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0章 宣仁圣烈高皇后:力推更化除新法,心系苍生守家邦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对于年仅4岁的高滔滔来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她出身名门,曾祖父是宋初名将高琼,祖父高继勋同样战功赫赫,母亲则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更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如此显赫的家世,让高滔滔自幼便被姨母曹皇后接入宫中抚养,视为己出,在宫中众人眼中,她是尊贵的“皇后女”。

彼时,宋仁宗多年无子嗣,也将年仅4岁的濮王之子赵宗实接入宫中,交由曹皇后抚养,赵宗实被称为“官家儿”。就这样,高滔滔和赵宗实这对小儿女在皇宫中一同成长,他们年龄相仿,每日一同嬉戏、读书,形影不离,恰似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宫中岁月悠悠,他们的情谊也在时光的滋养下愈发深厚。

有一次,宋仁宗和曹皇后看着这两个孩子在花园中追逐玩耍,仁宗兴致勃勃地对赵宗实打趣道:“皇后女可以为妇乎?”赵宗实闻言,小脸一红,羞涩地低下了头,随后恭敬地向仁宗行礼致谢。这看似不经意的玩笑,却在众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让“皇后女”与“官家儿”的故事,在宫中悄然流传开来,成为众人眼中一段美好的佳话。

时光匆匆,当年的小儿女渐渐长大成人,褪去了儿时的稚嫩,出落得愈发亭亭玉立、风度翩翩。庆历七年(1047年),在宋仁宗和曹皇后的亲自主持下,15岁的高滔滔与赵宗实(此时已改名赵曙)在濮阳行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可谓是风光无限,满朝文武皆来祝贺,民间更是流传着“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美谈。高滔滔也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宫中少女,成为了赵曙的妻子,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婚后,高滔滔与赵曙夫妻二人恩爱非常,鹣鲽情深。高滔滔先后为赵曙生下了四子四女,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赵曙对高滔滔也是敬爱有加,他深知高滔滔自幼在宫中长大,见多识广,绝非普通女子可比,家中大小事务也多与她商议。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对夫妻的生活一帆风顺。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年仅36岁。高滔滔悲痛欲绝,她怎么也没想到,与自己相伴多年的丈夫竟会如此突然地离她而去。

但生活还得继续,高滔滔收起了自己的悲伤,开始以坚强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人生。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责任需要承担。

赵曙去世后,他们的长子赵顼继承皇位,是为宋神宗,高滔滔也顺理成章地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太后的高滔滔,并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变得骄纵,反而更加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成为了后宫的典范。

她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生活十分节俭。平日里,她的穿着朴素,除了参加重要的朝会典礼,很少穿戴华丽的服饰,大多时候都是身着补衣,宫中的众人见了,都对她的节俭深感敬佩。她常对身边的人说:“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在饮食方面,她也非常注重节约,宫中膳食只用羊肉,因为羊吃草,不需用粮食,而牛因能耕田,则严禁食用。她还时常亲自到御膳房,查看食器是否刷洗干净,并告诫御厨们要节俭,不可奢侈浪费。

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高滔滔对娘家人的管束也十分严厉。她的弟弟高士林在内殿崇班的位置上任职多年,英宗在世时,曾打算为他升官,高滔滔却婉言谢绝道:“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呢?”后来,神宗几次想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滔滔都坚决不同意。最后,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她便用自己的宫俸出钱建造房屋,没有动用国库的一分一毫。

高滔滔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按照规定应该晋升为观察使,她却坚持不允。哲宗一再请求,她才勉强同意升了一级。一次,高公绘呈上一篇奏章,请求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太后见奏后,立刻召来高公绘询问:“你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章?”高公绘不敢隐瞒,如实说出这是邢恕的主意并代为起草的。高太后听后,不仅没有答应高公绘的请求,还将邢恕逐出了朝廷,她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自己的家族谋取私利。

在高滔滔的以身作则下,后宫众人都以她为榜样,节俭成风,后宫也因此变得井然有序。而此时的朝廷,却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高滔滔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宋神宗赵顼即位后,面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心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启用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一系列新法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相继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浪潮。

然而,高滔滔却对这些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变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青苗法,本意是为了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可实际执行时,地方官员却为了政绩,强行让农民借贷,利息又很高,导致许多农民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再比如市易法,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限制了商业的自由发展,许多商人因此破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滔滔曾多次与曹太后一起向神宗历陈变法的弊端,劝他慎重行事。有一次,在宫中的宴会上,高滔滔趁着气氛融洽,委婉地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如今变法推行,百姓颇有怨言,官家还是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啊。”曹太后也在一旁点头附和:“是啊,我听说民间因为变法,已经有不少人生活困苦了,还是要以百姓的安稳为重。”神宗听后,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但心中却依旧坚定地推行变法,他渴望通过变法让北宋王朝重新焕发生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变法的过程中,朝廷内部也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另一派则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两派之间争论不休,斗争日益激烈。高滔滔虽然身处后宫,但她一直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局势,对于变法派的一些激进做法,她深感忧虑。

随着变法的深入,各种矛盾也愈发尖锐,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高滔滔预感到,这场变法或许会给北宋王朝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她也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什么的时机。

元丰八年(1085年),对于北宋王朝来说,是极为动荡的一年。这一年,宋神宗赵顼突然病重,病情日益加重,朝堂之上顿时人心惶惶。

此时,皇储之争也悄然拉开了帷幕。神宗的长子赵佾早夭,次子赵仅、三子赵俊也相继夭折,四子赵伸未命名就已死去,五子赵僩也在襁褓中夭折,六子赵煦便成为了年纪最长的皇子。赵煦自幼聪明伶俐,英俊好学,深受神宗喜爱,元丰五年(1082年)就被封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时,他还亲手书写佛书,为父亲祈福,其孝心令人感动。

宰相王珪见神宗病情危急,为了避免朝廷出现动荡,便建议立赵煦为太子,同时奏请皇太后高滔滔权同听政。然而,次相蔡确及职方员外郎邢恕却心怀不轨,他们主张兄终弟及,想要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頵为帝,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拥立之功,在新朝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阴谋,蔡确和邢恕精心策划了一场“赏花宴”。他们以赏花为名,邀请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到府中。酒过三巡之后,邢恕突然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医都回天无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不等他说完,就大惊失色地说:“邢公这是想陷害我们全家!”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参与其中,必将惹来杀身之祸。

高太后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忧虑。她深知,无论是孙子赵煦,还是儿子赵颢、赵頵,都是自己的至亲,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这关键时刻,她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决定。

为了以防万一,高太后下令关闭宫门,禁止赵颢和赵頵出入宋神宗的寝宫,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她支持赵煦为皇位继承人的态度。同时,她密遣内使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缝制小儿龙袍,悄悄带入皇宫,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天,群臣前来觐见,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孙赵煦聪明伶俐,还将赵煦为父亲祈福手抄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纷纷称赞赵煦的孝心和才华。高太后见时机成熟,立即命人领着赵煦出来,宣读宋神宗的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就这样,在高太后的努力下,皇储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赵煦成为了北宋王朝的下一任皇帝。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赵顼驾崩,年仅10岁的皇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哲宗年幼,无法亲政,太皇太后高滔滔奉神宗遗诏,开始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哲宗治理国家。

高滔滔执政后,立即开始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这些新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诸多弊端,于是她以“以母改子”为号召,迅速起用司马光、吕公着、文彦博等保守派大臣,将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止,史称“元佑更化”。

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高滔滔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宰相。司马光也不负众望,迅速投入到废除新法的工作中。他与吕公着等人同心协力,日夜操劳,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新法逐一废除。在废除免役法时,司马光认为原来的差役法更为公平合理,于是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坚决恢复了差役法。虽然差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高滔滔的支持下,司马光还是坚持推行了下去。

除了废除新法,高滔滔还致力于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她下令严查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对于那些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有一次,宋用臣等官员因违法乱纪被撤职后,竟托神宗的乳母阎氏进宫说情。高太后得知后,严厉斥责阎氏道:“你是不是想和过去一样,靠‘内降’(即‘走后门’)干扰国家事务?再敢如此,我就斩了你!”从此,“内降”现象在朝廷中绝迹,官场风气也为之一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高滔滔的努力下,北宋王朝的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开始复苏。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宋哲宗时期也成为了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

然而,高滔滔的这些改革措施,也引起了变法派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高滔滔的做法是在否定神宗的改革成果,是对国家发展的阻碍。两派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斗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在高滔滔垂帘听政期间,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也是她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然而,高滔滔执政后,却主张与西夏和谈,归还这些土地。

元佑元年(1086年)六月,西夏派讹啰聿来朝,求取兰州、米脂等五个地区。司马光认为,如果不答应西夏的要求,西夏可能会再次发动战争,“小则上书悖慢,大则攻陷新城”,同时他指出这些地区是“无用之地”,不宜耗费过多兵力去防守,因此只能“不得已而与之”。当时,很多大臣都对司马光的建议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些土地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轻易归还实在可惜。

但高滔滔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她深知,长期的战争只会让百姓受苦,国家的财力也会受到极大的消耗。只有通过和谈,才能换取边境的安宁,让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

元佑二年(1087年)正月,高滔滔遣使册封乾顺为西夏国主。直到元佑四年(1089年)二月,西夏才遣使谢册封。同年六月,西夏归还了一些在永乐城俘虏的宋朝百姓,高滔滔便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4个地区赠予西夏。虽然双方在边界划定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通过这次和谈,北宋与西夏之间暂时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在高滔滔的努力下,北宋的边境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百姓们也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和生活。然而,朝廷内部的斗争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随着哲宗年龄的增长,他对朝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高滔滔却一直大权在握,对哲宗的管束也十分严格,这让哲宗心中渐渐产生了不满。

高滔滔在垂帘听政期间,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哲宗虽然贵为皇帝,但很多时候都只能听从高滔滔的安排,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有一次,哲宗想要提拔一位自己信任的官员,却遭到了高滔滔的反对。高滔滔认为,这位官员资历尚浅,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哲宗虽然心中不悦,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不仅如此,高滔滔还有意贬抑哲宗的生母朱太妃。在宫中的礼仪和待遇上,朱太妃都无法与高滔滔相提并论,这让哲宗对高滔滔更加不满。他觉得,高滔滔不仅剥夺了他的权力,还不尊重他的母亲,心中的怨恨也日益加深。

而此时的朝廷,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旧党在高滔滔的支持下,对新党进行了残酷的打压,许多新党官员被罢官、流放。新党成员对高滔滔和旧党恨之入骨,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重新夺回权力。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北宋王朝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高滔滔虽然一心想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哲宗之间的矛盾以及朝廷内部的党争,已经为北宋王朝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元佑八年(1093年)秋,高滔滔病重,她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却依然牵挂着国家和朝廷。她召来大臣吕防、范纯仁等人,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她虽然知道哲宗对自己心怀不满,但还是希望能够为这些大臣们安排好退路。

几天后,高滔滔病死于汴京,终年62岁。她的去世,让朝野上下一片哀痛。百姓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贤德的太后而感到惋惜,大臣们也为国家失去了一位主心骨而悲痛不已。

高滔滔死后,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后。她一生历经四朝,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她始终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然而,她在废除新法和处理与哲宗的关系上,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她过于保守,否定了神宗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有人认为她对哲宗的管束过于严格,导致了祖孙之间的矛盾,为北宋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参考《宋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