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9章 魏文帝曹丕:激烈的竞聘上岗,到开国皇帝的逆袭路

如果说三国是个超级大IP,那曹丕绝对是被低估的男主角之一。这位曹魏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爹是横扫北方的曹操,弟是才高八斗的曹植,自己夹在中间,愣是把一手看似稳赢的牌打成了惊险刺激的逆袭局。今天咱们就翻开《三国志》,聊聊这位魏文帝是怎么从曹操的儿子曹丕本人的。

曹丕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在比较链底端。他爹曹操是个标准的,家里孩子又多,光儿子就有二十五个,想在这群官二代里脱颖而出,难度堪比现在考清北。

《三国志》里说他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这话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出生时有点特殊天象,算命的说是帝王相。但这玩意儿在曹操家真不算稀罕——他弟曹植小时候被称为,七步成诗的典故至今还在语文课本里;另一个弟弟曹冲更狠,曹冲称象的故事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差点就把家业传给这小子了。

曹丕自己呢?《三国志》记载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按说也是个学霸级人物,可架不住家里神仙打架。曹植十几岁就能跟曹操讨论军国大事,张口就来论王霸之略;曹冲五六岁就有成人之智,连曹操的谋士荀彧都自愧不如。相比之下,曹丕的八岁能属文就显得有点泯然众人矣。

更要命的是,他爹曹操是个典型的颜值控。曹植长得神清骨秀,曹冲容貌姿美,而曹丕呢?史书记载里压根没提长相,这种不提就是默认普通的操作,在注重仪表的三国时代,简直是公开处刑。

所以曹丕早年的日子,基本就是在你看你弟的阴影里度过的。曹操出征带曹植不带他,宴会写诗曹植技惊四座他只能鼓掌,就连跟幕僚聊天,曹操也总念叨冲儿可惜。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躺平当咸鱼了,但曹丕偏不——他悄悄练起了生存技能。

曹操晚年最头疼的事,就是选继承人。本来曹冲是内定人选,可惜十三岁就病逝了,曹操哭到差点晕厥,还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这话听着扎心,但也给曹丕递了个信号:机会来了。

但真正的对手是曹植。这时候的曹植已经成了文坛顶流,身边围着杨修、丁仪这些粉丝团,每次曹操考较学问,曹植都能应声而对,风头无两。曹丕这边呢?一开始只有吴质、陈群几个老臣支持,论人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眼看要输,曹丕玩起了反差萌。曹植天天呼朋引伴喝酒作诗,曹丕就故意在曹操面前表现得笃厚恭谨;曹植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丕就写行行复行行,与君生别离,主打一个接地气;最绝的是曹操出征时,曹植写了篇华丽的送别赋,曹丕啥也不说,就趴在地上哭,边哭边说爹啊您可早点回来,把曹操感动得不行——毕竟老父亲都吃这一套。

《三国志》里记载了个经典桥段:有次曹操要出征,曹植又准备了长篇大论,曹丕急得找吴质问计。吴质说:你别说话,哭就行。结果曹丕泣而拜,曹操和身边的人都觉得丕仁厚,反而觉得曹植华而不实。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情绪价值玩明白了。

当然,光靠哭是不够的,曹丕还懂釜底抽薪。他知道曹植的软肋是杨修,这哥们儿聪明是聪明,但总爱耍小聪明,比如提前给曹植猜曹操的考题。曹丕就派人抓了杨修的小辫子,让曹操觉得这小子不安分。后来曹操果然找了个借口杀了杨修,曹植的智囊团直接散架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终于下了决心,立曹丕为魏太子。《三国志》里轻描淡写一句太祖遂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其实背后是曹丕多年的隐忍布局。那一刻,曹丕可能想起了小时候,曹操总夸曹植此儿最可定大事,而今天,他终于把字抢过来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接班成了。这时候的汉朝,早就成了空壳公司,汉献帝刘协就是个名誉董事长,但曹丕还是觉得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老曹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么多年,现在该把董事长的位置转正了。

但篡位这事儿不能太直接,得讲究流程正义。曹丕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第一步,先让大臣们。一群老臣天天上书,说汉朝气数已尽,魏王您才是天命所归。曹丕呢?假惺惺地推辞,说我是汉朝的臣子,怎么能做这种事呢。一来二去,把的戏码做足。

第二步,搞祥瑞营销。各地突然冒出一堆:一会儿说发现了,一会儿说地里长出了,甚至还有人说看到了。《三国志》里记载自魏兴,至青龙末,比岁丰稔,百姓殷足,継世之良主也,反正就是怎么吉利怎么来,暗示曹丕称帝是。

第三步,逼汉献帝主动让位。刘协也不傻,知道这戏不演不行,于是三次下诏书,说我能力不行,还是魏王你来当皇帝吧。曹丕第三次才接受,还特意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把自己比作尧舜,显得特高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黄初元年十一月,曹丕在繁阳筑了个受禅台,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三国志》记载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典礼。

有意思的是,曹丕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汉献帝封为山阳公,还允许他在自己的封地继续用汉朝礼仪。这波操作比后来的司马家厚道多了——至少没赶尽杀绝,还留了个体面。有人说这是曹丕心软,其实更可能是:你看,我连前朝皇帝都善待,可见我多仁德。

很多人觉得曹丕只会玩权术,其实他当皇帝后,干了不少实事。《三国志》说他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虽然带点吹捧,但也不全是瞎话。

他最牛的改革是九品中正制。这玩意儿是为了取代汉朝的察举制——以前当官靠推荐,容易被世家大族垄断,曹丕就搞了个中正官,专门负责品评人才,分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品,按等级授官。这制度看似公平,其实是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既拉拢了士族,又加强了皇权,可谓一箭双雕。

在军事上,曹丕也不算弱。他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击退了鲜卑的入侵,还三次南征孙权。虽然没打赢,但也震慑了东吴,保住了曹魏的基本盘。《三国志》记载他遂兴师伐吴,至广陵,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场面相当壮观,就是没敢真渡江——毕竟孙权也不是吃素的。

他还特别重视文化。曹操虽然也爱写诗,但更多是业余爱好,曹丕却把文学当成正经事。他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着,里面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组织人编纂典籍,整理图书,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做了不少贡献。

不过曹丕也有个大毛病:小心眼。他当了皇帝后,对曹植还是不放心,虽然没杀,但天天派人监视,还把他贬来贬去,曹植最后就在郁闷中去世了。还有那个帮助他夺嫡的吴质,后来也被曹丕疏远——大概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帝王通病吧。

黄初七年,曹丕在洛阳去世,年仅四十岁。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匆忙的赶路——前半生跟弟弟们争继承权,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又忙着巩固权力、南征北战,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匆匆落幕了。

后世提到曹魏,总先想到曹操的本色,或者曹植的才高八斗,曹丕反而成了背景板。有人骂他篡位,有人笑他不如弟弟有才,就连《三国志》作者陈寿,也只是说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评价不算特别高。

但平心而论,曹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他结束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曹魏政权,稳定了北方局势;他的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选官制度;他的文学成就,在三国时代也是顶尖水平。如果没有他,曹操打下的江山可能早就分崩离析,三国的历史恐怕要改写。

就像现在的星二代,总被拿来跟父母比较,但曹丕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我不仅是曹操的儿子,我更是曹丕。

最后用曹丕自己的诗结尾吧: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这位被历史忽略的魏文帝,其实早就看透了自己的命运——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留下一个复杂的背影。

参考《三国志》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