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38章 刘娥:历经磨难登后位,垂帘听政显威风!

孤女飘零尘世中,银铃卖艺遇真龙。

历经磨难登后位,垂帘听政显威风。

终结天书清吏治,发行交子促商隆。

龙袍加身未称帝,功过是非任人评。

这一首诗,说的便是北宋那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在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刘娥却能从一个孤苦伶仃的民间女子,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成为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其一生的经历,简直比最精彩的小说还要跌宕起伏。

刘娥,祖籍太原,后来搬到了益州华阳。她的出身,其实也算有点来头,祖先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期,那可是担任右骁卫大将军的人物;父亲刘通,在宋太祖时期,是虎捷都指挥使,还兼任嘉州刺史。只可惜,命运似乎一开始就和刘娥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她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相继离世,成了可怜的孤儿,只能被寄养在母亲的亲戚家里。

小时候的刘娥,可没有享受过什么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生活,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她早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刘娥,还学会了一门才艺——播鼗 ,就是那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不仅能熟练地摆弄它,还能一边播鼗,一边唱着动人的小曲儿,那模样,那才艺,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主宰,十几岁的刘娥,被亲戚许配给了一个叫龚美的蜀地银匠。虽说嫁给龚美后,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但刘娥也安于现状,和龚美夫唱妇随。后来,为了生计,夫妻二人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京师开封闯荡,想着能在大城市里谋得更好的生活。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到了开封后,龚美的生意并不好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龚美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可能也是万般无奈的决定——把刘娥卖掉。就这样,十五岁的刘娥,被转卖给了襄王宫指使张耆。

谁能想到,这看似悲惨的遭遇,却成了刘娥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张耆见刘娥生得漂亮,又多才多艺,便将她推荐给了襄王赵恒,也就是日后的宋真宗。赵恒第一次见到刘娥,就被她的美貌和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从此,刘娥的命运齿轮开始悄然转动,一段传奇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赵恒对刘娥的宠爱,并没有那么顺利。当时,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是个非常讲究礼法的人,她见赵恒整日和刘娥厮混在一起,心里很是不满,便将此事告诉了宋太宗。太宗一听,这还得了,一个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怎么能接近自己的儿子呢?于是,太宗一怒之下,命令赵恒立刻把刘娥赶走。

赵恒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但又实在舍不得刘娥,没办法,他只好耍了个小心思,把刘娥偷偷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而张耆为了避嫌,也只能搬出去住,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刘娥。就这样,刘娥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金屋藏娇”生活,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和赵恒在一起,但她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跟着张耆的家人读书识字,从《论语》《孟子》读到《资治通鉴》,甚至自学了朝堂礼仪、算数理财,为她日后在宫廷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这下,赵恒终于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和刘娥见面了,他迫不及待地将刘娥接入宫中,结束了刘娥十多年的躲藏生活。

刚入宫的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对于刘娥来说,这只是她在宫廷中迈出的第一步。为了在这深宫里站稳脚跟,刘娥不仅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情,赢得了真宗的宠爱,还努力和其他妃嫔搞好关系,尤其是和杨淑妃,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成了好姐妹。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郭皇后驾崩,皇后之位空缺。真宗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刘娥,想要立她为皇后。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古代,皇后的身份和地位至关重要,大臣们认为,刘娥出身低微,又没有子嗣,实在不适合做一国之母。比如权臣寇准,就坚决反对立刘娥为后,还推举出生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真宗并没有退缩,他对刘娥的感情深厚,认定了刘娥就是他心目中的皇后。经过一番波折,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力排众议,终于将刘娥立为皇后。这一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翰林学士杨亿,在接到起草封后诏书的任务时,再三推辞,最后真宗只能找其他大学士撰写。

虽然成为了皇后,但刘娥知道,自己的处境依然充满挑战。在这后宫之中,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那些曾经反对她成为皇后的人,说不定还在等着看她的笑话,找机会把她拉下来呢。所以,刘娥并没有因为成为皇后就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谨慎小心地处理后宫事务,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真宗对她越发信任和依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受真宗宠幸,产下了彼时唯一的皇子,也就是此后的宋仁宗。这对于刘娥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刘娥深知,在这后宫之中,子嗣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性,于是,她把仁宗认为己有,并让杨淑妃抚养他长大。而宋仁宗,也一直称呼刘娥与杨淑妃为“大娘娘”和“小娘娘” ,在刘娥的精心呵护下,仁宗茁壮成长,而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也因为有了这个皇子,变得更加稳固。

刘娥可不是那种只知道争风吃醋、摆弄是非的后宫女子,她不仅聪明伶俐,还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真宗执政期间,刘娥就经常陪伴在真宗身边,参与处理国家事务。每当真宗退朝后,阅读奏折直到深夜时,刘娥都会在一旁帮忙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她的建议,往往都很有见地,让真宗对她刮目相看,也越来越信任她。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真宗因为多病,身体越来越差,常年在宫中休养,很多政务都无法亲自处理。于是,刘娥便顺理成章地开始更多地参与国事,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她的权力越来越大,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忌惮,他们担心刘娥会像唐朝的武则天一样,篡夺皇位,颠覆宋朝的江山社稷。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宰相寇准秘密奏请皇太子监国,想要以此来限制刘娥的权力。寇准觉得,刘娥一介女流,权力太大,迟早会出问题,让皇太子监国,就能把权力收回到皇室手中。可他的计划,最终还是败露了,寇准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被权臣丁谓取代。

而参与了寇准计划的周怀政,在知道谋划失败后,自己将身陷险境,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想要一举杀掉宰相丁谓,废除刘娥的皇后身份,并重新启用寇准来辅佐太子。然而,周怀政的计划也不够周密,很快就被人察觉,隔天早上,周怀政一党就被捕获,周怀政被杀,寇准也被贬为怀州刺史。

经过这场风波,刘娥的权势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稳固了。此后,刘娥下诏,为仁宗开设资善堂(皇子读书处),命大臣在此商议天下大事,但最终都由她裁决。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刘娥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让那些曾经小看她的人,都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宋仁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留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后处理。就这样,刘娥正式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和宋仁宗一起在承明殿处理政务,皇帝在左边,太后在右侧垂帘听政,遇到大事就召集辅政大臣来商议,日常事宜则都让宦官雷允恭传达。

刘娥位高权重,宫中奏请她时,她自称“吾”,把她的生日定为“长宁节”,并命天下人都要避其父亲刘通的名讳。在垂帘听政期间,刘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刘娥首先做的就是终结了宋真宗时期发起的“天书”运动。“天书”运动,说白了就是宋真宗和大臣们伪造“天书”,频繁封禅,以此来宣扬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这场运动持续了长达十余年之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库日渐空虚。刘娥掌权后,深知这场闹剧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她命令把“天书”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并一并停止了宫殿、道馆的营造,让这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得以终结,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也让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

同时,刘娥还对宫中盛行已久的裙带关系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她要求大臣们把内外亲族的姓名都呈报上来,制作成图表,挂在自己的寝殿墙上,每有要加官进爵的人,她就对照此图,若是朝廷中人的亲属,就概不任用。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朝廷中的**现象,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对于权臣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刘娥也毫不手软。在她执政前期,权臣丁谓势力很大,利用宦官雷允恭上传下达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刘娥察觉到后,借盗窃金宝的罪名把雷允恭处死,并于当月将丁谓免职,不久后又贬到崖州(今海南崖县需镇)。对于丁谓曾经的追随者,刘娥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尽力笼络,维护了她的统治,使得朝野上下党争渐渐平息,朝廷内部恢复了稳定。

在经济上,刘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她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多次下诏减免农业租税,包括青苗税、谷税、岁贡等等,还颁布了允许佃农迁徙的诏书(史称《天圣诏书》),减轻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宋代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

此外,刘娥还在金融领域做出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发行交子。在刘娥掌权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了交子这种纸币,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弊端很多,一旦有商人难以付清欠款,就会引发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娥于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主办交子发行,并由京朝官担任监官。宋代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于促进当时的商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刘娥还批准大臣王景的奏折,允许商人贩卖食盐,以为百姓谋利。两个月后,她又采纳了盐业改革的方针,以仁宗的名义颁布诏令,允许商人卖盐。此次盐法改革,意义重大,解州及附近的民众对此欢欣鼓舞,也更加拥戴刘娥,甚至立碑纪念。

在文化教育方面,刘娥也很重视思想教化,在仁宗即位后,她在崇政殿安排亲近的大臣和儒家学者为仁宗讲习经史,培养仁宗的治国才能。同时,她还大力兴办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刘娥的这些政治举措,让北宋在她的统治下,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后来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她的治理下,大宋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她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虽然刘娥掌握了大宋的最高权力,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但她始终没有称帝。在明道年间(公元 1032年—公元1033年),刘娥曾经有过称帝的机会和念头。当时,仁宗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以祈告五谷丰登,刘娥也前往太庙进行斋戒。她不顾大臣反对,身着衮服,只是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

有人进言,建议刘娥立刘氏七庙,这可是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待遇;权臣程琳也进献《武后临朝图》,希望刘娥自立为女帝。面对这些诱惑,刘娥也不是没有心动过,她询问大臣的意见,可臣子们大多不敢说话,只有鲁宗道认为这不合礼法,他说:“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差点危害唐朝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良久,最终,她还是把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不愿意做违背祖宗的事。

仁宗听闻此事后,感叹刘娥是一个忠孝之人。刘娥虽然渴望权力,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在称帝的诱惑面前,她选择了坚守底线,没有迈出那一步,这也使得她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对较为正面。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娥驾崩,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章献明肃,葬在永定陵的西北处。按照旧制,皇后的谥号都是两个字,从刘娥开始,谥号变为四个字,这也足以看出她在北宋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刘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民间女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她的统治下,北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她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刘娥的一生也并非完美无缺。她长期隐瞒宋仁宗的身世,派仁宗生母李宸妃为真宗守灵,以隔绝仁宗母子,直到她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真相。这段历史,也被改编成了戏曲《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使得刘娥的形象,在一些人心中成了以权谋私、凶狠残忍的奸妃形象。但实际上,真实的刘娥,远没有戏曲中那么不堪,她只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权力,做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或许是无奈的选择。

对于刘娥的评价,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宋史》对她的评价是正面的,认为她执政期间,法纪严明、治理有方,贪官污吏都不敢为非作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认为,她辅佐仁宗治理国家,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使贤德的人能够发挥所长,奸佞小人得到惩治,对于大宋江山是有大功的。但也有一些人,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她身着龙袍去宗庙祭拜有违礼法,在官吏任用方面,也并非单纯的出于公心,而是出于个人恩怨,她在推行经济政策时,还废除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旧制,有很大弊端。

近代以来,对刘娥的评论逐渐客观化,中国近代史学家蔡东藩从刘娥生平出发,既反对全盘肯定她的功绩,又反对对其盲目批判。他认为,刘娥在宋朝首开垂帘听政的风气,又穿着龙袍进入宗庙,是不合规矩的,但总体来说,刘娥有功有过,不能简单地以功过论之。

参考《宋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