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7章 和熹皇后邓绥:危难临朝定乱尘,轻徭薄赋惠黎民!

在东汉,如果说阴丽华是“贤后”的标杆,那邓绥就是“能后”的典范。她入宫后不争宠却凭实力圈粉,当上皇后不久就成了寡妇,临朝听政时既要对付外戚权臣,又要应对天灾**,硬生生把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拉回正轨。更难得的是,她掌权十五年,没搞过“后宫干政”的幺蛾子,反而抑制外戚、重用贤臣、减免赋税,连《后汉书》都忍不住夸她“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妥妥的“东汉续命人”,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邓绥。

邓绥能有后来的成就,跟她的“起跑线”有很大关系——她出身东汉顶级豪门“邓氏家族”,祖上是辅佐刘秀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到了邓绥父亲邓训这一辈,邓家依然是朝廷重臣,邓训官至护羌校尉,不仅打仗厉害,还特别体恤百姓,在边疆威望极高。

生于这样的家庭,邓绥从小就自带“顶配资源”,但她跟那些娇生惯养的豪门小姐不一样,别的姑娘忙着学女红、练歌舞的时候,她偏偏喜欢“啃书本”。《后汉书·皇后纪》里记载她“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意思是六岁就能读史书,十二岁就把《诗经》《论语》背得滚瓜烂熟,放在现在就是妥妥的“学霸”,还是“文理兼修”的那种。

她父亲邓训见女儿这么爱读书,也不把“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套当回事,反而经常跟她讨论史书里的治国之道。有一次,邓训处理边疆事务遇到难题,跟幕僚们商量半天都没头绪,结果邓绥在旁边插了一句,分析得头头是道,连邓训都忍不住惊叹:“我这女儿,比你几个哥哥还懂事儿!”

不过,邓绥也不是“书呆子”,她特别会拿捏“分寸感”。按照当时的规矩,女孩子还是要学女红的,她虽然更喜欢读书,但也没落下这些“必修课”,每天白天跟母亲学刺绣,晚上再挑灯读史书,把“德智体美劳”发展得面面俱到。这种“既懂诗书,又接地气”的特质,为她后来在后宫和朝堂立足埋下了伏笔。

可惜好景不长,邓绥十二岁那年,父亲邓训突然去世。这对邓绥打击很大,她当场就哭晕过去,醒来后坚持要为父亲守孝三年。要知道,古代女子一般只守孝一年,守孝三年是男子的规矩,但邓绥不管这些,每天只吃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服,连头发都不梳理,整整三年都住在父亲的墓旁。《后汉书》里说她“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这份孝心和韧性,让周围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守孝结束后,邓绥的名声在京城传开了——大家都知道邓家有个既孝顺又有才的姑娘,连汉和帝刘肇都听说了她的名字。永元七年(公元95年),汉和帝选秀女入宫,邓绥凭借“名门之后 才女 孝女”的三重光环,顺利入选,被封为“贵人”,从此踏入了未央宫的大门。

刚入宫的时候,邓绥面临的处境可不轻松。当时的皇后是阴氏——没错,就是阴丽华的后人,出身同样显赫,而且比邓绥早入宫两年,已经深得汉和帝的宠爱。更重要的是,阴皇后性格骄纵,眼里容不得沙子,看到邓绥长得漂亮又有才华,心里早就把她当成了“眼中钉”。

换做别的妃嫔,可能要么跟阴皇后硬刚,要么拼命讨好汉和帝争宠,但邓绥偏不——她选择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生存策略。

首先,在汉和帝面前,她从不争风吃醋。每次汉和帝想留宿她宫里,她总是找借口推辞,要么说“陛下应该多陪陪皇后,这样才能彰显皇后的尊贵”,要么说“最近宫里有姐妹身体不舒服,陛下应该去看看她们”。汉和帝一开始还觉得奇怪,后来发现邓绥是真心实意替别人着想,反而对她更加上心。有一次汉和帝生病了,病得很重,阴皇后不仅不照顾,还私下里说“等我当了太后,一定把邓家赶尽杀绝”。这话传到邓绥耳朵里,她没有去跟汉和帝告状,反而哭着对身边人说:“我要是死了,既能报答陛下的恩情,又能让皇后消气,还能保全邓家,这多好啊!”幸好身边人拉住了她,才没出意外。后来汉和帝病好了,知道了这件事,对阴皇后的不满越来越深,对邓绥的好感也越来越强。

其次,在阴皇后面前,她始终保持“低姿态”。每次见到阴皇后,她都会主动行礼,而且从不穿跟阴皇后颜色一样的衣服,走路也故意走在阴皇后后面。有一次宫里举行宴会,别的妃嫔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只有邓绥穿得很朴素,还特意把自己的座位往旁边挪了挪。有人问她为什么,她笑着说:“皇后穿得那么漂亮,我可不能抢了皇后的风头。”阴皇后虽然心里还是不喜欢她,但也挑不出她的错处,只能暂时作罢。

最后,在宫女和太监面前,她更是“接地气”。她从不摆贵人的架子,宫女犯了错,只要不是大错,她都会从轻发落;太监家里有困难,她还会偷偷给他们塞钱。时间长了,宫里上上下下都成了邓绥的“粉丝”,连阴皇后身边的人,都忍不住在背后夸邓绥善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邓绥的“低调”,其实是最高级的“智慧”——她知道,在后宫里,争宠不如“攒口碑”,跟皇后硬刚不如“以柔克刚”。果然,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阴皇后因为“巫蛊之术”(古代一种诅咒人的邪术)被揭发,汉和帝大怒,废黜了阴皇后的位置,还把她打入了冷宫。

阴皇后被废后,汉和帝第一个就想到了邓绥,想立她为皇后。但邓绥又开始“装病”,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担起皇后的重任,还推荐了几个其他的妃嫔。汉和帝知道她是故意推辞,反而更加坚定了立她为后的决心,直接下了诏书:“皇后之位,非邓贵人莫属!”就这样,邓绥在入宫七年后,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成为皇后之后,邓绥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她下令减少后宫的开支,把宫里多余的珠宝首饰都拿出来救济灾民;她还禁止外戚入宫干政,连自己的哥哥邓骘,都只给了个闲职。《后汉书》里记载她“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意思是她当了皇后之后,依然坚持学习,白天处理后宫事务,晚上还要读书,生怕自己犯了错。这样的皇后,别说在东汉,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少见。

邓绥当皇后的日子,只过了三年就戛然而止。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突然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更要命的是,汉和帝的儿子都还很小——长子刘胜有重病,无法继位,小儿子刘隆才刚满百日。

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这样的局面,满朝文武都慌了神。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邓绥站了出来,果断决定:立百日婴儿刘隆为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这是东汉历史上第二次太后临朝听政(第一次是窦太后),但邓绥的表现,比窦太后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刚临朝听政的时候,邓绥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首先,汉和帝时期虽然表面太平,但实际上国库空虚,百姓贫困;其次,外戚和宦官势力开始抬头,朝堂上派系林立;最后,各地接连发生天灾,先是水灾,后是旱灾,还有蝗灾,灾民遍地都是。

面对这些难题,邓绥没有慌,而是拿出了“硬核”的解决方案:

1. 稳定朝局:打“外戚牌”但不任人唯亲

邓绥知道,要稳定朝局,必须要有自己的人,但她又不想重蹈窦太后“外戚专权”的覆辙。于是,她提拔自己的哥哥邓骘为车骑将军,让他掌握部分兵权,但同时又规定邓骘不能干预朝政,还让朝中的老臣监督他。邓骘也很懂事,知道妹妹的心思,从不结党营私,反而经常推荐有才华的人入朝为官。后来邓骘率军平定了凉州的叛乱,还主动把兵权交了出来,成为了东汉外戚的“正面典型”。

除了用外戚,邓绥还特别重视重用贤臣。她发现尚书仆射周章为人正直、有谋略,就把他提拔为司空,让他负责处理朝政;她知道张禹精通儒学、善于治国,就让他担任太傅,辅佐小皇帝。在邓绥的安排下,朝堂上形成了“外戚 贤臣”的稳定格局,没有出现派系斗争的情况。

2. 救济灾民: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面对天灾,邓绥的反应速度堪称“教科书级别”。她首先下令打开国库,发放粮食和衣物给灾民;然后又减免了灾区的赋税,还允许灾民到丰收的地区谋生;最后,她还亲自带领后宫的妃嫔和宫女织布,把织好的布送给灾民。《后汉书》里记载她“每有灾异,辄引咎自责,减膳撤乐,以救灾厄”,意思是每次发生天灾,她都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减少自己的饮食和娱乐,用实际行动救灾。

有一次,洛阳发生了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邓绥得知后,亲自到洛阳的街头视察,看到有灾民吃草根树皮,她当场就哭了,下令把宫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还把自己的衣服和首饰都捐了出去。在她的带动下,朝中大臣也纷纷捐款捐物,很快就缓解了饥荒。

3. 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零容忍

邓绥知道,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整顿吏治。她下令严查贪官污吏,只要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或者欺压百姓,不管官位有多高,一律严惩不贷。有一次,她发现南阳太守韩棱贪污了救灾款,当即就把韩棱革职查办,还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用来救济灾民。这件事传开后,各地官员都吓得不敢再贪污,吏治一下子就清明了很多。

邓绥还特别重视官员的选拔,她规定各地推荐官员的时候,必须推荐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不能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她还经常亲自考核官员,只要发现有官员不合格,就会马上把他罢免。在她的治理下,东汉的官员队伍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在邓绥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来——登基才八个月的刘隆,突然夭折了,史称“汉殇帝”。刘隆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他的去世,让东汉再次陷入了“无君”的危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一次,邓绥没有犹豫,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立汉和帝的侄子刘祜为皇帝,也就是汉安帝。当时刘祜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孩子,邓绥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汉安帝即位后,邓绥的权力更大了,但她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一方面,朝中有些大臣开始不满邓绥临朝听政,觉得她“牝鸡司晨”(古代指女人干政),甚至有人密谋发动政变,想把邓绥赶下台;另一方面,边疆又发生了叛乱,羌人入侵凉州,匈奴也趁机骚扰边境,东汉的边疆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面对这些挑战,邓绥展现出了“铁腕”的一面:

1. 平定内乱:对“叛乱者”绝不手软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司空周章因为不满邓绥临朝听政,密谋发动政变,想废黜汉安帝,改立刘胜为皇帝,还想把邓绥软禁起来。邓绥得知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逮捕周章及其党羽。周章知道事情败露,自杀身亡,他的党羽也被全部处死。这件事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邓绥临朝听政了。

2. 抵御外敌:用“智慧”化解边疆危机

面对羌人和匈奴的入侵,邓绥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她一方面派邓骘率军抵御羌人,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安抚匈奴,答应给匈奴丰厚的赏赐,让他们不要跟着羌人一起作乱。

邓骘率军出征后,一开始打了几场败仗,朝中有些大臣就建议把凉州放弃,专心防守内地。邓绥坚决反对,她说:“凉州是汉朝的门户,如果放弃凉州,内地就会受到威胁,到时候麻烦就更大了。”她还亲自制定了作战计划,让邓骘改变战术,同时又派有经验的将领去支援邓骘。

在邓绥的指挥下,东汉军队很快就扭转了战局,不仅击退了羌人,还平定了匈奴的叛乱。边疆局势稳定后,邓绥又下令在边疆设立屯田,让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防守,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加强了边疆的防御。

3. 发展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稳定朝局和边疆的同时,邓绥还不忘发展经济。她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把人头税从每年一百二十钱减到每年四十钱;她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只要农民开垦荒地,就可以免除三年的赋税;她还重视水利建设,下令修复了很多被毁坏的水利工程,让更多的土地能够灌溉。

在邓绥的治理下,东汉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据史书记载,到了永初七年(公元113年),东汉的粮食产量比汉和帝时期增加了一倍,国库也逐渐充实起来。

邓绥临朝听政十五年,为东汉王朝付出了很多,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争议。

有人说她“贪恋权力”,因为汉安帝成年后,她没有及时归政,依然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其实,邓绥不是不想归政,而是不敢归政。汉安帝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而且性格懦弱,没有治国的能力。如果邓绥过早归政,很可能会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让东汉王朝再次陷入混乱。邓绥曾经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不归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等陛下有能力治理国家了,我自然会归政。”

也有人说她“过于严苛”,因为她对自己的家人要求太严格了。邓绥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阊,虽然都身居高位,但都不敢滥用职权,反而处处小心谨慎。邓绥的侄子邓凤因为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被邓绥知道后,不仅把邓凤革职查办,还把邓骘骂了一顿,让他回家反省。其实,邓绥对家人严格,正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保护邓氏家族。后来邓绥去世后,邓氏家族虽然受到了汉安帝的打压,但并没有像窦氏家族那样被灭族,这跟邓绥平时的严格要求有很大关系。

当然,邓绥也有自己的缺点。她过于相信宦官,让宦官蔡伦、郑众等人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她还过于重视儒学,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对东汉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邓绥的功大于过。她在东汉王朝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智慧和铁腕稳定了朝局,发展了经济,救济了灾民,抵御了外敌,为东汉王朝延续了近百年的寿命。《后汉书》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她“持权引谤,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者二十年”,意思是她手握大权,虽然受到了很多诽谤,但却用自己的一身,守护了天下二十年的安危。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绥因为长期操劳,病倒了。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开始安排后事。她首先下令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财全部拿出来,用来救济灾民;然后又嘱咐大臣们,在她去世后,一定要辅佐汉安帝好好治理国家,不要让外戚和宦官专权;最后,她还特意召见了哥哥邓骘,对他说:“我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你一定要记住,我们邓家能有今天,全靠朝廷的恩宠,千万不要因为我去世了就骄纵跋扈,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邓绥的病情越来越重,到了三月份,她已经不能下床了。汉安帝虽然平时对邓绥临朝听政有些不满,但看到养母病成这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经常去看望她。邓绥拉着汉安帝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陛下,我快要不行了,以后汉朝的江山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对待百姓,重用贤臣,不要学那些昏君,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话还没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一岁。

邓绥去世后,汉安帝按照她的遗愿,将她与汉和帝合葬在慎陵。在葬礼上,满朝文武和百姓都哭了——大家都知道,这位“硬核太后”为东汉付出了太多,如果没有她,东汉可能早就亡了。

但邓绥没想到的是,她去世后不久,东汉的朝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安帝亲政后,在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江京的挑拨下,开始猜忌邓氏家族,认为邓氏家族权力太大,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五月,汉安帝下令削夺邓氏家族的爵位和官职,将邓骘、邓悝、邓弘、邓阊等人贬为庶民,还派人去逼迫他们自杀。邓骘不愿意自杀,就带着家人逃到了流放地,结果在路上被当地官员逼迫,最终还是自杀身亡。邓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大多被流放或处死,曾经显赫一时的邓氏家族,就这样瞬间衰落了。

直到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去世,顺帝即位后,才为邓氏家族平反,恢复了邓骘等人的爵位,还派人将邓骘的灵柩迁回洛阳,与邓绥合葬在一起。顺帝在诏书中说:“邓太后临朝听政,忧国忧民,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邓骘等人忠诚不二,却被冤枉致死,朕深感痛心。现在朕为他们平反,就是为了告慰邓太后的在天之灵。”

邓绥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一年,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名门才女,到后宫贵人,再到皇后,最后成为临朝听政的太后,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她临朝听政十五年,用自己的“硬核”实力,解决了东汉王朝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她稳定了朝局,让东汉没有陷入“主少国疑”的混乱;她救济了灾民,让无数百姓免于饿死;她抵御了外敌,让东汉的边疆得以安宁;她发展了经济,让东汉的国力逐渐恢复。如果没有她,东汉很可能在汉和帝去世后就走向灭亡,更不会有后来的“永建之治”。

邓绥的“硬核”,不是靠权力压迫别人,而是靠智慧和品德赢得别人的尊重。她虽然手握大权,却从不滥用权力,反而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国家着想;她虽然是女性,却有着比男性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坚定的决心,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评价邓绥时说:“邓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至使嗣主侧目,敛衽于虚器,直生怀懑,悬书于象魏。借之仪者,殆其惑哉!然而建光之后,王柄有归,遂乃名贤戮辱,便孽党进,衰斁之来,兹焉有征。故知持权引谤,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是以班母一说,阖门辞事;爱侄微愆,髡剔谢罪。将杜根逢诛,未值其诚乎!但蹊田之牛,夺之已甚。”这段话虽然指出了邓绥临朝听政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肯定了她“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的精神,认为她是为了国家才手握大权,并不是为了自己。

参考《后汉书》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