苦,甚至累得咳血,但孝庄从来没有心疼过,反而告诉她:“你是天子,将来要治理天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不能怕吃苦。”

除了读书,孝庄还注重培养康熙的实践能力。她经常给康熙讲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创业的故事,让他明白江山来之不易;她还让康熙参与处理一些简单的朝政,锻炼他的政治思维;遇到重要的决策,她也会引导康熙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给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直接替他做决定。

康熙登基初期,朝廷里有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鳌拜最为嚣张跋扈,他仗着自己战功赫赫,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独断专行,结党营私,甚至擅自处死大臣,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孝庄知道,鳌拜不除,大清的江山就不得安宁。但她也知道,康熙年纪还小,不能硬碰硬。于是她再次使出了“隐忍”的绝招,让康熙表面上对鳌拜恭敬有加,暗地里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她支持康熙选拔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在宫中练习布库(摔跤),名义上是陪康熙玩耍,实际上是在训练一支亲信部队。

1669年,康熙已经16岁了,孝庄觉得时机成熟,于是策划了一场“摔跤擒鳌拜”的好戏。康熙以邀请鳌拜进宫下棋为由,把他骗进宫中。当鳌拜走进大殿时,那些练习布库的少年突然一拥而上,把鳌拜扑倒在地,束手就擒。就这样,权倾朝野的鳌拜,被一群少年轻松搞定。

擒住鳌拜后,孝庄又辅佐康熙清算鳌拜的党羽,收回了朝政大权。这一次,康熙彻底亲政,开始大展拳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而孝庄,则继续在幕后默默支持他,为他出谋划策。

康熙亲政后,面临着很多难题:三藩之乱、台湾问题、噶尔丹叛乱、沙俄入侵等等。每当康熙遇到困难时,孝庄都会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比如在三藩之乱期间,吴三桂叛军势如破竹,一度占领了半壁江山,康熙压力巨大,甚至想过放弃。孝庄却告诉她:“当年太祖、太宗创业比这还难,都能坚持下来,你作为他们的后代,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她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犒劳军队,鼓舞士气。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孝庄不仅在政治上支持康熙,在生活上也对他关怀备至。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孝庄亲自照顾他,为他祈祷;康熙长大后,孝庄经常提醒他要勤俭节约、体恤百姓;遇到灾荒年,孝庄还会带头捐款捐物,救济灾民。康熙对孝庄也非常孝顺,每当孝庄生病,他都会亲自侍疾,衣不解带地照顾她;每次出巡,都会派人把沿途的见闻告诉孝庄,还会给她带回当地的特产。

孝庄一辈子辅佐了三位皇帝,权倾朝野,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独揽大权,更没有想过要当女皇帝。她始终坚守着“辅佐”的本分,在皇帝成年后,就主动归还权力,退居幕后。

顺治亲政后,孝庄就很少干预朝政,只是在关键时刻给出建议;康熙亲政后,孝庄更是把大权完全交给康熙,让他自己做主。她曾经对康熙说:“我辅佐你们父子,不是为了贪图权力,而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现在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我也该享享清福了。”

孝庄生活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她的宫殿里,没有华丽的装饰,饮食也很简单;她还经常告诫康熙,要勤俭节约,不要大兴土木,加重百姓的负担。有一次,康熙想为孝庄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孝庄坚决反对,她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百姓生活也不容易,把钱用在刀刃上,比给我修宫殿更有意义。”

孝庄还非常注重民族团结。她出身蒙古,深知蒙古部落对清朝的重要性,所以一直致力于维护清朝和蒙古的联盟。她不仅自己嫁给皇太极,还让自己的女儿、孙女嫁给蒙古贵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了双方的关系。同时,她也尊重汉族的文化和习俗,鼓励满汉通婚,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1688年,孝庄病重,康熙非常着急,亲自到天坛为她祈祷,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换取孝庄的健康。可天不遂人愿,同年12月,孝庄在慈宁宫去世,享年75岁。

孝庄去世后,康熙按照她的遗愿,没有把她和皇太极合葬在盛京的昭陵,而是把她的灵柩安放在遵化的暂安奉殿。

孝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她觉得自己一生都在辅佐顺治和康熙,守护着大清的江山,应该留在北京附近,继续陪伴着子孙后代。直到1725年,雍正帝即位后,才在暂安奉殿的基础上,修建了昭西陵,将孝庄正式安葬。

她从一个蒙古格格,逆袭成清朝的太皇太后,辅佐三代皇帝,见证了清朝从弱小到强大的全过程。她有政治手腕,却不玩弄权术;她有权势地位,却不贪图享受;她有能力当皇帝,却始终坚守本分。她就像大清江山的“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总能稳住局面,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孝庄之所以能成为清朝历史上最着名的女性政治家,不仅仅是因为她运气好,更重要的是她拥有超凡的智慧和隐忍的品格。

首先,是“隐忍”的智慧。孝庄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皇太极时期的后宫争斗,顺治朝的多尔衮专权,康熙朝的鳌拜乱政,还有丧夫丧子的痛苦。可她从来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选择隐忍,等待时机。她知道,在实力不够的时候,硬碰硬只会自取灭亡,只有隐忍才能保存实力,等到反击的机会。这种“能屈能伸”的品质,是她成功的关键。

其次,是“不争”的境界。孝庄一辈子都在权力的中心,却从来没有争过什么。她不争皇太极的宠爱,不争后宫的位分,不争朝政的大权。可正是因为她的不争,才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皇太极信任她的智慧,顺治依赖她的支持,康熙敬重她的教导。有时候,不争才是最大的争,这是孝庄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再次,是“格局”的重要性。孝庄从来不是一个只关注个人利益的人,她的眼里始终装着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巩固清朝和蒙古的联盟,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嫁给了皇太极;为了辅佐幼主,她放弃了个人的享乐,殚精竭虑;为了国家的稳定,她不惜放下个人恩怨,和多尔衮合作。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格局,让她超越了普通的后宫妇人,成为了一代传奇。

最后,是“教育”的力量。孝庄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她培养出了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她的教育方式,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温柔的关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品德的培养。这种“严慈相济”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清史稿》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