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7章 周邑姜:若言巾帼真豪杰,佐政贤名轶古贤!

约公元前1050年前后,西岐渭水边上的空气都跟别处不一样——不是因为这儿鱼多,是因为有个叫吕尚的老头,天天在河边用直钩钓鱼。这事儿在当时的西岐朋友圈里传得比瘟疫还快,有人说这老头是老年痴呆,有人说他是想“碰瓷”权贵,直到周文王姬昌坐着马车路过,俩人唠了三句就手拉手回宫,大伙儿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是高端“求职”现场啊!

而咱们故事的主角邑姜,就是这“求职成功人士”吕尚的亲闺女。按现在的话说,她可不是啥普通“富二代”,是正儿八经的“权二代”加“智二代”。她爹吕尚,也就是后来的姜子牙,那可是能在军帐里画地图、在战场上定乾坤的主儿。

你以为邑姜从小是被娇生惯养的大小姐?错了。那时候的西岐还没统一全国,姜子牙天天忙着帮周文王搞“基建”(建城邑、练军队),没空跟闺女玩“过家家”,干脆把她当半个徒弟带。别的小姑娘在学织布缝衣的时候,邑姜在看《兵书》;别的姑娘在聊谁家小伙儿长得帅的时候,邑姜在跟她爹讨论“怎么用三十个人打赢三百个人”。《大戴礼记·保傅》里后来写她“胎教之始,即明礼教”,说白了就是打娘胎里就开始接受“精英教育”,这起点,比当时大多数诸侯的儿子都高。

更绝的是,邑姜还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有一回,姜子牙带部将在府里演兵布阵,摆了个“八卦阵”让大伙儿破,几个武将绕了半个时辰还没摸清门道,旁边的邑姜才十五六岁,端着茶盏站在廊下看了会儿,突然开口:“爹,西边那个旗子挪半尺,南边的人退三步,这阵就破了。”

姜子牙愣了一下,让部将照着做,果然阵形瞬间乱了。当场就有个武将红着脸说:“小姐这脑子,比俺们这些舞刀弄枪的强十倍!”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周文王耳朵里。老文王正愁给二儿子姬发找个靠谱的媳妇,一听姜子牙的闺女这么厉害,立马就动了心思。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老文王直接派了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去提亲,姜子牙也不扭捏,俩人一拍即合——毕竟姬发这小伙子也不是等闲之辈,年纪轻轻就跟着爹打仗,勇猛又稳重,跟邑姜那是“强强联合”的最佳配置。

成婚那天,西岐的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有人说:“这哪是娶媳妇啊,这是文曲星嫁武曲星!”还有人说:“以后咱们西岐的江山,怕是要靠这对小夫妻撑起来了!”

没人知道,这些看热闹的老百姓,还真说对了——这桩婚事,不仅改变了邑姜的人生,更给后来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埋下了最关键的一颗“种子”。

邑姜嫁给姬发的时候,正是西岐和商朝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商纣王帝辛在朝歌瞎折腾,又是建鹿台又是杀忠臣,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而周文王这边,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扩张势力,早就成了商朝的“眼中钉”。没过多久,周文王去世,姬发继位,成了周武王,邑姜也从“王妃”变成了“王后”。

按说当了王后,就该安心在后宫享清福,管管宫女太监,处理处理后宫琐事。可邑姜偏不——她跟别的王后不一样,老公要去打仗,她不哭闹着阻拦,反而帮着收拾行囊,还把自己这些年记的“兵法笔记”塞给姬发:“这上面记了爹教我的一些行军布阵的法子,你带着,说不定能用上。”

姬发看着手里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地形分析、敌军特点,还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感动得不行:“有你在,我心里就踏实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决定跟商朝“摊牌”,率领八百诸侯的军队,从西岐出发,直奔朝歌。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武王伐纣”。而邑姜,虽然没跟着上战场,却成了周武王最靠谱的“后方总指挥”。

当时的西岐都城丰京,大部分青壮年都跟着军队走了,城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邑姜担心有人趁虚而入,一边组织妇女成立“巡逻队”,拿着木棍在城墙上值班,一边开仓放粮,安抚百姓。有个老臣劝她:“王后,这些事让下人去做就行了,您何必亲自操劳?”

邑姜笑着说:“现在前线的将士们在拼命,咱们在后方要是乱了,他们怎么能安心打仗?我是王后,更得带好这个头。”

《尚书·牧誓》里记载,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商朝军队“前徒倒戈”,周武王的军队只用了一天就打赢了。消息传到丰京,老百姓都欢呼雀跃,邑姜却没闲着——她早就准备好了粮草和药品,派快马送到前线,还特意嘱咐送粮的人:“告诉将士们,打完仗好好休息,家里有我们在,不用担心。”

等周武王带着军队凯旋,回到丰京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邑姜站在城门口等他。她穿着朴素的布裙,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特别灿烂。周武王下马走过去,握住她的手,发现她的手上磨出了茧子——那是这些天组织巡逻、搬运粮草磨出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辛苦你了。”周武王的声音有点沙哑。

邑姜摇摇头:“你打赢了仗,平定了天下,才是真的辛苦。以后,咱们还要一起把这个国家建好呢。”

这时候的邑姜,还不到二十岁,却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国母”该有的担当。她不只是周武王的妻子,更是他的“战友”——在打天下的路上,他们并肩作战,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稳固根基,缺一不可。

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按说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可周武王却天天愁眉苦脸——不是因为当了天子压力大,是因为他跟邑姜还没有儿子。古代帝王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嫡子,将来国家很可能会乱。

邑姜看着老公天天唉声叹气,心里也着急,但她没表现出来,反而劝周武王:“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顺其自然就好。再说,现在国家刚建立,还有很多事要做,你可不能分心。”

话虽这么说,邑姜自己却很注意调理身体,还特意找了懂医术的人请教。没过多久,好消息就来了——邑姜怀孕了!

这个消息让周武王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马下令:“从今天起,王后的饮食起居都要按最高规格来,谁要是敢怠慢,我饶不了他!”

可邑姜却不乐意了,她跟周武王说:“我怀孕是好事,但不能因为这个搞特殊。再说,孕妇要保持心情平和,要是天天被人围着伺候,反而不自在。”

更让人惊讶的是,邑姜还给自己定了一套“胎教准则”,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戴礼记·保傅》里详细记载了这套准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不看难看的东西,不听乱七八糟的声音,不说傲慢无礼的话,用这些来进行胎教。

你可能觉得这有点“矫情”,但邑姜是真的说到做到。有一回,宫里有个太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玉碗,吓得大喊大叫,邑姜正好路过,赶紧捂住肚子,转身回了房间,还吩咐宫女:“以后宫里要是有吵闹的事,先别让我知道,免得影响孩子。”

还有一次,周武王跟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事情,涉及到商朝的酷刑,说得很血腥。邑姜知道了,晚上就跟周武王说:“以后这种残忍的事,别在我面前说,我怕孩子听了会受影响。”

周武王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后来听姜子牙说:“胎教很重要,孩子在娘胎里受到的影响,会伴随他一辈子。你媳妇这么做,是为了咱们周朝的未来啊!”周武王这才明白邑姜的用心,之后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特意避开那些不好的内容。

十个月后,邑姜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周武王给孩子取名叫“诵”,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姬诵刚生下来,邑姜就开始教他——不是教他读书写字,是教他“规矩”。比如喂奶的时候要让他坐直,睡觉的时候要让他平躺,不能养成坏习惯。

等姬诵稍微大一点,邑姜就亲自教他说话、走路,还给他讲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故事。有一回,姬诵问邑姜:“娘,爹为什么要打纣王啊?”

邑姜没有直接说纣王的坏话,而是说:“因为纣王不爱护老百姓,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你爹打他,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以后你长大了,也要像你爹一样,做个爱护老百姓的好天子。”

姬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他真的成了周朝的贤君,这跟邑姜从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除了姬诵,邑姜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姬虞,也就是后来的唐叔虞。传说邑姜生姬虞的时候,周武王做了个梦,梦见天帝对他说:“我给你个儿子,取名叫虞,以后让他住在唐地。”后来姬虞真的被封到了唐地,也就是后来的晋国,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来源。

不管是周成王还是唐叔虞,后来都成了周朝的栋梁之材。有人说,邑姜是“教出两个好儿子的母亲”,但其实,她教给儿子们的不只是知识和规矩,更是“爱民如子”的治国理念——这才是周朝能延续八百年的根本原因。

周成王姬诵三岁那年,出了一件大事——周武王突然病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周朝炸开了锅。当时的周成王还是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孩,根本没法处理国家大事;而商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几个诸侯也有点不服气,随时可能发动叛乱。

就在所有人都慌了神的时候,邑姜站了出来。她穿着黑色的丧服,抱着年幼的周成王,走到朝堂上,看着底下的大臣们,声音虽然有点沙哑,却特别坚定:“大王虽然走了,但周朝不能乱。成王还小,以后国家的事,就由我和周公旦一起打理,直到成王长大成人。”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当时最有能力的大臣之一。他本来还担心邑姜会因为是女人而不敢担责,没想到她比自己还果断。周公旦立马站出来,对着邑姜行了个礼:“王后放心,我一定尽心尽力辅佐成王,绝不让周朝出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了邑姜和周公旦的“组合拳”,大臣们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但麻烦很快就来了——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看到周公旦和邑姜掌权,心里不服气,就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篡位”“邑姜想当女皇帝”。

这些谣言传到老百姓耳朵里,很多人都开始恐慌。有个老臣劝邑姜:“王后,要不您让周公旦暂时避一避,免得再生事端?”

邑姜却摇摇头:“周公旦是忠臣,我相信他。那些造谣的人,就是想让咱们内部不和,好趁机作乱。咱们要是退缩了,就中了他们的计了。”

为了平息谣言,邑姜特意在宫里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了所有诸侯和大臣参加。她抱着周成王,站在高台上,对大家说:“周公旦是成王的叔叔,这些天他为了国家的事,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怎么可能篡位?我是成王的母亲,只想把成王抚养长大,让他将来能好好治理国家,绝没有别的心思。”

然后,邑姜又拿出了周武王生前写给周公旦的信,信里说希望周公旦能好好辅佐成王。大臣们看完信,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再也没人相信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了。

可管叔鲜和蔡叔度不死心,竟然联合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这个消息传来,朝堂上又乱了起来——很多大臣都觉得,现在兵力不足,要是跟叛军打仗,胜算不大。

邑姜却很冷静,她跟周公旦商量:“叛军虽然人多,但他们是乌合之众,只要咱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赢。你负责领兵出征,我在后方给你提供粮草和兵源。”

周公旦点点头,带着军队出发了。而邑姜,则开始了她的“后勤保障工作”。她一方面派人去各个诸侯国征兵,一方面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有个地方官向她诉苦,说老百姓不愿意当兵,怕战死沙场。

邑姜就亲自去那个地方,跟老百姓说:“现在叛军要造反,要是他们打赢了,咱们又会回到以前的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当兵,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周公旦,是为了你们自己,为了你们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老百姓听了,都被感动了,纷纷报名参军。没过多久,邑姜就征集到了足够的兵力和粮草,送到了前线。

周公旦在前线打仗,邑姜还经常写信给他,告诉他后方的情况,让他不用担心。信里还会写一些应对叛军的建议,比如“叛军粮草不足,咱们可以打持久战”“某个地方地形险要,可以在那里设埋伏”。

周公旦每次收到信,都觉得特别安心。他跟身边的将领说:“王后虽然在后方,但她的智慧和勇气,比咱们这些在前线打仗的人还强。有她在,咱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经过三年的苦战,周公旦终于平定了“三监之乱”,把管叔鲜和蔡叔度抓了起来,商朝的残余势力也被彻底消灭了。当周公旦带着军队凯旋归来的时候,邑姜亲自到城门口迎接他。她看着周公旦身上的伤疤,眼里含着泪说:“辛苦你了,周朝能有今天,你功不可没。”

周公旦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王后在后方支持,我也打不赢这场仗。”

这时候的周成王,已经六岁了。他看着母亲和周公旦,虽然还不太懂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是母亲和叔叔一起,保住了父亲留下的江山。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朝终于迎来了稳定的日子。而周成王也慢慢长大了,从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邑姜知道,是时候让成王学着处理国家大事了。

但邑姜没有一下子把所有权力都交给成王,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开始,她让成王坐在朝堂上,看着大臣们讨论事情,自己则坐在旁边,时不时给成王提个醒。比如有个大臣上奏,说某个地方发生了旱灾,请求朝廷拨款赈灾。成王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看向邑姜。

邑姜小声对成王说:“你先问问他,那个地方有多少老百姓受灾,需要多少粮食和钱财,然后再跟其他大臣商量,看看怎么解决最合适。”

成王按照母亲说的做,果然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大臣们都称赞成王聪明,邑姜却笑着说:“不是成王聪明,是他愿意听大家的意见。做天子的,不能刚愎自用,要多听老百姓的声音,多听大臣的建议,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等成王再大一点,邑姜就开始让他亲自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任免官员、审理小案子。有一回,两个老百姓因为一块田地吵了起来,告到了成王面前。成王听了两个人的陈述,觉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该怎么判,就又去找邑姜。

邑姜没有直接告诉成王答案,而是带他去了田地里,让他看看那块田的土质,问问周围的老百姓,了解一下两个人的情况。然后,邑姜对成王说:“做判断不能只听两个人的话,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难处。你想想,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块田吵架?是不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别的收入?要是能帮他们解决根本问题,比判谁赢谁输更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成王听了,恍然大悟。他不仅公平地判了田地的归属,还下令给两个老百姓发放了种子和粮食,让他们能好好种地。两个老百姓都很感动,跪在地上给成王磕头。

看着儿子越来越成熟,邑姜心里很欣慰,但她也没有放松对成王的教育。

她常跟成王说:“当年你爷爷文王,不管再忙,每天都要去田里跟老百姓聊天,问他们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难处;你爹武王,打胜仗之后从来不大摆庆功宴,反而先去慰问战死将士的家属。做天子的,要是忘了老百姓,就像树没了根,早晚要倒。”

为了让成王更了解民间疾苦,邑姜还特意安排他去乡下“微服私访”——当然,那时候没有“微服”的说法,就是让成王换上普通布衣服,跟着大臣去田间地头看看。有一回,成王看到一个老农在地里拼命干活,却只吃野菜和粗粮,就问老农:“今年收成不好吗?怎么不吃粮食?”

老农叹了口气说:“粮食都要交赋税,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伴要养,哪敢吃粮食啊?”

成王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回来就跟邑姜说:“娘,咱们能不能减少赋税啊?老百姓太苦了。”

邑姜点点头:“你能有这个想法,娘很开心。但减税不是小事,要跟大臣们商量,看看怎么既不影响国家开支,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后来,在邑姜的支持下,成王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了三天三夜,最终制定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还规定遇到灾年就免除赋税,给老百姓发放救济粮。政策实施后,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都称赞成王是“贤明的天子”。

除了关注民生,邑姜还很重视“人才培养”。她知道,周朝要想长久发展,离不开有能力的大臣。当时有个叫召公奭的大臣,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不高,一直没得到重用。邑姜知道后,就跟成王说:“召公奭为人正直,又懂治理地方,你可以让他去管理洛邑(今洛阳),看看他的能力。”

成王听了母亲的建议,任命召公奭为洛邑的长官。召公奭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在洛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让洛邑很快就成了周朝的繁华之地。后来,召公奭成了成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还和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史称“周召共和”的雏形。

《史记·周本纪》里记载,成王在位期间,“天下安定,百姓和睦,颂声四起”,这背后离不开邑姜的默默付出。有人说,邑姜是“周朝的定海神针”,只要有她在,不管遇到什么事,大臣们心里都有底,老百姓也能安心过日子。

但邑姜从不居功自傲。有一回,大臣们想给她加封号,称她为“圣后”,邑姜却拒绝了:“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和王后该做的事,这些功劳,是成王的,是大臣们的,更是老百姓的。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

这时候的邑姜,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跟着父亲学兵法的小姑娘,也不是那个在后方组织巡逻的王后,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政治家”——她有远见,能看到国家发展的方向;她有智慧,能化解朝堂上的矛盾;她有爱心,能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在她的辅佐下,周成王成了周朝最贤明的君主之一,周朝也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周成王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后来还被写进了《史记·晋世家》,成了千古流传的典故——“桐叶封弟”。

那天天气特别好,成王上完课,就跟弟弟姬虞在宫里的院子里玩。成王拿着一片刚摘下来的桐树叶,剪成了玉圭的形状(玉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然后递给姬虞,一本正经地说:“弟弟,我把这片‘玉圭’赐给你,以后就封你为唐地的诸侯!”

姬虞才六岁,还不懂什么是“诸侯”,只是觉得好玩,就接过桐树叶,笑着说:“谢谢哥哥!”

本来就是两个小孩的玩笑话,没想到被旁边的史官听到了。史官赶紧走过来,对着成王行了个礼:“天子无戏言,既然您已经答应封姬虞为诸侯,就应该尽快举行册封仪式,不能反悔。”

成王愣住了,他没想到一句玩笑话还要当真,赶紧说:“我跟弟弟闹着玩呢,不算数的。”

史官却很坚持:“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在史书里,要是您说话不算数,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您,大臣们也不会忠心于您,以后您怎么治理国家啊?”

成王没了主意,只好去找母亲邑姜。他把事情的经过跟邑姜说了一遍,委屈地说:“娘,我就是跟弟弟玩,没想到史官这么较真。”

邑姜听完,没有批评成王,反而笑着说:“史官说得对,天子确实不能随便说话。但你也不用着急,这事儿咱们可以好好处理,既不违背‘天子无戏言’的规矩,又能对国家有好处。”

成王好奇地问:“娘,怎么处理啊?”

邑姜说:“唐地(今山西翼城一带)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那里原来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聚集地,虽然‘三监之乱’后平定了,但还是不太稳定。要是让你弟弟去那里当诸侯,一方面能安抚当地的老百姓,另一方面也能让你弟弟得到锻炼,将来为周朝出力。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成王恍然大悟:“娘,您真聪明!那我现在就下令,册封弟弟为唐侯!”

邑姜摇摇头:“别急,册封诸侯是大事,要跟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一下,还要准备册封仪式,不能太草率。”

后来,在邑姜的安排下,成王召集了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跟他们说了“桐叶封弟”的事。大臣们一开始还担心姬虞年纪太小,不能胜任诸侯之职,但邑姜说:“姬虞虽然年纪小,但他聪明懂事,而且咱们可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辅佐他,教他怎么治理地方。再说,唐地需要一个皇室成员去镇守,姬虞是成王的弟弟,最合适不过了。”

大臣们觉得邑姜说得有道理,就都同意了。没过多久,周朝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成王正式封姬虞为唐侯,还派了三个有经验的大臣跟着姬虞去唐地。

姬虞到了唐地后,在大臣的辅佐下,果然做得很好。他效仿成王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还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很快就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后来,姬虞的后代把唐地改名为“晋”,也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的强国,为周朝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有人说,“桐叶封弟”是邑姜“化玩笑为机遇”的政治智慧——她没有让成王陷入“言而无信”的困境,反而利用这件事,为周朝巩固了边疆,培养了人才。这也从侧面说明,邑姜不仅懂治国,更懂怎么教育和培养皇室后代,她考虑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周朝长远的发展。

周成王十六岁那年,按照周朝的规矩,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也就是说,成王可以自己处理国家大事,不用再靠母亲和周公旦辅佐了。

消息传出来后,大臣们都很兴奋,纷纷上书,请求成王举行亲政大典。但成王却有点犹豫,他找到邑姜,说:“娘,这些年都是您和周公叔叔帮我处理国事,我怕自己做不好,要不您再辅佐我几年吧?”

邑姜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欣慰:“傻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这些年你跟着我和周公旦学了很多东西,也处理过不少事,早就有能力自己治理国家了。娘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你总要自己独当一面。”

然后,邑姜又跟成王说:“亲政之后,你要记住三件事:第一,要继续重视民生,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让他们受苦;第二,要信任大臣,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偏听偏信;第三,要以身作则,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国家的风气,不能放纵自己。”

成王点点头:“娘,我记住了。”

亲政大典那天,镐京城里张灯结彩,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邑姜站在宫殿的台阶上,看着成王穿着天子的礼服,一步步走上朝堂,接受大臣们的朝拜。她的眼里含着泪,却笑得特别开心——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天子,周朝的未来有了保障。

亲政之后,成王果然没让邑姜失望。他按照母亲教的,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还派人去各地修建水利工程,让老百姓的收成越来越好;他信任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遇到大事都会跟他们商量,但也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被大臣们左右;他生活节俭,从不浪费粮食和钱财,还下令减少宫殿的修建,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

而邑姜,则开始“功成身退”。她不再干预朝政,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孙子(成王的儿子姬钊,也就是后来的周康王)和打理后宫上。后宫里有宫女或者太监犯错,邑姜也不会严惩他们,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后宫在她的打理下,一直很和睦,从来没有出现过争风吃醋或者勾心斗角的事。

有一回,成王遇到了一个难题——某个诸侯因为不满朝廷的政策,拒绝朝贡,还暗中联合其他几个诸侯,想给朝廷施压。成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去找邑姜商量。

邑姜没有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说:“你先想想,那个诸侯为什么不满?是政策真的有问题,还是他自己有私心?要是政策有问题,就赶紧改;要是他有私心,就派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去跟他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仗不是最好的办法,能和平解决就和平解决,毕竟打仗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成王听了母亲的话,派人去调查那个诸侯不满的原因,发现果然是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他赶紧修改了政策,还亲自写信给那个诸侯,解释情况。那个诸侯收到信后,很感动,不仅恢复了朝贡,还主动向成王道歉。这件事就这样和平解决了,没有引起任何动荡。

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姬钊继位,也就是周康王。周康王继位的时候,年纪也不大,邑姜又担起了辅佐孙子的责任。她像教成王一样,教康王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爱护老百姓。在邑姜的辅佐下,周康王也成了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周朝的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历史上把成王和康王在位的时期称为“成康之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史记·周本纪》里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意思是说,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天下特别安定,法律都四十多年没用过了——这是对一个朝代最高的评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邑姜的付出。

邑姜活到了八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长寿了。她去世的时候,周康王正在外地视察,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回镐京,一路上哭红了眼睛。

大臣们都劝周康王:“天子,您要保重身体,太王后(邑姜)要是知道您这么伤心,也会不安的。”

周康王摇摇头,哽咽着说:“太王后不仅是我的奶奶,更是周朝的恩人。要是没有她,就没有‘成康之治’,也没有现在的周朝。我一定要好好安葬她,让她的功绩流传下去。”

周康王按照最高规格,给邑姜举行了葬礼,还亲自为她撰写了墓志铭,上面写着:“太王后邑姜,辅武王定天下,佐成王治国家,育康王成贤君。一生勤俭,爱民如子,功绩卓着,千古流芳。”

老百姓也都很怀念邑姜,很多地方都为她立了祠堂,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她。有人说,邑姜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帮助周朝建立八百年基业的”;也有人说,邑姜是“女中尧舜”,比古代很多贤明的君主都厉害。

其实,邑姜不是仙女,也不是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周康王的奶奶。但她又不普通,她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爱心,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她这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雨:跟着父亲学兵法,嫁给周武王打天下,老公去世后撑起半个周朝,教出两个贤明的儿子,辅佐孙子开创盛世。她从来没有想过要争权夺利,也没有想过要留名青史,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作为女儿,她孝顺父亲;作为妻子,她支持丈夫;作为母亲,她教育儿子;作为王后,她辅佐君主;作为太王后,她守护国家。

参考《史记》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